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中教师追问的研究

2011-03-19褚成红

天津教育 2011年7期
关键词:人教版品德思维

■褚成红

追问,作为一种提问技巧,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上经常为教师所运用。“追问”,就是追根究底的问。教师课堂追问是针对某一问题,教师在前次提问、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又再度提问,对问题进行补充和深化,直到学生能够理解透彻;教师课堂追问也是教师针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相机进行提问,以促进活动的深化。

一、教师课堂追问的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关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一部分里提出:“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

教师课堂追问,是提高师生互动实效、促进学生学思结合的重要的教学方法。

1.通过追问,帮助学生深化认识,激活思维,形成良好思维品质。

教师课堂追问是在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它追求的是展示学生思维过程,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对帮助学生学会知识、激活思维、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独创性、敏捷性等)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够全面或角度单一时追问,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它的特点包括:思维起点灵活,即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能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思维过程灵活,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全面而灵活地作“综合的分析”;概括—迁移能力强,运用规律的自觉性高等。

一位教师执教《马路不是游戏场》(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一课,在利用教科书提供的交通事故案例让学生讨论这起交通事故所带来的恶果时,学生只是从当事人的角度分析交通事故带来的恶果。这位教师相机追问:“这起交通事故给死者的家庭、伤者的家庭、两名小学生的家庭带来什么伤害?”“这起交通事故还会给谁带来伤害?”“这起交通事故的原因是什么?”通过教师的追问,帮助学生了解交通事故会给个人、家庭、社会等方方面面带来损失,认识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2)当学生回答问题比较肤浅时追问,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集中表现为在智力活动中深入思考问题,善于概括归类,逻辑抽象性强,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开展系统的理解活动,善于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

一位教师执教《站立起来的中国人》(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一课时,让学生阅读教科书提供的刘长春参加奥运会的资料,思考:“刘长春在奥运会上没有取得好成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只是从刘长春无法正常训练、在海上漂泊21天等比较肤浅的层面去回答。这位教师相机追问:“是什么原因使刘长春无法保证正常的训练、正常的参加奥运会?”通过教师的追问,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找到刘长春比赛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当时国力衰败。

(3)当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时追问,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批判性是思维活动中独立发现和批判的程度。是循规蹈矩、人云亦云,还是独立思考、善于发问,这是思维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品质。

一位教师讲《我学会了》(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一课,在让学生介绍两年来学到的知识和本领时,一个学生说学会了捉蝌蚪、捉蜻蜓等本领。教师相机追问:“这位同学介绍的本领中哪些本领是不该学的?为什么?”通过教师的追问,学生受到了保护有益动物的教育,明白了有些本领是不该学的。

一位教师在讲《拥有好心情》(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一课时,有的学生介绍自己排遣烦恼的方法是:用布做个小人,小人代表和他发生矛盾的人,用针扎小人。教师听后,敏感地捕捉到该生有暴力倾向,心理不够健康。教师相机追问:“你们同意这种做法吗?为什么?”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认识到:有些宣泄的方法虽然能排遣烦恼,但是也会带来不利的影响,要选择合理的宣泄方法。

(4)当学生回答问题有独到见解时追问,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即思维活动的创造性。在实践中,除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外,更重要的是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人类的发展,科学的发展,要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有所创新,都离不开思维的独创性品质。

一位教师执教《公共场所拒绝危险》(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一课,教师结合本校放学时学生、家长都拥挤在学校门前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放学时如何避免学校门口出现拥堵的问题?”有个学生说:“学校放学时让各班放学的时间不一样。”教师觉得这个学生的想法很好,正好本校校长也在教室听课,教师就相机追问:“你能向校长具体地说说你的想法吗?”学生说后,校长说:“你跟我们想到一块去了,后面我们学校就要采用各年级错时放学的方法。”通过教师的追问、学生与校长的互动,对这个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进行了肯定和鼓励。

要想通过追问,帮助学生深化认识、形成良好思维品质,就需要教师课前认真备课,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课上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针对学生发言中出现的不同问题相机进行追问。

2.通过追问,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部分都提出了“全面把握课程目标”,要求把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三维目标有机整合在教学中。

学会学习是学习的重要意义之一,而学会学习的主要体现是掌握和运用学习方法。

一些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让学生介绍课前搜集的资料内容,还通过追问,让学生介绍搜集资料的途径,使学生学会从不同途径搜集资料、获取信息的学习方法。

一位教师在执教《向谁学》(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一课时,当有学生说到向他人学习某种本领时,教师相机追问:“你觉得怎么做才能学得更好更快?”引导学生说出仔细听、专心看、认真模仿等方法。当学生说到通过读书学到一些知识时,教师引导学生说出一些好的读书方法:摘录好词好句、写读书笔记等,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当学生说到上网时,教师让学生说说上网应注意的地方,如,注意保护视力,不要因上网而荒废学业,健康上网,并向学生推荐好的网站。

3.通过追问,促进教师关注学生行为表现,利用生成,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细心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通过相机的追问,抓住教学中每一个有价值的生成,促进活动的深入开展。

一位教师执教《当危险发生的时候》(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一课时,课上在让一组学生练习用湿毛巾捂口鼻防烟呛时,一个学生在座位上不动,教师进行了追问:“你怎么不动啊?”这个学生说:“我没带湿毛巾。”这位教师继续追问:“如果没有湿毛巾,如何防烟呛呢?”让学生当场想办法。大家想出了很多的方法,如,把衣服、帽子、手套等衣物弄湿捂住口鼻。由于课上教师关注了学生的行为表现,针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了追问,使课上生成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教学活动得到深化。

一位教师执教《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一课,让学生进行闭着眼睛在田字格中写自己的名字的练习,有的学生看到自己闭眼写的名字笑了,有的学生看到自己闭眼写的名字就用橡皮擦掉。教师根据学生在体验活动中的行为表现,相机追问:“你看到自己闭眼写的字为什么笑了?”“你为什么把刚才闭眼写的字擦掉?”通过相机的追问,学生对眼睛的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二、教师课堂追问应注意的问题

1.追问内容的针对性。

教师课堂追问不应是随意的,要有针对性。追问的内容要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学重点的突出、教学难点的突破;否则就会偏离课堂教学目标,造成教学的低效。

一位教师在上《站立起来的中国人》(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一课时,让学生仔细观察1984—2008年奥运会中国奖牌的统计表,说说自己的发现。学生发现中国在奥运会上的金牌总数、奖牌总数越来越多,名次越来越靠前。教师相机追问:“是什么原因使我国体育事业取得辉煌的成绩?”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追问:“是什么原因使我国的综合国力越来越强大?”引导学生感受到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尤其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从而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2.追问难度的适宜性。

教师课堂上的追问难易程度要适当,既不能过难,让学生答不出来,也不能过于简单(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或者让学生简单地判断“是不是”“对不对”),要使学生“跳一跳,摸得着”,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于难度稍大的问题要注意设计铺垫性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一定梯度,这样做符合学生认识规律。

3.追问指向的明确性。

教师课堂上的追问应有明确的指向性。如果问题的指向性不明确,就会出现学生不知道要回答什么,或者出现学生的答案虽然很多却没有紧扣教学主题的现象。

一位教师在试讲《我们的学校》(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一课时,在课始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同学们搬进新校舍已经几年了?”学生回答后,教师这样追问:“通过在新校舍两年多的学习生活,你们有什么感受?”教师实际上希望学生能够说出学校很美,这样就能够自然引出下一个活动“介绍学校最美的一角”。但是,由于教师的追问指向性不明确,很多学生都说:“在新校舍里学习,我很高兴,因为认识了很多同学。”“在新校舍里学习,我很高兴,因为能和同学玩。”

课下教师进行反思,觉得在导入环节耽误时间了,原因就是教师的追问指向性不明确,“有什么感受”这个问题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回答,但是很多答案都没有紧扣本课的教学主题。

为了避免在正式讲课时也出现上述问题,教师对课堂追问进行了调整:把“通过在新校舍两年多的学习生活,你们有什么感受?”这一追问调整为“通过在新校舍两年多的学习生活,你们觉得新校舍美不美?”这一课堂追问指向性明确,很快就能引出下一个活动“介绍学校最美的一角”。

一位教师执教《快乐的“六一”》(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一课时,当一个学生拿着妈妈在“六一”时送给自己的礼物—— 一支漂亮的笔到前面展示并介绍时,教师相机追问:“你知道妈妈送你这支笔对你寄予了怎样的希望吗?”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体会到妈妈送给孩子的“六一”礼物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通过努力写出最漂亮的字,学习上不断进步。是教师具有明确指向性的追问,使学生明白了一份简单的礼物寄托家长对孩子美好的期望,让学生在教师的追问中加深了活动的体验。

4.追问表述的准确性。

教师课堂上的追问在语言表述上要准确,以避免无效的提问。

一位教师在进行《秋天的收获》一课的教学时,当一个学生回答出沙窝的萝卜有名后,教师追问:“沙窝的萝卜从哪来的?”这个学生想了想,说:“从别处运来的。”其实,教师是想让学生知道沙窝在我市的哪个区(西青区)。由于教师的提问表述不准确,造成提问的无效。

总之,品德课教师要认识到课堂追问的意义,适时、适度地进行课堂追问,以促进学生的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猜你喜欢

人教版品德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商榷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