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数字化出版的现状与对策

2011-03-18王琳孙东建天津市医学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际妇产科学杂志编辑部天津300070

天津科技 2011年4期
关键词:印刷版科技期刊学术期刊

王琳 孙东建 (天津市医学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际妇产科学杂志》编辑部 天津300070)

数字化出版是将各种图、文、声、像信息以数据(比特,bit)形式存入数据库中,出版单位可根据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选择、编辑、加工(包括数字化处理)、整合,然后以纸质出版物、光盘或网络出版物的形式提供给读者。[1]数字化出版有3个特点:①具有记录、储存、呈现、检索、传播、交易数字化的特点。②具有在网络上运营,实现即时互动、在线搜索等功能,以及创造、合作和分享的特性。③能够满足大规模定制的个性化服务需要。[2]伴随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的快速普及,出版业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当长的印刷技术与数字技术共存的过渡时期。

1 中国数字化出版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现状

据《2005—2006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到2006年底,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200多亿元,其中中国互联网期刊的收入为5亿元,电子书的收入为1.5亿元,网络游戏收入为65.4亿元,网络广告收入为49.8亿元,在线音乐的收入为1.2亿元,手机出版的收入为80亿元。[3]

2006年,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对我国2005年、2006年2年数字出版情况进行调研,从新闻出版总署2006年对50家因特网出版机构的年检数据获悉,50家因特网出版机构2005年资产总计58亿多元,负债总额近14亿元,英特网出版业务总收入约77亿元,其中主营业务收入48亿元,比上年增长4.45%,非主营业务收入28亿多元,比上年增长20.76%,利润总额5亿元。英特网出版业务比上年增长17.71%,净利润14亿元,比上年增长57.67%。[4]

截至2006年,清华同方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6 990种,CNKI收录期刊7 582种;维普资讯共收录中文报纸400种,中文期刊8 200多种,外文期刊5 000种,至2006年10月累计收录文献1 600万篇,每年新增约240万篇,拥有固定客户2 000余家;万方数据到2006年为止已收录期刊5 607种。目前发展趋势是传统期刊数字化的技术平台提供商已不单单停留在期刊数字化本身,而是将文献、信息等很多资源进行分析加工和整合,形成包括大量信息的数据库,实现一种全新的数字出版模式。[5]

截至2005年,中国电子图书的数量已经达到21万种,数码印刷技术也给传统出版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许多出版社开始从编辑环节迈向印刷环节,进军印刷领域。数码印刷大约占整个市场份额的7%,数码印刷应用领域日趋多元化。[4]

1.2 中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万方的数字化期刊群、CNKI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维普公司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是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的代表。从它们的现状,参照国际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的趋势,可以看出我国在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建设上还有不足之处。

1.2.1 知识信息数字化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数字化网络信息的优势是快捷、新颖、交互性强,这些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在时效上,万方、CNKI和维普的期刊数字化,与印刷版的期刊基本是同时出现在用户面前,有时甚至在印刷版之后;在内容上,现有期刊印刷版的翻版,没有在印刷版的基础上利用网络的优势增加更多的东西,不是我国学术期刊网络时代的最佳发展模式,需要充分发挥数字化的优势。维普为了不影响各期刊的销售和发行,特意将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光盘和网络发布时间比期刊出版时间滞后3个月以上。[6]

1.2.2 没有带动并形成学术期刊编辑出版全过程的数字化只有使学术期刊的整个编辑出版过程实现数字化,才能发挥学术期刊的数字化优势,这是信息时代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万方的数字化期刊群、CNKI的光盘版期刊和中国期刊网、维普公司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主要是制作、传播等部分过程的数字化,编辑出版等主要过程还停留在传统的工作方式阶段。严格来说,目前我国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只实现了期刊传播的数字化,约稿、审稿、交互式探讨等主要工作的数字化还有待深入开发和研究。

1.2.3 数字化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准 学术期刊数字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实现我国知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为此首先要解决期刊知识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的标准化问题,用共同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语言,实现学术期刊知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国际科技期刊上网,大多是将排版数据直接转换成PDF格式,下载相应的阅读软件进行原样浏览和打印。但无论是期刊的上网格式还是知识信息的检索手段,万方、CNKI和维普公司都有自己的标准。万方采用国际通用浏览器浏览期刊页面,CNKI是利用自己开发的软件实现页面的原样浏览和打印,维普也是使用自己的浏览器。此外,在信息存储、传输等多方面都需要有与国际标准相衔接的、国内统一的技术标准,以真正实现我国学术期刊知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7]

2 数字化进程中编辑职能的变化

传统的编辑有文字编辑和高级编辑。文字编辑(copy editing)着重在稿件内容的语法、语言文字规范、选词、引文规范等方面进行把关,有些文字编辑也创作标题、简短的图说,以及一些与稿件相关的其他篇幅较短的文字内容。[8]高级编辑(senior editor)有时作为管理或执行编辑(managing or executiveeditor),将从较高层次上审读稿件,这个过程被称为顶级编辑(top editing)。高级编辑对稿件一般只做细微修改,对于质量不佳的稿件,高级编辑则将文稿退回,让一线编辑或文字编辑进一步做有价值的修改。高级编辑经常处理一些有争议或比较棘手的稿件。但在某些报社和杂志社,高级编辑也会对所有的稿件内容把关。[9]在网络时代,很多类型的工作都会被冠以“编辑”的头衔,“编辑”已经成为对这些职业的不准确的描述。数字出版还从广播电视行业借用了一个职业头衔“制作人”来描述一些职业。然而,不管这些具有编辑含量的职业被如何称呼,它们有一些共同的职能特点。

与传统媒体的文字编辑相比,数字媒体的文字编辑还需要具备许多特别的技能,例如,他必须善于发现并解决一些导致网页无法正常显示的格式问题。[10]

网站策划(web producer)将编辑、设计甚至技术开发等职能集于一身。他们的工作既可以简单到只是从网络上抓取有关内容并将它们填入已经定制好的网页模板,也可以复杂到策划和建立整个网站。最典型的情况是,网站策划从多种来源获取内容,对这些内容的格式和编排方式进行统一处理以适于网络呈现和发布。这些内容可以来自纸质出版物、网络记者采写的稿件,或由第三方的报业联合组织提供。上述过程便要求网站策划具备编辑的判断能力(即选择发布哪些内容)和设计的审美眼光(即应该如何呈现这些内容)。[9]鉴于目前绝大多数报纸和杂志的网站主要是采用设计人员设计的统一模板来发布内容,所以成功的网站策划也并非一定要具备很强的审美眼光。作为网站策划,有一点相当重要,那便是他必须懂得如何增加网站的流量,并在页面上妥善配置内容,以便给受众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纸质报刊出版中,高级编辑一直履行的规划和管理职能在数字出版中仍然是至关重要的。而数字出版时代需要他们具有更广阔的全球视野。与纸质出版编辑相比,数字出版中编辑、营销和技术部门在实际业务流程中的结合更加紧密。此外,流量是衡量网站成功与否的一个绝对重要的因素。与纸质媒体读者对报纸和杂志的忠诚度相比,网络受众对网站的粘度更容易改变。[9]当编辑规划网站未来的建设时,他们经常需要考虑商业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网站要在内容方面去迎合广告客户的利益,相反,编辑需要规划网站内容,并协同营销和技术部门实现这一规划,最终给用户提供这样的产品:这种产品既能满足广告客户和网站潜在受众的实际需求,同时还能维护其媒体品牌的纯洁和高质量。

3 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的对策

我国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建设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3.1 树立全新的网络发展理念

信息时代,因特网的飞速发展,使网络人口成倍增长,当网上人口和企业数达到某个数量级的时候,人类生活将发生质的变化,数字化的生活将成为未来主流的生活方式。[11]因特网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实质是信息的集合,在这个系统中,数字化是知识信息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方式,并且这一方式本身既是内容也是形式。因此,信息的兼容和共享是基本的要求。要使学术期刊的知识信息在因特网传播和利用,首先要树立知识信息兼容、共享的网络发展理念。

3.2 遵循国际技术标准

数字化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是依托网络而发展的,这就要求在信息处理技术上遵循国际通用标准。万方、CNKI和维普都是实行信息的集成化管理,这更是要求有统一的技术标准。[12]在信息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执行上,将整体性与系统性、国际性和合作性、适应性与灵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具备可兼容性和可操作性,保证网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质量和效率,推进我国信息资源的标准化建设。

3.3 充分发挥数字化的优势

数字化学术期刊支持信息的超级链接,通过链接将多种信息组织起来,形成知识信息的网络。知识信息来源不受限制,海量的存储技术使数字化期刊的资源共享得到发挥。数字化期刊减少了信息生产者和用户对中间环节的依赖,传播范围扩大,传播速度提高。[7]为此,应充分发挥虚拟编辑的功能,一方面变革编辑模式,实行在线的编、审、校,从传统的编辑方式中解脱出来,投入到期刊的创意、选题策划和深入到研究课题中去;另一方面,使编辑出版的学术期刊从静态的文字、图表向动态的文字、画面等多媒体形式转变,向多媒体方向发展。目前应兼顾网络版和印刷版之间的关系,以顺利实现学术期刊由印刷版的数字化向网络型期刊的转变。

目前,科技期刊已进入印刷版、光盘版和网络版等多种载体共存的新时代。信息化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与我们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传统传播方式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科技期刊只有努力实现资源数字化、办公自动化、出版网络化,[13]积极主动地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来改变传统的出版方式,开辟更广阔的出版领域,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才可为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李志坚,刘大诚.出版业的数字化革命——数字化出版的发展与展望[J].今传媒,2009(11):86-87.

[2]陈昕.从美国数字出版现状看出版新趋势[N].文汇报,2008-1-20.

[3]江吟.数字出版面临的景况及思考[J].中国编辑,2008(5):47-48.

[4]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课题组.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规模[J].出版发行研究,2006(12):5-10.

[5]吴利平.科技期刊数字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及思考[J].编辑学报,2007,19(5):377-378.

[6]Crawley-Low J.Publishing Patternsin FourVeterinary Medicine Journals[M].Veterinary Medicine Library,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2009.

[7]吉玉珠,胡兵.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建设的分析与思考[J].图书与情报,2003(3):33-35.

[8]Perlman M.“Talk t0 the Newsroom:Director of Copy Desks Merrill Perlman.” [N/OL].NewYork Time,[2007-03-06].http//nytimes.com/2007/03/06/business/media/19asktheeditors.html.

[9]约瑟夫·加拉尼奥.美国报刊业数字化进程中编辑职能的变化[J].中国编辑,2007(6):85-90.

[10]Karp K.“Wild Wild Web.”American Copy Editors Society(2007) [G/OL]. http://www.copydesk.org/2007conference/online.html.

[11]陈志良.数字化浪潮——数字化与人类未来[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9:36-45.

[12]姜永常.我国期刊信息资源网络化建设展望[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23(3):206-208.

[13]张印朋,李霞,苗丽娟,等.科技期刊数字化、网络化建设[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8,10(2):287-288.

猜你喜欢

印刷版科技期刊学术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你被宰定了
你被宰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