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60年经济资源开发历史进程与启示*

2011-03-19蒯正明付启章

关键词:资源经济发展

蒯正明,付启章

(1.阜阳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安徽 阜阳236041;2.四川大学 政治学院,四川 成都610081)

中国共产党60年经济资源开发历史进程与启示*

蒯正明1,付启章2

(1.阜阳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安徽 阜阳236041;2.四川大学 政治学院,四川 成都610081)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把建国60年来党经济资源的开发大致分为两个“30年”。第一个“30年”是党经济资源开发成败交织,经验教训并存的“30年”。第二个“30年”是党经济资源开发走出困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问题的“30年”。两个“30”年的启示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地位不动摇;党经济资源的开发必须与其他资源的开发相结合;要注重党经济资源开发的平衡性。

中国共产党;经济;资源

对执政党而言,凡是在经济领域内部对政党执政具有支持性的实体型要素和制度型要素都属于经济资源。实体型要素主要是指执政党执政期间的经济发展状况,主要包括宏观国民收入的增长或衰退和微观经济的公民个人的收入状况,如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等。制度型要素主要是指执政党执政主导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国家经济发展方向的经济政策,以及相关的社会政策。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我们的改革和发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因此,笔者认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经济资源不仅包括以上两个方面,还应当包括社会主义基本的经济制度,具体说来,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力的发展;二是党主导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方针政策等;三是社会主义基本的经济制度。

从执政资源的系统来看,作为目的型资源的合法性资源是执政资源系统中各资源要素“合力”的结果,但在执政资源系统内,经济资源对合法性资源的获取,执政地位存续的贡献要优于其它资源内容,经济资源的优势就在于它的作用体现得快捷并且直观,它不需要意识形态资源的原始认同感,也不同于组织资源的复杂构成。因此,执政党经济资源的储量状况对于执政党执政地位的巩固有着更为直接的作用。经济资源总量的增加不仅为执政党进行资源的分配和扩大调控的空间创造了条件,而且也有利于提高民众对执政党的认同度。如果民众感受到自身福利得到增加或者对执政党的经济政策持有乐观的态度,那么他们对政党的认同度就会提高,反之就可能会改变其对执政党的支持。这既是世界政党执政的一般规律,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60年来的经验总结。

我们可以把建国60年来,党经济资源的开发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一是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二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时期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大致为 “30年”①。第一个“30年”是党经济资源开发成败交织和经验教训并存的“30年”。第二个“30年”是党经济资源开发走出困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问题的“30年”。纵观这两个“30年”的探索,各种挫折和教训堪称深刻,而取得的经验更是珍贵。本文拟对建国后两个“30年”党的经济资源开发进行比较性考察和梳理,总结经验,为新世纪新阶段继续推进党执政资源的开发提供有益借鉴。

一、1949-1978:党经济资源开发成败交织,经验教训并存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在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一方面,新生的国家政权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近百年来的“强国梦”的重担,要迎接资本主义世界的挑战;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正视一穷二白的国情。如何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好转,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此,中国共产党开始了执政条件下党经济资源的开发。总的看来我们又可以把这30年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1949—1957年:党经济资源开发的初步探索时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经过3年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7年,党经济资源的开发初见成效。

新中国建立前夕召开的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经过广泛深入的讨论,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新中国建立设想,并将其写入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使国民经济的各种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1950年6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并作了《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确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战略方针。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完成土地改革,统一财政经济等重要举措,使国民经济得到逐步恢复和发展。1952年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810亿元,比1949年增长了77.6%,比建国前最高水平的1936年增长了20%,其中,工业生产总值比1949年增长了145.1%;农业总产值增长了48.4%[1]71。

1952年底,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完成后,1953年中国共产党及时提出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这条总路线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人民政府又制定了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期间我国生产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较大的提高。到1957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了15.1%,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了98.3%[2]118。农业总产值达603.5亿元,比1952年农业总产值483.9亿元,增长了24.7%,比1949年农业总产值325.9亿元,增长了85.1%[3]182。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又提高了42.8%。1952年职工平均工资为446元,1957年平均工资提高到637元[3]196。

总的看来,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得到逐步的恢复和发展,党执政的经济资源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的步伐;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快,也留下了很多没有来得及思考的问题。如:社会主义公有制已居于绝对统治地位,但是,有没有必要成为唯一的经济成分?高度计划经济体制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而扩大到全部经济生活,市场调节的作用是否还需要发挥?如何调动中央和地方各级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些问题没有认真地考虑,为以后相当的长时间留下了后遗症。

(二)1957—1966年:党经济资源开发的曲折探索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经济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提出了许多正确的思想,可惜,这种有益的探索未能进一步深入下去,便因指导思想的失误而被迫中断。1958年发动的“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虽然确实增加了一些基础设施,一定程度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但严重脱离了中国的客观实际。在大跃进运动中,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严重泛滥,大大加强了对农村人力、物力的无偿调拨,进一步助长了农村中的“共产风”。当时的“共产风”,再加上农业高估产带来1958年冬开始出现粮食、油料、猪肉的高征购,导致了全国市场供应严重不足的紧张状况。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践证明,在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企图依靠不断提高和扩大公有制,迅速建成社会主义,从而很快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愿望,实际上脱离了生产力的发展实际,必然会造成对生产力极大破坏。

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领导人对“左”倾错误有所觉察后,进行了若干反省和一些纠正。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纠“左”不得力,不彻底,尤其是1959的年庐山会议,它打断了第一次郑州会议以来纠正“左”倾错误的进程,使中国共产党内已有所克服的“左”倾思想和“左”的行动故态复萌,并再次泛滥并延续更长时间,加之国内外多方面的复杂因素,随之,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三年困难时期。

国民经济出现严重的困难,使党经济资源的开发严重受挫,也使党不得不为谋求摆脱困境而采取一些措施,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经过1961年至1965年整整5年的不懈努力,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内经济各主要部门各生产环节比例关系趋向合理,积累与消费的比例趋向正常,人民生活有很大改善,社会主义建设再次步入良性发展轨道”[2]151-152。但是,与此同时,毛泽东越来越关注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的“革命”,强调阶级斗争,强调防止和反对资产阶级的复辟,还提出警惕党内出现修正主义的问题。1963年春至1966年初,在部分农村和少数城市基层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毛泽东明确提出要“以阶级斗争为纲”。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观点,对进行中国国民经济调整工作有一定负面影响,更为后来发动“文化大革命”做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总的看来,这一时期党经济资源开发的探索道路上,存在两种趋向:第一,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发展趋向;第二,错误的发展趋向。这两种趋向,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许多时候都是相互渗透和交织的,不但共存于全党的共同探索过程中,而且往往共存于同一个人的认识发展过程中。在全党有时这种趋向比较占上风,有时那种趋向比较占上风,或者不同趋向在不同领域同时并存。但无论是成就还是失误,都是党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获得和发生的,无论是正面经验还是反面教训,都是党的宝贵财富。

(三)1966—1976年:党经济资源开发的严重挫折时期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毛泽东亲自发动和领导的,被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所利用的,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它使党经济资源的开发受到严重的挫折。在“文化大革命”的10年动乱期间,国民经济的发展经过了“三起三落”。即1966年上半年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经过1967、1968连续两年“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和破坏而急转直下。经过调整,1969—1973年经济又出现了恢复和上升的转机,但是1974年的“批林批孔”运动,又使国民经济遭到破坏。1975年经过整顿,又有了新的起色,但1976年又来了“反击右倾翻案风”,使国民经济重新受到挫折。由于十年动乱的破坏,也由于急于求成指导思想的影响,加上对世界大战危险性的错误估计而导致的“三线”建设规模过大和建设速度过快等原因,使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遗留下了明显的不良后果:一是工业同农业的比例关系和工业内部的结构严重失调。二是作为工业基础设施的交通、邮电事业的发展,严重落后于工业发展的需要。三是经济管理体制僵化。十年动乱中,由于强调备战而把许多经济权力下放给地方行政机关,未能扩大企业和各种经济组织的权力,使整个国民经济缺乏应有的活力,管理体制日益僵化。四是经济效益全面下滑。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体制僵化,加上动乱的干扰,规章制度被废除,内地建设又从备战出发,强调要靠山、分散、进洞,导致全社会经济效益下降。突出表现在每百元积累所增加的国民收入,由“一五”时期的35元分别降到“三五”、“四五”时期的26元、16元。五是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职工年平均工资由于高积累而难以提高,相反却由1965年的625元下降到1976年的605元,降低7.5%,实际工资的下降更大。10年间,只有1971年调整过一次低收入职工的工资,调整面仅为28%。而农民的平均收入,在10年间也基本上没有增加,相当一部分贫困低产地区连温饱问题都未解决”[1]382。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党一次深刻的教训。

二、1978—2009年:党经济资源开发走出困境,用发展办法解决问题的“30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在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文革”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意识到党经济资源开发对维护党执政的合法性和巩固党执政地位的重要性。总的看来,改革开放以来党在经济资源的开发方面也面临着不少问题,但党坚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从而使党执政的经济资源得到不断的拓展。这一时期党经济资源的开发大致也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1978—1992年:党经济资源的恢复和发展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深刻指出,“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国家的实力得不到加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不到改善,那末,……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就不能充分巩固,我们国家的安全就没有可靠的保障”[4]86。因此,“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4]520。为此,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改革过分集中的经济体制,从而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经济体制改革从而逐步展开。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至此,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进一步提出了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机制,进一步确认了市场机制作用的中枢地位。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认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飞跃。也正是由于采取改革开放的伟大政策,才使生产力水平得到不断提高,1978年国民生产总值为3 588亿元,1980年增长到4 470亿元,1990年增长到17 686亿元,1991年更增长到19 580亿元[3]645,从而大大提升了党执政的经济绩效。

(二)1992—2002年:党经济资源的进一步拓展和维护时期

这一阶段,中国的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向前推进,市场的力量进一步显示出来,与此相适应,党执政的经济资源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但同时也面临不少问题。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以邓小平同志1992年年初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这个阶段的目标“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5]。为了贯彻十四届三中全会会议精神,从1994年初开始,党和政府在财税、金融、外汇管理、企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措施。由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全面展开,中国改革进入了一个整体推进的新阶段。1997年,中共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十五大”,党的十五大在经济理论方面有许多重大突破,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实现形式及分配制度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在所有制问题上,第一次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在分配制度上,在重申“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的同时,第一次提出“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6]。这是社会主义分配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我国的生产要素市场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初步建成。从而成功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经济资源开发的不平衡,“要素市场化过程中,出现了资本原始积累的种种腐败与暴利行为。这些腐败与暴利行为又产生了下述严重后果:一是国有资产流失;二是境内外资本扩张过程对资源、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对劳动者工资福利的侵害;三是产生了从原有体制中游离出来,又未能容纳到要素市场的失地农民与城市失业者,由此产生了社会生活水平上的两极分化趋势”[7]。这也成为以后党完善经济资源开发的动因所在。

(三)2002—至今:党经济资源开发的新时期

针对党经济资源开发不均衡所引发出的一系列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2003年10月,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集体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第一次明确完整地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和“坚持五个统筹”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发展观[8]。2007年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作了更加精确的概括: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对党经济资源开发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科学发展观明确了党经济资源的开发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发展,党执政的经济资源就会受到削弱,社会矛盾就会增多,党执政的风险就会加大,因此,必须把发展放在党执政资源开发的首位。第二,科学发展观突出了党经济资源的最终目标和归宿,即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确立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切为了人民利益的价值理念,使人民群众能够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第三,科学发展规定了党开发经济资源的基本要求,即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是指发展要有全面性、整体性;协调,是指发展要有协调性和均衡性,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发展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可持续,是指发展要有持久性和连续性,不仅当前要发展,而且要保证长远发展。第四,科学发展观指明了党经济资源开发的根本方法,即统筹兼顾。要统筹安排和处理好消费与投资,供给与需求,发展的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科技进步与人力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等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党经济资源开发的新思路、新方法,也是破解当前党经济资源开发过程中所出现的难题的新途径。

三、建国60年来中国共产党经济资源开发的现实启示

纵观建国后两个“30年”党经济资源开发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党经济资源开发在两个阶段的成效是不同的,前一阶段党经济资源的开发遭受了严重挫折,而在后一阶段,尽管党经济资源开发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但由于党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因而党经济资源开发成效是非常显著的。深入研究两个阶段党制度资源开发的得与失,对我们在新时期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地位不动摇

从世界政党执政的一般规律来看,任何政党要取得或维持自身的执政地位,都必须注重对经济资源的开发,这在竞争性政党体制的国家体现得尤为明显。在这些国家,对于某一政党,其当选和争取到连任的基本条件,一靠执政政绩,二靠民意,二者相辅相成。而政绩的取得,民意的赢得,都离不开执政党经济资源的开发,而且相对于其他的执政资源来说,经济资源的效果更为直接也更为关键。以墨西哥革命制度党为例,从1929年到2000年,墨西哥革命制度党领导这个国家走过了71个春秋,其之所以能够得以长期执政的重要原因就是执政党经济资源的有效开发。“从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初,由于历届政府都实行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墨西哥经济结构通过调整得以优化,国民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增长。在这40年里,墨西哥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高达6.7%”[9]162。同样在2000年大选中,革命制度党之所以失去政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是执政党经济资源开发的失败。“据统计,1980—1996年,墨西哥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7%,而同期人口平均增长率为2.58%,经济增长率低于人口增长率,90%的家庭收入减少。1989—1996年,贫困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从39%增至43%,赤贫人口从14%增至16%,而占全国人口10%的富人拥有全国80%的财富,社会不公正现象日益严重,这激起了广大民众对革命制度党及其政府的强烈不满[9]174。由此可见,任何政党要想维持自身的执政地位就必须要出台有效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的发展,否则就会被民众所抛弃。在我国,作为执政资源开发主体的中国共产党有其特殊性,“建党在先”,“以党建国”的政党政治的生成逻辑,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执政地位的巩固与合法性的维护也同样必须以有效的经济资源的开发为重点。新中国成立以后,面对党经济资源极为匮乏的现状,党本应将执政资源开发的重点放在经济资源的开发上,但由于刚刚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此时还没有完全实现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化,对党的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还没有较好地把握。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在国内阶级矛盾已经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党却将执政资源开放的重点放在意识形态资源的开发上。虽然意识形态资源的开发对提升党执政合法性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但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结果是导致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和人民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结果不仅没有把人民带入共产主义的理想王国,也使意识形态资源的开发受到很大的损害。“毛泽东在指导社会主义建设上,重视生产关系的变革和意识形态领域的革命,也就必定要求通过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改造,斗私批修,灵魂革命,来形成一种追求崇高理想的精神价值,使人超然于世俗物欲之外,不为衣、食、住、行所拘。很显然,毛泽东脱离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经济基础的客观实际,走向了空想和错误”[10]1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将党执政资源开放重点放在经济资源的开发上,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这样,党的执政资源才能得以不断拓展,执政地位也才能得到有效的巩固。

(二)党经济资源的开发必须与其他资源的开发相结合

从系统论来看,系统是指处在环境之中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份(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确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也就是说系统内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从党执政资源的系统来看,党执政资源系统内的各个要素,如经济资源、制度资源、意识形态资源、社会资源、权力资源等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执政党通过对各种资源的开发,并将各种资源通过制度化的方式“输入”,使其作用于国家和社会,而“输入”的最终产品是合法性资源,这种合法性资源的获得最终又表现为党对国家政权的有效领导和党对社会的有效整合。由此可见,在党执政资源的系统内,要保证经济资源的有效开发,就必须使经济资源的开发与其他资源的开发结合起来,使各个资源相辅相成,发挥协同作用,否则经济资源就可能因为其他方方面面的制约,难以得到有效的开发。应该说明的是,建国后一段时间内,党经济资源开发的失败,与其他执政资源不适当的开发,或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是紧密相关的。如,党意识形态资源开发过度,挤压了经济资源开发的空间,导致经济资源在常规化的开发过程中,一旦遇到意识形态资源需要进行特定开发的情况,就会暂时放置经济资源的正常开发。再如,党制度资源开发的不充分,所导致的党内正常的工作秩序和生活秩序的破坏,同样会影响经济资源的开发。正如邓小平后来指出的:“党成为全国的执政党,特别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党的中心任务已经不同于过去,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极为繁重复杂,权力过分集中,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对这个问题长期没有足够的认识,成为发生‘文化大革命’的一个重要原因,使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4]329“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了现存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秩序,也严重干扰了党经济资源的正常开发。同样,改革开放以后,党经济资源之所以能够得到有效开发,与党其他执政资源的有效开发有密切的关系。在意识形态方面,邓小平指出:“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4]143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为经济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思想上的保证;同样,改革开放以后,党的制度资源的开发也经历了一个逐步恢复、巩固和完善的过程,从而党的制度建设突破了战争年代的框架,适应了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突破了封闭体系,适应了对外开放的条件,为经济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制度保障。总之,改革开放以后,党在经济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同时进行了其他执政资源的开发,实现各种资源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发挥各种资源的协同效应,党的经济资源也正是在这一进程中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

(三)注重党经济资源开发的平衡性

经济建设有自身的规律,经济是一个有机整体,各部分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党经济资源的开发也是如此,要求党在经济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注重经济资源开发的平衡性,这在建国60年来的两个“30”年中,我们都有过深刻的教训。“大跃进”中,我们曾强调“以钢为纲”,“一马当先,万马奔腾”,实际上就是忽视了整个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只顾积累,忽视消费;只顾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只顾建设,忽视市场和人民生活等等。结果造成整个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破坏了社会再生产总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内部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整个国民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改革开放之初,针对计划体制造成的效率低下,资源分配扭曲,平均主义倾向严重的积弊,我们党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旨在刺激生产效率,拉开收入差距,“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把效率放在主要位置,从而大大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生产力的发展。但同时我们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在“效率优先”理念的主导下,公平虽然在表面形式上被“兼顾”,而在实际生活中却被漠视。人们往往一味地追求效率,单纯关注增长,直接导致效率与公平呈现单向的演变,向效率这一头严重倾斜,从而出现了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现象。一是城乡机会不均等。“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5%,为198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而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 646元。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沿海出口企业普遍出现开工不足的情况,导致不少农民工提前返乡,劳务收入减少,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为3.36∶1,绝对差距首次超过10 000元”[11]。二是地区发展不均衡。根据上海、甘肃两省市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公布的数据:2008年,上海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 690元,为甘肃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 010元的2.4倍;上海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 400元,为甘肃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 680元的4.3倍。三是社会阶层分化明显,不同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呈不断拉大的趋势。比如“2004年收入水平最高的是金融业当中的证券业,平均收入水平是50 529元,最低的是农林牧渔业当中的林业,平均收入水平是6 718元,二者相差7.52倍”[12]。这种经济资源开发不平衡的结果是人民不能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消解了底层群众对改革开放的认同感,影响了经济资源开发利用的质量,也直接导致绩效合法性产出的迟缓和停顿。“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表明,在任何时候,效率都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前提,是公平的基础。没有效率,人类社会就无从生存和发展。但是,效率本身并不是社会发展的目的,追求没有公平的发展只会自取灭亡”[13]。由此可见,党经济资源的开发不仅要注重资源总量的增长,也要注重质量的提高,注重经济资源开发的平衡性,唯有如此,党的执政地位才能得到真正的巩固,党执政的合法性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

注释:

① 这里的“30年”只是约数,而非实数。第一个“30年”(1949—1978)实为29年,第二个“30年”(1978-2009)实为31年。

[1] 庞 松.简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2] 秦英君,李占才.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3] 孙 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90年代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4]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EB/OL].(2005-09-16)[2010-05-21]http:∥www.sdpc.gov.cn/rdzt/gggj/zywj/t20050916_42998.htm.

[6]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二十一世纪[EB/OL].(2005-10-11)[2010-05-23]http:∥ wenku.baidu.com/view/54fccdfe04a1b0717fd5dd14.html.

[7]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EB/OL].(2008-07-31)[2010-05-23]http:∥www.dahe.cn/xwzx/zt/hnzt/xjfxjq/zlxz/t20080731_1356270_1.htm.

[8] 鲁品越.改革开放的内在逻辑及其发展阶段[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9):54-59.

[9] 王长江,姜 跃.世界执政党兴衰史鉴[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

[10] 郑永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1] 记者.08年城乡收入差距破万元 粮食保护价有望再提[EB/OL].(2009-01-16)[2010-05-24]http:∥business.sohu.com/20090116/n261777766.shtml.

[12] 王 河.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利益均衡机制[J].宁夏社会科学,2009(3):28-31.

[13] 戴 沐,汪荣有.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1.

(责任编辑 易 民)

The Exploitation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Economic Resources(1949-2009):the Comparison and Inspiration of Two“30Years”

KUANI Zheng-ming1,FU Qi-zhang2
(1.SchoolofPoliticsandLaw,FuyangFeachersCollege,Fuyang246041,Anhui,China;2.SchoolofPoliticalScience,SichuanUniversity,Chengdu610081,Sichuan,China)

Generally speaking,we can divide the past 60years when we have exploited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economic resources into two stages.The first“30years”is the one when the success and failure were intertwined;both experience and lessons coexisted.The second“30years”is the one when the exploitation of the economic resources was continuously improved,and solved the problems by the developing methods.The enlightenment of two“30years”is as the follows:adhere to economic status as focus;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resources must be combined with other resources;pay attention to the balance of economic resources.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economy;resources

D23

: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1.02.001

2010-08-10

蒯正明(1977-),男,安徽省合肥市人,阜阳师范学院讲师,同济大学博士生,主要从事党的建设方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BKS008);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09YJC710010)

猜你喜欢

资源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