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教学管理的改革探索

2011-03-18庄佩芳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1年11期
关键词:工学顶岗教学管理

庄佩芳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教学管理的改革探索

庄佩芳

(天津青年职业学院,天津市 300191)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体现,是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发展的必然趋势。从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改革着手,通过对工学结合的实施模式的分析、概括,探讨教学管理所面对的新课题、新挑战,新方法、新内容。重新构建“以质量为核心,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创业、合作发展为主线”的教学管理体系。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教学管理

工学结合就是要求学生把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中做、做中学,促使学生工、学相长,成为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教学管理作为实现教育目标、保障教育教学的质量主要手段,要适应这种从封闭的学校教育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建立主动适应、富有弹性的职业院校教学管理模式,实现“工”与“学”的科学安排、有效衔接,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管理思想。

一、工学结合的主要模式

(一)订单定向培养模式

订单定向培养模式,是指职业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开展合作,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教育教学各环节,伴随着共同的课程开发、共同的培养和教学管理,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和就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办学模式。它是建立在校企双方相互信任、紧密合作基础上,以就业为导向,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以及企业参与程度,实现学校、用人单位与学生三方共赢的一种工学结合教育教学形式。

(二)顶岗实习培养模式

顶岗实习培养模式是指学生在校学习一定时间后,到企业从事生产实践的学习方式。学生到企业具体岗位上工作,一边学习理论,一边进行生产工作实践。按照企业岗位的需要灵活的安排综合训练内容,集中进行岗前培训或到企业的工作岗位按岗位要求从事实践活动。它与传统意义上的实习不同,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在工作期间有正式的工作岗位,要像正式员工一样承担一线的岗位职责,这是顶岗实习的重要特点。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不仅接受学校教师的指导,而且还要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和企业委派的具有实践技能和经验的技师指导,与此同时,企业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反馈学生顶岗实习情况,学校则根据企业实际和要求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顶岗实习工学结合教育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通过工作实践锻炼,为所学与所需“零距离”对接打下基础。有助于学生的快速成长和增强实际独立工作能力;有助于学生树立起竞争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相结合,有助于学生认识职业岗位,促进学生就业 。

(三)工学交替培养模式

1.“2+1”模式是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在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教育教学形式。具体来说,三年教学中两年在学校学习,一年在企业实践。校内教学以理论课为主,辅之以实验、实训等实践性教育教学环节,学生在企业的一年以顶岗实习为主,同时学习部分专业课,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设计课题,并在校企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其突出的特点是校企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的能力 。“2+1”模式能有效发挥行业、企业优势,借助社会力量,促进工学结合教育的发展。

2.弹性安排

根据合作企业生产经营的季节性特征和周期性特点,比较灵活地安排工学的交替,利于知识的应用,理论与实践结合更紧,对于企业生产帮助更大,更受企业欢迎。如:铁路的春运、旅游的旺季、会展的周期、建筑的最佳施工期等。软件企业与学校合作更倾向采取弹性安排,因其委托学校利用学生实习完成的服务外包项目的来单通常是随机的。

3.“平时学,假期工”培养模式

学生平时在学校学习,利用寒、暑假到合作企业顶岗实习。此模式让学生提前熟悉了企业的工作环境,体验到企业文化的熏陶,明确学习的目标,同时能将专业理论与实践紧密的联系起来,有利于获得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勤工俭学,减轻家庭的负担。

(四)“项目研发,驱动课程”培养模式

项目研发,驱动课程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双方通过具体的项目研究开发进行合作,将课程学习内容与具体项目相结合,学校可依据企业的不同项目来调整相关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制定和完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性教学体系;企业亦可以依据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项目研发,具体项目内容由学校与企业双方协商来定,它是以项目为双方合作基础的。通过项目的合作过程来完成和实现学生培养、企业科研成果形成的一种形式。天津青年职业学院电子工程系软件技术专业就将ASP.NET程序设计、软件测试技术、企业文化三门课与企业的项目研发相结合;图形图像专业为企业设计VIS手册、完成网站建设项目,让学生在企业感受文化的熏陶,树立责任意识。

鉴于上述不同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必然对教学管理工作提出新要求,进行颠覆性改革,要抓住高职教育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点,突破传统的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的束缚,否则必将阻碍工学结合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构建适应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体系

(一)构建兼顾专业知识结构、企业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依据专业特色、行业需求、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特别是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是开放式的,如果不能把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纳入教学计划便难以获得企业的支持。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是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首要目标,其次要把管理类人才的艺术性特点和学生成才的个性化需求结合起来,实施弹性化人才培养;最后才是尽可能多地对学生延伸讲授较为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是一种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架构,不但要求保持课程学习中工作过程的整体性,而且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在行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创造,加强职业体验、职业能力、职业技能的训练。例如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培养模式,都渗透着职业体验。特别是职业素养必须在较长期的职业氛围熏陶中养成,职业技能必须通过不断地试错和多次反复训练才能掌握,所以,实施三位一体的“模块式”强化训练是课程体系构建的一个重要模块。再如项目研发,驱动课程培养模式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具有清晰的工作和学习任务,学生体验完整的工作过程,它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在一起,不仅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还要求能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所以,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构建以专业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和学生为一体的人才培养合作团队

“工学结合”中的专业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和学生应该成为利益共同体。专业教师可以帮助企业兼职教师开阔理论视野并帮助分析研究问题,也要能为企业提供专项服务,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结合共同指导学生的职业素养养成、职业技能提升和职业发展规划,学生则是企业兼职教师现实和未来的得力助手,也是企业发展的后备人才。

教师专业化素质的提升,一方面要着眼于专业教育的加强,另一方面要突显专门技术教育能力的提升。要制定良好的师资培育与进修规划,鼓励教师研修教育学程,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技术教育能力,并有层次地安排专业教师进入企业交流与学习。同时,学校应积极从企业直接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技师,充实教学一线。依据校企互通、专兼结合、动态组合和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并重的原则,从注重学历为主向注重具备实践经验的真才实学过渡,通过正式引进、柔性引进和与企业“共引共享”等方式,引进行业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技术骨干,同时建立专业教师轮流下企业锻炼制度,鼓励教师到企业参加顶岗实践,直接承担或参与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工作,建成一支综合素质好、教学业务能力强的“双师”素质的专职教师队伍。

(三)面向服务对象,构建多方位评价体系

对教师和学生的考核评价既是工学结合教学管理体系的重点,也是难点。对教师的考核应从服务企业的领导、合作的兼职教师、相关部门的合作同事、所指导学生的满意度和素养技能状况等多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学生的考核应从专业教师、兼职教师、学生所在岗位的领导和同事,以及学生的素养技能测试结果等多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一套与“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评价体系,是保障该教学模式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环节。

以学生的成绩评价为例: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结构,以考核学生的职业技能为核心、为依据,根据“工学”教学特点,引入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而最终的目的是实现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实力。

1.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学生成绩的主体应包括授课教师、企业技术指导人员,还应该包含学生实习中的同行、顾客等。这样可以全方位、较全面地考察学生的职业技能。当然考核主体上,还是以专业任课教师、企业实践指导教师评价为主,其他评价主体为辅的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称职”情况,以评定职业技能的高低。同时参考学生的自我评价,要求各个实践模块完成后,学生须完成一个类似述职报告的作业,对这段完成的生产性实训的总结,以利于学生的自我提高。即将学生也引入,作为评价主体。

2.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学生成绩应注重过程,并且贯穿于实际工作的整个过程。对于工学结合课程的考核,以实践为主,笔试为辅的考核方式。多采用问卷、选择的方式。多考虑学生的实际完成工作任务情况。

3.评定成绩的时间应灵活多变,不以学期、学年为限制,以实际课程中所含职业技能内容的具体情况而定。也就是要重新组织课程资源,构成技能的考核模块,根据模块的具体教学情况安排考试的时间和方式。

4.评价内容全面化:依据工学结合项目、形式的特点,进行专业理论、专业技能、职业素质的全面考核。摒弃一张试卷定乾坤的传统方法,真实地反映学生在“工学结合”过程中的综合表现。

(四)完善适合工学结合的管理保障体系

工学结合的管理保障体系应充分考虑工学结合的复杂性、保障体系自身的系统性和专业领域的特殊性,完善管理制度,注重细节管理。

1.一步明确教务处、教学督导处、教学系在工学结合过程中的职责,同时明确实习指导教师的职责,校方指导教师不仅要做好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同时要实时跟踪了解学生在企业的情况,及时做好有关思想丁作和心理辅导工作,帮助学生正确地了解社会和适应社会。

2.规范实践教学运行过程。进一步规范实践教学运行过程。同时,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学校要与企业共同制定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包括工学结合学生任务书(指导书)和工作日记、教师指导手册和工作日记、安全责任制度等内容。为确保实习学生的安全,学校需为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购买相关保险。

3.建立适合工学结合需要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实行以工作预防与实时监控相结合的监控制度;完善院督导、系督导、学生信息员和督教、督管、督学的“3+3”教学督导体系。

4.在教学管理上实现工学有弹性的结合。“弹性化”是高职教育的必然任务要求,特别是在课程与学制方面的弹性化更应加大。弹性的课程与学制带来的是多样化,而多样化正是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体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关键之处。因此,高职院校应在国家规定的学习时间范围内,根据工学结合进程中的情况,有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实现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在企业的实践有机结合,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有机结合,分散学习与集中学习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5.优化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管理质量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具有突出的动态变化特点,如:学生实训的动态流动;实训教师的不定员、不定期培训交流;实训基地建立、利用的动态变化等。这种动态信息的变更,只使用传统的、固定单一模式的管理方法,明显存在不适应。因此,要积极开发管理资源,研发管理软件,实施计算机管理。对工学结合的全过程、多方位、诸细节进行有效管理,使相关部门、相关教师、相关实训基地的动态信息沟通顺畅,使校企双方更便于对学生工学情况、工学表现的准确掌控,提高工学结合的管理效率和质量。

[1]杨银辉.谈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学生多元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J].浙江工商技术学院,2009,(12).

[2]俞林,许敏.构建“工学结合”教学质量管理体系[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1).

An Exploration of Work-study-co mbined Educational Mode on Teaching Management

ZHUANG Pei-fang

(Tianjin Youth Prof essional College,Tianjin 300191 China)

High vocational education features work-study-combined training mode which is an inevitable trend.This article starts with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of the mode and explores the new issues,new challenges,new methods and new content.Under the guideline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enter prise and develop ment,this thesis reconstructs a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oriented by quality.

vocational education;work-study-combined;training mode;teaching management

G712

A

1673-582 X(2011)11-0034-04

2011-03-04

文章系2010年天津市教委重点调研课题《深化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工学结合模式下教学管理研究与实践》(Jwdy-20103016)结题论文。

庄佩芳(1966-),女,天津市人,大本,天津青年职业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

猜你喜欢

工学顶岗教学管理
盐工学人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新时期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谈教学管理的艺术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从建构主义下分析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必要性
基于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校顶岗实习的安排与策划
工学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