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津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2011-03-18张磊张青天津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天津300074

天津科技 2011年4期
关键词:天津市重点实验室

张磊 张青 (天津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天津300074)

1 科技创新平台的内涵

科技创新平台是具有提供科研基础条件、设计重大创新课题、承担科技攻关任务、实施科技成果推广、服务广大企业、锻炼培养创新人才等功能的重要创新载体。[1]

科技创新平台主要由研发和实验平台、产业化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三大子平台组成,其中研发和实验平台包括了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产业化平台包括了企业孵化器、科技园区、产业基地等,公共服务平台包括了生产力促进中心、行业检测服务机构、技术转移交易机构等。

2 天津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现状

2.1 研发和实验平台

2.1.1 重点实验室 天津市从1988年启动重点实验室建设,到2010年已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部级重点实验室38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69个。

①国家重点实验室。从组建时间分析,1988—1995年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密集期,共有5个重点实验室在这一阶段建立,此后一直到2010年才组建了第6个;从依托单位分析,高等院校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要依托单位,6个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中有4个为大学,1个为科研机构,1个为企业;从所属领域分析,2个属于生物医药领域,2个属于化工领域,2个属于装备制造领域。

②国家部级重点实验室。从组建时间分析,以2007年组建的国家部级重点实验室个数最多,达到了8个,其次是2009年共组建了6个,2004和2008年组建的个数为5个;从依托单位分析,有29个重点实验室是依托高等院校建立的,依托科研机构建立的有7个,依托企业建立的共有2个;从所属领域分析,生物医药领域的重点实验室共有11个,新材料领域共有6个,电子信息领域有4个,环保领域有4个,其他重点实验室则分布在装备制造、新能源、农业、交通、建筑等领域。

③天津市重点实验室。从组建时间分析,69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分别在2003年、2007年和2009年建立,其中2003年有37个,2007年有20个,2009年有12个;从依托单位分析,有58个重点实验室是依托高等院校建立的,有8个是依托科研机构建立的,有3个是依托企业建立的;从所属领域分析,生物医药领域的重点实验室共有23个,电子信息领域共有8个,新材料领域共有6个,其余则分布在化工、装备制造、环保等领域。

2.1.2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天津市自1994年启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到2009年共有26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9个天津市工程中心,8个天津市研究中心。

①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从组建时间分析,2006年组建的中心数最多,为6个,其次是2007年有5个,2005年以后组建的中心数为15个,占总数的一半以上;从依托单位分析,依托高等院校建立的中心共有15个,依托科研院所建立的中心有10个,有1个中心是依托企业建立;从所属领域分析,属于生物医药领域的中心有4个,电子信息领域有3个,其他分布在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环境保护、轻工纺织等领域。

②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都是2008年组建,依托单位都为科研机构,属于石化和生物医药两个领域。

③天津市工程中心。从组建时间分析,天津市工程中心的组建时间集中在2000—2008年期间,其中2006年组建的中心个数最多,有8个,其次是2000年组建了7个;从依托单位分析,企业成为重要依托单位,共有27个工程中心是依托企业而建立的,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各有1个;从所属领域分析,有10个中心属于装备制造领域,有6个中心属于农业领域,生物医药领域有3个,其余分布在环保、新材料、海洋、轻纺等领域。

④天津市研究中心。从组建时间分析,8个研究中心的组建时间集中在1999—2005年,1999年组建1个,2000年组建3个,2001年组建2个,2002年组建1个,2005年组建1个;从依托单位分析,有3个中心是依托企业组建的,有2个是依托高等院校组建的,有1个是依托科研院所组建的,此外,由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联合组建的中心有1个,还有1个是由高等院校和企业联合组建的;从所属领域分析,属于生物医药领域的有4个,电子信息领域的有2个,此外,农业和新能源领域的各1个。

2.1.3 企业技术中心 截至2009年,天津市共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9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66家,主要分布在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石油化工、轻工纺织等天津市优势支柱领域。

2.2 产业化平台

截至2009年,天津市共有11个国家级科技产业化基地,分别属于软件、生物医药、新能源、环保、农业、新材料等领域。

2.3 公共服务平台

截至2009年,天津市共建有28个生产力促进中心,其中有4个是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包括区域性和专业性两种,天津市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中有8个是为企业提供综合性服务的区域性中心,有20个是专门为特色产业提供专项服务的专业性中心,涵盖了装备制造、轻工纺织、航空航天、纺织、环保等领域。

3 天津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平台数量较少

总体来看,天津市科技创新平台总量相对较少,且建设速度较慢。全国25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天津市仅占6个,而且从1996—2009年这一阶段都没有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转移交易平台、行业检测服务平台、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还较少,难以满足企业需求。

3.2 平台覆盖面较小

科技创新平台在优势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上存在缺失。[2]生物医药领域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数最多,而为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环保、循环经济等领域服务的创新平台数量较少,难以满足天津市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提升产业结构的需求。

3.3 平台技术和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重点实验室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和解决产业发展核心、关键技术的能力还需培育,企业技术中心主要以为本企业服务为主,缺乏为其他企业和整个产业服务的意识,行业检测机构的公信力和国际竞争力较弱,科技信息服务机构的信息量有限,普遍缺乏个性化服务。

4 天津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

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面向产业需求,规划布局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重点建设研发和实验平台、产业化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4.1 研发和实验平台

4.1.1 重点实验室 加强对已建设的重点实验室的能力建设,支持其承担国家重要科研项目,提升研究水平和引领产业发展方向的能力;以天津市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为依托,规划建设引领未来发展需要的重点实验室,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循环经济、装备制造等领域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

4.1.2 企业技术中心 加大对已有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的扶持力度,引导其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人才队伍、运行机制的建设完善;建立健全行业龙头企业技术中心开展面向行业或区域经济的技术服务机制,鼓励龙头企业技术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扩散、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成果转让、专利利用和信息服务等中介服务;对未建立国家级、市级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重点企业,支持其提升研发能力,达到国家、市级认定标准。

4.2 产业化平台

4.2.1 科技企业孵化器 加快在产业聚集区建立专业孵化器,并以孵化器为核心,吸纳各类投资、担保、生产力促进中心组成孵化网络,共同为企业服务。重点在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领域建立若干孵化器。

4.2.2 科技园区 加强对各类科技园的管理和引导,不断优化区内发展环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并围绕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建立新的科技园区。

4.3 公共服务平台

4.3.1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充分发挥现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对产业的带动引领作用。在物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软件、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农业、环保等领域新建一批工程中心。

4.3.2 行业公共技术平台 依托行业协会建立行业公共技术平台,充分发挥平台在技术研究、产品检测、人才培训、技术标准服务等方面的功能,实现服务的专业化、平台化、市场化和产业化,提高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4.3.3 专业技术服务平台 结合天津市“十二五”工业和相关产业规划,在生物医药、装备制造、软件测试、IC设计、汽车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物联网等领域建设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配套的专业设备、设施服务。

4.3.4 检验检测服务平台 引进和新建测试、认证、培训、咨询等各类服务平台,为政府监管、宏观调控、引导产业发展方向提供技术支撑,为企业产业研发过程提供检测技术服务。

5 保障措施

5.1 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平台资源整合共享中的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作用,成立专门部门对平台建设进行总体协调、统筹规划;成立专家顾问组,参与平台建设项目的论证、咨询及管理办法的拟定;成立评估检测机构,加强对平台建设的科学决策和监督管理。

5.2 加大政策扶持

修改和完善现有的与平台建设、运行和管理相关的法规、规章,注重平台建设的政策法规与其他政策法规的配套与衔接;[3]根据平台建设的共性问题,从投入政策、共享政策和绩效政策等方面研究制定相应政策;针对不同创新平台的特点,研究制订相应的法规、规章,营造平台健康运行和稳定发展的制度环境。

5.3 强化资金支持

建立开放化、多元化投资机制。增加政府对平台建设的投入力度,并保证投入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鼓励多方投资,建立和完善投融资激励机制,运用市场力量吸引社会团体、企业、个人以及国内外投资者参与平台建设,逐步形成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全社会共同参与建设的开放式、多元化投入格局。[4]

5.4 构筑人才支撑

构建合理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加强对平台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培养一支专业化、复合型、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从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工作;建立科技创新平台专业技术人员评价体系,吸引和稳定人才支撑队伍,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5.5 推进合作交流

加强与国内外相关机构的联系,建立稳定的合作渠道,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基础数据、科技信息、科技设施等可共享资源,学习国内外成熟的管理制度及规范标准,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平台的服务质量。引导与支持科技平台建设单位、专家参加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和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掌握国际科技发展的动态和趋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扩大国际影响。加强与国内发达地区在科技平台建设方面的合作与协调,鼓励平台建设单位与国内其他研究机构合作建立网络化共享平台。积极争取依托平台建设单位主办国际国内学术刊物和设立国际国内学术组织,鼓励平台建设专家在国际国内学术机构中任职。■

[1]俞志华,戚钜岳,王桂良.对我省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若干思考[J].今日科技,2006(4):6.

[2]深圳市科技创新公共技术平台“十一五”发展规划(2006-2010) [EB/OL].2009-12-30. http://www.szsitic.gov.cn/Index17/249.shtml.

[3]重庆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原始性创新能力问题研究[EB/OL].2009-5-10.http://www.ssfcn.com.

[4]河北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发展规划研究[EB/OL].http://hbsc.heinfo.gov.cn/Content.aspx?PId=2005045005

猜你喜欢

天津市重点实验室
有趣的云
如果画笔会说话?
天津市津农果树研究所
电竞实验室
重点推荐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天津市第三届“未来之星”初中数学邀请赛
这些是今年要重点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