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主任在德育科研中的角色定位
2011-03-18杨连山
■杨连山
德育主任是校长的助手和参谋。协助校长抓好德育工作和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德育主任责无旁贷的任务。德育主任在学校德育科研中的角色定位是否准确,不仅对正确处理德育科研过程中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有效推动学校德育科研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德育科研知识的传播者
当前,多数班主任掌握的科研知识甚少,对科研的选题、立项及研究的过程与流程也知之不多,特别是对课题中的变量及研究某一课题时需要操纵哪个变量、观察记录哪个变量,更是全然不知。这就造成了班主任参与德育科研的被动性和盲目性,难以自主地、有步骤地搞好德育科研。因此,学校必须向参与德育科研的班主任宣传相关的德育科研基础知识。德育科研不仅是主管校长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德育主任必须协助主管校长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德育科研立项前后,德育主任应当向课题组成员介绍德育科研的相关知识,做一名科研知识的传播者。为此,德育主任应当加强这方面知识的学习,使自己成为德育科研的行家里手。
二、德育科研的引领者
学校的德育科研,需要主管校长和德育主任的引领,这种引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抓好相关政策和相关理论的学习。
任何一个科研课题,无论是宏观课题、中观课题还是微观课题的研究,无一例外地都需要有一定的政策法规和专业理论作为依据,这是德育科研的方向性问题。因此,课题组组长(一般是主管校长领衔)和德育主任,第一要务是组织课题组成员收集相关的政策法规和专业理论,以及他人对这一研究的经验、论文,然后组织大家深入学习。如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课题“班主任专业素养的现状与发展”在天津立项后,总课题组立即召集各子课题校的课题组组长和德育主任研究学习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及有关理论成果,以便科学地指导课题研究。
2.开展丰富多彩的专业活动。
如何推动课题向纵深发展,一个重要的方法是围绕课题研究的方向和不同阶段,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专业活动。班主任专业活动是以提高班主任专业化水平为主题、以履行班主任职责为内容、以学术性和同人互动为特征的活动。
精心组织班主任专业活动不仅是提高班主任专业素养的重要策略,也是推动课题向纵深发展的重要策略。可以说,没有专业活动就没有班主任专业化发展,也就没有德育科研。
有特色的班主任专业活动是一种教育文化现象,也是班主任从事教育文化创造的过程,在班主任专业化发展和课题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专业活动必须突出以下特点。
一是参与性。专业活动中班主任是主体,没有他们的主动参与、踊跃发言,活动就会流于形式。为了调动班主任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研究的问题必须是班主任在履行班主任岗位职责中经常发生的、备受他们关注的问题,以增强其参与的兴趣;二是研究的问题必须提前公示,并提出具体要求,以便班主任充分准备,在研讨会上充分展示。
二是开放性。课题立项后,总课题组应组织各实验区、子课题校开展开放式的专业活动,推动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化。以“班主任专业素养的现状与发展”课题为例,一系列有特色的班主任专业活动蓬勃展开,使这项研究扎实有效地持续发展下去。2007年12月和2008年12月,天津市津南区德育研究室分别组织了两项大的活动:科研成果展示活动和课题中期推动活动。要求各子课题校充分总结自己的科研特点和主要成绩,向全区其他子课题校开放,并邀请总课题专家组成员参加。各子课题校的积极性非常高涨。
三是互动性。在组织活动之前就明确提出,主办方与兄弟校的与会者(参与方)要密切互动,互相交流,互相切磋,畅所欲言。参与方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主办方要虚心听取,择善而从。
四是学术性。德育科研本身就是追求真理的科学性的事业,具有学术性特点。而在专业活动中,与会者学术观点的碰撞、教育方法的切磋、疑难问题的研讨,便形成了同人互动的学术氛围。专业活动的学术氛围越浓厚,越能深化德育科研,成效也越显著。
3.做好典型培养与推广工作。
受个人条件的限制,在德育科研中,每个人的发展会不平衡,因此,一定要把抓典型和推广典型,作为推动德育科研不断深化的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典型引路是各项工作开展的常用而有效的方法,德育科研也不例外。
4.抓好日常工作中的叙事研究。
叙事研究是立足于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出现问题基础上的研究,是班主任在德育实践中将“问题课题化”的过程。其研究的重点在于班主任对自己的教育行为的有效性、合理性进行反思,并加以改造,进而把握应该怎么做。其研究成果的形式不是结题报告、论文,而是撰写自己的教育故事,是记叙文的形式。
发现问题是前提。一个班主任不知道自己的不足、看不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就不会有意识地进行叙事研究,也就不可能形成进步的动力。
反思是关键。班主任不愿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是否出了问题,不愿反思自己的教育机智、教育方法及实践的适切性,就不会有较大的进步。只有对自己以往的教育行为进行重新审视和考量,对违背教育规律和自己教育中的失误(或成功)进行理性的分析思考并研究对策,才能促进自己的专业化发展。
改进行为是目的。反思的目的是为了调整策略,改进行为,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当班主任意识到自己的教育行为出现问题,并想方设法加以解决,且不断回头反思解决问题的效果时,也就踏上了一条由“问题—设计—行动—反思”铺就的叙事研究的道路。研究过程中班主任是主角,通过反思获得对自己教育行为和教育观念的新的理解和改进,从而走上科研型班主任的道路。
5.用科研道德规范研究者的科研行为。
在德育科研中确实存在“不道德”行为,这个问题不解决,德育科研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甚至带来负面影响。只有树立崇高的科研道德,用科研道德规范科研行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术腐败、学术造假等问题。
科研道德是规范德育科研行为、促进德育科研健康发展的精神力量,是实现“科研兴校”思想的保障。同时,德育科研的发展又推动了科研道德的建设和进步。因此,科研道德与德育科研行为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研究者应当以科研道德为准则,自觉地规范自己的科研行为,真正做到做学问先做人,搞研究先讲道德。
三、德育科研的操刀手
掌握德育科研的操作程序及规范要求,是主管校长和德育主任“操刀”教育科研所必需的。德育科研过程中要按照下列程序做好八个环节的教育信息情报工作,即:选题与论证—制订研究计划—申请立项—实施计划—中期总结与推动—结题总结,撰写研究报告—专家鉴定—运用成果并深入研究。
教育信息情报工作是收集材料、获取新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及时汲取他人经验并主动发表自己观点、深入调查研究等各项工作的总称,贯穿于德育科研工作的全过程。教育信息情报工作应有专人负责。
四、德育科研的管理者
德育科研管理,是指主管校长和德育主任运用管理职能,引导、帮助和组织班主任完成德育科研任务、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其根本目的是高效益地完成德育科研任务,用尽量少的时间、金钱和精力等投入,取得尽量多的高质量的有用的成果,并在成果的运用和推广过程中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促进学校的发展。
1.德育科研的组织管理。
根据科研兴校的要求,学校应建立健全负责德育科研的机构,即具有德育科研管理职能的组织。该组织机构的设置有两种情况:一是非正式机构,如教科组,它以开展课题研究为主、兼管科研工作;二是正式机构,一般称教科室,有条件的学校最好能建立正式的科研机构,并制定教科室的主要职责。
建立学校教科室,一定要配备有一定的教育科研水平和教育科研管理能力的教科室主任。其素质直接影响着德育科研的质量。学校教科室科研人员应积极负起为科研兴校服务的责任,增强科研兴校的使命感与紧迫感,进而为学校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为学校教改实验及教师素质提高提供服务。
2.德育科研的制度管理。
应制订《德育科研工作条例》、《德育科研档案管理制度》、《德育科研成果管理办法》、《德育科研经费投入使用条例》、《德育科研奖惩条例》等文件及相关制度,以利提高德育科研工作的实效。此外,还必须建立诸如理论学习、专题研讨、工作例会、信息传递、资料收集、情况汇报、课题确认与评估等系列制度,并形成具有启动、运行机制和导向、检测、激励功能的完整体系。制度管理的目的是使德育科研规范化。
3.德育科研的档案管理。
(1)对本校的主要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原始资料进行收集、积累、分类、编目、归档、保管,力求便于查阅利用。
(2)教科室或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应成为德育科研的信息中心,有选择地订阅一些学术性、研究性报刊,适当储备中小学校常用的一些量表、“诊断”工具、软件等。
(3)收集、剪辑各类报刊上有关教改和德育科研方面的新理论、新思维、新信息、新动向、新经验,特别关注传递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信息资料。
(4)德育科研档案管理工作要求规范化,应设立专柜,分类存放各种表格和资料,提高为德育科研服务的效率。
4.德育科研的过程管理。
德育科研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设计研究方案(主要是确定研究课题,提出研究假设,查阅文献资料,选择研究类型,确定研究方法,研究材料的标准化处理,对无关变量的控制、抽样、统计处理)。
执行阶段——按计划实施研究,认真操作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变化。对因变量变化的结果要及时记录、整理,并把这些资料集中起来。抓好执行阶段的中期总结与交流。
总结阶段——研究结果的整理、分析与呈现(主要是整理资料、分析结果、撰写研究报告等)。对制订科研计划,确立研究课题和研究方案,落实实验班级、学科和人员,以及科研工作的步骤、检测、验收、推广、奖励等,都要自始至终地实行全过程管理。
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和加强德育科研的计划管理、成果管理、经费管理等。只有对本校的德育科研工作进行科学化的常规管理,才能把科研工作搞好,进而实质性地推动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大面积的提高与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