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2011-03-19张华东

关键词:劳动成果私有制所有制

张华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思政部,陕西 杨凌712100)

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张华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思政部,陕西 杨凌712100)

理解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必须从解答资本主义私有制与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这两种所有制之间互相对立的内容入手。根据马克思的论述,二者在占有的财产是以自己劳动为基础还是以他人劳动为基础这一点上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取代后者正是一种否定行为。否定在此表现为剥夺。在经历了劳动者被剥夺再到剥夺者被剥夺之后,要重建的个人所有制正是一种劳动者占有自己劳动成果的所有制,即“劳者有其果”的所有制。

个人所有制;资本主义占有方式;剥夺

在《资本论》第1卷第24章末尾,马克思提到:“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1]832在此,马克思提出了他关于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思想。对于它的确切内涵,学术界尽管研究颇多,但至今尚未有公认的说法。有学者因而称之为经济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2]。

一、我国学者对重建个人所有制内涵的解读

自建国以来,我国学者对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研究就一直没有中断过。到目前为止,我国学者对其内涵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观点,也是最流行的观点,认为马克思这里所指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是指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重新建立消费资料的个人所有制[3]。其理由是马克思把未来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叫做“共同占有”或“公共的、集体的所有制”,有时直接称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在此基础上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自然不包括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归“个人所有”的只能是消费资料。这种观点因与恩格斯在批驳杜林在这一问题上的错误观点时所表达的观点一致而被不少学者接受。不过,也有不少学者对此持否定态度,其理由是,既然作为否定之否定起点的“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是指生产资料所有制,它被资本主义私有制所否定,那么第二个否定的结果就不能导致“消费资料所有制”,否则,不仅在逻辑上违背了同一律,而且也不符合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要求。

第二种观点认为,马克思要“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人人皆有的私有制”,即社会的生产资料归每个社会成员私有,不存在有些社会成员有生产资料而有些社会成员没有生产资料的现象。持这种意见者认为,私有制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部分人的私有制;另一种是人人皆有的私有制,即“个人所有制”。对于前者,马克思是持批判的态度的;而后者,马克思持肯定的态度。理由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提到,“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利,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利”[4]288。不过,反对者认为,这种观点同马克思的思想完全背道而驰,马克思的“个人所有制”中的“个人”是联合起来的个人,是实现了社会结合的“个人”,而根本不会是分割式的个人占有生产资料。

第三种观点认为,马克思所指的“个人所有制”实质就是股份制[5]。其根据主要是马克思对股份公司的相关论述。作者指出,股份公司的出现,使马克思不仅找到了把生产资料“当作共同生产者共有的财产,直接的社会财产”的形式,而且找到了“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者的所有”,即“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形式,这就是股票。小小一张股票,体现了社会所有与个人所有的统一,公有制与私有制的统一,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的统一。然而反对者认为,这是对马克思的曲解,马克思的观点是股份公司的出现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性质;此外,不能为了说明股份制在我国现阶段具有适用性,就硬将其与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联系起来。

除以上三种观点之外,我国学者提出的其它观点还有:卫兴华认为马克思所指的个人所有制是指组成共同联合体的诸多劳动者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个人所有制[6];李光远认为它是指联合起来的劳动者个人的共同所有制,即重新建立的不同于过去的小私有制的全体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7];葛守昆认为马克思的“个人所有制”就是劳动者的生产资料所有制[8];时新华、许庆朴认为它是马克思为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而对资本主义社会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所构想的所有制形式[9];周扬明认为它是指新型的更高形式的集体所有制,即集体公有制[10];张兴茂认为马克思要重建的是未来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层次上个人所有与社会所有相统一的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11];等等。

上述观点,尽管都没有成为理论界的共识,其意义却不可小觑。这些观点告诉我们,在这一问题上,要使自己的观点被普遍接受,必须具备三个要件:其一,要符合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要求;其二,要符合小生产的实际和马克思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设想;其三,要符合“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所在章节的主要内容的要求。比如,第一种观点,有恩格斯的原话作为支撑,本来是很有权威性的,但由于它不具备第一个要件而难以被一些学者所接受。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在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中的表现形式

要揭示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科学内涵,我们需要从确定“否定的否定”在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中的特定涵义入手。引文中,与“否定的否定”相关的是以下三种所有制: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个人所有制。由于前二种所有制均为私有制,“否定的否定”的内容在此必然不是所有制形式的变换问题,因而个人所有制也不能从所有制形式的层面进行理解。从所有制形式看,无论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还是消费资料的所有制形式,资本主义私有制与小生产的私有制都没有本质区别,不存在否定与被否定的关系,即第一个否定就不存在,否定之否定规律就更无从谈起。

由此看来,我们就必须解答资本主义私有制与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这两种所有制之间互相对立的内容,即揭示第一个否定的内容。如果我们知道了第一个否定的内容,根据否定之否定规律,第二个否定的内容就不难确定,从而个人所有制的内涵也就容易确定了。

第一个否定的内容,我们可以从“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这个论述找到答案。它传递给我们这样的信息:马克思在此是从占有方式这个视角来看待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因此,小生产的私有制,共产主义的个人所有制也必须从占有方式视角进行理解。而资本主义的占有方式与小生产者的财富占有方式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前者是以剥削别人的劳动为基础,后者是以劳动者自己的劳动为基础,即资本家占有的私有财产是他人的劳动成果,是靠剥夺他人劳动而来的,而小生产者、自耕农等占有的私有财产是他自己的劳动成果,是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得来的。二者尽管都是私有制,但在占有的私有物品到底是自己的劳动成果还是他人的劳动成果这一点上是截然不同的,它们之间是否定与被否定的关系。这一点,可以从马克思的下面这段话中得到印证。他说:“私有制的性质,却依这些私人是劳动者还是非劳动者而有所不同。”[1]823-830认识到这两种私有制之间的对立性,正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区别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一大特色。因为后者“在原则上把两种极不相同的私有制混同起来了,其中一种是以生产者自己的劳动为基础,另一种是以剥削别人的劳动为基础,它忘记了,后者不仅与前者直接对立,而且只是在前者的坟墓上成长起来的”[1]833。这就是说,尽管小生产的私有制和与资本主义私有制都是私有制,但由于在小生产条件下劳动者对他的生产资料拥有私有权,从而使其能占有自己的劳动成果,即“劳者有其果”;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被迫与生产资料分离,从而不得不受资本家的剥削,即“劳者有其果”被资本主义私有制所否定。因此,第一个否定的历史过程正是“靠自己劳动挣得的私有制,即以各个独立劳动者与其劳动条件相结合为基础的私有制,被资本主义私有制,即以剥削他人的但形式上是自由的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所排挤”[1]830-831的过程,即“直接生产者的被剥夺”[1]829的过程。

可见,马克思的研究重点是占有者是劳动者还是非劳动者,占有的财产是以自己劳动为基础还是以他人劳动为基础,即劳者是否有其果的问题,而不是生产资料或消费资料的所有制形式问题。这是由他的研究任务决定的。因为马克思要在《资本论》中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1]8,尤其是从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所在的篇、章、节的标题可知,马克思在此要探讨的是“资本的积累过程”、“所谓原始积累”及“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问题,而不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以及它的历史趋势问题。而资本积累的过程,实质是资本家剥夺他人劳动成果的过程。然而,资本家要能无偿占有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前提是占有土地和其它生产资料,使其与劳动者分离。因为“只要劳动者是自己的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他就能为自己积累;只要他能为自己积累,资本主义积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是不可能的”[1]836。因此,马克思在此就是要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积累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以那种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消灭为前提的,也就是说,是以劳动者的被剥夺为前提的。”[1]843因此,第一个否定要说明的正是财产占有者的财产是否是自己的劳动成果问题,即劳者是否有其果的问题,否定在此的表现形式简而言之就是剥夺。而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这一节正是以此为主线进行阐述的:先是分析资本家如何剥夺直接劳动者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再是预言剥夺者终将被剥夺。甚至我们可以说,《资本的积累过程》这一整篇的内容都是围绕着资本家如何通过剥夺劳动者来发财致富展开的。

在第一个否定的基础上,我们有理由推断第二个否定的表现形式必定也是剥夺。马克思的“前者是少数掠夺者剥夺人民群众,后者是人民群众剥夺少数掠夺者”[1]832和“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1]832这些论述表明,这一推断是完全科学的。而之所以这两个否定能构成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就在于前者是资本家剥夺劳动者,后者是劳动者剥夺资本家,即剥夺剥夺者,其结果是劳动者又能占有自己的劳动成果。在此,“剥夺剥夺者”这种思想与“否定的否定”是完全对应的,“否定”在此指的就是“剥夺”。

至此,“否定的否定”在此的具体涵义已经一清二楚了。而构成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三个历史阶段,我们可以根据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这一节中对小生产、资本主义私有制、共产主义所有制这三个阶段的几种表述,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概括。在该节中,马克思对小生产的私有制的表达方式有四种:靠自己劳动挣得的私有制;以各个独立劳动者与其劳动条件相结合为基础的私有制;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以个人自己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私有制。同样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表达方式也有四种:资本主义私有制;以剥削他人的但形式上是自由的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形成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以社会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而共产主义所有制的表达方式有两种,分别是: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公有制①。因此,从生产条件是否与劳动者相分离的视角看,三者按逻辑顺序分别是:统一——分离——统一;从劳动者的身份看是:劳动者——雇佣工人——劳动者;从有无剥夺看是:无剥夺——有剥夺——无剥夺(剥夺的是剥夺者,本质是无剥夺);从是否存在剥削看是:不存在剥削——存在剥削——不存在剥削;从财产占有者的身份看是:劳动者——非劳动者(资本家)——劳动者;从财产占有者占有的是自己的劳动成果还是他人的劳动成果看是:占有自己的劳动成果——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占有自己的劳动成果。简单地说,三者分别是:私有制条件下的“劳者有其果”的所有制,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状态下非劳动者占有劳动成果的所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的“劳者有其果”的所有制。

值得一提的是,在《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这一节中,马克思不但指出了“否定之否定”在该节中的具体涵义,而且他还系统地分析了“否定之否定”所涉及的两个否定各自发生的历史时期、原因、过程和结果。

关于两个否定各自发生的时期,马克思指出,第一个否定是发生在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他说:“资本的原始积累…….意味着直接生产者的被剥夺,即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解体”[1]829;而第二个否定,是发生在资本的垄断阶段,“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1]831-832

关于两个否定各自发生的原因,马克思指出,第一个否定发生的原因,是由于小生产“排斥生产资料的积聚,也排斥协作,排斥同一生产过程内部的分工,排斥社会生产力的自由发展。它只同生产和社会的狭隘的自然产生的界限相容”[1]830;而第二个否定发生的原因,是因为劳动过程的协作形式不断发展,科学日益被自觉地应用于技术方面,生产不断社会化,经济日益全球化,无产阶级贫困的不断加剧,反抗的不断增长,尤其是“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1]832,总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了这种否定的发生。

关于两个否定各自的过程,第一个否定是“少数掠夺者剥夺人民群众”[1]832,这种剥夺包含一系列的暴力方法;第二个否定,是“人民群众剥夺少数掠夺者”[1]832,途径是无产阶级革命。同时,马克思还指出,这两个否定的过程所需的时间长短是不同的,相比于第一个否定,第二个否定所要经历的时间相对会短一些。他说:“以个人自己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私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同事实上已经以社会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化为公有制比较起来,自然是一个长久得多,艰苦得多,困难得多的过程。”[1]832

对于两个否定各自的结果,马克思指出,第一个否定使劳动者和其生产资料相分离,第二个否定使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又结合在一起,与第一阶段不同的是,它们是在共同占有的基础上进行的结合;第一个否定使劳动者转变为雇佣工人,而第二个否定则使雇佣工人转变为劳动者,与第一阶段不同的是,他们是社会化大生产中的劳动者;第一个否定使劳动成果被资本家剥夺,而第二否定使剥夺者被剥夺,无论是生产资料还是消费资料,都回到了劳动者手里;第一个否定使个人的分散的生产资料转化为社会的积聚的生产资料,而第二个否定使生产资料从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即公有制。

三、个人所有制的科学内涵

在确定了否定之否定规律在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中的表现形式之后,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内涵也就不难推断了。它是一种生产条件与劳动者相统一的所有制,是一种不存在剥夺现象和剥削行为的所有制,是一种劳动者占有自己劳动成果的所有制,总之,是一种“劳者有其果”的所有制。从这个意义上看,个人所有制与资本主义之前存在的后来被资本主义占有方式否定的“靠自己劳动挣得的私有制”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因而当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后,我们再实行这种所有制可谓是一种“重建”。按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说法就是“靠剥夺剥夺者而建立起来的状态,被称为以土地和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为基础的个人所有制的恢复”[12]473。然而,不管是“重建”还是“恢复”,根据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要求,二者必然也存在差异,因为事物发展过程中经过否定之否定之后并不是又回到了原点,而是在原点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是以更高级的形式呈现低级阶段的相关特征。其中的共同特征,正是个人所有制所包含的内容,而高级阶段区别于低级阶段的特点,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前者是以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为基础,后者是以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分散占有为基础。即小生产条件下的个人所有制,是在土地和生产资料的分散占有条件下,劳动者直接与劳动条件结合,生产出直接归自己所有的劳动成果;共产主义条件下的个人所有制,是在协作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劳动者通过国家或社会之手与劳动条件结合,生产出属于公共所有的劳动成果,其中的生产资料用来补偿生产中消耗的生产资料和扩大再生产,而消费资料部分在作了各种必要的扣除之后,再分配给劳动者消费,而分配的方式,在共产主义初级阶段是按劳分配,在高级阶段是按需分配。

此外,重建的内容——个人所有制与马克思设想的在共产主义条件下的个人所有制二者是有所不同的。前者是共产主义和小生产的共性,是事物高级阶段重复低级阶段的某些特征,后者是个人所有制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个性表现,二者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前者的内涵,正如前文所述,是一种“劳者有其果”的所有制,而不管是直接占有还是间接占有,分别占有还是共同占有。而后者的内涵,即建立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的个人所有制的内涵,则涉及到部分劳动成果的间接占有和共同占有。因此,本文首段引文中重建个人所有制前面的修饰语是用来说明共产主义条件下个人所有制的特殊性的,表明它是一种间接占有和共同占有的个人所有制。

在此,我们还有必要就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到的观点进行探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重建个人所有制的解释是“社会所有制涉及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涉及产品,那就是涉及消费品”[12]473。根据恩格斯的这个解释,马克思对应的那段话可以理解为: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消费资料的个人所有制,即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重新建立消费资料的个人所有制。这种理解,尽管与我们的理解有所不同,但重新建立消费资料的个人所有制的内涵还是要实现“劳者有其果”的所有制。从劳者是否有其果的角度看,恩格斯的观点是符合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要求的。而之所以有些人认为恩格斯的观点不符合否定之否定的要求,是由于他们自己没有准确把握否定之否定规律在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中的表现形式。

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到,恩格斯的上述论断并不是出于解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内涵这个目的而说的,而是出于澄清被杜林称为是“既是个人的又是社会的所有制”这种误解而说的。其实,对于这种所有制,马克思“只字未提”。他只是像提及否定之否定的第一阶段那样,时而将其表述为“靠自己劳动挣得的私有制”,时而又表述为“以各个独立劳动者与其劳动条件相结合为基础的私有制”;在提及否定之否定的第三阶段时,时而表述为“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时而又表述为“社会所有制”,二者并不矛盾。但杜林却硬说这是一个“混沌世界“,因此,恩格斯才说了上面这段话加以批驳。由于其主要目的不在于科学解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内涵,而在于将个人所有制和社会所有制加以粗略地区分,因而并非完全科学。尤如他在随后提到的消费资料的分配情况一样,我们不能因为其中没有提及消费资料的扣除问题,就认为消费资料在进行分配之前不需要进行必要的扣除。

综上所述,恩格斯的观点,对于理解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科学内涵具有参考价值,但不能作为标准。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科学内涵,是要实现“劳者有其果”的所有制。

四、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的当代意义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知道,马克思所指的个人所有制,是从“占有方式”角度来说的,因此,当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私有制消灭以后,整个社会将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来实现“劳者有其果”的个人所有制。对此,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共产主义将“第一次自觉地把一切自发产生的前提看作是先前世世代代的创造,消除这些前提的自发性,使它们受联合起来个人的支配”。“这样一来,现在情况就变成了这样:个人必须占有现有的生产力总和,这不仅是为了达到自主活动,而且一般说来是为了保证自己的生存”。“在无产阶级的占有之下,许多生产工具应当受到每一个个人支配,而财产则受所有的个人支配”。“只有在这个阶段上,自主活动才同物质生活一致起来,而这点优势同个人向完整的个人发展以及一切自发性的消除相适应。”[4]122此外,马克思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也提到:“资本家对这种劳动异己的所有制,只有通过他的所有制改造为非孤立的单个人的所有制,也就是改造为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的所有制,才可能消灭。”[13]而我国当前已经是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国家,尽管目前还只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但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条件基本满足,因此,我国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

其实,按照马克思的个人所有制的内涵要求,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核心任务,就是要贯彻按劳分配这一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因为按劳分配的根本规定,就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它本质上就是一种“劳者有其果”的制度。所以,分析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的当代价值,实际上又可转换成在当前我国一方面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社会矛盾凸显的情况下,如何科学贯彻按劳分配的问题。这一“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就在于:一是公有制经济在我国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二是我国居民的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三是很多劳动者的工资待遇很低且长期得不到改善,而劳动者的生活成本却不断上涨。对应地,为保证我国劳动人民能够实现“劳者有其果”,当务之急,一是要提高公有制经济的经济活力和经济效益,从而确保公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和始终保持主体地位,二是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防止资本所得挤占劳动所得,三是确立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切实维护劳动者的正当权益。

注释:

① 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1995版中是“社会所有制”,见该书第269页。

[1]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 张燕喜,彭绍宗.经济学的“哥德巴赫猜想”——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研究观点综述[J].中国社会科学,1999(5):35-40.

[3] 于俊文.“重建个人所有制”绝非私有制复归[J].经济纵横,1990(5):1-3.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谢 韬,辛子陵.试解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理论与中国改革[J].炎黄春秋,2007(6):2-5.

[6] 卫兴华.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理论观点[N].光明日报,2007-09-25(10).

[7] 李光远.重温马克思“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的思想[J].求是,2007(16):54-56.

[8] 葛守昆.马克思的“个人所有制”就是劳动者所有制[J].马克思主义研究,1986(3):257-261.

[9] 时新华,许庆朴.“重建个人所有制”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132-135.

[10] 周扬明.重新理解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兼论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公有制走向[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9-33.

[11] 张兴茂.马克思要重建什么样的个人所有制?——评谢韬、辛子陵〈试解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理论与中国改革〉一文[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74-79.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

(责任编辑 易 民)

Research on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Marx'Thesis of Reestablishing Individual Ownership

ZHANG Hua-dong
(TeachingandResearchDepartmentofIdeologicalandPoilitical Theory,NorthwestA&FUniversity,Yangling712100,Shaanxi,China)

To seek the connotation of Marx'thesis of reestablishing individual ownership,we must start with the inconsistency between private ownership based on the labor of oneself and the capitalism system.The answer is the source of one's possession.Deduced from the answer,the connotation of reestablishing individual ownership is the system in which the laborer can possess his product.

individual ownership;capitalist possess mode;bereave

F0

: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1.02.012

2010-10-03

张华东(1979-),男,浙江省绍兴市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思政部讲师,博士,主要从事资本论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劳动成果私有制所有制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女性地位变迁的探究
从“消灭私有制”看私有财产的是与非
劳动成果要珍惜
劳动成果要珍惜
劳动成果评比
高句丽土地所有制演变浅探
恩格斯的专偶制思想——读《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有感
论国企政工干部的劳动成果评价
混合所有制
混合所有制医院:到底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