APP下载

马克思货币本质观与国际货币金融危机

2011-03-19欧阳彬

关键词:金融危机本质货币

欧阳彬

(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四川 成都610054)

马克思货币本质观与国际货币金融危机

欧阳彬

(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四川 成都610054)

国际货币金融危机为我们重新思考和理解马克思的货币本质观提供了时代契机。马克思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深刻指出货币不是物,而是物化的社会劳动,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结成的社会关系的表征。货币昭示着人们之间的各种经济关系,是文化价值系统的重要象征,并对人的独立性与依赖性产生影响。因此货币的社会关系本质蕴涵着社会、文化和主体三重属性。马克思所揭示的货币的社会关系本质及其三重属性构成了马克思货币本质观的核心观点,并且从根本上为我们全面深入地观察和分析现代金融和货币问题提供了科学方法论的指导。

货币本质;社会关系;国际货币金融危机

一、在金融危机的时代境遇中重识马克思的货币本质观

2008年9月15日有着158年悠久历史的全美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这标志着以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风暴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国际货币金融危机。而且,危机不断地从金融业向其他行业、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扩散,致使美、欧、日三大经济体陷入衰退,世界经济严重减速。这场号称是上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货币金融危机对世界的冲击绝不仅仅限于经济领域。它对现代社会、政治、文化、心理乃至人的生存方式的影响正在逐步显现。

首先,货币金融危机使一些国家的社会秩序陷入混乱。由于银行倒闭,金融业崩溃,导致经济瘫痪,人心涣散,秩序混乱。经济衰退,失业人数增加,激化了社会矛盾,埋下了社会隐患。冰岛遭遇国家破产,希腊发生社会骚乱,泰国政局动荡等等都表明金融危机有演变为社会政治危机的趋势。其次,货币金融危机的发生再次暴露出西方盛行的消费主义文化的弊端。长期以来西方社会是一个追求“过度消费”和“奢侈消费”的“消费至上”的社会。正是在这种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下,美国的金融机构不断地推陈出新创造出了五花八门的“信贷消费模式”,最终造就了美国“自不量力”和“入不敷出”的“信贷消费模式”,直至今天最终爆发“金融危机”。再次,货币金融危机正在引发更多精神健康问题乃至自杀事件。对前景渺茫的焦虑,对财富被剥夺的愤怒,对盲目投资的沮丧感,对改变现状的无助感,使得西方国家一些心理咨询热线被打爆,预防自杀热线致电者倍增。金融危机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最后,从更深层次上说,货币金融危机就是生活方式危机[1]。现代人越来越被看作是充满着“物欲”的“经济动物”,获取最大限度的物质享受似乎成了人活着的全部意义和最高享受。这种生存方式,用弗洛姆的话说,是“to have”(占有)的生存方式。当今美国人把弗洛姆所说的“占有的”存在方式发展到了极致。

货币金融危机彰显出货币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同时也为我们重新思考和理解马克思的货币本质观提供了契机。从这场货币金融危机所引发的社会、政治、文化、心理等影响中,我们也能够发现,现代货币绝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文化问题、心理问题乃至关系现代人的生存方式问题。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在研究现代货币的性质与规律时,不能只是从它与生产的关系,更应从社会整体结构,从现代文化发展,从现代人的生存方式的深层变革的多维角度加以研究。

正是在这个方面,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货币理论显示出其巨大的局限性。因为从根本上说,主流西方经济学局限于对货币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及其运行机制的实证描述。货币的功能和特性被严格地以经济学的方式界定。货币被视为中立性的市场交换媒介,是经济活动的“面纱”。正是以货币中性论为基点,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论提出货币需求是由人们的收入和市场利率决定;哈耶克的“货币非国家化”论主张货币发行权由私人银行掌握;后凯恩斯学派提出了货币供应不完全是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的“内生货币供应论”;麦金农的金融发展理论倡导利率自由化。这些现代货币理论共同汇聚成新自由主义货币理论与政策:即强调市场机制对货币发行、货币政策、货币体制的调节效率,反对对货币金融资本的严格监管,放松对货币市场与金融机构管制,开放货币金融业务,倡导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加快金融虚拟化,推动金融体制自由化,巩固以美元霸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新自由主义的上述理论和政策体现为所谓的“华盛顿共识”,在全世界广泛推广,使得自由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在全球迅猛扩张,同时也使货币金融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空前加剧,从而为全球金融危机埋下了祸根。

因此,在当前的货币金融危机中,西方“现代”货币理论无疑也和次级债券及其衍生品一道严重贬值了。究其根本原因,归根结底,是与他们的货币本质观的出发点密切相关,即他们都是从社会的流通领域出发立足于货币的交换媒介属性,执著于货币现象的外部联系,只看到“作为货币的货币”的简单规定性[2]194。而马克思的货币本质观则相反,他是立足于劳动价值论,着重从社会的生产领域,抓住了“作为资本的货币”,揭示出货币的本质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货币的社会关系本质决定了货币决不仅仅是中性的商品流通媒介,而是与政治、文化、心理、乃至人的生存方式都存在密切关系。那么,马克思的货币本质观究竟有哪几层含义,它能为我们思考国际金融危机带来怎样的启示呢?

二、马克思货币本质观的思想内涵

马克思货币本质观的深刻之处在于,在揭示货币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动力学机制的同时,还深入剖析了这个动力学机制内部的深层哲学意蕴。概括地说,马克思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结构的研究,从哲学上对货币的起源及其本质作出了正确的理解。他深刻指出货币不是物,而是物化的社会劳动,表征的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结成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强调历史唯物主义把每个个人和每一代当作现成的东西继承下来的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理解为历史及其发展的“现实基础”。因此,“货币是一定的生产和交往关系的必然产物并且只要这些关系存在时货币总是‘真理’”。货币、地租、利润等“这些私有财产的现实存在形式是与生产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社会关系”[2]255。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货币存在的前提是社会联系的物化。相对于过去那种人与人的直接交往关系,现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经过交换中介(货币)的物化不可避免。马克思写道:“在交换价值上,人的社会关系转化为物的社会关系;人的能力转化为物的能力。”[3]107所以,货币以物的形式表现着经济活动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社会关系是多层面的,既包括人们之间的技术性关系(如分工、协作等),也包括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还包括人们之间的精神、观念关系,以及人们对自身的主体意识关系。相应地,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货币不仅表征着人们之间的各种经济关系,而且是价值观念系统的重要象征,并且对人的独立性与依赖性产生深刻影响。因此马克思认为货币的社会关系本质蕴涵着社会、文化和主体三重属性。

首先,货币的社会关系本质根源于人们的生产活动。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整个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四个环节,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共同组成生产过程。因此,货币必然体现着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货币拥有者把货币投入到社会生产过程之后,劳动者原来通过货币表达的对社会关系的依赖,集中表现为对这些货币拥有者所掌握的生产资料的依赖。因此,马克思说:“雇佣劳动的前提和资本的历史条件之一,是自由劳动以及这种自由劳动同货币相交换,以便再生产货币并增殖其价值。”[3]465在资本主义市场交换关系中,马克思认为货币交换中表面上的自由、平等的假象遮蔽了生产关系中的对立。在产品分配关系中。资本家取得了工人的劳动力的使用权,并将运用到生产中,创造出大于工人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并以利润的形式表现出来。工人的工资则不过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以货币形式出现的工资、利润体现了生产过程中的工人与资本家的对立关系。在产品消费关系中,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不是满足人们的需要,而是追逐最大限度的利润,攫取最大数量的货币资本。

其次,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时只是作为一种符号在流通中出现。货币虽然还保留着物的形式,但其真实物性已开始消解。此时,货币是作为“交换价值的被人承认的符号”,“作为商品的商品的象征”而存在的。在商品交换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里,这种价值符号被赋予了尤为神秘的吸引力。它被当成万能之物。似乎这个纯粹的价值符号是真实世界的真正创造者,“它把我的那些愿望从观念的东西,把那些愿望从它们的想象的、表象的、期望的存在改变成和转化成它们的感性的、现实的存在,从观念转化为生活,从想象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作为这样的中介,货币是真正的创造力”[4]144。因此,货币在人们观念中的万能魔力使得人类对货币顶礼膜拜,成为整个社会核心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

再次,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作为社会关系的物化的货币,必然具有属人的主体属性。特别是在货币关系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货币在张扬人的自由与独立性的同时,又带来了人的异化、物化。一方面,货币使个人在社会交往中愈益表现出独立性和能动性。马克思指出,交换和货币的发展,打破了自然经济强加于人的人身依附关系的锁链,消解了以地域和超经济力量形成的经济体系,冲破了用特权和血缘等伦理观念粘合起来的传统社会,使人们不再需要以共同体成员的身份为媒介,而是根据市场的需要,能动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并与他人进行平等、自由的交往,“人们彼此间的世界主义的关系最初不过是他们作为商品所有者的关系。商品就其本身来说是超越一切宗教、政治、民族和语言的限制的。它们的共同语言是价格,它们的共性是货币”[5]142。但是,另一方面,马克思也辩证地指出,人的自由与独立性仍然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而货币对人的异化是这种依赖性的极端体现。本来是作为手段出现的货币现在却取代了人的价值地位,成了真正的力量和唯一目的。人的全部肉体感觉和精神感觉都绝对地受到了货币这一私有财产形式的支配。

三、从马克思货币本质观审视国际货币金融危机

从哲学层面看,危机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矛盾状态的一种表征[5]。因此,危机根源于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和社会关系的不协调、矛盾、冲突。马克思提出货币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而社会关系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发生变化。因此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货币与社会、文化、人的关系会呈现不同的特点。而货币金融危机的出现,则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货币与社会、文化等因素还存在矛盾与冲突的表现。

首先,从货币的社会属性看,货币体现社会生产关系。而货币金融危机的根源恰恰在于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巨大增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资本的扩张本性所创造出的各种金融衍生品进入房地产市场,并且用信贷消费来进一步刺激房地产的繁荣。而当合格贷款者的房地产市场饱和之后,必须开拓新的市场,于是次级贷款应运而生。次级贷款就是让贫困者靠20至30年可实现的支付能力来提高消费,其实质是掠夺民众辛苦积累的剩余价值,造成民众的迅速贫困化,导致无力偿还抵押贷款,社会消费需求迅速减少,导致大部分房子卖不出去,即产品过剩,从而引发金融危机。因此日本经济学家林直道一针见血地指出:“危机和萧条虽然也是令人讨厌的事情,给人们带来了灾难,但与地震、台风和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不同,其根源存在于人们的社会关系之中……如果先概括结论,则危机和萧条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之中。”[7]27

其次,从货币的文化属性看,货币作为一种价值符号形成了以货币财富的追求与物质享用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现代文化,即“对货币的需要是国民经济学所产生的真正需要,并且是它所产生的唯一需要”[4]120。正是人们对货币财富的狂热追求使得人们制造出了规模日益增大的既不能吃又不能穿的“金融产品”:如股票、债券、基金以及数不清的金融衍生产品,开辟了一个更大的金融商品交易市场,以此来创造更多的货币财富空间:一张一元面值的股票,可以完全脱离发行股票的企业经营情况而被“炒”到十倍甚至百倍面值价格之上。本来就是“虚拟”的金融产品,被再一次“虚化”成为纯粹的数字,这就是“金融资产泡沫”了。现代人为满足对无限货币财富的渴望所创造的种种金融活动和金融产品给人类自己提供了一种永远也无止境的生命追求游戏——货币数量的积累游戏。它在其形成那天满足了人们对千万富翁、亿万富翁的财富神话的想象,而在其破灭那天也埋下了货币金融危机的种子。

最后,从货币的主体属性看,货币在增强个体独立性的同时也导致了人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主要表现在货币对现代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理结构影响深刻,以至于“一切激情和一切活动都必然湮没在贪财欲之中”[4]124。金钱进一步刺激了人性中的贪婪欲望,有一百元想一千元,有一千元想一万元。一旦出现无限货币财富积累的外部环境,金钱与贪婪本性的结合使得现代人在其中对各种社会经济因素不能理性地面对,更不能理性地处理,容易盲目地去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进而转化成了金融活动中追求无限制货币数量积累的“疯狂激情”和投机心理。这种狂热和非理性必将冲垮一切自然的、社会的、文化的、心理的约束边界,直到制造出又一次的经济泡沫和货币金融灾难。

总而言之,作为人类思想史上的“第一个详尽无遗的货币理论”[8]22,马克思货币理论具有丰富的哲学意蕴。马克思所揭示的货币的社会关系本质及其三重属性构成了马克思这一思想的核心观点,并且从根本上为我们全面深入地观察和分析现代金融、货币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在今天看来,它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陈学明.金融危机是生活方式危机[N].文汇报,2008-10-27(3).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6] 郝永平.危机问题的哲学探究[J].求是学刊,2003(9):28-32.

[7] 林直道.危机与萧条的经济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责任编辑 易 民)

Marx's View of Essence of Money and International Monetary and Financial Crisis

OUYANG Bin
(SchoolofMarxistEducation,UniversityofElectronic ScienceandTechnology,Chengdu610054,Sichan,China)

International monetary and financial crisis provides the era opportunity for thinking and understanding Marx's view of money again.Based on historical materialism,Marx believes that money is not an object,but reification of social labor.In essence,money is a kind of social relation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Money not only represents the economic relation,symbolizes the systems of culture and value,but also influences on the independence and dependence of human being.So,money includes three characters as social institution,cultural value and subject.Revealing the essence of social relation and three characters of money,Marx provides a scientific explanation for the issue of money and finance.

essence of money;social relation;monetary and financial crisis

F828;F820.5

: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1.02.013

2010-11-10

欧阳彬(1979- ),男,四川省广元市人,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讲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研究。

教育部2010人文社科一般项目(10YJC710043);四川省十一五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SC09C008)

猜你喜欢

金融危机本质货币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回归本质
古代的货币
童年的本质
古代的货币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如何认识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钱荒遇上货币空转
民生建设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