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职教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讨及对我国的启示

2011-03-19范婵娟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1年8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校企培训

范婵娟,孟 娜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市 300350)

德国职教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讨及对我国的启示

范婵娟,孟 娜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市 300350)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已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但目前我国的校企合作模式还面临着很多问题,文本试图通过对德国职业教育校企结合方面的做法进行分析并借鉴有益经验,以期提高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办学活力与实力。

职业教育;双元制;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是指在整个教育培训过程中,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根据社会对人才实际需求的状况,整合双方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和企业中的实际操作有机结合,培养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具有综合职业能力,服务于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的实用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是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德国的“双元制”在世界职业教育进程中影响甚广,曾被誉为创造德国经济奇迹的“秘密武器”,这种职业教育模式满足了德国经济发展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近年来,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已经成为构建我国职业教育培训模式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人们已经意识到校企合作在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但是,我国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还处于很不成熟的阶段,仍然有许多问题阻碍着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有效进行。本文试图通过对德国职业教育校企结合方面的做法进行分析并借鉴有益经验,以期提高我国职业教育水平,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分析

(一)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内涵

德国“双元制”是一种源于学徒制的职教培训模式。所谓“双元制”,就是一种以国家法律为依据,采用校企合作方式,并以企业为主共同完成职业教育任务的办学模式。其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主要负责传授普通文化知识和与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以及基础技术理论;另“一元”是指企业,受教育者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职业学校与培训企业既互为依存,相辅相成,又各有侧重,相对独立。

“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中包含了多个一一对应的基本要素,如企业与职业学校、培训车间与课堂、培训企业的培训大纲与课堂教学的教学计划、学徒与学生、职业教育法与学校法等,这些基本要素统一整合在“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整体内,互为依存,缺一不可。这同时也说明“双元制”中的“双元”不仅是代表了企业与职业学校两个办学主体、学习地点之间的合作,两者的合作在深层次上还意味着受教育者两个身份的融合、两个教学目标要求与两种教育方式的结合,这种融合和结合是通过国家政策、法律以及各方的共同参与来进行协调的。

(二)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主要特点

1.完备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在“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德国校企合作能够顺利实施离不开其完备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为调整校企合作中的多方关系,德国政府制定了多项法律法规,对企业、学校、学生三者的责任和义务都做出了明确规定,无论是学校的教育工作,还是企业的培训行为,都要按照已有的法律严格执行。其中,企业的职业培训由联邦政府颁布的法律统一管理,主要是1969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还有《青年劳动保护法》、《劳动促进法》、《手工业条例》等法律都对培训企业的权利和义务、培训机构与人员的资格、培训流程、实施培训的监督和考试等做出相应的规定。根据德国联邦宪法,职业学校不属于《职业教育法》的范畴,因此职业学校的教育活动受到各联邦州制定的《学校法》的约束。两种不同的法律规范体系在德国职业教育中实现了一体化管理,使校企合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促进了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

2.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德国的职业教育法律中明确规定了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这并不是削弱学校所教授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而是以企业的实践培训为主,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为辅,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学生要先获得企业的认可,同企业签订职业培训合同后才能获得学校的入学注册。同时,企业的技能培训居主体地位,学生有大约60%的时间是在企业进行实践训练,40%是在职业学校进行理论课程学习,职业学校的理论教育是服务于企业技能教育的。此外,企业不仅能够制订完善的培训规划,促进专业理论与职业实践相结合,强化技能培养,而且能提供充足的职业教育经费,除了负担培训设施、器材等费用外,还要支持学徒工在整个培训期间的津贴和实训教师的工资等,大大减轻了政府的负担。正是有了德国企业的大力支持,德国职业教育才能不断地为社会培养出大批高素质技术人才。

二、我国校企合作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但由于起步较晚,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校企合作模式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阻碍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有效进行。

(一)政策及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校企合作的真正形成需要政策和法律法规的保障。尽管我国的《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政策法规对校企合作做出了相关规定,但是在一些关键环节上缺乏具体化的引导和约束。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专门的协调机构负责设计、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普遍缺乏各级政府部门、产业管理部门的协调与支持。此外,国家还没有出台奖惩机制,对校企合作中的学校、企业双方的权利义务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约束,从政策上对各自利益的保护还不够。

(二)校企合作双方默契尚待提高

首先,企业由于对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重要性的认识仍有提升空间,故与学校的校企合作还停留在初步阶段,即倾向于单纯提供资金、物质帮助,而较少作为重要参与者融入到对未来从业者或劳动者的整个培养过程之中。其次,职业院校使用“走出去”战略的积极性有待引导,部分职业院校在主动出击与合作企业进行磋商这一步骤上尚有欠缺,因而未能很好地与企业就人才培养规格、能力标准与岗位需求的适应性等问题达成共识,导致人才培养的规模和受教育者的能力结构不能较好贴合企业的人才需求,“量出为入”对人才需求进行具有前瞻性的预测完成起来仍存在困难。

(三)企业观念上的认识误区

多数企业认为,培养人才是国家和学校的责任和义务,与企业无关,国家出资培养人才,企业接受人才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他们认为,学校是校企合作中最大的受益者,企业为学校师生提供学习先进生产工艺和管理的机会,有利于学校实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而对企业本身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还有些企业考虑到自身经济效益、产品质量等问题,担心校企合作会挤占企业的资源和资金,干扰企业的正常生产,为其带来不利影响。这些观念上的误区导致了校企合作的困难。

(四)职业院校自身优势不足

校企之间难以开展深层次的合作,还在于职业院校吸引企业参与合作的优势不明显。首先,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不相适应。由于企业在产品、技术等方面发展迅速,对人才的需求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而一些学校在专业设置上脱离企业、行业实际,不注重职业教育的应用性和专业性,培养人才特色不明显,竞争力较低。其次,学校的教学安排与企业需求不同步。学校的教学有严格的计划性,而企业的生产则完全由市场来决定。往往企业有生产任务时,学生因理论课还未讲完而不能到企业去;而学生需要实习时,企业的生产任务则有可能不足而难以进行安排。

三、启示

我国校企合作所面临的各个亟待改善的困境,并不是短期内就可以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共同努力,统筹各方力量,完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政府应高度重视有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创建良好的校企合作环境。加快出台和完善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和校企合作的法律,进一步明确和规范政府、学校和企业三者在校企合作教育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立法应强调约束与激励相结合,在明确责任、义务的同时,可制定相关的奖惩制度,比如对为学校提供校外实训基地、参与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计划制定等的企业可适当地减免税收,从而调动企业参与和支持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性,而对于不履行或不能有效履行义务的校企合作责任主体要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除了通过法律、行政等手段进行宏观管理外,政府还应给予经费上的支持,并成立专门的职业教育管理协调机构,发挥指导、统筹和协调作用,为校企合作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实施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职业院校管理体制机制

针对我国职业学校现状,为达到最大程度使合作企业参与到对其未来管理者和劳动者的培养过程中,应尝试实施现代企业制度,并进行校本化的移植实践。例如可探索在学校中施行董事会制度,诚邀合作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参与董事会,共同为学校在每一战略阶段的重大事项进行研究决策,真正实现及时更新对企业具体工作岗位能力需求变化的信息。同时通过这一机制,也使企业实时地掌握了学校的发展动向,促使企业在这种连续不断的思想与情感的沟通中,产生参与到对未来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的热情,并最终引导出为学校未来发展规划献策献计,适时提供帮助的惯性。在此基础上,学校与企业在具体专业领域也应配备负责具体工作的接口人,他们的工作是如何实现对各个专业领域的受教育者能力、素质、知识培养要求具体标准的制定和量化,并使其与对应的具体职业群所指向的现实工作岗位的人才需求无限接近,这一级的管理机构可采取理事会的形式,定期组织相关接口人和负责人有针对性的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和选取实施策略。同时落实各个专业课题组或教研室与行业中长期从事一线生产和管理的技术骨干或专家定期召开例会的制度,借此机会双方可就专业设置、理论课程模块与实训模块相互结合模式、丰富教学手段等问题广泛交换意见。这一层次分明、权责明确的全新职业院校管理体制将直接促进校企双方对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进行共同的规划、实施、监控,共同获益。

(三)搭建校际资源共享平台,催生优势互补机制

目前我国多数职业学校面临的实际问题是如何能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尽可能多的获得真实性实践机会。在此前提下,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基于合作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接续性考虑,宜在对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模式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共同利益,搭建一个实现资源自由流动,完善优势互补机制的共有实体,其具体形式可以是实训工厂或是其他产出劳动产品、具备社会服务功能的经济实体等。在这个平台上,学生们将能够定期的在实训设备上操作演练,完成对之前获得的理论知识的深化或升华为以动作模式为载体的感性认识的过程,更有利于将其与个人整个知识结构同化,并建构出能够自我完善生长的知识链条。除此之外,众多学生在同一个实训区中或个人或自由结合分组完成既定任务也有利于团队合作能力和协调能力的提高,如此一来学生的能力结构将具有更好的层次性和延展性。并且由于此种模式有劳动产品和社会服务的输出,将会使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投资收益率有所保证,有利于良性合作关系的长期保持。利益共同体中的企业和学校都将为这个作为联结纽带存在的实体保驾护航,伴随着它的生长壮大,校企合作也将步入更为深化的阶段,获得源源不绝的发展动力。

(四)注重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校企共同出资建成的实训工厂除可承担产出劳动产品的具体任务之外还可配合校属研究部门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等一系列工作。有了校企共同利益架构下的经济实体这一良好的实践场所,将极大缩短校属研究部门、院属研究所、监测站和技能鉴定所等机构最新研究成果向真实生产效益转化的过程,使这些以往只单纯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的研究机构通过提供智力支持,例如产品质量检测、社会培训和技能鉴定等社会服务工作与社会产生最为直接的联系,在社会服务中不断提升和发展自我,而校企双方在完成利益共同体构建之后将获得更坚实的合作基础。以此为契机,在校一级董事会和院一级理事会以及作为具体实施部门的专业课题研究组的三级架构成为管理制度保证的前提下,在对利益共同体联接纽带——实训式经济实体的齐抓共管机制的推动下,资源配置将更为合理,按需分配、优势互补将使学校前进和发展建设的步伐迈得更加有力。这样具有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活力的校企合作模式将最终实现校企深度合作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1]亓俊国,庞学光.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内涵的多维度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8,(11).

[2]袁银枝.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困境及其突破[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1).

[3]刘延明,刘磊.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9,(08).

The Company-College Cooperative Running Pattern of Germ an V ocational Education and Revelation

FAN Chan-juan,M ENG Na
(Tianjin M odern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Tianjin 300350 China)

Company-college cooperative mode is the effective w ay of training,w hich has become the major point of vocational reformation these years,but there are still p roblems.This essay tries to im2 p rove Chinese vocational college education energy and power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German vo2 cational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dual system;college and company cooperation

G719

A

1673-582X(2011)08-0008-04

2011-04-11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军地联合培养高技能士官人才的模式研究”,课题编号:FFB108142

范婵娟(1983-),女,天津市人,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助教,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理论研究;

孟娜(1980-),女,天津市人,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管理、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校企培训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