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藏书文化对当今农家书屋发展的启示

2011-03-19陈智俊

图书馆研究 2011年3期
关键词:私家藏书楼藏书

陈智俊

(新余市图书馆,江西 新余 338000)

1 引言

近年来,按照《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部署,我国农村公共图书服务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从2007年国家开始试点“农家书屋”工程以来,至2009年6月,全国已建立农家书屋9.3万个。然而,在“农家书屋”如雨后春笋涌现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逐步凸显出来。如何实现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有关专家学者纷纷撰文,从不同角度给予分析论述。本文试图从我国藏书文化的特点和规律中,寻找有利于当今农家书屋发展的启示。

2 农家书屋发展中凸显的问题

“农家书屋”工程是中央决策,有关行政部门统一规划,共同组织实施的一项惠及9亿农民,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公众文化服务工程。自2007年起,全国各地农家书屋建设全面铺开,大有一夜春风百花开之势,农家书屋的数量剧增,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势头,但与此同时“农家书屋”工程也凸显出不少问题。以江西省为例,笔者调查发现,由于村俗文化、村民素质、读书风气、宣传力度、监管方式和管理体制等种种原因,农家书屋建成后形同虚设的不在少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有些农家书屋的建立,其出发点并不是为了方便村民读书,而是为了完成上级部门布置的任务,这些农家书屋只有在上级检查的时候才像模像样、热热闹闹,一旦检查完,就冷冷清清、关门大吉;

(二)农家书屋的图书缺乏针对性,不同地区村民的阅读需求千差万别,但很多农家书屋的书籍千篇一律,与村民的阅读需求脱节,有的地方甚至滥竽充数,把一些“过时”的报刊和书籍放在农家书屋,影响了农家书屋的藏书质量;

(三)目前,农家书屋的管理不到位现象非常突出。很多农家书屋在刚建成的时候,还有章可循,没过多久,就会逐渐出现图书登记账物不符、借阅手续不规范、图书流失等问题,有的甚是“铁将军”把门,导致农民朋友借书难。

另外,一些农家书屋的地点设置不当,农民读者深感不便。这些问题都对农家书屋的长期健康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经历过两次兴衰,第一次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二次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村图书室(文化站)曾兴起一时,后因种种原因逐渐失去了活力,直至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外。如今,我国的经济基础已经逐渐厚实,宏观政治也更为开放,如何构建新时期的农家书屋,使之能够得到长期健康发展,让它真正惠及当代农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3 我国藏书文化简述

我国藏书事业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可追溯到文字和图书已初具规模的殷周时代,当时专藏甲骨的龟室就是我国最早的藏书楼。藏书楼收藏、整理了丰富的文化典籍,保存、传播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对于中国历代文明的传承和建设,可谓居功至伟。几千年来的藏书文化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藏书楼的历史,就是我国古代图书事业史的主体。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我国藏书文化就是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结晶。因此,研究我国藏书文化,总结经验和成就,对于继承和发展我国的阅读文化,促进当今农家书屋的发展,无疑是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我国古代的藏书系统大体上由官府藏书、书院藏书、私家藏书、寺观藏书四个方面组成,其培育与发展又与一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密切关联,并形成各自的特点,其中因寺观藏书比较特殊,故仅对官府藏书、书院藏书、私家藏书文化进行简述。

3.1 官府藏书

我国历代政府都有专门的官府藏书,设置专门的饱学之士管理典籍,有比较严格、封闭的管理制度,官府藏书相对系统、全面,虽然藏书楼数量有限,但仍然是我国藏书文化的主流。历代官府藏书,因有政府权力与国库资财的强力支持,而藏书丰厚、设施完善。且皇帝高度重视,亲自过问,直接参与其事。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皇家征书汉武帝刘彻“开献书之路”开始,到清乾隆为修《四库全书》而在全国大规模的征书为止,大约有57位皇帝直接过问和参与征书、藏书事宜,并将其作为一种国家政府行为而实施。同时,官府藏书既网罗人才,又培养、造就人才,推出了一批学术成果。由于官府藏书地位显要,常作为中央决策的依据、教学和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抄写和印刷的底本,所以政府往往要集中一批当时学术界的权威和专门人才,以及一定数量的博士儒徒,加强对国家藏书的校勘、整理和编目工作。这些人不负众望,苦心孤诣,在整理藏书的同时也利用藏书编出了一批在学术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成果和国家书目,如唐代的《艺文类聚》、《初学记》,宋代的《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佩文韵府》和《四库全书》等。

3.2 书院藏书

书院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源于唐,盛于宋,衰亡于清末,历时千载,是我国古代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独具特色,它对我国古代社会后期学术文化的发展、人才的培养,起到过巨大的推进作用,影响最大的书院有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等。藏书、供祭和讲学是书院的“三大事业”,书院藏书是为了有效配合书院教学,为书院师生服务而设置的一种“学校公共图书馆”。书院藏书针对性较强,与当时政治、科考制度相关。所以,不同书院的藏书虽不尽相同,但仍具有很强的共同性,具体表现在内容上以经、史等学术著作为主,版本上以通行本为主,其书籍来源一般有皇帝赐书、官吏赠书、私人赠书、书院购置书籍、书院刊刻图书和书院抄写书籍等。书院藏书做到藏、教、用紧密结合,管理规范、开放。历代书院藏书楼都十分重视藏书的管理与保护工作,这也是藏书楼时代书院的一项重点工作。但由于书院藏书的读者对象为本院师生和一些地方上的读书人,因此,它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保藏书籍,更是为了方便书院读者使用,它不像官府、私人和寺院藏书那样过于封闭,在管理方法上形成了一套具有公共性、开放性的书院藏书制度。

3.3 私家藏书

私家藏书是所有藏书系统中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系统,构成了我国古代藏书的基础。私家藏书总量多、各具特色且地域性强,多以官宦望族、藏书世家的形式出现,并引领、反映了当地读书风气和学术流派,其管理方式各有不同,书籍借阅的开放程度不一。时代越后,藏书家的数量越多,藏书规模也越大,私家藏书的总量与官府藏书相比越来越占压倒优势。私家藏书家大多数出身于官宦,在叶昌炽的《藏书纪事诗》中记载明清藏书家510位,其中出身官吏者有286位,占56.1%,私家藏书的发达程度与地域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出版业发达程度及浓厚的读书氛围密切相关。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私家藏书事业持续繁荣。据史料统计,历代产生状元、进士最多的地方也总是私家藏书最为发达的地区。以明清两代为例,明代共有状元89名,其中浙江20名,江苏16名,江浙两省共36名,占总数的40%强;清代共有状元114名,其中江苏49名,浙江20名,江浙两省共69名,占总数的60.5%。换句话说,明清两代共有203名状元中,江浙两省就占有105名,超过半数。据范凤书先生《中国私家藏书概述》统计,全国著名藏书家共4654人,浙江省有1062人,江苏省967人,两省共2029人,占总数的43.6%,足以说明私家藏书与地域的教育思维、读书文化及人才培养之间的密切关联,可见私家藏书楼的繁荣,伴随并促进当地崇尚知识、喜爱读书风气的养成与持续。

4 藏书文化给农家书屋发展的启示

在我国,藏书文化(古代图书馆文化)流传了几千年,它与中华民族的性格息息相关,与华夏土壤的秉性一脉相承,直接表达我们民族的教育规律和读书习性。众所周知,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华民族文化得以延续、传承至今,这与我国几千年的藏书文化直接关联。几千年来,读书是我们民族古老的话题,喜爱书籍,尊重知识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耕读传家”、“书香门第”更是千古佳话,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笔者认为从我国的藏书文化中可以寻找到有益于当今农家书屋发展的启示,在此归纳如下:

(一)坚持政府部门办农家书屋为主流,充分利用好中央和地方政府资金,在合适的地点创建标准、规范、符合当地特色和有一定规模的农家书屋。创建农家书屋要集中力量,避免财力、物力和人力的分散。农家书屋应该像古代的官府藏书楼,成为“农家藏书楼”的标榜、楷模和地标式建筑。政府办农家书屋,最重要的并不是将各种书籍直接呈送到村民的手上,而是要让村民感受到读书带来切身利益,体味到读书带来的乐趣。另外,政府部门还应加强对农家书屋的管理,帮助培养合格的管理人员。

(二)向“书院藏书楼”学习,依托乡村的学校建立开放式的“乡村书院”,“乡村书院”仍以政府投资为主体,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捐赠书款和书籍,坚持灵活办“书院”,“藏、教、用”紧密结合的方针,既有利于学校教学,又方便村民借阅书籍。当今社会,学生是最大、最稳定的读书群体,创建“乡村书院”可谓一举多得:其一,有利于学校的教育。“乡村书院”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读到许多丰富多彩的书籍,获得更多的知识,也可以让老师选择更多教学参考资料,丰富知识,授业解惑,为素质教育提供一个很好舞台;其二,有利于节约财力、物力和人力,有效地整合图书资源,教师、学生和村民可以共同拥有;其三,让学生带动家庭成员读书,因为孩子是否喜爱读书是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要想自己孩子喜爱读书,家长的榜样、引导和解疑作用非常重要,这就使家长有了再读书、再学习的压力,有利于无形中培育良好的社会读书风气。

(三)尽快制定我国的“图书馆法”,鼓励社会人士开办“私家藏书楼”,承认其法律地位并给予一定的社会荣誉。在我国古代社会,私家藏书楼发展迅速,并逐渐成为社会藏书的基础,极大丰富了图书的社会传播途径,引领并渲染了社会的崇文品格和读书风气。今天,我国拥有一大批成功人士、学者名流,可以鼓励他们在农村(也可在城市)创办有自己个性的私家藏书楼,允许其个性化管理,丰富我国当代的藏书文化体系。同时,私家藏书楼的个性化魅力,有助于促使和引导人们崇尚读书、热爱书籍和传播学术,让社会逐步回归到充满文化魅力的时代。

5 结束语

朱家新教授说得好,“一个民族精神,一个民族未来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对阅读的热爱程度,因为一个人的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人的气质和社会责任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个人是不是能认真读书。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民族,其竞争力也取决于国民的阅读状态。”农家书屋的推广和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9亿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我国悠久的藏书文化和当今农家书屋的有效结合,有利于继续弘扬和发展我国的优秀藏书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基础。

[1] 任继愈,萧东发主编.中国藏书楼[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2]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课题组.图书阅读止跌略涨 数字阅读大幅攀升 [EB/OL].[2011-03-28].http://book.people.com.cn/GB/69360/7555689.html.

[3] 彭飞.农村图书馆事业发展模式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0(2):39-41.

猜你喜欢

私家藏书楼藏书
地下二层的专属影音室,兼顾影院/影K双重需求 济南麓府私家影院
定制私家影院系统中的传输损耗(上)
珍惜每一本藏书
私家地理
“贲园书库”藏书楼及其藏书掠影
浅谈藏书楼——天一阁的保护与管理
千载藏书风 化绩于当下——《嘉兴藏书史》评鉴
藏书楼开出一朵花
城南袁氏及其藏书楼
别宥斋藏书题记拾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