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
2011-03-18占世荣李杏崧曾添辉罗少颜
占世荣 李杏崧 曾添辉 罗少颜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 佛山 528000)
ICU患者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快,大多数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病程时间长,很多时候需要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抗生素及静脉营养等。从2009年 9月开始我科共为102例危重患者留置PICC,同时结合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进行维护,收到初步成效,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从2009年9月至2010年5月对我院ICU科住院患者留置 PICC管,共 102例,年龄20~93岁,其中男73例,女29例。慢性阻塞性疾病30例,脑出血15例,脑血栓12例,心肺复苏术后14例,重症肺炎13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0例,肾功能不全8例。PICC置管保留时间为7~90天,平均留置时间为45天,其中83例置管保留时间超过30天。穿刺部位采用贵要静脉(47例)、肘正中静脉(35例)和头静脉(20例),无1例发生感染。
2 操作前评估
2.1 评估患者 输液及用药情况、年龄、意识、活动度、皮肤及血管状况、有无出血倾向、凝血指标、感染情况等。
2.2 签署使用同意书 穿刺前为患者或家属讲解PICC的目的、方法、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配合要点。
2.3 血管选择 首选贵要静脉,因其粗、直、静脉瓣少。肘正中静脉粗直、个体差别较大,静脉瓣较多为次选。头静脉前粗后细为第三选择。
3 操作方法
准备PICC导管、穿刺包、无菌手套2对,生理盐水20 mL,肝素稀释液5 mL(肝素5 U/mL),肝素帽,止血带,卷尺,3 M胶布、外消毒包(内含酒精棉球及安尔碘棉球)。患者取平卧位或半坐卧位,将手臂伸直外展,与躯干呈90度角,测量留置导管静脉穿刺长度,采用一字型外测量法确定穿刺部位至上腔静脉的长度〔1〕,与皮肤成20度角在血管上方直刺血管,见回血后平行进针1~2 cm,将PICC管缓慢送入到达所需长度,撤出并撕裂插管鞘,抽出导丝,抽见回血后即进行脉冲式冲管,连接肝素帽,正压封管,消毒包扎穿刺点后固定体外导管及肝素帽。
4 置管后护理
4.1 管道固定 置管后体外导管S型或O型放置,用透明贴膜固定体外所有导管,将写有导管外露刻度、操作者姓名和操作日期的胶带横向贴附;躁动患者适当约束防止其自行拔管。
4.2 敷料更换 穿刺次日更换贴膜,以后每周更换2次,如有出血、潮湿、污染应随时更换,更换敷贴时注意自下而上的揭去原贴膜,严格无菌操作〔1〕。观察输液情况,防止导管脱出、打折,限制置管上肢过度屈曲、上举等活动,嘱患者定时作握拳动作,适当抬高穿刺侧上肢。输液不畅时用肝素盐水脉冲式冲管,严禁用10 cm以下注射器推注以防止压力过大造成导管破裂。
4.3 冲管与封管法 间断输液治疗、小剂量微泵推注药液时用肝素盐水每日冲管2次,正压封管,建立PICC置管护理记录单,记录置管时间、导管型号、置入长度、外露长度、手臂周长、输液药物、冲管、封管及更换贴膜时间,严格交接班,输入脂肪乳剂或输血后用20 mL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
5 拔管护理
导管留置时间根据导管使用说明及患者用药情况决定,每天评估,及时拔除不必要的导管,如留置导管期间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导管堵塞、穿刺口有脓性分泌物等应拔除导管,检查导管的完整性后作导管尖端培养。拔管后局部压迫止血15 min,后用无菌纱块包扎,第2天可撕掉纱块。做好穿刺口的护理,预防感染。
6 并发症预防
预防皮下血肿、导管堵塞、静脉炎、血栓形成等。本组102例病例中共发生2例导管堵塞。2例均因静脉营养液输入后导管冲洗不彻底、封管不当致导管堵塞,经尿激酶溶栓后1例复通,1例溶栓失败后拔除。
通过临床应用,PICC在危重患者中使用的护理要点为预防感染、保证管道的固定与通畅。特别是在使用静脉营养、间断输液、小剂量微泵推注药液时肝素盐水每日冲管2次。PICC置管建立的高效静脉通路对抢救危重患者、胃肠外营养、长期输液、肿瘤化疗的患者提供了方便,避免了大量输注高渗性、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物对血管的损伤,与外周静脉置管相比其优点为减少了并发症,减少了反复穿刺的痛苦、保护了外周静脉、且留置时间长、置管成功率高、穿刺风险低、创伤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1〕 王晓娅,徐氚,陈向荣,等.一字型外测量法确定 PICC置管长度[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5):360
(2010-07-05收稿,2010-12-17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