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下图书馆的数字化和“形神分离”
2011-03-19陈方宁陈欣慧
●陈方宁,陈欣慧
(南京师范大学 a.图书馆;b.新闻与传播学院,南京 210097)
1 前言
数字化图书馆的出现,不仅仅意味着图书馆馆藏内容在形态上的改变,更意味着图书馆功能的蜕变,而这一改变正有助于图书馆在“形”和“神”上的分离,从而帮助图书馆延伸其服务功能,并最终得到新生。本文将着力讨论图书馆为何以及如何抓住这一时代的剧变机遇,进行新的功能改革,进而促进人类文明的传递。
2 图书馆转型是大势所趋
2.1 图书馆可用资源的相对过剩
当下,科技愈是发达,人们获取资源的能力就愈强。欲望是驱使人类不断完善自身的动力,在人们所要获取的众多资源中,知识是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根据Nielsen图书公司对年度图书出版量进行计算后得出的结论,单单在英国,过去13年里图书出版量的增长率超过了22%。而全球范围的数字则显示,在2006年大约有58350种英文图书出版,高于2005年度的25650种,这一趋势在以后的几年中也得到了相同的验证。其他纸质或电子出版物也是如此。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化产业在急速发展,而图书馆不论从容量还是经济能力上都赶不上这种发展的速度,即以图书馆现有的运行模式,其自身的吸收能力不足以容纳外界产生的“资源”,这可以称为图书馆可用资源的相对过剩。
在纸质信息可以主导人们知识来源的时代,图书馆采购图书的速率跟得上正规图书发行的年总量的发行率,并且除了书店以外,图书馆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而在电子信息日益普及的时代,图书馆采购信息的速率跟不上信息的产出速度,图书馆和书店都不再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场所,由此,就产生了图书馆可用资源的相对过剩。
2.2 图书馆的虚拟化替代了其实体化运动
图书馆可用资源的相对过剩,并不是图书馆单方面能力不足造成的,而是由时代变迁后,资源最优化的途径改变造成的。在图书馆出现之初,社会必要生产力低下,其建立的初衷是将书本的私有化变为大众化,为因经济能力和物理条件不足而无法获得知识的人提供一个便捷的平台,从而使得信息资源得到最优化的处理。而现在,图书馆已经不是知识资源最优化的首选,数字信息平台才是。因此,图书馆需要进行以虚拟化替代实体化的运动。这一运动通过释放和减少过剩能源来缓解当今世界的信息资源过剩而消化信息资源的能力不足的现状。
1993年,英国国家图书馆提出建立数字化图书馆的目标,其内容主要为:增加数字形式出版物的保存;为读者提供网络和数字化服务;利用数字化技术保存和修复馆藏等。英国国家图书馆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图书馆之一,伴随着网络信息的迅速传播,减少了对传统纸质资源的订购,同时扩大了对电子出版物的采集。为了减少用户在使用商业和科技资料方面所遭受的损失,它还为制定非印刷型资料缴送立法而斗争,通过不懈的努力,使图书馆保存印刷缴送本的权利扩大到了非印刷媒介。
而所谓用虚拟化替代实体化,并不是指消除图书馆的物理形态而存在,这里的实体主要是指文化信息的传统存在形式,如书本、报纸和杂志。无可否认的是,信息化储存形式,如CD、硬盘空间等的容量更大,且占用的物理空间更小。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有足够的信心相信虚拟化的储存形式可以跟的上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
3 信息技术革命促使图书馆“形神分离”
3.1 信息技术革命与图书馆发展的关系
人类历史上的5次信息技术革命都对图书馆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它促进了人脑的发展和种族间的交流;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创造,它使得信息的记载和流传成为可能;第三次信息技术的革命是印刷的发明,它极大地扩展了知识的传播途径,为图书馆的出现和辉煌奠定了基础;第四次信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和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它首次撼动了图书馆作为知识传播场所的主导地位;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标志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及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它的出现,标志着图书馆信息传播方式和地位的颠覆。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后两次信息技术革命也为图书馆传播内容与手段的多样性作出了重要贡献。
3.2 信息技术产业使图书馆转“形”
一直以来,图书馆为公众提供的服务主要局限于图书借还和其他衍生服务,如信息收集、介绍、组织讲座和为机构代购图书等。但是随着一些大型搜索引擎,如Google、百度和大型综合或专门网站的出现,图书馆所能提供的功能已经逐渐被更新、更强大的信息技术产业所替代。
图书馆经历了从单纯的“图书收藏”功能(最早见于国内外的私人藏书楼或藏书室)到集大成的“信息收集和提供”功能的转变,其前提是信息的拥有权主要掌握在少数人和机构手中,正如图书馆拥有大量的藏书一样。而现在,互联网使得信息的获取便捷并且日趋平民化,特别是网上廉价书店出现后,人们可以花越来越少的钱买到需要的图书和其他影音资料。以当当网为例,一本新书在市面上流通一个月后,当当网上就会有最低至7折的正版(仅限白金卡会员),而该书流通半年后,就有6折的正版可以购买了。另外,畅销新书上市一个月内,在淘宝网上就可以找到低至4折的盗版书。更甚者,现在有大量的读书网站,如起点、潇湘书院,它们提供免费的在线阅读和下载阅读。所以,以图书馆现有的新书上架速率,以及一般不会多于10本的馆藏复本,是远远不能满足当今读者的需求的,也竞争不过强大的信息产业。换言之,图书馆的读者群已经被信息产业分流。但是,这仅仅意味着图书馆需要将其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转变为与虚拟的信息产业接轨的电子模式,从而在新的知识传播平台中保留自己原有的使命,即为更多的人传播知识。
3.3 信息化浪潮下图书馆“精神”的扩展
前文提到了图书馆的读者群的分流,但是图书馆作为一个历史的产物,它仍然拥有稳定的访问群,或者称为“顾客”,只不过这里的“顾客”需要的不是图书馆的图书使用权,而是图书馆的物理存在性。也就是说,图书馆的实体化向虚拟化运动并没有使图书馆消亡,相反,它使得图书馆的实体性得到了极大的加强,图书馆的物理存在即是它巨大的力量所在。
英国图书馆管理学家沃德(Patricia Ward) 博士的一段话耐人寻味: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将会出现一个人类价值回归的现象。当那些从事着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的人在劳动力市场上越来越多时,就会产生希望有某个社会部门提供更好的社区服务的需求。因此,公共图书馆很可能成为满足人们这一需求的焦点。公共图书馆为社区提供了继续教育和文化消遣的焦点。它会把更多的人吸引进来,让他们阅读和学习。[1]
国内外很多学者都认为,只要图书馆致力于对数字化信息资源的整合和提供,图书馆就不会消亡。但是,以本文观点来看,所谓图书馆的不会消亡是指图书馆的供大众以接近免费的成本获取知识的功能不会消失,但是其物理形态在社会的发展中将逐步蜕变。
现在很多大型图书馆都已经建有自己的咖啡厅或是会议厅等,发展第三产业。当图书馆的信息技术平台已经完善到读者可以在家中,或是在任何有网络连接的地方都能便捷地获取想要查阅的资料时,图书馆的实体藏书和资料就已经失去了被广大受众到物理建筑形体的图书馆去借阅的价值。因此,未来的图书馆将会成为一个向世人展示图书馆曾经的历史样貌的博物馆,它的新功能是基于其物理建筑的存在和改造上的。未来的图书馆,可以分别建设于不同的区域或楼层,以展现不同时代的图书馆内部缩略样式。同时,保留部分开架式阅读和借阅区,但是读者大部分的借阅都是通过网络上的图书馆进行的。它最大的实体价值将体现在人们对于图书馆的实体空间的需求和渴望。具体来说,未来的图书馆的大部分面积都将作为供人们看书或者处理私人事务的地方,它可以有专门的安静的阅读区,也可以有专门的讨论区,还可以举办各色的沙龙和会议。人们既可以在图书馆内享受被书本包围的乐趣,也可以享受一边吃着小点心一边和朋友讨论电影的欢愉,而彼此之间并不互相干扰。
这样的图书馆物理功能的转变,不仅仅是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新机,更为图书馆剩余空间的利用和自身效益最大化提供了途径。总之,在信息化浪潮下,图书馆的功能不再局限于传播可见的知识和信息,而扩展成为人类提供集知识传播和交流、休闲娱乐、历史博物馆为一体的人文基地,带给人类可见和不可见的享受,成为人类精神的家园。
3.4 图书馆的“形神分离”
信息化浪潮下,图书馆从前所具备的物理性和目的性相统一的局面就将由“形神分离”的局面替代。所谓物理性和目的性统一,是指大众使用图书馆时就是为了通过其物理存在所提供的平台获取以书本、音响制品为主的资源,其实体存在就满足了其使用者和建立者的需求。而“形神分离”后,图书馆的物理存在所提供的服务将不再以借还资源为主,借还这部分的内容将在电子图书馆中实现,而其物理形态的存在,主要是为人类提供精神享受并且成为人们进行交流的主要场所而服务。
4 结语
图书馆之根本在于保存人类文明,启发人类热爱自己的文明并且自主地去学习和使用它。未来的图书馆可能更多的是为在虚拟世界中寻寻觅觅太久后,渴望真实感回归的人们提供服务。换句话说,它通过把数字人转化为物理人来为人类提供心灵的栖息,而不是主攻数字化的发展。
荷兰图书馆学专家舒茨(P.J.Schoots)把公共图书馆比作“市民的第二起居室”,因为公共图书馆为市民提供了人与信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舒适空间。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里,公共图书馆将是一个人们可以喝着咖啡和朋友们聊贯古今的休闲场所。
[1]吴建中.21世纪图书馆新论[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80-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