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精选文摘(第35辑)

2011-03-18本刊编辑部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1年5期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

◀总 论▶

AELISC 2360-35-11(5) NSTL文献资源建设的实践与发展/梁芳,李燕(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数字图书馆论坛,2010(10):22-29.

回顾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成立10周年来资源建设工作取得的成就与进展。NSTL的文献资源建设从国家的发展战略出发,坚持“战略性、整体性、需求性、节约性和合理匹配性”的五项采集指导原则,增订与调整并重,按照“统一规划,专业分工,统筹协调,避免重复,统一计划,分布采购”的运行机制,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文献订购经费的使用效率。文章从资源建设方针的理论与实践、资源工作细化管理、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方面进行了总结,同时提出了数字环境下文献资源建设发展的新思路:印本资源战略保障持续发展,数字资源战略保障重点发展,持续开展深入的文献资源建设管理研究。(王 岗)

AELISC 2361-35-11(5) 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论文评价体系的建构/王迎春,郑建明(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图书馆学研究,2010(9):2-4,24.

近年来,随着人文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建立和完善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已成为刻不容缓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与自然科学不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有目的的活动参与其中的价值事实,包括人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在研究对象本身的复杂性和非理性之中进行客观描述和规律性的解释。由于人文社会科学各个学科之间的特性差异,学科与学科之间不断发展的多样变化,包括自身的耗散、不同学科的组合、学科的细化、新学科的诞生等等。任何单一、机械的评价机制都无法胜任这样的复杂系统。囿于价值的主体性、价值判断的主观性,以寻求共识性价值判断为目标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就必须由个体层面的判断上升为适用于评价群体的、可控的、更加规范的价值认定方法。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方法的发展进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CNKI平台的、以寻求共性价值判断为目标的可操作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方法和体系。(张京生)

AELISC 2362-35-11(5) 知识时代的LIS的定位和发展/赖茂生(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图书情报工作,2010(18):5-10,115.

简要回顾了中国图书馆学和情报学教育的发展历程,指出进入21世纪,我国(大陆)的LIS进入了俳徊、盘旋时期,面临着知识方式转变、学术交流方式变革、社会经济制度再设计、数字不平等、社会对LIS专业认知度不高等诸多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要进一步明确LIS教育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提高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提高信息产品与服务的设计能力等对策,以此推动我国图书馆学和情报学教育的发展。(陈永平)

AELISC 2363-35-11(5) 中国古代传统阅读模式研究/许欢(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图书与情报,2010(5):33-36.

隋唐以来科举制度的建立,使我国古代的阅读体系在长时期内得以稳定和延续。这个阅读系统以科举入仕系统中的士大夫阶层为主体,包括从布衣士子到取得功名或具有功名出身的各类学者、官僚阶层。文章从四个方面总结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阅读特征:从阅读的绝对垄断到有限控制;规范了经、史、子、集阅读学习的先后秩序;强烈的实用主义阅读色彩;口语阅读和文字阅读系统的对立。由此揭示了中国古代的阅读史,其实就是一部建立于文字与文献基础上的阅读史,是一部“士”们的阅读史,是一个以精英为主体的阅读历程的记录。(杨 蕾)

[信息资源管理]

AELISC 2364-35-11(5) 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信息管理学科部分的修订建议/侯经川(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 //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9):1-3.

根据信息管理学科的专业设置现状,提出学科专业设置调整应从管理学门类的学科大局、巩固学科发展成果和保障学科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来考虑。为此提出修改建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图书档案学”一级学科应改名为“信息管理”,下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含信息资源管理、管理信息系统)、“文献信息管理”(含图书馆学、档案学、文献学) 和“竞争情报”(含调查学、预测学、咨询学) 等专业。(肖 群)

AELISC 2365-35-11(5) 论信息生态系统中信息人的相互作用/娄策群等(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 //图书情报工作,2010(20):23-27.

信息生态系统是信息人与信息生态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信息人是指一切需要信息并参与信息活动的单个人或多个人组成的社会组织。文章探讨了在信息生态系统中信息人相互作用的范围、纽带、方式和效果。指出相互作用范围包括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相互作用的纽带主要有信息资源流转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竞争和合作是信息人相互作用的两种基本方式,相互作用效果类型多样且分布具有偏利、偏害、同质互利、同质互害、异质互害等多种情况。(陈永平)

AELISC 2366-35-11(5) 日本国立信息学研究所信息检索和获取系统测试集及其专利挖掘任务——基于论文和专利生成技术动态图/李颖等(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数字图书馆论坛,2010(9):41-46.

日本国立信息学研究信息检索和获取系统测试集(NTCIR)是以促进信息获取技术的研究,提供研究所需的大规模可再利用的实验数据为目的的。文章系统地介绍了NTCIR的整体情况,重点针对NTCIR-7和8中实施的专利挖掘任务,即论文的IPC自动分类和基于论文和专利技术动态地图的自动生成,基于目前研究者的需求,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通过综合分类、检索及分析论文和专利信息,制作反映领域技术动态地图的热点研究课题。同时期望在未来的研发中,能进一步扩大文献种类,最终实现自动生成基于领域论文和专利的动态地图,达到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支持国家创新发展的需要。(杨 蕾)

AELISC 2367-35-11(5) 我国社会信息学研究 /李健(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信息管理系,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柯平(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情报杂志,2010(10):59-63.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社会信息学在经历了萌芽、形成及确立三个阶段后正式产生。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本国情况,我国学术界对社会信息学的概念及内涵认识基本形成两种观点:社会信息学是解决社会信息化和信息化社会的问题;是关于当前信息社会基本任务的科学,社会信息学即等于信息学。我国社会信息学研究的学科定位主要形成了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等观点。研究视角更为理论化。学科体系更加重视从哲学、一般科学到具体科学的构建,强调理论到实践的一系列环节,具有极高的系统性。在各个领域,逐渐积累了研究成果。(邵晋蓉)

AELISC 2368-35-11(5) 现有信息服务模式的不足及其对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的影响/杨建林(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严明(南京政治学院计算机教研室)//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10):14-17.

信息素质、信息保障水平是导致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创新能力偏低的5个原因之一。由此,本文在对我国现有信息服务模式的局限性和缺位现象探讨的同时,基于美国学者R.J.Sternberg的“创造力投资理论”论述完善的信息服务模式对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的重要性,提出一种面向科研的信息服务相关性模型,并对构建信息服务新模式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对构建面向科研的新型信息服务系统、提升研究人员对需求环境的感知能力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作者认为,面向学术创新,应该将对面向科研选题和面向问题解决这两类信息需求的满足纳入到新服务模式中进行思考,这也是保证科研成果创新性的重要条件。(杨 蕾)

AELISC 2369-35-11(5) 信息生命周期研究述评 (Ⅰ)——价值视角/马费成,望俊成(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 //情报学报,2010,29(5):939-947.

如同有机生物体一样,信息也表现出一定的生命现象,其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衰减。加之许多学者认为信息资源的开发、管理与利用应该遵循信息资源的自身规律,因此信息价值的老化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在梳理大量信息生命周期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发现当前的研究主要是从两个不同的视角展开——“价值视角”与“管理视角”。文章专门针对价值视角下的信息生命周期研究,依据信息载体的不同,从文献信息生命周期、网络信息生命周期和文件信息生命周期三个方面展开了详细的论述。最后本文还进一步提出价值视角下的信息生命周期研究的重点和发展方向。(王 岗)

AELISC 2370-35-11(5) 信息生态链优化的准则探析/娄策群等(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 //情报科学,2010(10):1441-1445.

信息生态链优化准则既是对信息生态链优化的要求,也是优化信息生态链的行为指南。优化的信息生态链必须满足结构完善、功效强大、价值共享的要求。结构完善表现为节点质量良好、节点组合科学、连接方式合理、协调互动性强;功效强大表现为信息流转速度快、质量高、成本低;价值共享表现为整体价值增值大、节点增值自实现最优、共享价值分配合理。三个方面相辅相成,结构完善是功效强大的基础,功效强大对价值共享有一定的推动效果,而价值共享对功效强大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邵晋蓉)

AELISC 2371-35-11(5) 信息素养标准的新发展与最佳实践的国际化/张晓娟(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图书情报知识,2010(5):36-41.

信息素养标准的主要作用在于描述信息素养的特征,进行信息素养课程的设计和评价,教师培训以及教育机构与学生的评价。随着数字化环境的发展,信息素养标准又融入了更为丰富的元素,从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具有代表性的是2008年美国教育考试中心(ETS) 制定的ICT素养标准,以及2007年AASL修订的21世纪学生标准和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 修订的NETS标准中的有关内容。其中ICT标准最具有代表意义,为其他国家及组织在数字化环境下制定标准,评定信息素养水平,指导信息素养实践提供了很好的范本。(陈永平)

[知识与知识管理]

AELISC 2372-35-11(5) 大规模定制式知识生产下的知识重用方法研究/傅翠晓等(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情报杂志,2010(10):107-111,162.

将情境细节模型(简称SSM) 方法引入知识生产的大规模定制模式(简称MCKP) 的研究中,说明该方法适用于MCKP的生产过程。首先,将MCKP所涉及的问题分解为若干子问题,每一个子问题均对应一个SSM的子图;然后,确定每个问题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将该知识领域进一步细化,得到若干知识子领域,每个子领域即包含可重复利用的现有知识内容;而解决MCKP问题的目的是快速有效地生产出定制性知识产品,根据特定知识产品的需求,从中识别其包含的知识类别及其子类别,再基于此在对应的知识领域中搜寻详细解决方案。(邵晋蓉)

AELISC 2373-35-11(5) 客观知识体系中的语义关系可组合性研究/裘江南等(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情报学报,2010,29(5):792-799.

文章针对客观知识体系中相邻的语义关系对组合的可能性问题即语义关系可组合性问题,以WordNet为背景,基于客观知识体系中概念间语义关系网的构架特点,设计了语义关系对可组合性函数,并通过统计实验获得了可组合性强度,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共现聚类分析,分析并得出了语义关系对可组合的一些结论和规律。这种组合后语义关系的相关性研究克服了语义关系对的组合爆炸现象,并为实现基于客观知识体系来研究语义关系间可组合的有效性、信息科学领域的相关性奠定了基础。(王 岗)

AELISC 2374-35-11(5) 图书馆学界关于知识组织的学术分歧/毕强(吉林大学管理学院) //图书情报工作,2010(17):5-7,44.

图书馆学界在知识组织研究领域中产生的学术分歧的理论根源在于对“知识”一词的界定;而关于“知识”一词的界定,是哲学家们争论了数年而仍未解决的问题。目前,许多研究者在探讨知识组织的相关问题时,要么对“知识”不作界定,无形中采取“规避”的策略,要么强调研究对象为“外显知识”或“客观知识”,主动地采取“就简”的策略。这两种策略都不能完整准确地界定“知识”的范畴,使人们在对“知识”的认识上产生了分歧,从而导致了反对“知识组织”和“知识服务”、提倡“信息组织”和“信息服务”的呼声。但恰恰是这些争议和分歧的存在,将成为学术发展的动力,推动知识组织的发展。(陈永平)

AELISC 2375-35-11(5) 知识管理标准的研究/储节旺等(安徽大学管理学院) //图书情报工作,2010(20):100-104,123.

知识管理标准是对知识管理领域重要术语概念、基本原理、方法、规则、模式、流程等的统一规定,是知识管理界遵守的共同规范,它具有非强制性的特点,是一种管理标准。本文介绍了欧洲、澳大利亚、美国和GKEC/美国国家标准化组织的知识管理标准,并对我国的知识管理标准进行分析,提出制定知识管理标准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包括:兼顾标准化与个性化;学术界、实践界之间乃至不同组织之间的衔接;将国家知识管理和个人知识管理纳入其中;正确处理稳定与发展的问题;知识管理标准化的专业化问题。(陈永平)

AELISC 2376-35-11(5) 知识管理的理论基础/盛小平,曾翠(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5):14-22.

知识管理的理论基础包括哲学基础、经济学基础和管理学基础。文章从认识论、方法论角度论述了其哲学基础,从经济增长理论与知识资本理论角度论述了其经济学基础,从科学管理、组织行为理论、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与信息资源管理角度论述了其管理学基础。由此得出结论:知识管理是吸纳并融合哲学、经济学、管理学理论而发展壮大的一门新兴学科,它将会在各行各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肖 群)

AELISC 2377-35-11(5) 知识组织体系的演进路径及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探析/滕广青,毕强(吉林大学管理学院)//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5):49-53.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类知识组织的体系也是在不断地演变与进化。文章在对传统“线形”“树形”“盒状”“链式”知识组织体系以及数字时代的“网状”知识组织体系进行总结和梳理的基础上,认为知识组织结构体系是按照“线形-树形-盒状-链式-网状”的演变进化路径不断“柔化”“复杂化”的过程。知识组织体系相关研究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知识链接与知识关联的研究、数据挖掘理论和应用的相关研究以及用户研究等。(肖 群)

[知识产权相关研究]

AELISC 2378-35-11(5) “先授权,后传播”策略探究/曹作华(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秦珂(新乡学院图书馆) //图书馆建设,2010(9):8-11.

2009年10月,国家版权局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图书馆著作权保护工作的通知》,其核心内容就是要求图书馆要按照“先授权,后传播”的原则使用著作权。随着数字技术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图书馆对著作权的使用将更多地遵循“先授权,后传播”的程序。图书馆贯彻执行“先授权,后传播”原则的策略包括:遵循法定授权使用著作权规则、开展图书馆馆藏的著作权评价、采用谈判签订著作权协议授权模式、开拓授权使用著作权的便利通道、向读者慎重授予数字著作权使用权、优化图书馆使用著作权的授权模式、加强对著作权使用授权活动的管理等。(肖 群)

AELISC 2379-35-11(5) 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产权保护研究/臧国全,秦东方(郑州大学信息管理系)//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10):39-43.

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生命周期包括的主要阶段有:项目规划、数字化内容选择、数字化生产、数字资源发布和数字保存。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的产权保护实施于该类项目生命周期的数字资源发布阶段。本文论述了该类项目涉及产权保护的两种主要方式:法律文件方式和技术方式。其中,法律文件方式包括在数字资源发布网站上的产权声明、不承诺声明、链接方针、用户使用条件和隐私保护等,技术方式包括数字产权描述和产权保护技术;前者涉及数字产权描述语言和数字产权元数据,后者涉及分辨率技术、水印技术和数字产权管理。(张京生)

◀图书馆学、图书馆事业▶

AELISC 2380-35-11(5) SNS在图书馆的应用及发展策略/武琳,冯园媛(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系) //图书情报工作,2010(19):24-27.

SNS,即SocialNetworkingServices(社会化网络服务),旨在为一群相互联系的人建立并反映其社会网络或社会关系的服务,是一种以用户为中心、通过一系列社会网络软件或工具、为用户建立社会化的关系网络群的互联网应用服务。在从强化公关宣传、完善参考咨询、增进用户互动和构建专业社区等方面分析图书馆应用SNS现状的基础上,论述了图书馆发展SNS的模式,即直接加入SNS模式、积极引进SNS模式和自主开发SNS模式,并提出图书馆在发展SNS时应准确定位图书馆SNS服务、合理选择SNS和注重用户隐私保护。(陈永平)

AELISC 2381-35-11(5) 21世纪初公共图书馆理念的研究、宣传和实践/韩继章,刘芳(湖南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工作,2010(5):8-18.

公共图书馆制度是人类文明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制度,从19世纪中叶公共图书馆在欧美国家诞生后,为延续和发展这种制度,各国相继开展了旨在宣传这种制度的活动,即“公共图书馆运动”。我国在1917年之后的一段时期也曾有过这样的宣传推广活动,人们称之为“新图书馆运动”。不过,这次“新图书馆运动”并未使公共图书馆制度的一些基本理念在国人中长期坚守,时隔80余年,有学者基于现实中公共图书馆服务中的一些背离公共图书馆基本原则的现象,提出寻找失落的公共图书馆精神的命题,一些专业期刊或举办征文活动,或开辟专栏,讨论公共图书馆的一些基本理念和重要问题,深圳等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则较早地接受了这些新理念,在实践中结合本地特色,创造了一些鲜活的图书馆服务新模式。这段时期图书馆人对公共图书馆制度和理念的宣传,较之80年前的“新图书馆运动”,无论在规模上深度上都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它将对中国图书馆的未来发展产生长期的影响。(张京生)

AELISC 2382-35-11(5) 《公共图书馆法》立法进展/李国新(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图书馆建设,2012(10):1-3,8.

《公共图书馆法》立法工作在2008年11月正式启动。2009年1月,中国图书馆学会新年峰会专题讨论了立法支撑研究工作。会议经过充分讨论,议定了支撑研究的主要内容。立法支撑研究共涉及11个专题。本次立法显现的主要特点是:把公共图书馆事业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图书馆设置以逐步形成设施覆盖体系为导向;经费保障以满足公共图书馆免费提供基本服务的需求为原则;人员保障重点关注优化数量与结构以及建立准入制度;强化读者权利保障和读者个人信息保护;对近年来图书馆服务和运营中出现的若干热点问题做出回应。(肖 群)

AELISC 2383-35-11(5) 公共图书馆治理结构及其优化策略——针对我国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重点的分析/蒋永福(黑龙江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中心) //图书与情报,2010(5):18-22.

借鉴公司治理结构,揭示了广义和狭义的公共图书馆治理结构,图解了公共图书馆治理结构的内外之分,总结了我国公共图书馆治理结构的不合理、不完善的具体表现。指出我国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实行图书馆理事会制是优化图书馆内部治理结构的关键,由此解决建立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问题;实施图书馆行业管理制度,是优化公共图书馆外部治理结构的关键,解决的是图书馆行业自律问题;合理设置建设主体,是优化政府投入结构的关键,以解决公共图书馆发展中的政府主导问题。(杨 蕾)

AELISC 2384-35-11(5) 古籍散亡原因初探 /时永乐(河北大学文学院);门凤超(河北大学图书馆)//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10):73-78.

近几年来,我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古籍保护工作。200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同年6月,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国家图书馆正式成立;2007年3月至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先后分两批公布了《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并加大了古籍整理和保护人才培养工作的力度,启动了古籍普查登记工作。政府之所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加强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无非是要使这些凝聚着前人智慧与汗水的珍贵文献,为今天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经济文明建设服务,并传之久远,造福子孙后代。而要真正达到这一目的,就有必要总结从古到今古籍散亡的原因,从中汲取教训,从而使所采取的措施更具有针对性。本文引经据典,梳理总结了造成古籍散亡的15条原因。(张京生)

AELISC 2385-35-11(5) 关于图书馆学术权力的思考/蔡玉敏(厦门技师学院图书馆)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10):28-31.

一般来说,权力是指特定主体因某种优势而拥有的对社会或他人的强制力量和支配力量,它表现的是一种强制和服从的社会关系。权力现象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种组织之中。 图书馆是学术性服务机构,学术权力理应成为图书馆权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现实中,图书馆普遍存在行政权力泛化、学术权力弱化的现象,这给图书馆的管理带来了消极的影响。笔者阐述了图书馆学术权力的概念及存在的理由,以及图书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关系的失衡及其危害,提出了改善图书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关系的对策建议。(张京生)

AELISC 2386-35-11(5)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图书馆的联络馆员职责/郑美卿(麦吉尔大学图书馆) //图书馆论坛,2010(5):166-168.

近年来,中国许多大学图书馆实行了学科馆员制度,据说这是借鉴了国外图书馆所实行的学科馆员模式。在北美洲的大学图书馆,负责这类工作的馆员称为联络馆员(Liaison Librarians)。联络馆员的职责包括图书馆与院系之间的联络、馆藏建设、信息查询辅导、参与教学、负责本学科信息资源的采购预算、与馆内其他工作人员沟通与合作、参加咨询台值班等。本文以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图书馆为例,详细阐述、介绍了北美洲大学图书馆的联络馆员模式及联络馆员的职责。(张京生)

AELISC 2387-35-11(5) 论尊重读者/林雁(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图书馆,2010(5):20-21,25.

尊重读者,最根本的就是要尊重读者的需要,图书馆要围绕读者的需要开展工作,尊重读者借阅和查阅资料的需要;尊重读者能方便、快捷地得到所需服务的需要;尊重读者对良好借阅、学习环境的需要。其次,尊重读者就是要尊重读者的权益,要尊重读者的隐私权、监督权、参与权,要虚心接受读者监督,并尽量让读者参与到图书馆的管理中来,从而提高读者服务质量。再次,尊重读者就是要尊重读者的人格,要在制度上、设施上尊重读者的人格,在处理问题时尊重读者的人格,从而减少矛盾与摩擦,创造和谐图书馆的最大社会价值。(杨 蕾)

AELISC 2388-35-11(5) 论图书馆本质的哲学解构与建构/徐跃权(东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信息管理系)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5):2-33.

探索本质是人类认识发展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对其意义的认识应该持辩证观。文章以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为主体框架,用本体论和价值论来容纳历史上关于图书馆本质的各种观点,并对这些观点进行类聚,得出图书馆的8种主要本质,进而解构每类本质,剖析其逻辑方法的得失。用类比的方法得到“图书馆的本质就其现实而言是其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辩证命题;用数学集合论的方法得到关于图书馆本质的辩证逻辑表达式,并对该表达式的逻辑学、辩证法特征作出系统说明。最后得出结论:图书馆没有抽象的本质,只有具体的现实的本质;图书馆的本质就其现实而言是其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图书馆本质的辩证逻辑表达式本质上是一个方程,历史上关于图书馆本质的每个观点都只是这个方程的一个具体的近似的解。(肖 群)

AELISC 2389-35-11(5) 美国图书馆协会伦理规范及其他/张鸿运(纽约公共图书馆中城分馆世界语文图书部门) //图书与情报,2010(5):13-17.

职业伦理不仅能够培养从业人员扩充本职范围内的知识,还能培养使用该知识时所应有的态度,不断提高职业水平,纠正从业人员心理偏差,面对两难的情况,知所舍取,以避免职业和个人利益冲突的发生。文章介绍了美国图书馆协会关于“伦理规范”、“图书馆人权法案”及“阅读自由宣言”等三个环环相扣的声明,分析了美国图书馆伦理中包括平等、追求卓越、知识自由、民主言论自由、绝对尊重个人隐私权等核心价值。同时,还针对“利益冲突”问题,例举了纽约图书馆伦理利益冲突的8个实例以供参考。文章指出,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图书馆伦理规范,对于将图书馆的服务品质推向更高层次具有重要的意义。(杨 蕾)

AELISC 2390-35-11(5) 民间私人图书馆的现状与前景/王子舟,吴汉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中图图书馆学报,2010 (5):4-13.

民间私人图书馆的产生是自发的,它们来自创办人对书籍、文化的热爱以及朴素的慈善公益之心。这些图书馆主要分布在基层农村,多由文化素养较高的年老农民、城镇退休人员创办;办馆方式讲求实用,服务方式灵活、内容丰富。其直接的社会效益是为乡村提供了知识交流的公共平台,为村民提供了社会的公共空间。同时,促进了民间公益文化事业的发展,也有助于乡村公益精神、公民社会教育的发育,使乡村互助文化传统得以发扬光大。对于中国图书馆事业乃至文化事业的发展来说,私人图书馆的建立还提供了基层图书馆普及与发展“自上而下”的内生模式。(肖 群)

AELISC 2391-35-11(5) 数字环境下分面分类法解读与拓展/范炜(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图书情报知识,2010(5):46-52.

分面分类法是阮冈纳赞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一种重要信息组织方法。从纸本文献到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资源环境变迁,满足多维认知角度和多元检索途径的要求方面,对分面分类法的研究与应用价值进行了重新审视。针对数字环境与用户需求对传统分面分类法进行解读与适当拓展,提炼出系统化的分面分类设计方法,具体分为明确对象、主题分析与描述、分面划分、分面次序、焦点划分及排序、分面标识、分面类表、修订与维护等8个步骤。最后明确了分面分类法的研究朝着构建多维化、具备灵活扩展性的底层信息架构,服务于设计信息找寻与发现的方向发展。(陈永平)

AELISC 2392-35-11(5) 图书馆读者权利主张的法理研究(上)——兼述图书馆读者权利研究进展/陈有志(湖南大学图书馆) //图书馆,2010(5):9-13.

针对读者在利用图书馆过程中究竟有哪些基本权利,读者权利的内容到底应该如何界定,文章在对当前图书馆业界和各种地方法规所确定的读者权利作出归纳分类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认为关于读者权利内容,有必要从应然权利、法定权利和实然权利的划分出发进行探讨。在法定权利方面,涉及到读者的隐私权、信息公开与知情权、批评建议权、控告检举权。(杨 蕾)

AELISC 2393-35-11(5) 图书馆行业管理的NGO——关于成立中国图书馆协会的构想/王明慧(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图书馆学研究,2010(10):13-22.

行业协会具有行业调控和管理功能,可以有效地把分散的图书馆集结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图书馆统一体,使各图书馆在保障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兼顾公共利益,从而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成立中国图书馆协会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转化政府职能的需要,是与国际接轨的选择。图书馆协会的功能在于:政策游说、法规制定、信息服务、沟通协调、行业规划和人员培训。协会应通过一定的方式实现权利与权力的衔接。(王 岗)

AELISC 2394-35-11(5) 图书馆是社会的产物/周文骏(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5):5-9.

文献是产生图书馆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互动生成图书馆组织,而科学技术进步又推动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图书馆的产生是三者共同作用、相互促进的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图书馆自诞生之日起即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存在。社会是组织的结合,图书馆便是社会机体不可分割的部分;组织是人的结合,图书馆又是人的共同体不可或缺的成员。图书馆的出现,便是人的本质精神的体现,人的本质决定着图书馆的本质和发展。所以,社会存在,图书馆存在;社会发展,图书馆发展。(杨 蕾)

AELISC 2395-35-11(5) 图书馆知识范式的哲学思考/李青(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图书馆) //情报资料工作,2010(5):48-51.

图书馆范式的演变过程大致可以分为文献范式、信息范式和知识范式三个阶段。文献范式以文献整序为基础,用户服务为核心,这一范式的确立受到当时背景下许多哲学思想的影响,影响最大的是理想主义和自由主义图书馆哲学思想。信息范式以信息作为揭示和整序对象,以兰卡斯特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哲学思想对这一时期的图书馆产生重要影响。知识范式作为新型的图书馆范式,对图书馆哲学思想的影响很大。知识范式使图书馆人文理念得以回归,充实了图书馆职业精神的内涵,使图书馆伦理增添了新的内容,使图书馆认识论更加深化。(邵晋蓉)

AELISC 2396-35-11(5) 我国公共图书馆治理结构特征及弊端分析/阮胜利(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学刊,2010(4):9-14.

治理(governance) 指的是公共权威为实现公共利益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一般而言,对某一社会事务的治理活动涉及到三个结构性要素:治理单元、治理主体和治理评价。公共图书馆的治理活动也涉及这三个基本要素。这三个基本要素整合的结果,就是治理结果。我国公共图书馆治理结构的特征是:在治理单元设置上,与行政区域同构,其格局呈“岛屿结构”;在治理主体设置上,所有者主体虚置,建设主体多层,管理主体缺位;在治理评价上,忽视结果评价,未形成问责机制,从总体结构而言,尚未形成法人治理结构。本文分析了我国现行的公共图书馆治理结构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优化我国公共图书馆治理结构提供参考框架。(张京生)

AELISC 2397-35-11(5) 我国公共图书馆治理结构优化的关键:合理设置建设主体/张世颖(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国家图书馆学刊,2010(4):21-25.

毋庸置疑,我国目前的公共图书馆治理还有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如在治理单元的划定、治理主体的设置、治理评价体系的建立等环节上,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弊端。其中,合理设置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主体,对优化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治理结构至关重要。我国现行的公共图书馆建设主体设置模式,存在着缺乏联合建设主体和支持性建设主体类型、建设主体责任与能力不对称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在建设主体的设置过程中,应该遵循法治原则和责能对等原则,允许并鼓励地方政府间共同组建联合建设主体,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类别,形成建设主体的多元化设置格局。(张京生)

AELISC 2398-35-11(5) 我国公共图书馆治理结构优化的三大目标/王明慧(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国家图书馆学刊,2010(4):15-20.

公共图书馆治理结构,是指公共图书馆的治理主体、治理单元、治理评价等要素之间,围绕一个统一的目标(治理目标)而形成的整体关系。公共图书馆治理结构的优化,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图书馆的治理结构进行重组、改造等持续改进或完善的过程。借用经济学语言说,公共图书馆治理结构的优化,就是以实现图书馆职能发挥的“帕累托最优”为理想目标而对图书馆运行环境进行持续的“帕累托改进”的过程。当前,我国公共图书馆治理结构的优化应该追求三个目标:在制度上实现法制化治理,在服务上实现普遍均等的服务,在治理结果评价上建立以读者满意度为最终评判标准的评价体系。(张京生)

AELISC 2399-35-11(5) 我国公共图书馆治理主体设置模式的弊端及其建议/蒋永福(黑龙江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中心) //情报资料工作,2010(5):10-14.

以国内地方图书馆法规或行政规章为依据,分析我国公共图书馆治理主体设置模式存在的弊端:所有者主体的权力被虚置;缺失责任的建设主体和缺乏能力的建设主体并存;未能形成决策、执行、监督三个环节相分离的法人治理结构。针对这些弊端,文章提出的改进建议是:在治理主体的权力配置上,应赋予所有者主体以决定图书馆事务的最高权力;在建设主体设置上,应体现责任与能力对等的原则,实行多元化的建设主体设置格局,尤其要探索组建联合建设主体的可能性;在管理主体的设置上,应逐步推行理事会制,以此优化我国公共图书馆治理主体结构。(邵晋蓉)

AELISC 2400-35-11(5) 我国图书馆管理创新的环境分析/司莉(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舒欣(湖北省档案局) //情报科学,2010(9):1287-1292.

从宏观环境分析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稳定的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以及政府为达到目标而制定的经济政策紧紧联系在一起,同时,也会对图书馆的成本、定价和竞争力产生直接影响。社会环境中的人口因素、教育水平以及社会阅读趋势等均对图书馆施加影响。现代化技术环境极大地提升了图书馆服务效益。从微观环境看,图书馆核心价值的认同,用户信息检索行为变化与数字信息环境带来的挑战,竞争对手分析(主要分析搜索引擎与书店等竞争对手),等等,均构成图书馆管理创新的环境要素。(邵晋蓉)

AELISC 2401-35-11(5) 我国图书馆立法需关注的问题及建议/黄如花(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苏小波(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情报科学,2010(9):1281-1286,1353.

结合我国地方图书馆法已有的基础和国外图书馆法的经验,提出我国图书馆立法需关注的问题:(1) 经费问题。我国图书馆经费总体指数仍偏低,经费的增长速度低于人员工资和资源价格的增长速度,地区间图书馆经费存在差异。因而,我国图书馆法应确保经费来源的稳定性和制度化,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图书馆事业设立国家或省级补助金。(2) 确立图书馆职业准入制度。(3) 合理安排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主体、管理主体和建设模式。(4) 应将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制度化,为图书馆网的建立和资源共享提供法律保障。(5) 信息服务公平性,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邵晋蓉)

AELISC 2402-35-11(5) 选择图书馆职业的六大理由——来自北大信息管理系本科生期末考试答卷/王子舟(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9):1-3.

重点大学图书馆学专业乃至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就业还是比较容易的。据笔者近年的观察,国内图书馆学专业一次性就业率平均都在90%以上,信息管理专业则平均在80%以上。但是,前几年信息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愿意到图书馆就业的人数相对还不多。信息管理系的在读本科生是否愿意到图书馆就业?这是许多大型图书馆(如省市级公共图书馆)管理层比较关心的事情。笔者在《图书馆概论》的期末考试中,出了一道论述题:“请叙述一下你今后去(或不去)图书馆就职的理由”。通过统计分析,有近60%的学生愿意选择图书馆职业,近40%不愿意选择图书馆职业,其中性别差异的影响不明显。笔者针对学生阐述的理由进行了归纳和研究、探讨。(张京生)

AELISC 2403-35-11(5) 要素说的“体用合一”观/吴稌年(江南大学图书馆) //图书情报知识,2010(5):60-66.

综观要素说理论的发展脉络,可以发现,其“体”和“用”不可分离的思想始终贯穿其中,我们可以将其称为“体用合一”。实际上,要素说将“图书馆”作为体,作为哲学意义上的“本体”。而“实体”是在具体图书馆领域的应用,图书馆是本原,图书馆现象则是对本原的体现。因此,本原和现象是不可能各自分离,必须是合一的。图书馆现象体现在各要素上,分别对各个要素的研究,形成的理论与实践的成果,就成为图书馆系统的“体”。“体用说”这一深具哲学思想与渊源的学说,是可以产生出新的理论的,以“图书馆为体,以要素为用”这就是在图书馆学历史上对要素说等理论的新的表述。(陈永平)

AELISC 2404-35-11(5) 移动的书海:国内移动图书馆现状及发展趋势/宋恩梅,袁琳(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5):34-48.

在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影响下,图书馆服务正经历着重大的变革。移动图书馆作为一种新型的图书馆服务方式日益受到关注,其发展表现出明显的项目应用与理论研究并重的特点。国内移动图书馆始于2000年之后,2005年进入集中发展阶段,目前业务功能主要包括短信服务、WAP网站等。随着无线网络的推广应用,图书馆WAP网站将成为图书馆服务的新趋势。由于受推广方式的局限,用户对于移动图书馆的服务知晓程度不高。除了移动运营商和网络信息技术公司外,以图书馆、数据库生产商等为代表的内容提供方将成为移动图书馆服务平台开发的主导者。(肖 群)

AELISC 2405-35-11(5) 知识生态观下的多类型图书馆集群战略研究/董坚峰(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吉首大学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赵奇钊(吉首大学图书情报研究所) //情报杂志,2010(9):52-55.

多类型图书馆作为一定区域内的图书馆集群,其外部组成结构和内部知识流动均具有知识生态种群的特征:具备生态系统的开放式系统、耗散结构与有序性;个体差异性、要素相关性与共生互补性;要素耦合性与主动性;知识链核心生态要素;调节和寻求平衡这一生态系统本性。知识生态观下的多类型图书馆发展战略的核心理念体现在系统观下的知识集群战略,平衡观下的馆际协作战略,人本观下的知识创新战略,互动观下的资源共享战略。可以综合采用构建知识生态系统、加强集群管理、成立协调机构等多种形式促进图书馆知识战略的良好实施。(邵晋蓉)

AELISC 2406-35-11(5) 知性的干预 德行的柔化——图书馆职业倦怠研究/胡唐明等(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9):4-8.

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博尔赫斯曾把图书馆描绘成“天堂的摸样”,图书馆员更被比作文明的使者甚至是“天使”,但在现实中,图书馆行业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陷入“危机丛林”的困境,这其中包括制度危机、技术危机、经费危机、人力危机等方面。而由这些危机引发的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现象如同危机丛林中的一只“蝴蝶”,如果处理不当,虽然微小,却可能在图书馆内部引发一场“蝴蝶效应”,成为图书馆行业发展的巨大障碍。图书馆职业倦怠是一种职业性伤害,需要采用心智维度下积极人格重构、管理维度下柔性化管理模式构建、认知维度下学习机制重构等多种维度下的“干预”与“柔化”措施。笔者通过图书馆职业倦怠“行为分析”构建了图书馆员职业倦怠“干预与柔化”模型。(张京生)

AELISC 2407-35-11(5)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在网络环境中的适应性改造研究/何琳,侯汉清(南京农业大学信息管理系) //图书情报工作,2010(19):6-9,128.

分类法在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中有其无可替代的优势,以《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称《中图法》)为代表的图书分类法是一个完整的、严谨的知识分类体系,同时有着广泛和深厚的用户基础。但是网络环境也对《中图法》提出了一些修订和改造要求,包括国际化、描述粒度细化、多元化、网络化、机器可处理化、社会化等。文章提出了一些改造和修订的建议,如对马列大类进行适应性改造;以学科-主题分类为主的多维分类体系的构建;对通用复分表进行全面修订;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加强与知识组织工具和应用系统的集成和融合;推出图书分类法的网络版;构建维基式的开放服务平台等。(陈永平)

AELISC 2408-35-11(5) 中外古籍善本保存与利用制度比较研究/李明娟(江苏大学科技信息研究所);李明杰(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大学图书馆学,2010(5):10-15,86.

本文从法律规范、规章制度、技术标准等三方面评述了我国古籍善本保存与利用的现状,参考于良芝教授有关古籍保护与利用问题的调查结果,分析了我国和国外古籍善本保存与利用规范制度的不同。在法律规范方面,国内偏重于以行政法规为准,而国外则属于职业色彩浓厚,可操作性强;在使用方式方面,国内偏重于管理和收藏,国外则强调以利用为主导来平衡保管与利用的关系;在规章制度确立方面,国外图书馆界保存与利用关键问题举措一致,而我国各级图书馆的规章制度则各自为政。以上的因素,导致了我国古籍善本保存与利用的矛盾,因此,作者提出:建立古籍保存与利用的职业规范是缓解当前古籍善本藏用矛盾的根本途径。(杨 蕾)

AELISC 2409-35-11(5) 著作权法视角下的图书馆/张今(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 //图书馆建设,2010(10):9-12.

图书馆与著作权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著作权法通过权利限制(著作权法的合理使用、法定许可)保障图书馆履行其社会职能,并使图书馆成为实现利益平衡的重要机构。图书馆应通过履行职能协调好作者、传播者、使用者三方之间的利益关系,代表公众利益积极表达利益诉求,推动著作权授权制度的改革。(肖 群)

AELISC 2410-35-11(5) 自由主义理念是图书馆实现知识自由的根基/黄幼菲(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建设,2010(9):1-4.

自由主义理念作为西方思想界的主流思潮,一直是资本主义世界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和意识形态,是现代西方社会政治、道德、经济秩序和国家政策的理论基础。它有三项基本主张:个人自由、平等和法治下的自由观念。个人自由是自由主义理念的核心和一切立场的出发点;自由主义理念是知识自由的思想理论和践行基础,是知识自由不可或缺的根基。厘清两者的关系对于图书馆实现知识自由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图书馆实现知识自由,必须遵循和践行自由主义的根本主张和规则,最大限度地保障读者的自由权益,在理性指导下坚持自我约束与自我限制。(肖 群)

[自动化、网络化]

AELISC 2411-35-11(5) 用户网络学术信息资源利用可信度感知的分析与评价/朱宁等(咸宁学院图书馆) //图书馆,2010(5):37-39.

用户对网络学术信息资源的需求,取决于用户对学术信息源的可信度感知和评价。对这种可信度感知和评价的分析与研究,可以帮助用户掌握准确检索网络学术信息资源的规律,从而有效获取学术信息。影响网络学术信息可信度感知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不同的评价指标,其一是信息源的可信度,其二是信息内容的可信度。通过对网络学术信息可信度的定性、定量分析,可得出可信度的正确判断。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用户对网络学术信息的可信度感知与这些影响因素正相关;而用户对网络学术信息可信度感知与影响因素之间是可以做出定性和定量分析判断的。(杨 蕾)

[数字图书馆]

AELISC 2412-35-11(5) “数字资源语义互联研究”专题序/毕强(吉林大学管理学院)//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0(9):1-2.

语义网格体现了网格和语义Web在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系统构建中走向融合的趋势,体现了下一代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系统构建的应用需求和发展方向。专题序梳理和总结了目前数字资源语义互联的相关理论、方法、模型及应用环境,概括了从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系统构建的发展方向和应用需求,基于元数据、领域本体、桥本体和本体解析体系为核心要素语义模型,以语义模型为核心,构建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语义互联的应用模型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关键问题,即知识表示语言、本体工程、本体映射和研究中开展实证分析。(王 岗)

AELISC 2413-35-11(5) 我国数字鸿沟散敛发展趋势研究/黄金(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赵冬梅(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情报杂志,2010(9):56-58.

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依照2009年互联网普及程度差异将中国的互联网分为三个梯队,文中将三个梯队分别命名为高水平地区、中等水平地区和低水平地区,应用Logistic曲线趋势模型研究其数字鸿沟散敛发展趋势,结果表明三类地区互联网发展具有不同的时间发展轨迹,在互联网发展初期,高水平地区具有明显领先优势。而中、低水平地区拥有后发优势,互联网扩散速度要快于高水平地区,地区间数字鸿沟有逐渐收敛的发展趋势。(邵晋蓉)

AELISC 2414-35-11(5) 我国数字图书馆研究论文的计量学分析/邱均平,马凤(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图书情报工作,2010(17):27-31.

我国数字图书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但理论和实践研究相差较大,相关论文数量变化整体上反映我国数字图书馆的理论研究发展较为快速、稳定。利用SPSS和Matlab软件,从作者、期刊、关键词三个角度分析数字图书馆研究论文的增长、分布和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我国数字图书馆研究论文作者、期刊和关键词分布都呈现明显的集中-离散分布趋势;独著论文篇数最多,为总数的73.2%;作者单位约90%属于高校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研究主题沿着技术-服务-人的路线发展。(陈永平)

◀文献学、目录学▶

AELISC 2415-35-11(5) 论《文献通考·经籍考》的重出与互著/温志拔(南京大学文学院)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10):59-62.

关于中国古代目录书图书著录之重出或互著的论争,清章学诚以降,沿至今日不断,且其议论之集矢,多在《汉书艺文志》《直斋书录解题》二端,并依此判定各自所持之“互著首创权”,而对于此后马端临之《文献通考·经籍考》重出或互著问题的讨论,则不免稍显冷落。同时,我国古代目录书图书著录中常有重复出现的现象,这一现象的性质应当归于有意的互著还是传抄的重出,是目录学理论研究中多有争论的问题,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经籍考》在这点上表现的尤为突出。通过分析《文献通考·经籍考》的这一著录性质,不仅有助于《文献通考·经籍考》的认识和研究,也有助于这一争议的解决,从而进一步认识和理解这一争论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张京生)

AELISC 2416-35-11(5) 《新唐书·儒学传》对学术史的隐没/蒋晓光(南京大学文学院)//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9):49-52.

笔者通过比较《旧唐书·儒学传》与《新唐书·儒学传》发现,《新唐书》删除了许多有价值的史料。《新唐书·儒学传》的最大特点是在调整文字的同时,将原来人物学习、传授过的经典,以及他们个人的学术著作或删去不录或者与其他书籍混为一谈,学术价值大打折扣,实际是将有唐一代的重要学术史实隐没掉了。根据大量被隐没事实的一致性来说,甚至可以推断是有意而为之的。笔者从隐没《孝经》在隋唐时期的重要地位、隐没《礼记》在唐代地位的上升、隐没“三史”(《史记》《汉书》《东观汉记》)在唐代的影响等三个方面论述了《新唐书·儒学传》对学术史实的隐没。(张京生)

AELISC 2417-35-11(5) 基于本体和关联数据的书目组织语义化研究/白海燕,乔晓东(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0(9):18-27.

以书目对象基于形式形态多样性、生命周期变化性、复合对象复杂性的序化问题作为书目语义化组织的研究起点,提出并初步实践基于本体构建语义关联、通过关联数据的一致化语义描述方法(RDFS/OWL) 和统一存取机制(SPARQL)进行语义化组织的方法。文章尝试将本体和关联数据应用于书目组织,以拓展有序化程度和语义化程度,目标在于解决传统书目组织在资源描述的语法规则、资源组织的数据模式和资源组织机制方面的根本局限。(王 岗)

AELISC 2418-35-11(5) 远览《太史公书》,近用刘歆《七略》——史志目录产生背景钩沉/王锦贵(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情报资料工作,2010(5):20-27.

文章在文献目录学理论研究领域,提出了一个迥然有别于传统观念的新理念。认为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规模空前的隐性书目文献,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是参考司马迁《史记》和利用刘歆《七略》的产物,班固参考《史记》而闭口不谈,乃是事出有因。尽管如此,班固的创新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汉书·艺文志》与《七略》相比,一是改进体例结构。二是改变“叙录”形式。三是更正《七略》讹误。四是增补遗漏图书。总之,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融入了个人的治学思想,体现了自己的学术理念,展示了汉代藏书规模,为以后史志目录提供了光辉的范例。(邵晋蓉)

◀情报学、情报工作▶

AELISC 2419-35-11(5) 从公务员招聘看我国情报学人才培养/赖茂生,邢博(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情报科学,2010(10):1464-1468.

对近五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岗位需求及考试成绩等方面调查,分析了情报学专业对口公务员岗位就业现状,看出我国情报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与问题:(1) 社会对情报学的认知度不高;(2)情报学人才的核心竞争力面临挑战;(3) 情报学人才的就业岗位离散度大,即情报学人才对口的就业岗位范围较宽,领域较广;(4) 情报学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因此,在情报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建议: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学科认知度;培养和提高情报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注重对不同专业领域情报人才的培养。(邵晋蓉)

AELISC 2420-35-11(5) 概念格构建工具 ConExp与Lattice Miner的比较研究/滕广青,毕强(吉林大学管理学院)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0(10):17-22.

利用概念格构建工具ConExp1.3和LatticeMiner1.4,以构建球类运动概念格为例,从基本信息、形式背景编辑、概念格视图、关联规则挖掘以及存储管理等方面,对两个工具软件的性能和操作进行比较,从而得出:ConExp具有重视概念及概念间关系细节,以及概念格个性化呈现的特征;而LatticeMiner则在复杂问题处理、关联规则提取和支持语义网络方面具有优势,该研究为基于概念格构建工具开展相关研究做了铺垫。(王 岗)

AELISC 2421-35-11(5) 基于CSSCI本体的学科关联分析/王昊,苏新宁(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0(10):10-16.

尝试改变传统的采用关联规则挖掘在单一标准基础上判断学科关联的分析模式,将本体机制引入CSSCI学术资源的知识组织中,以面向对象的方式来组织学科及其相关概念,建立基于本体的CSSCI学术资源网络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学科评价方法对本体中学科间的两两关系进行剖析,通过知识挖掘发现隐含在原有知识下用户感兴趣的学科多元关联模式,以获得可提供具体决策支持的分析结论,为学科间合作的增强甚至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事实依据。(王 岗)

AELISC 2422-35-11(5) 基于有序复合策略的数据流最大频繁项集挖掘/琚春华(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中心,浙江工商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许翀寰(浙江工商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情报学报,2010,29(5):864-871.

相比频繁项集和频繁闭合项集挖掘算法,此类算法具有较高的时间和空间效率。根据数据流的特点,结合滑动窗口,提出一种基于有序复合策略的数据流最大频繁项集挖掘算法(E-FPMFI)。当数据流流过时,以基本窗口为单位,更新获取数据流片段信息,单遍扫描片段信息得到频繁项目并存储于频繁项目列表内。算法的核心思想:构建有序FP-tree,采用混合子集剪枝技术削减搜索空间,合并同一分支中支持数相等的邻接结点,压缩生成有序复合FP-tree,挖掘最大频繁项集时避免超集检验。经实验验证,E-FPMFI算法具有较好的时空效率和良好的可扩展性。(王 岗)

AELISC 2423-35-11(5) 基于最大公共子图的文本相似度算法研究/吴江宁, 刘巧凤(大连理工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 //情报学报,2010,29(5):785-791.

用图结构表示文本,能更好地反映文本内部的结构特征,体现文本内的语义关系及词语在上下文中的语序关系,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大公共子图的文本相似度计算方法,应用最大公共子图提取文本的公共部分,并利用最大公共子图的性质度量文本间的相似程度。最后针对分类试验结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图模型修正方法以改进文本的表示效果,并对修正前后不同β取值下的F-Score值进行比较。修正后的试验结果表明,基于最大公共子图的文本相似度算法有着较好的分类性能。(王 岗)

AELISC 2424-35-11(5) 领域分析:北欧情报学研究的代表性学说/王琳(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图书情报工作,2010(18):24-27.

领域分析是丹麦情报学家赫兰德和爱布瑞森首先提出的概念,意指情报学的最佳研究对象是知识领域,它是一种集体知识结构。情报学视角下领域的信息结构分析包括知识规模、知识组织、引文模式、传播、范式、知识组织等方面,目的是使知识传递、使用和中介的效果达到最优。分析了领域分析的社会认知观,阐述了领域分析的基本方法、情报学分支学科的领域分析视角以及领域分析的理论意义与学术评价。进而指出,作为情报学的一种重要思想与方法,领域分析应引起我们持续关注与思考,并把该学说的深入研究作为解决学科基础理论薄弱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陈永平)

AELISC 2425-35-11(5) 事实型数据:科技情报研究工作的基石/贺德方(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情报学报,2010,29 (5):771-776.

科技情报研究方法论对于提升科技情报研究工作水平以及对科技决策的影响力至关重要,而事实型数据则是科技情报研究工作的基础。本文讨论了事实型数据的内涵、特性与作用,分析了国内外相关机构开展事实型数据库建设的案例,探讨了科技情报机构开展事实型数据库建设的内容,认为科研机构应着重建设政府科技项目类事实型数据库、产业类事实型数据库、政策类事实型数据库、网络信息类事实型数据库、国内外智能库和研究机构研究报告类事实型数据库,并提出了政府应统筹规划,采取共建共享机制,研究开发新技术支撑等相关对策与建议。(王 岗)

AELISC 2426-35-11(5) 学术期刊论文生产利用的时间分布——以我国管理学期刊为例/马费成,刘向(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 //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9):4-8.

据有关学者估计,学术科技文献如果延迟发表1.5至2年,其价值将丧失30%以上,因此,加强对学术期刊论文生产利用流程及周期的认识与管理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供应链的视角全面考察了学术期刊论文的生产利用过程和周期。统计发现,构思写作周期、出版发布周期和引用周期分别占总周期的12%、49%和39%,出版发布过程中84%的时间消耗在无效的等待中,对整体而言有效利用的时间低于60%。发稿需求过多,期刊版面过少是学术期刊论文供应链出现滞胀和拥塞的根本原因,而供应链上下游各主体之间低效的协调是导致时间利用率低的关键因素。(肖 群)

AELISC 2427-35-11(5) 引用认同分析:引文分析的新视角/苏芳荔(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孙建军(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10):1-3;17.

猜你喜欢

图书馆信息
图书馆
时间重叠的图书馆
图书馆
订阅信息
飞跃图书馆
展会信息
去图书馆
信息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