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谓科学?何谓发展?——对科学发展的深层解读

2011-03-19袁诗弟刘华桂

天府新论 2011年4期
关键词:科学发展

袁诗弟 刘华桂

何谓科学?何谓发展?
——对科学发展的深层解读

袁诗弟 刘华桂

要深入地了解科学发展观,就必须首先解读科学与发展这两个基本的哲学范畴。科学不仅是知识的体系,而且也是一种态度、方法和活动。发展则有自然与人为的区分。作为科学的发展只能是人为的发展,是人在对自然发展进行科学认识的基础上,从人自身的需要出发,科学地确定发展的目标并通过自身科学的活动所引发的符合预期目的的客观存在变化的过程。科学发展就是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统筹兼顾的发展。

科学;发展;自然发展;人为发展;科学发展

(一)

首先,何谓科学?

关于科学 (德语 W issenschaft,英语 science,法语 science),最常用的说法是 “一种知识的体系”。这一点从德语W issenschaft中就能直接分析出来。在德语中, “W issen”就是知识,其后缀“—schaft”通常指一种性质或一个整体、体系。W issenschaft本身就是知识体系的意思。康德曾对科学有一个非常经典的说明,他说:“任何一种学说,如果它可以成为一个系统,即成为一个按照原则而整理好的知识整体的话,就叫作科学”〔2〕。德国当代学者汉斯·波塞尔在谈到康德的这一观点时指出:康德的“这一定义对我们很有启发,因为它含有我们对科学的理解中的几个主要成分”〔3〕。1,科学是知识的表述,他说:“科学与知识有关,而‘知识’这一概念已经要求,……科学中的所有的表达与陈述必须是有根有据、有头有脚的,因为所谓的知识就是被证明为是真的陈述”〔4〕。这表达了科学的根本特征,即以求真求是的知识形态出现的。2,科学是一个整体或系统。“科学并不是单一陈述的堆积,尽管堆积中的每个陈述都是正确的。在科学中,这些陈述必须共同构成一个系统。也就是说,科学可以被理解为通过采用一定的方法或程序而达到的某种结果。程序决定了陈述与陈述之间必须互相联系,此联系构成一个整体”〔5〕。用康德的话来说,“那种成系统的知识总体正因为成系统,就已经可以叫作科学 (W issenschaft)了”〔6〕。3,科学尊崇理性。科学作为 “系统必须具有说理性与论证性”〔7〕。“科学上的所有东西都得被证明一下,起码得自圆其说”。科学依赖的不是信仰与感情,而是事实与理性。科学具有理性、可验证性 (证实或证伪)等特点。汉斯·波塞尔的以上说法是正确的。科学作为知识的体系,确以尊崇理性、求真求是为特征,以知识——真的陈述为内容,以一定的原则构架而形成的系统为形式,科学确是这三个方面的统一。就此而言,我们确实可以把科学定义为:一定知识的体系。

但如此一来,我们对科学的了解就完成了吗?笔者认为,我们还不能得此结论。把科学定义为知识的体系,这还只是科学的理论形态,但科学一词的实际应用范围要广泛得多,如我们在日常用语中的:科学的意见、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科学的看法、科学的想象、科学的作法等等,这些就很难用知识的体系来解释,而只能把它们理解为“符合科学原则的、正确的东西”。法国的让·拉特利尔就曾指出:“科学可以看作是当代科学知识的总和,或者看作是一种研究活动,或者看作是获得知识的方法”〔8〕。这就告诉我们,科学并不仅仅是以理论形态、即单一的知识系统的形态存在的,它还可以有其他的存在形态。笔者认为,就此而言,科学至少可分为四种形态,即理论形态、态度或精神形态、方法形态和活动形态。

首先,科学的理论形态,这是作为成果形式存在的科学,即前面所讲的“一种知识的体系或系统化的知识”形态。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或结晶。一般的、未经论证检验的认识是不能称之为知识的。知识必是经过反复论证和检验为真的认识成果。这种知识按照一定的原则组织起来构成一个系统,这就是学科门类的科学,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物理 (科)学、生物 (科)学、经济 (科)学等等。

其次,科学的态度或精神形态。科学也可以表现为一种态度或精神,即人在面对一定客体时所表现出的严格、客观、理性、批判等精神气质。所谓严格,即对客体以严肃、负责、认真的态度对待,具有非随意、非浪漫的气质。客观则指坚持一切都要从实际、从事实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而不是从自己的主观想象、成见、臆断出发,一厢情愿、凭想当然办事的状态。如英国哲学家沃尔什所认为的:“客观的,就是说,任何怀有偏见的观察者,不论其个人偏好或个人处境如何,只要将证据放在他面前,他就会承认它”〔9〕。理性指思考要凭逻辑,判断要有依据,结论要符合事实、要有说服力;而不能感情用事、意气用事,凭激情、想当然,浪漫随意。批判指对任何人或事都应有一种敢于怀疑、敢问为什么、勇于探索的精神,绝不简单地相信权威、迷信盲从,等等。

第三,科学的方法形态。科学也指一种方法,即以科学知识为基础,以观察、假设、论证、实验或实践检验、修正除错等等为主要手段的一整套做法。这些方法在科学哲学中已有相当多的论述,并由此形成了众多的科学哲学流派。我们很难用罗列的形式将科学的方法加以穷尽,但可以肯定的是,科学的方法就是所有用于或有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发现其规律的方法。换句话说,科学的方法就是发现或揭示真理的方法。

最后,科学的活动形态。科学也是一种活动,即人们具体应用科学知识和方法去从事研究、发现、探索、创新等等的实际过程。如罗宾·柯林伍德所认为的:“科学是一种认识活动,这一活动包括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这样两个步骤”,“即属于我们提出问题并试图解答这些问题的思维形式”。〔10〕

所以全面地讲,科学就并不只是知识的体系,而是以上四个方面的统一,即以科学的态度、用科学的方法从事科学的活动,最终获得科学的成果,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并推动其不断发展的整个动态过程及其表现形态。

我询问了当地人前方的海岬能否徒步跋涉,却意外地得知,他曾在苏格兰这块区域的陆地测量部当了20年的地图测绘员。答案肯定是不能的。他告诉我,在这里,蚊虫总是可以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他还讲到,曾有一位Bute岛的地主,在55岁的时候,因为患上莱姆病(蜱虫叮咬可以致病)去世了。

(二)

何又谓发展呢?发展在今天也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概念,在我国的词典和教科书中通常给出的定义是:“发展 (Development)是一哲学术语,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是向前的,上升的,进步的运动。”“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陈代谢,指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等等。《辞海》在发展词条下有两个解释:1,“哲学名词,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的运动变化过程”。2,“特指团体吸收新成员”。这里的第二个解释实际是发展的延伸意义,在此我们不加讨论。从作为哲学范畴的“发展”来看,这类定义似乎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发展”的特质:发展是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由旧到新,是向前、向上的运动或变化。但仔细分析,实际并不准确,因为小大、简繁、低高、旧新、向前、向上等等皆是缺乏确定性的相对的范畴。比如由小到大,由简到繁是发展,难道反过来就不能是发展吗?那我们又如何解释如精简机构,电子产品的微型化,工艺技术、操作行为和程序的简略化等这类相反的进步呢?由低到高,由旧到新虽指出了发展的向前、向上、新陈代谢的运动特质,使发展与一般运动区分开来,但问题是低高、旧新、后前、下上等等都缺乏明确的客观规定性,它们往往与人的主观立场、价值取向相关,这样一来发展不就成为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了吗?因此对发展这一范畴,我们应摆脱这些缺乏明确规定性的、相对的概念,给予一个明晰的定义。

发展是对西文 (英文 develop,法文 developper,德文 en twickeln)的翻译,在西文中这些词(develop,developper,en twickeln)的涵义都较为复杂,既可指一种事物或人的成长发育,也可指物的展开、延伸、显现、改变等。在中国古汉语中,“发 (發)”最初是指箭的发射,如《说文解字》言: “发 (發),射发也。”后引申开来,与“起”、“开”、“行”、“创”、“遣”、“舒”、“扬”、“露”等词意近,有产生、出现、出发、开始、散开、张扬、显露等义。如《左传·昭公元年》杜预注中就讲:“发,见也”。“展”,则有舒张、伸开之意,“放宽曰展”。把发展二字联用,其义也基本与单用相近。认真分析,在现代哲学用语中,“发展”这一范畴有三层涵义。第一层涵义,发展是一种运动或变化。运动、变化、发展都是一些描述存在状态的范畴,通常与静止、停滞不变等范畴相对比。如黑格尔所讲:发展、“开始本身也是变异,不过 ‘开始’也包含有向前进展之意。”〔11〕“变异不仅是有与无的统一,而且是内在的不安息”〔12〕。发展的第二层涵义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发展是一种运动或变化,但运动或变化却不一定是发展。运动、变化比发展的外延要宽泛得多,恩格斯讲:“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13〕。而“在自然界和历史中所显露出来的辩证的发展,即经过一切迂回曲折和暂时退步而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运动的因果联系”〔14〕,则显示出一定的、明确的方向性。这是发展不同于一般运动与变化的重要区别。这里的问题是:发展的方向由什么确定?如何区分发展与倒退?即是说,如何区分运动中的进与退、上与下、高与低、前与后、新与旧等这样一类方向性或价值性范畴,这是关键所在,历来关于发展与否的争论也集中于此,不解决这一问题,发展就还是个迷。那么,发展的方向究竟由什么来决定呢?笔者认为,这是由事物内在的主要矛盾所确定的。关于这一点,黑格尔曾引用了亚里士多德的“潜能”与“实在”范畴来加以说明,指出:“为了理解发展的意义,我们必须分别开两种不同的情况。第一,就是大家所知道的潜能、能力或我所谓的 ‘潜在’ (Ansichsein,拉丁文作 potentia,希腊文作δ’υ ν α μ ι ζ)。发展的第二个意义,就是 ‘自在自为’,亦即真在或 ‘实在’(Fürsichsein,拉 丁 文 作 actus,希 腊 文 作’ε ν’ε ρ γ ε ι α)”〔15〕。发展即是由其潜能成为或展示为实在的过程。由潜能到实在,这是一种客观的运动方向。它排除了向前、向上这类主观的倾向性、价值性判断术语,具有非任意性的客观意义。第三,发展体现的是事物运动的总的趋势。发展、倒退、停滞等都是描述运动状态的范畴。并非任何运动都表现为发展,但当把发展理解为“从潜能到实在的过程”,发展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即必然要将自己内在的潜能展示开来、成为现实实在的过程。任何事物都必将展示自身,都是从某种可能的、潜在的东西成长为现实的、实在的东西,这是必然的。如果把这理解为发展,发展当然就是必然的、客观的、规律性的过程,否则,就很难理解发展的必然性。相比较而言,倒退、停滞这类运动就只能是偶然的、局部的、暂时的,即当一事物在其自身的 (由潜在向实在)发展的过程中遭遇到某种外在的影响或干预时所表现出来的现象。因此从一个较长、较广的过程和范围来看,运动必表现为一种发展的总体趋势,即将自己内在所包含的潜能展示出来的趋势。如恩格斯所讲:“……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像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16〕。

明白了发展的涵义,我们再来对发展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关于发展,笔者认为可分为两个方面。 (1)自然的发展,也叫自在或自发的发展。这是指任何存在由于其自身内部的矛盾所引起的变化,即其潜能的展示与实现的过程。如生命的过程,生物的成长和进化,社会形态的更替,自然事物自身的变化等等。(2)人为的发展,也叫自觉或自为的发展。这即人在对自然发展认识的基础上,从人自身的需要出发,确定发展的目标,并通过自身的活动所引发的客观存在的变化。如我们所说的:发展自己、发展经济、发展政治、发展科学、发展文化、发展社会,等等。自然的发展是自发的,是由其自身内在的矛盾、即其潜能所引起的发展,这种发展无论人们的认识与否,也无论人们的喜怒好恶,它都以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进行,实现或展示自身。但人为的发展则不一样,它通常与人们的认识水平、价值取向、实践能力等相关。因此,人为的发展又可分为两个不同的层次,一是主观发展,这主要指人们对发展的认识、理解、看法与观念,即通常所说的发展观。它包括人对自然发展的认识、认同与对人为发展的规划、设计等。二是客观改变,这主要指人们在主观发展层面下所进行的客观活动及其成果,即通常所谓的发展的实践过程及其客观结果。人为发展的这两个方面既密切联系,又有一定的差异。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的实践活动;但实践的实际结果又不一定符合预期的发展目标,这通常又会涉及到人为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关系。

(三)

澄清了科学与发展范畴的涵义,我们再来对科学发展进行分析。所谓科学发展,很明显一要讲发展,二要讲科学。这里的发展当然不是指自然的发展,因为自然的发展不存在科学与否的问题,它与人的目的、价值也没有直接的联系,故也无善恶美丑好坏之别。自然的发展体现的是事物客观的规律,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不以人的意志好恶为转移。因此科学的发展只能指人为的发展,即人在对自然发展认识的基础上,从人的利益出发,把有利于人的自然发展称之为“发展”,并作为自己活动的目的,通过人自身的活动来干预、促进该发展,以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

作为人为的发展,从其主观意图 (主观发展)而言,它一定是以人自身的需要作为其出发点的,对有利于自己的自然发展就称之为“发展”、“进步”,在客观上加以促进、增强、扩大;对不利于自己的自然发展或否认、躲避,或称之为 “倒退”,在客观上或采取回避,或加以阻扰、破坏等等。由此人为发展就有了主观、功利的特征。但人的主观发展、即预期目的并不一定会实现,这取决于对自然发展的认识是否正确完备、价值取向是否与自然发展规律相一致、实践活动 (客观改变)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条件、手段)等等。因此人为的发展要想获得预期的成功,就必须强调科学。

这里的所谓科学,包括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和活动、科学知识的应用几个方面。即是说,我们搞发展,第一,就是要坚持科学的态度,这就要求:首先必须本着认真负责、严谨的态度,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主观臆想出发、一厢情愿;要深入研究现实、获得真理性的认识,实事求是,而不能草率马虎、一知半解,想当然,更不能弄虚作假、自欺欺人。也就是说,我们的发展观必须要建立在对自然发展的科学、真实认识的基础之上,不能把自己希望的就说成是发展,把自己不希望的就说成是倒退。而必须以客观的自然发展来确定是否发展。其次要在分析自然发展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要求、人的需要作出一个充分的估计,看其是否符合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根据自然发展的规律来修正自己的需要,使人的需要尽量符合客观发展的规律,并据此制定人为发展的规划。

第二,要强调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活动。对我们所从事的发展 (人为的发展)要冷静、理性,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决不能光凭革命热情,鼓足干劲、象大跃进那样来促进发展、完成发展。这里就必须强调科学方法的运用和遵循科学的规律,要大胆设想、但更要严格论证,谨慎实践;要多实验,循序渐进而不冒进。

第三,要有科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通过学习科学掌握科学知识与技术,要用科学知识充分武装人们的头脑,运用科学技术去认识发展、计划发展、设计发展,并用科学技术去指导我们的发展实践,去客观地改造世界,促成有利于人自身的发展的结果。

总之,要想获得理想的发展成果,就必须要强调发展的科学性,也只有科学的发展才能在客观上真正实现,非科学的、不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发展”是不可能成功的,这就是科学发展的一般的或通常的涵义。但发展的科学性首先必须要解决的就是主观发展的问题,即发展观的问题。具体什么样的发展观才是真正科学的发展观呢?这对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代,其内涵都是大不一样的。

在我国当前的情况下,科学发展观是特别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而言的。在这方面,胡锦涛讲:“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7〕。这就道出了我国当前科学发展的主要特点。

作为我国当代的科学发展观,这里的“发展”即指符合客观 (自然)发展的规律,是真正的发展。发展作为第一要义,也就是“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18〕。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19〕。因此我们必须“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20〕

“以人为本”点明了我们所追求的发展是一种人为的“为人的”发展,是符合人类自身利益的发展,是人的利益与自然发展客观规律二者的统一,包括每个独立的个人在内的人民群众以至整个人类的利益和需要是进行这一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归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21〕。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22〕。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3〕。

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则指出了发展的科学要求和方法。作为科学的发展,“这里的发展绝不只是指经济增长,而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发展”〔24〕。这里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25〕。我们绝不搞那种 “单打一”式的、片面追求经济或 GDP高增长的、畸形的“发展”。这里的协调发展,则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26〕。也就是要立足整体、眼观全局、统筹局部、兼顾各方。这里的重点是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和矛盾,协调统筹,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均衡发展。以避免那种你争我夺、相互扯皮、互相干扰,最终损害发展的局面。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27〕,使发展能持之以恒、永续不断,以避免那种拼资源、拼消耗的浪费、破坏环境的短时的、难以为继的所谓 “发展”。我们“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不能以眼前发展损害长远利益,不能用局部发展损害全局利益”〔28〕。以上这些都要求我们要有整体的意识、全面的眼光、缜密的思路、理性的决策、灵活的方法去面对发展。

总之,作为科学的发展一定是以人为本的,是全面的、协调的、具有可持续性的发展。胡锦涛的这一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对我国社会客观 (自然)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基础之上的,“是我国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29〕,是真正科学的发展观。我们只有在实践中坚持这一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做到科学的发展,又好又快的发展,才能使我国真正实现预期的目标,更加繁荣富强。

〔1〕[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 〔M〕.商务印书馆,1979.20.

〔2〕〔6〕[德 ]康德.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2,3.

〔3〕〔4〕〔5〕〔7〕[德]汉斯·波塞尔.科学,什么是科学 〔M〕.上海三联书店,2002.11,11,11,11.

〔8〕[法]让·拉特利尔.科学和技术对文化的挑战 〔M〕.商务印书馆,1997.10.

〔9〕〔10〕刘昶.人心中的历史 〔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173,170,

〔11〕〔12〕[德]黑格尔.小逻辑 〔M〕.商务印书馆,1981.197,198.

〔13〕〔14〕〔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卷 〔M〕.人民出版社,1995.346,243,244.

〔15〕[德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 1卷 〔M〕.商务印书馆,1983.25-26,

〔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 〔Z〕.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6,20,24,20,27,26,30,32,35,31,31,37,2.

D610.3

A

1004—0633(2011)04—026—05

2011—01—20

袁诗弟,西华大学政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刘华桂,西华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 四川成都 610039

(本文责任编辑 刘昌果)

猜你喜欢

科学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科学
科学拔牙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