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在古籍回归中的责任意识
2011-03-18王文风沈阳市大东区图书馆沈阳110042
●王文风(沈阳市大东区图书馆,沈阳 110042)
中国政府为全面、科学、规范地开展古籍的抢救、保护和回归工作,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号),提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要求相关部门开展国际合作,坚决依据有关国际公约和法律法规追索非法流失境外的古籍。提倡政府部门与民间组织相互配合,动员国内各级图书馆力所能及地承担古籍文献的保护和回归义务,补充古籍保护回归工作人力财力资源不足的难题,这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
1 图书馆与古籍回归事业不无关系
图书馆的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等多种社会职能决定,图书馆对于保护回归古籍文献应是责无旁贷,理应在古籍保护回归中提升责任意识,努力发挥图书馆应有的作用。
1.1 图书馆是联结世界各国的纽带
中国图书馆文化对世界影响巨大,世界各国图书馆都把收集东亚藏书的目标集中在中国。图书馆人员作为友好文化交流的使者,为中国沟通联结世界各国发挥了桥梁与纽带作用。中国图书馆学会是国际图书馆协会和机构联合会(简称IFLA、国际图联)的发起单位之一。目前中国有27个机构作为国际图联会员,担当了3届执委,各届国际图联大会参会人数均超过100人,并逐年增多。[1]中国图书馆会员为国际图联大会注入了新鲜活力与东亚气氛,加强了图书馆间的文化交流,也沟通了国家与民间的外交友谊。通过图书馆的合作把流散在世界各国的中国古籍争取回来,并把中国的图书文化和传统人文精神传播于世界各国,营销中国,发挥“东学西传”的历史作用,让外国人把目光再次投向中国。这是图书馆值得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
1.2 图书馆是保存文化遗产的机构
图书馆从诞生那一天起就承担着专门收集、整理、保存、传播文献的任务,文献是图书馆开展一切工作的物质基础。有了图书馆这一机构,人类的社会实践所取得的经验、文化、知识相继聚首在了这里并得以系统地保存并流传下来,成为今天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近年来由于计算机网络化的实现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有所变化,但最原始的保存人类文化典籍的任务没有变。因此,图书馆保护、抢救与回归古籍文献的责任不可推卸,海外古籍回归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抢救民族精神文化,图书馆理应积极参与到古籍回归的行动中。
1.3 图书馆具有文献交换工作义务
图书馆一旦建立了馆际交流合作关系,开展文献收集和文献交换就成为一项天经地义的工作。图书馆可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点上把握馆际文献交换的变化,从馆际文献交换内在联系和互动的层面来实现国际文献交换的发展。国际图书馆间文献交换关系的实现将给图书馆带来“双优势交换”效应,以合理的交换成本增加各自的交换效益。图书馆应该考虑拓展国际文献交换关系,借助国际文献交换的工作平台,尝试在古籍文献的对等交换中实现合作。探讨如何实现以书易书来实现中国古籍原生或再生性的交换意向与合作,进而达到古籍回归的目标。
1.4 古籍保护回归图书馆义不容辞
众所周知,图书馆最基本的社会职能中,已经阐明图书馆具有保护古籍的基本义务。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是基本职能在一定社会的表现形式,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扩大。如今,中国社会开展的保护古籍的行动,是社会赋予图书馆、希望图书馆参与的保护行动。大型图书馆应提高自觉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民族意识,自觉肩负起保护回归古籍的社会重任,把社会的需要看作是图书馆的使命,积极投身于中国古籍保护的伟大实践,为回归流散古籍的神圣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2 图书馆在古籍回归中的责任担当
2.1 利用国际图联大会之机联系合作
国际图联是由各国(地区)的图书馆和情报界专业人士组成的国际性专业团体,图联大会每年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城市召开。图书馆无国界,每一届国际图联大会都是一次洽谈的机会,一个交流的窗口。中国图书馆的与会者和在国际图联专业组任职的图书馆专家应把握这些机会,与世界各国图书馆人加强联系与沟通,围绕着交流合作的目的有意开展工作。克服图书馆领域的国界障碍,倡导馆际间交流合作,实现知识与信息自由传递,互相尊重彼此的不同文化,赢得全球图书馆共识,进而为中国古籍回归奠定基础。
2.2 积极建立中外图书馆合作关系
各图书馆应努力实现与国外图书馆建立交流合作关系,对于开展古籍保护和回归工作十分有力。如云南省图书馆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与美国夏威夷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与韩国岭南大学中央图书馆等陆续签定了合作备忘录,双方就图书文献交换、数据库交流、资料检索、文献复印、校内刊物交换、网上服务、人员交流等内容达成协议,这为开展流散古籍的寻访、开发与回归创造了方便条件。在此基础上,可以方便调查了解其馆藏中国古籍文献情况和索取古籍收藏目录。同时,注重加强对国外图书馆派员帮助古籍整理编目工作,这可以推动今后古籍回归工程的有序进行。
2.3 加强沟通索取外国所藏古籍目录
对于西欧国家是否藏有中国古籍,数量如何,谁也说不清楚。派国内人员专程调查,人力、物力、签证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困难,冒然行动,既耗费钱财又所获甚少。如果由中国国家图书馆牵头领导国内各图书馆成立的古籍保护中心成员,对各自合作对象所在国的图书馆索取收藏的中国古籍目录,将是很容易的事情。对于没有合作关系的图书馆,可以通过委托合作馆或留学人员联系索取。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国家古籍整理委员会、中国图书馆学会等相关部门联合,充分利用各图书馆的合作关系,根据他们的合作对象与范围,采取多种形式索取古籍书目,合作建置“古籍联合目录资料库”,实现两国图书馆分散建库和网上检索互访,相信搞清中国古籍在世界的流布情况已不是难题。
2.4 广泛开展图书馆之间文献交换
国内的大型图书馆应设立“图书馆国际交流处”,主要侧重人员交流、业务技术交流和图书报刊交流工作。如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都设立了“国际交流处”,复旦大学图书馆已与全球36个国家和地区的310多家学术单位建立书刊交换关系,图书馆每年通过交换受赠和赠送大量书刊资料,[2]这为古籍回归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国内许多省级馆和大学图书馆都有这方面合作关系,是古籍回归工作的重要人力资源。我们带着回归珍稀古籍的目的,在正常交换的工作中,有目标、试探性地利用多余复本文献进行对等交换,或索取交换古籍原件、珍稀版本复制品;也可以通过扫描网上数字传递等手段,在密切合作中开展古籍文献交换互赠,以实现海外中国古籍的再生性回归,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5 倡导古籍影印合作交换业务
国内图书馆或出版社与国外收藏中国古籍机构联合影印出版的方式,是在追索原实物没有可能的情况下,相对容易运作回归的最好方式。影印本古籍具有成本低而出版快、取阅便而不失真之优点,国内图书馆影印珍本古籍应成为对外交流互换之重要品种。既可宣传中国传统文化补充各馆古籍馆藏之不足,又能保护原有馆藏不受损并换回流失海外的古籍。如何努力与世界各国东亚图书馆合作,将其收藏的中国古籍影印出版用来传播与交换是值得图书馆考虑的问题。[3]
2.6 合作开展国外珍本古籍再造
为防止珍稀古籍的消亡,使古籍珍本得以广泛利用,2002年5月,由中国政府出资,财政部、文化部联合实施中华再造善本工程。2007年,再造善本工程一期已经“竣工”,出版了758种1394函8990册唐、宋版古籍;二期明清时代古籍也已初步完成选目556种,两期总为1300余种,规模十分可观。[4]海外汉学界、图书馆界对中国政府开发古籍善本,对已经出版的《中华再造善本》给予了很高评价。为此,借再造善本工程的东风,已建立了国际图书馆合作关系的馆应考虑在这方面做些工作,检索鉴别一下合作馆是否有国内已失传、国外仅存孤本的重要古籍文献,在互惠双赢的条件下尝试合作进行珍本再造,定会得到四海欢迎。
2.7 推进合作古籍数字化资源共享
古籍回归更应推进古籍资源数字化的建设与开发。流散古籍文献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是中国古籍文献由纸质流传方式转为数字信息回流并传播的重要步骤,是对传统的中华典籍文化传播和继承方式的革命,图书馆等机构应积极与国外馆合作共建古籍在线数据库和馆藏古籍数字化工作,建设世界数字图书馆,使中国古籍文化资源为更多的用户群体提供免费传播和共同享有。
2.8 迈向图书馆无国界的全球目标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资源共享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跨越国界为读者提供知识与信息已经成为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国家图书馆应与各国国会图书馆洽谈在中国古籍领域的合作,共同召集组织一个国际咨询委员会,就中国古籍文献制定出鉴别、选择、数字化等合作方案,努力促进在不同文化之间获得理解与共识。为此,人类应努力追求和营造“图书馆无国界 迈向全球共识”这一世界图书馆主题。那时,中国古籍不需要再回归,利用世界所有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将畅通无阻,达到文化知识全球共享。
[1]汤更生.国际图联大会基本情况介绍[EB/OL].[2009-05-06].http://blog.xmulib.org/youth3rd/2006/10/post_20.html.
[2]俞国琴.国际交换论:国际文献交换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潘德利,胡万德.流散海外古籍文献回归策略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7):23-26.
[4]杨寿清.妙手再造古籍善本[N].今晚报,2009-04-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