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管理中的潜规则现象研究
2011-03-19李春海
●李春海
(哈尔滨工业大学 图书馆,哈尔滨 150090)
图书馆行政管理中的潜规则是指游离于图书馆规章制度之外的不成文的行为约束;是图书馆中高层管理人员出于部门或个体私利诉求,运用行政资源暗中左右或影响公权力运用和公共利益处置方式的游戏规则。植根于传统人情文化土壤和寄生在行政化管理体制普遍存在的制度缺失环境下的潜规则,正在侵蚀正式规范的权威,动摇价值判断,危害职业精神,阻碍图书馆制度化的进程。其发生的动因、存在的形态,以及如何规避风险和整治其危害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1 图书馆管理中的潜规则的形态特征
1.1 目标制定中的“假大空”
由于现在考核评价干部过于看重实绩,加之有任期的压力,一些图书馆长在制定发展目标时,已形成了跟风比宝搞运动式的决策思维。图书馆之间明里暗里以拥有文献量的多寡作为评比图书馆实力的主要标准,而不是比较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一些图书馆不是踏踏实实地做好基本的资源建设和读者服务工作,而是一味脱离实际需要,在一些枝节手段和技巧上“创新”。不管是否有需要,也不管有没有能力支撑,虚张声势,好大喜功,建设国内甚至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喊得震天响,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规律被束之高阁,更多的是以图书馆馆长的好恶为取向,追求一种扭曲的政绩最大化。
1.2 政策执行中阳奉阴违
一些图书馆长表面上对制度尊重有加,甚至可以说十分重视,大会讲小会提,并且不断丰富其内涵。但他们的目的往往不是为了维护、践行规章制度,而是为了用它装点门面,说给上级听,做给下级看。说的一套,做的一套;圈子里一套,圈子外一套;会上冠冕堂皇,一身正气;会下唯我独尊,公器私用。大原则、大道理、大方向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轮到付诸实施,需要真抓实干的时候就走样跑偏。制度中于己有利的,就大力宣传、执行,而不利于权力行使的部分就轻描淡写或矫饰变通。
1.3 管理方式上的“清理门户,另起炉灶”
“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官上任三把火”,这句反映古代官场行事风格的俗语,在当代图书馆行政文化里依然有市场。员工习惯于将新领导与前任领导进行比较,把能否提出什么新异的发展招数,作为判定其工作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标志。新领导班子为了迅速站稳脚跟,赢得信任,也往往在标新立异上做足功课,希望通过出台新政策,制定新规划来产生新政的局面。确有不少馆长将自己的权威与个人的行为风格联系起来,仿佛提不出什么新思路,就有损自己威望和形象。结果,本不需要什么新招也非得弄出点新花样,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掌声,而前任的工作思路和政策则不管其对错,往往被丢进废纸篓里。[1]
2 图书馆管理中的潜规则泛滥的风险
2.1 潜规则的存在会破坏图书馆正式制度的生长链,滋生圈子文化
图书馆的规章制度对图书馆员的行为选择有正向的约束和指向意义,对于形成馆员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操守的是至关重要的。正式制度是在公开、公正、民主和科学的程序环境中创制出来的,它保证了正式制度的合法性、有效性和科学性。图书馆正常的管理秩序来源于全体馆员自觉接受正式制度的安排。而潜规则是寄生于正式制度上的毒瘤,它生成并运行于由血缘、乡缘、学缘、业缘等非正式组织构成的人情网络之中,代表的是小圈子的意志,心照不宣地进行利益输送和交换。馆领导一般都掌握着一定的公共资源,而这些资源应当是用来服务全体馆员的。如果将公共资源与“圈子”发生某种不正当的联系,那么,“圈子”便有可能异化为“小圈子”;馆领导如果只选自认为靠得住的“小圈子”里的人,对德才兼备的干部视而不见,不但会给馆内和谐带来巨大伤害,还会败坏队伍的风气,进而危害到公权力的正常运行。[1]
在图书馆存在圈子文化的情况下,图书馆规章制度的创制不可能建立在公开、充分沟通、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在领导的管理实践和心态模式中,经常自觉或不自觉地用“操纵”代替了管理控制。“操纵”与“管理控制”不同,由于“操纵”其实是在“玩弄诚意”,它足以破坏图书馆制度的尊严和图书馆的目标,从道德角度来看,“操纵”本身就意味着不公正,是人和人之间不平等关系的一种表现。由此引起管理层和员工之间、圈子与圈子之间的猜忌,使图书馆长期处于明争暗斗的内耗之中。[2]
2.2 图书馆潜规则泛滥将会造成制度意识缺失,引发管理失序
潜规则是对正式制度体系的一种逆向或变形的操作,因而抽离了正式制度的正当性,消解了正式制度的执行效果。因为潜规则往往是对正式制度的有意的曲解、过滤和变通,使得好的政策或者政策中的核心精神难以推行和落实。潜规则的招摇过市加剧了正式制度的虚化,每当图书馆出台一项新措施时,馆员们往往不是去领会其字面上的含义,而是绕过规则,努力猜想领导的弦外之音。潜规则的大行其道消解了正式制度的权威,造成了让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无所适从的多规则治理混乱管理格局。部主任需要看上边的眼色,用心揣摩馆长的真实意图,难以真正按规矩办事;馆员也不会把官样文章当回事,更不会指望正式制度的安排会给他们带来稳定的发展预期。潜规则的盛行,势必消解“明规则”的作用,拉大纸面上的规则与现实中的规则的距离,从而降低规则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由此造成个人的“人格分裂”和社会的“法格分裂”:前者体现在“嘴上说的是一回事,实际做的是另一回事”;后者体现在“制度上规定的是一回事,实际中起作用的是另一回事”。久而久之,弄虚作假成风,各种歪门邪道将看似严谨的“明规则”体系架空,这将从根本上锈蚀正式制度规范的权威,使得馆员原本就非常脆弱的制度意识更加弱化。2.3图书馆潜规则的泛滥会疏离干群关系,破坏职业生态
馆员对潜规则的熟视无睹并不意味着他们认同其合理性,这种面对潜规则而表现出的理性的冷漠恰恰说明他们对于一个不属于自己的特殊利益的圈子的无力感。况且从整体上来看,图书馆潜规则的存在本身就是对馆员利益的一种威胁。在图书馆中存在潜规则的情况下,员工缺乏归属感,不可能将自己个人命运和图书馆的前途相联系,对图书馆的前途漠不关心。潜规则的流弊必然会弥漫和渗透图书馆建设和管理的方方面面,也必然会导致图书馆人去追求个人成长中的非职业因素。图书馆潜规则泛滥将冲破公正、公平、公开的底线,影响所及,可能使图书馆染上权力追求强势而专业进取弱化、圈子文化盛行而人文精神沦丧等种种现代职场病。而对于业务能力和职业精神的淡化,又极易造成图书馆事业发展中业务与行政权力的异化。一旦权力越界操作并与职业精神形成对立,并进而抑制价值理性,使得职业信念与价值担当出现分离,从而导致权力欲望对精神品格的取代、物质追求对人文价值的取代、职场游戏规则对道德操行的取代以及世俗功利对终极理想的取代,那么,就势必造成图书馆职业精神与职业能力的双重失落,人的素质和人的创造性也就荡然无存了。基于此,图书馆迫切需要一种制度理性的重建和回归。[3]
3 图书馆管理中的潜规则治理对策
3.1 进一步规范用人制度,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治理图书馆潜规则,首要的就是去行政化,还图书馆作为一个文化学术机构的本质。图书馆行政化管理改革需要内部组织结构和人事制度在高校教育改革的推动下实现非行政化的嬗变。图书馆去行政化的人事制度改革的前提是必须确保图书馆独立的人事权,即让图书馆拥有办馆自主权,其核心是划清学校与图书馆的权力边界,保证图书馆独立自主,按照自身发展规律办馆。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如此深厚“官本位”思想的国度来说,要让图书馆在短期内完全去行政化,首先需要组织部门和主管部门“放权”,完善图书馆馆长遴选程序,减少行政力的干预。比如,出现图书馆馆长空缺时,能否由组织部门、业内知名专家、专业馆员代表共同组成的图书馆馆长遴选委员会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使遴选过程更公开,使新任图书馆馆长的权威不完全系于行政任命。推行图书馆专家办馆,要通过新的制度,让懂图书馆、爱图书馆的人来办馆。有什么样的图书馆馆长就有什么样的馆风,在当前的体制下,选好一个图书馆馆长的意义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这是保证图书馆独立性和最大限度地保障图书馆作为学术机构的地位的基本前提。另外,图书馆部门主任也不应再是行政职务,而是学术职务,应该依据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民主选举产生,强调执行功能、服务功能,弱化职位的权威性。[4]
图书馆的人事制度改革应具有两个基本目标:一是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服务性,二是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创造性,其中第一个目标的实现是第二个目标实现的前提。首先,在人事观念方面,树立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改变原来的纯行政事务型的管理运作模式。其次,在岗位设置方面,应遵循“因事设岗、因需设岗”的原则,根据岗位职责、权限、工作任务和标准等任职条件,在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基础上实行竞聘上岗,根据竞聘人员的服务技能和服务意识,择优聘任。再次,在绩效考核方面,对部室主任实行360度的馆员导向的绩效评价机制,是行政管理人员实现民主化管理、满意型服务的关键。对图书馆馆长一级的高层行政职务可以考虑推行平衡记分卡战略绩效管理及评价工具,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999年在高层试行平衡记分卡,即把员工战略、流程战略、顾客战略和资源战略作为战略主题,并设计相应的衡量标准,作为绩效评估指标来跟踪监视战略目标的实施进程和衡量行政高层的业绩。最后,在分配激励方面,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建立与能力、绩效相适应的分配机制及与岗位相配套的奖惩体系,实现薪酬管理由“身份工资”逐步转向“岗位绩效工资”。[5]
3.2 加强图书馆馆长职业伦理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职场环境,培育以尊重民意为内核的制度文化
现行体制下图书馆馆长的权力来自于上级领导,因而难以在头脑中形成从民意的角度来讨论学术、管理和服务问题的思维,还没有追问自身权力、地位和利益来源的正当性的习惯,还没有养成“对事不对人”的坚守制度底线的工作作风。图书馆主要“领导”也有行政级别,属于“官场人物”,必须按明的暗的官场的游戏规则行事,这就使图书馆无法获得自主发展。大学图书馆管理模式依然是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学校里的行政机关及其代表图书馆馆长对图书馆事务拥有最高的话语权,这种模式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很多图书馆馆长本身并不具有图书馆专业知识背景,作为体制中人,更多的是以行政的观点去考虑图书馆的发展。管理的行政化使图书馆缺少体现自己本质和宗旨的理念和精神,各个图书馆热衷于追求那些最能够被外部的行政体系看到并且认可的政绩,制度的约束就显得不合时宜,因此潜规则的泛滥不可避免。
作为馆员而言,由于信息不对称,也很难判定图书馆馆长行为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因此,必须加强职业伦理教育,培育以尊重民意为内核的制度文化。首先要制定或确认图书馆长权力道德行为准则,特别是加强图书馆馆长责任制度建设,把一些带有普遍性的图书馆长权力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即道德法律化,增强其约束力,发挥道德与法律互补作用。其次要在全体馆员中树立以合法性为底线来评判和认可行政行为的效力的思维,馆员的认识提高了,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增强,权力僭越空间就会被大大压缩。
3.3 坚持管理去行政化,落实馆员的主体地位,完善行政监督体系,切断公器私用的环境链条
要打破图书馆内部泛行政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实行内部管理体制和方式的去官僚化、民主化和柔性化、人本化改革,尤其是要使图书馆长和部主任淡化行政意识和等级意识,强化服务和民主意识,保证图书馆中作为核心职能的学术事务能够自由、民主。图书馆现有的学术委员会大多形同虚设,基本上是图书馆馆长的传声筒和橡皮图章。即使是职称评定或学术评价之类的权力,最终决定权往往还是由图书馆馆长说了算。行政权力对学术的越界干预和操控对图书馆的学术研究和队伍建设是极其不利的,为落实专业馆员的主体地位,就必须正视图书馆学术组织残缺、职权缺失的现实,把重构学术组织作为图书馆组织结构改革的核心内容,使专业馆员享有参与图书馆学术决策和管理的基本权力,并成立行使权力的组织——专业馆员委员会,使之成为图书馆最高学术权威机构。承担学术的评议、审议、决策咨询、工作监督和馆风维护;专业建设、队伍建设的发展规划;研究决定专业职务聘任;讨论决定图书馆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逐步恢复学术组织应有的权利和尊严,待时机成熟后,再过渡到图书馆所有事务都纳入民主化轨道,让专业馆员、管理人员、读者各以一定比例进入决策机制,参与图书馆的管理。
建立民主监督制度,使图书馆馆长运用权力处于利益攸关者的有效监督之下。加强职工代表大会建设,发挥职工代表大会监督图书馆长的功能。在不影响管理效能的情况下,可以赋予职工代表大会一定的决策权和否决权,并保证职工代表大会决议的执行力。同时,建立校务公开制度,加强对图书馆馆长权力监督制约的针对性。建立馆员参与图书馆管理制度。馆员参与图书馆管理可以有效防止图书馆馆长滥用权力,又可以提高馆员工作的积极性。馆员参与图书馆管理,要厘清管理的范围和程度,应该根据本馆的实际情况,针对计划、实施、检查、总结等程序性管理内容,制定相应的馆员参与管理的实施细则和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馆员和图书馆馆长的权利义务,建立起双向约束机制,形成图书馆馆长和馆员的良性互动。要发挥外部监督的作用,关键在于馆务公开、信息对称、沟通渠道畅通和监督权利得到保障。因此,必须积极推行阳光工程,建立定期审查图书馆行政行为合法性的机制,从根本上杜绝一支笔和密室文化。涉及馆员切身利益的事情必须在“三公”的原则下,交付民意表决。如果权力都能在阳光下运作,假公济私的行为自然就无处遁形。
总之,现在图书馆存在的潜规则问题,不是某个馆、某个人的问题,说到底是体制、机制问题,即制度问题。要彻底革除图书馆潜规则的流弊,就必须切断其官场化、行政化的环境生长链条,打造一个以馆员为本、以学术为重的治理环境,一个追求卓越、渴望创新、充满活力、健康和谐的人文环境,以实现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和终极理想。
[1]郭剑鸣.地方行政行为中的潜规则:形态、风险及其整治[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8(2):36-42.
[2]黄铁鹰.企业毒瘤“圈子文化”[J].企业文化,2009(3):60-62.
[3]李春海,宋天华.试论图书馆人文精神与技术理性的和谐共生[J].情报资料工作,2008(3):5-7.
[4]熊炳奇.我国高校的行政化弊端及解决途径[EB/OL].[2008-03-03].http://blog.sina.com.cn4771010 08mgc.html.
[5]刘家明.谈我国高校非行政化改革的路径[J].商业时代,2009(9):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