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
2011-03-19崔润新陆凤红
●崔润新,陆凤红
(宁夏大学 a.远程教育学院;b.图书馆,银川 750021)
目前尽管许多学者或专家对信息共享空间(IC)概念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公认的基本观点是:IC是一个经过特别设计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和协同学习环境,综合使用方便的互联网、功能完善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和内容丰富的知识库(包括印刷型、数字化和多媒体等各种信息资源),在技能熟练的图书馆参考咨询馆员、计算机专家、多媒体工作者和指导教师的共同支持下,为读者(包括个人、小组或学术团队)的学习、讨论和研究等活动提供一站式服务,培育读者的信息素养,促进读者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
1 IC服务模式的可行性
1.1 IC服务模式的优势
传统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往往分散在不同的部门,技术支持也较为单一。而信息共享空间服务远远领先于传统图书馆服务的优势就在于它将丰富的资源、技术、服务整合在一起,在空间和资源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丰富多样、完备周到的服务,如联合咨询服务、一站式服务等;它集参考咨询服务、信息检索服务、信息推送服务、科研服务、教学服务、娱乐服务等于一体,在一个空间内完成知识管理的所有过程;同时帮助用户提高信息素养并促进学术交流,能够极大地提高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质量。
1.2 IC提升了大学的科研能力
信息共享空间是在充分利用图书馆已有的传统印刷型馆藏资源和新型数字化资源的基础上,支持校内跨学科的教学和研究,最终实现整个学校的信息资源共享。
笔者通过对宁夏大学1391位专任教师进行调研,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97份,其中对图书馆不满意与很不满意的教师就有244人,占到了49%。可见,传统的图书馆服务已不能满足教师的学习与研究需求。
以学生培养和科学研究并重的教学研究型高校的图书馆,它的服务对象基本有:①本科生和研究生,重点在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求能够为他们提供相应信息处理和计算机应用技能的辅导,需要相关资源、计算机环境、学习场所、交流环境和现场指导与帮助。②专业研究人员,主要是对教师科研能力的帮助。对于理工科而言,这些研究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强,但他们仍旧需要资源配置和学科咨询;对于文科类的研究人员,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相对较弱,因此需要资源配置、研究场所、学术交流区域、学科咨询、现场参考及IT技能支持。[2]
因此,在新的时期,高校图书馆应重新全面审视和定位图书馆在支持师生学习和学术研究中的角色,调整自身适应读者学习与研究行为,融入到学校的教学科研活动中。图书馆可以利用数字化校园或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契机,在本馆已有资源和服务中引入信息共享空间理念,切实为老师和学生的学术活动和科学研究提供帮助。
2 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IC建设的现状
自2005年以来,我国在IC的建设方面发展很快,如香港岭南大学、[3]北京大学等都相继建成了自己的信息共享空间。而民族地区图书馆采用信息共享空间这种服务模式的很少,据笔者所知,只有个别的学校采取了这样的服务模式。以宁夏几所高校为例,各个高校馆在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方面都还没有考虑,有些馆领导甚至还不知道什么是信息共享空间。笔者电话采访了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新疆大学图书馆、青海大学图书馆等,他们在IC建设方面也没有考虑。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领导层观念比较落后,有些领导认为图书馆能维持现状就可以了,不愿意有所创新。有些领导则不知道建设IC有什么好处,甚至不知道什么是IC。第二,经费困难。建设IC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民族地区高校在资金的来源方面,渠道很少,政府投入也不足。
3 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IC建设的策略
IC的全面实现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不仅在规划建设阶段需要许多资源,在后期完善服务过程中也需要不断补充新的资源。而民族地区一般处于经济不发达地区,要实现所有功能和服务存在困难,所以在建设IC时应根据学校的发展方向及自身特点来规划和实施。
3.1 利用本馆现有空间建设IC
各馆可以从自身实际出发,在已经建成的馆舍基础上开展IC服务。目前,许多图书馆的馆舍面积都不小,可以统筹规划,通过改造某些阅览室达到提升服务的目的,将IC嵌入到图书馆的服务中去。图书馆建设IC没有固定的模式,每个图书馆都可以尝试和探索符合自身特点和用户需求的方法。
3.2 整合本馆现有资源,建设小型IC
IC的建设是一个资源整合的过程,是对设备资源与信息资源、纸本资源和虚拟资源的有效利用。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可以考虑对阅览室进行重新布局,添置一些设施,如扫描仪、打印机、复印机等,增加电子阅览室的信息素质教育、参考咨询和科学计算服务的功能,为学校的教学和研究提供基础环境。另外,还可以通过增设小组讨论区、个人学习区等,通过改造,把部分大阅览室打造成分散的IC。
3.3 建设学科型IC
IC的建设是为了提高服务质量,让使用者可以得到“一站式”的服务。大学图书馆尤其是综合大学图书馆要做到为所有学科都提供全面的服务是不可能的,只能根据自身已有资源和学校发展的重点学科研究来提供服务。
图书馆可尝试有针对性地建设几个学科的信息共享空间,尽可能全面地提供各类资源,提供相应的设备和工具或渠道,让读者得到最大的帮助和收获。
在为科研人员提供服务过程中,还可以自己开拓一些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学术活动,召集有兴趣的人员进行讨论研究,为他们提供小组讨论的场所和资料,开展相关的讲座,提高学生和教师的科研兴趣,从而提升学校的整体科研能力。3.4 合作建设IC
图书馆还可以与学院合作建设IC,争取获得学校主管部门、院系部门和教师的支持与协助,这样不仅有利于解决资金和人员不足的问题,也可以使IC服务更具针对性,使IC可持续发展。另外,对于地理位置相近的两所高校来说,合作建设IC,互通有无,充分利用两馆的人力、物力资源,为两所学校的教学科研人员提供特色优化的服务也是一种可取的方式。
IC在国内外大学图书馆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表明,作为一种新型的服务方式和学习空间,IC代表了以读者为中心的大学图书馆发展的方向和服务创新的时代潮流。它的建设可以提高学校的科研能力,提高学生和教师的信息素养和科研水平。
4 IC建设需注意的问题
信息共享空间建设应从读者角度出发,营造一个整体的计算机环境,在馆址的选择、开放时间、室内布局、服务方式、电子资源更新、交接班、宣传、用户互动等方面都需要深入考虑本校的具体情况,各部门领导者之间要团结协作。另外,还应考虑部门之间功能重叠的问题。
总之,民族地区建设信息共享空间应多吸取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根据自己现有的条件,取长补短,力争为广大师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1]杜慧平,刘晓霞.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实践与思考——以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杂志,2009(3),52-55.
[2]任树怀,等.信息共享空间:构建模式与实施策略[M].上海:上海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陈琳.香港地区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建设[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1):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