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部盐池旧志比较研究

2011-03-19张琰玲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1年2期
关键词:盐池县盐池民国

●张琰玲

(宁夏社会科学院 图书资料中心,银川 750021)

盐池旧志一部为清光绪《花马池志迹》,一部为民国《盐池县志》,这两部志书简要记载了盐池县的地理、山川、建置、田赋、教育、兵防、职官、人物、经济、历史等,对研究清代至民国时期宁夏盐池县的政治、经济、社会诸多方面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1 盐池旧志的版本

《花马池志迹》是盐池地区第一部旧方志,大约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撰修成书,作者不详,只有手抄本。但在《花马池志迹·历代沿革志第一》有一段文字,记载了作者编纂本书的原因,即“花马池自建置以来,代有更易,迄无志书。苟欲编纂,着手实难。今取历代沿革,标为表识,俾观者庶有所居”。该志书包括16个大类,分别记载了历代沿革、星野、地理山川、城池堡寨、公署学校、坛庙名胜、风俗土产、古迹、丁税赋额、职官姓氏、营防驿递、历代宦迹、人物乡献、忠孝义烈、艺文、历代祥异。

《盐池县志》是盐池地区第二部旧方志,也是民国二年(1913年)成立盐池县后的第一部县志,由盐池末任县长陈步瀛撰修,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石印出版。陈步瀛,字仙舟,盐池高沙窝人。民国十四年(1925年)甘肃省立第五中学毕业。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任盐池县长。因当时盐池设县虽久,却无县志,陈步瀛遂一边打理政务,一边抽空详考地理、沿革、文物、山川、道里,纂辑成志,以资考核。该志包括12个大类,分别记载了地理、建置、田赋、行政区划、教育、兵防、职官、人物、选举、艺文、经济、历史。

2 盐池旧志的内容特征

(1)历代沿革、疆域、地理位置。关于盐池的历代沿革二志都有详细的记载,如“盐池,春秋、战国为羌戎,后属秦。始皇并天下,隶北地郡。汉为灵州县。元魏为大兴郡。西魏为五原郡,又为西安州,寻改为盐州。隋为五原县。唐仍之。贞元初陷于吐蕃,九年(793年) 收复。五代及宋皆为盐州。咸平五年(1002年)陷于西夏。元废为环州地。明为宁夏后卫,又改花马池所。清仍之,属宁夏府。民国二年(1913年) 改盐池县”。

有关疆域、地理位置的记载,《花马池志迹》载明杨一清言“花马池东至延绥,西至横城堡,横亘四百余里,黄沙野草,弥广无际,无高山巨堑为阻险,非创筑新边不足以御腹心之患”。道出了花马池的疆域面积及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盐池县志·地理志卷一·形胜》载“盐池,东经榆林,直赴幽、燕,南达平、固而往陕、甘,西接宁夏,北通包绥,形势及其险要。有明一代,防边极严。自盐至宁,三十里一堡,六十里一城,均设重兵为之防守”。可见古代盐池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盐池县志·地理志卷一·疆域》更是详细地记载了盐池县新旧疆界,以及四面八方与之比邻地区的具体距离。

(2)城池、堡寨。关于城池,《花马池志迹》只详细记载了一个城池,即花马池城。花马池城,明后卫所。旧城修建于正统八年(1443年),在塞外花马盐池北。即城在今长城外,因孤悬寡援。天顺间,(1457年至1463年),改筑今地。即今盐池县城。东城门为“永宁”,北城门为“威胜”。100多年后,即万历三年(1575年),又增开南门叫“广惠”。八年(1580年),巡抚萧大亨用砖石加固。乾隆六年(1741年)重修。周围七里三分,址厚二丈五尺,顶厚一丈五尺。门楼三座,角楼四座。池深(护城壕)一丈,宽二丈。以上便是花马池城约300年间规模、形状的发展变化之记录,表明当时花马池城的建造以军事目的为首要。《盐池县志》除记载盐池县城即旧花马池城外,还记载了9个县属城池。分别为兴武营城、惠安堡城、铁柱泉城、安定堡城、毛卜喇城、下马关城、韦州堡城、盐积堡城、红城子水城,这些城池都是明、清时期修建的驻军重地。

《花马池志迹》记载的堡寨,主要是花马池城周围的堡寨,共39个。它们分别位于花马池城东乡的有5处,南乡有11处,西南乡有6处,西乡有17处。最近的“东郭庄”在城东15里,最远的“打火店子”在城南190里,城西最远的“徐刚家滩”150里,城西南最远的“苦水儿”140里。每个村庄都标明了距花马池城的具体里数。《盐池县志》记载的堡寨18个,其中6个堡寨的名字和《花马池志迹》的相同,12个完全不一样,可能随时代的变迁,地域界限划分不同所致。

(3)学校。古人对学校的认识,从理论上已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学校为兴贤之地,为国家之重务”。《花马池志迹》对学校的信息记录只有一条,即“城内向无学舍。今将西街观音寺改设初等小学堂。现有学生十五名”。《盐池县志》详细记载了民国时期兴办学校具体情况:有高级小学校2所,一是本城高级小学校即盐池县城高级小学校,在城内文昌宫,民国七年(1918年),绅士聂瑗等创办,二是惠安堡高级小学校,在惠安堡武庙,民国初,贡生刘炳、绅士张复元等创办;县属初级小学校7所,民国初建,位于西水堡、南水堡、大水坑、萌城堡、里三堡、边三堡、铁柱泉堡。学校各一所,教员各一员,学款均就地筹备;还有县属中心小学校3处,国民学校15处;社会教育有通俗讲演所1处(据记载因成绩毫无,3年后就停办);民众识字班2处即县城识字班、惠安堡识字班,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开办,招收不识字的成年男女,每日授课二时,共收男女学生400多名,办理数年,成绩尚好。

从以上资料看出,到了民国时期,当局对民众教育的重视与普及有极大的提高,与清朝相比有很大进步。

(4)生态、植被、物产。与水有关的信息记载只有2条。如:铁柱泉在城西,距城九十里,北虏入寇往来饮牧于此;石井子在城西,距城一百一十里。其水甘美,居人牧畜,往来行人,咸利赖之。

物产比较丰富,尤其是禽。《花马池志迹》记载货有盐、羊皮2种;谷豆9种;瓜菜31种,其中醉瓜现在已没有种植;花4种;果8种;木5种;药9种;禽18种;畜11种;兽7种;鼠2种。《盐池县志》除以上记载,增加草4种;虫11种;矿除盐还有石灰;货有毛、皮、戎、裘、毡、毛口袋、油、毛袜共8种。记载内容不仅有增加,且每条记录还附带说明介绍。

《盐池县志》还增加了畜牧。不但有记还有议,如“地接蒙边,以牧畜为业者多于耕种。而牧畜以羊为首要。全县约有绵羊二十万只,山羊五万只。每年出产皮毛运销京、津、沪、汉等地。毛之产量,秋、夏两季约三十万斤,戎约一万斤。每年所产皮毛,足能维持全县人民生计,故生产易而谋生不感困难也。惜未创办皮革、毛织工厂,至利权外溢,是一憾事”。说明盐池在民国以前,以畜牧为主,当时盐池人已深刻认识到,皮毛戎原材料销售价格低廉,应发展深加工。

(5)古迹、坛庙、名胜。《花马池志迹》记载古迹2处。一是长城,二是盐州废城,都是隋朝起始修建的。《盐池县志》记载的古迹13处,即盐州废城、温池废县、五原废县、韦州废城、地宫、杨将军庙、云兴寺、宏佛寺、花马池、金顶塔、摆宴井、霁城波影、明庆王墓,数量增加了许多。

名胜1处即钟鼓楼。《花马池志迹》载“在城内街中,底顶三层,砖木构之。四隅设阳台,以瞭望四方。底层有十字通道,上为穹形,以石块砌之”。

坛庙7处。其一“灵应山在城东六十里。山有古洞,内塑佛像”。据“笺证”载“山有石窟寺,依山就势而成,现存残窟十九孔,并遗留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碑刻一块”。灵应山是古代人祈求水旱疾疫的地方。其二,为先农坛、关帝庙、城隍庙、文昌庙、马神庙、龙王庙。这是古人敬重那些有功与民者修建的建筑物以祭祀他们。

《盐池县志》记载的坛庙除《花马池志迹》7处,又新增20处,其中1处为盐神庙。这可能因当地产盐,表示敬畏、祈福之心所建盐神庙。另外,下马关祠宇庙观有20处,其中1处为清真寺,在韦州堡。

从这些史料可以看出,古代这里的居民宗教信仰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连。

(6) 风俗。风俗记载是盐池旧志比较详实的部分。《花马池志迹》载古代这里的居民“尚耕牧,工骑射”。《盐池县志》载“地近蒙疆,居民咸赖畜牧。以畜牧为利,以产盐为资。地广人稀,畜牧而外,兼事农商。汉回杂处,风气刚劲,民性淳良”。这里描述的即是风俗介绍,同时也概括了盐池地区自古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脉络。

盐池风俗,同时也是对该地区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具体反映,这是盐池旧志内容的一大突出特点。如居“民家皆板屋覆以土,犹秦俗。惟公署、宦族覆瓦。中堂多供先祖木主,间有供画像者,亦有供关圣帝君牌位者”。吃“主食稻、稷,间以麦。贫者饭粟。中人之家,恒以一釜,并炊稻、稷。稻养尊老,稷食卑贱”。穿“衣布褐。冬羊裘。近世,中家以上多裘纨、绮矣。女服,尤竞鲜饰。”

盐池地区相沿袭的主要节日,有元旦或元日即春节(由初一至正月二十三日之夕,期间还有三日、四日、五日、七日之习俗)、上元(今元宵节)、二月二、清明、端午、五月十三竞演剧、望日祀城隍、七夕、中秋、重阳、冬至、腊八、二十三日、岁暮即大年三十、除夕等,并详细介绍了这些节日的习俗以及庆祝活动。

祭礼、婚礼、丧礼习俗记录也很细致,如规模、形式,还有贫富不同举办之差异等。

(7)地震。关于地震二志共记载6次。最早的地震记录起始于唐贞观二十年(646年) 九月丁亥,地震,有声如雷。大中三年(849年)十月辛巳,上都及灵武、盐、夏等州地震,坏庐舍,压死数千人。宋至道二年(996年) 灵、夏等州地震,城郭、庐舍多坏。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 三月,地震,逾日不止,地裂泉涌,出黑沙,岁大饥。民国九年(1920年)十一月初七日申刻,宁夏地大震,人不能立,如舟行大江狂风巨浪之中。继微震余月,人多野宿,不敢入室。陇东一带尤甚,海城民屋、衙署、祠宇墙垣圮无存。张家川两岸山圮,川为之平。余亦地多坼裂,黑水喷涌,共压伤毙约十万余人。最晚的1次记录是,民国九年(1920年)九月初十日,盐池地震,相继震荡五日之久,每次震动约十分钟。这些资料记载对地震频繁的今天,很有研究价值。

(8)户口、人口。二志记载的户口、人口变化很大。《花马池志迹》查城乡原有户口16967户,男女大小共10888丁口。自同治兵燹,人多逃亡。现仅有816户,男女大小共5947丁口。《盐池县志·乡保表》统计数字为全县九乡38保,共有7487户,男24322口,女20303口,共44625口。

从户口、人口大幅度的变化可知,战争给生命生活生产带来多少灾难,古代盐池地区的人是在怎样一种状况下生存繁衍的。

(9)人物、乡献。《花马池志迹》历代宦迹志记载与花马池有关的历代官员共25名。从周文王时的将领南仲到明朝嘉靖年间的总兵官王效,都详细记载了他们的生平及贡献。

乡献记载与花马池相关的宁夏本土人士10名。有汉代的傅燮,晋代的傅袛、傅咸,南北朝的傅迪,唐朝的韩游環、史敬奉、康日知,宋朝的周美、斡道冲,明朝的孟养龙。清朝较详细记载的3人,他们是康熙甲戌进士孟之珪,雍正丁未进士李愿,拔贡生王寅。此外,还简略记载了明清进士3人,举人4人,贡生 15人,武进士3人,武举10人。

《盐池县志》宦迹只记载了明清两代15人,他们都是守边大臣,每个人的生平功绩蕴含着诸多历史事件,彰显了他们保家卫国的壮志和精神,以及他们的守边策略。乡宦记载25人,其中汉代傅燮及其家族的后代共记录16位。其余9位是清朝至民国的,这里边就有《盐池县志》作者陈步赢。

此外,还统计出清朝同治、光绪贡生2人,拔贡1人,廪生4人,民国时期师范及中学毕业的学生15人。其中陈步赢是甘肃省立第五中学毕业生。

(10)艺文志。《花马池志迹》辑录艺文志文献15篇(或首),《盐池县志》辑录艺文志文献10篇(或首),共计25篇(或首),有疏、议、赋、奏议、记、诗等,其中3首诗、1篇议和4篇记两志互有。

疏、议、赋有明巡抚杨应聘的《请复兵饷原额疏》,张炼《盐法议》,副使曹琏《朔方形胜赋》。

记有明管律《铁柱泉记》,明巡抚赵时春《重修边墙记》,明副使齐之鸾《东长城关纪略》,明状元康海《平虏大捷记》。

诗有唐李益《盐州过饮马泉》,白居易《城盐州》;明王琼《九日登花马池城》,石茂华《宿小盐池》和《防秋登花马池》,杨一清《兴武营憩》;杨芳灿《边墙》,郭楷《边墙》,秦仑源《前题》,余讷《边墙》,杨承宪《前题》。

[1]范宗兴,等.盐池旧志笺证[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2]吴忠礼.宁夏志笺证[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

[3]吴忠礼.宁夏历史图经[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盐池县盐池民国
盐池县1969-2018年大风特征及变化规律分析
映像畜牧业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西夏《天盛律令》里的“盐池”初探
调色盘
盐池美食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基于盐池县实践的思考
宁夏盐池县小麦野生近缘植物蒙古冰草保护模式探究
盐池县图书馆 “全民阅读”进企业、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