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之洞人才教育思想和实践的转变

2011-03-18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中体西用西学张之洞

李 风

(天津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天津 300387)

张之洞人才教育思想和实践的转变

李 风

(天津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天津 300387)

后期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张之洞是从传统派转化而来的洋务派,其人才教育思想和实践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思想方面,表现为由“通经致用”到“中体西用”;实践方面,则从创办传统书院到传统书院、新式学堂并举。其转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传统派时并不排斥西学;以“致用”作为有用之学的标准;抚晋期间的实践;中法战争中的经历。

张之洞;人才教育思想;办学实践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直隶(今河北)南皮人,清末重臣,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实业家、教育家,后期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同治二年(1863年)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后历任湖北学政、四川学政、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等职,晚年任大学士、军机大臣,并掌管学部事务。他非常重视教育,认为“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1,p119],“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1,p183],并终生对教育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的教育思想十分丰富,见于《劝学篇》、《书目答问》、《輶轩语》及一些奏折、书信等中,其在办学实践方面同样成绩斐然。张之洞是从传统派转化而来的洋务派,他的人才教育思想和实践可以中法战争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他以“通经致用”为人才培养标准,致力于传统书院的创办,后期则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既办传统书院,又办新式学堂,其转变是由很多原因促成的。

一、人才教育思想的改变:通经致用——中体西用

作为传统派,张之洞的人才教育思想可以用“通经致用”来概括,即通晓儒家经典,并将其运用于社会实践,解决现实问题,其诗句“通经为致用,明道守儒珍”表达的就是这种观点,这主要和他自幼接受的是四书五经的传统教育有关。他注重经学,提出“天下人才出于学,学不得不先求诸经”[1,p37],将它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认为学要有“本”,即根柢,“凡学之根柢必在经史,读群书之根柢在通经,读史之根柢亦在通经”[1,p36],把“通经”作为学习的根本所在。张之洞对于学习内容也有十分详细的说明,在任四川学政期间,他作了《书目答问》,目的在于“诸生好学者来问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因录此以告初学”[2,p1]。书中收录书籍两千余部,全书包括经部、史部、子部、集部、丛书目五卷,又附有别录目、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总目,几乎都属传统之学(书中有少量西学书目)。读书的目的在于“致用”,“读书期于明理,明理归于致用”[1,p25],读书“可用以考古,可用以经世,可用以治身心”[1,p21]。在他看来,读书有“致用”的功能,“随时读书,随时穷理……大小必有实用”[1,p25]。这一时期,张之洞的人才教育思想以旧学为基础,要培养的是精通中学,并以此来服务社会的传统士人。

随着他从传统派向洋务派的转变,其人才教育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中体西用”代替了“通经致用”,由“中学中求致用”变为“由中西学中求致用”。张之洞不再固守中学,而是将西学也吸纳进来,“讲求时务,融贯中西,研精器数,以期教育成才,上备国家任使”[1,p103]。“中体西用”的洋务教育思想虽非张之洞首倡,但首次对其进行完整而深刻的论述的,则非他莫属。他写于1898的《劝学篇》集中体现了这一思想,全书分为内、外篇,内篇包括《同心》、《教忠》、《明纲》、《宗经》等九篇,外篇包括《益智》、《设学》、《学制》、《变科举》、《农工商学》等十五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1,p18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劝学篇》中,张之洞正视西学,认为其为“教养富强之实政也,非所谓奇技淫巧也”[1,p212],主张中西兼学,并且要遵循先中学后西学的顺序,中学可以“治身心”,西学可以“应世事”,学者先习中学,再“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西政之可以起吾疾者取之,斯其有益而无其害”[1,p202],两者相得益彰。张之洞提出应广设学校以培养人才,还对学校的教学内容作了规定,包括中学、西学两方面,“一曰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理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西学。旧学为体,西学为用,不使偏废。一曰政艺兼学。学校、地理、度支、赋税、武备、律例、劝工、通商,西政也;算、绘、矿、医、声、光、化、电,西艺也”[1,p216]。在书中,张之洞还提出将西学作为科举考试内容的一部分,足见其对西学的重视,这反映了他对人才的界定已发生了变化,其所培养的人,不仅要学习中学以恪守传统道德、忠于君主,还要学习西学以应对世事、为国家服务。这种人才教育思想具有新旧杂糅的特点,与前一种相比,有一定的进步性,但无论是“通经致用”还是“中体西用”,它们的本质是一致的,都是要培养封建专制统治的维护者。

二、办学实践的转向:传统书院——传统书院、新式学堂并举

无论是任职学政,还是督抚一方,张之洞都积极将其人才教育思想付诸实践,创办了多所书院、学堂。以不同的思想作指导,他的办学实践也具有不同的特点。

(一)创办传统书院

张之洞分别于湖北学政、四川学政、山西巡抚任上,开办了经心书院、尊经书院、令德书院,均课经古之学,前两者以“经”作书院名,其性质是显而易见的。经心书院1869年设立于武昌,教学内容为经解、史论、杂著等。尊经书院是张之洞于1874年在成都创建的,其办学目的是“通经学古,课蜀士”[1,p35],以使全蜀“皆通博之士、致用之材”[1,p36],书院分经术、词章两科,张之洞聘名儒讲授。为培养人才,他在任山西巡抚时创办了令德书院,令各府“才学秀出者”入内学习,教学内容为经史古学,书院师资都是对此有很深造诣的儒生。

(二)传统书院、新式学堂并举

人才观的转变使张之洞的办学重心渐渐转移,由兴办传统书院转为传统书院、新式学堂并举。

1. 传统书院

以广雅书院、两湖书院为代表。设立于1888年的广雅书院课程分为经学、理学、史学、经济学,兼习词章之学,后经济科改为文学科。1890年两湖书院初创时,课程有经学、史学、理学、文学,后又几经嬗变,如1898年,张之洞将其改为经学、史学、地舆学、算学四门,图学附于地舆;1899年改地图为兵法;1900年增设化学、博物、体操等,西学的科目不断增加,中学的地位趋于下降。他还对一些书院进行了改革,如1898年,将经心书院课程改为外政、天文、格致、制造四门,无论所习何门,均兼算学,并设院长专讲四书义理、中国政治,旨在“以中国为体,西学为用,既免迂陋无用之讥,亦杜离经叛道之弊”[1,p250],其课程设置体现了注重西学的倾向。

2. 新式学堂

新式学堂的兴办是这一时期张之洞办学实践的重点,其主要有四种类型。一为军事类,包括广东水陆师学堂、陆军学堂、武备学堂等。其中,广东水陆师学堂设于1887年,水师学英文,分管轮、驾驶两项,管轮堂学习机轮理法、制造、运用之源,驾驶堂学习天文、海道、驾驶、攻战之法,陆军学德文,分马步、枪炮、营造三项。1889年,学堂添设矿学、化学、电学、植物学、公法学。二为实业类,包括自强学堂、储才学堂、农务学堂、工艺学堂等。其中,自强学堂设立于1893年,初时分方言、格致、算学、商务四个专业,后来,格致、商务停办,算学归入两湖书院,增设日语,几年后改名为方言学堂,课程除了外语外,还有地理、历史、算术、公法、交涉等。三为师范类。张之洞认识到师范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相继创办了湖北师范学堂、三江师范学堂以及培养幼儿师资的敬节学堂等等。四为普通类,包括高等小学堂、文普通中学、武普通中学等。他所办的新式学堂,种类较多,有专门教育,还有普通教育,专门教育涉及农工商学等方面,这些学堂在教学内容上中西兼顾,和讲授四书五经的传统学堂已有很大区别。

三、张之洞从传统派转变为洋务派的主要原因

(一)作为传统派时并不排斥西学

作为传统派时,张之洞并不排斥西学。四川学政任满回京后,虽然加入了与洋务派对立的清流派,但他与其他不谈洋务、将讲求“西学”的人斥为“名教罪人”的清流党不同,他与洋务派的分歧主要在外交方面,反对的是他们对外妥协的做法而非洋务运动本身,甚至对其持赞同态度,他主张向西方购买轮船、枪炮以及学习西方的海防思想,其1880年的《谨陈海防事宜折》中称:“近年西人著有《防海新论》一书,经上海道译出,刊板通行……拟请先购数十部发交东三省,一面令沿海各督抚向上海多购,分发诸将领,细心讲求,触类引申,必有实效。”[3,p44]对西学的不否定是张之洞思想转变的基础之一。

(二)以“致用”作为有用之学的标准

张之洞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经世”、“变通”思想,读书讲求致用,将是否有用作为学术取舍的依据,“精研历代诸儒之学……而以实用为归”[4]。起初,张之洞认为“通经”可以“致用”,可以“应世事”,当他发现“中学”并不足以“应世事”,而“西学”对此有益时,便转而融合中西,提出以“中学”来“治身心”,“西学”来“应世事”,各有其功用,“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弟忠信为德,以尊王庇民为政,虽朝运汽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1,p240]。“通经致用”与“中体西用”有相通之处,即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致用”,这样看来,张之洞思想的转变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并无多少障碍可言。

(三)抚晋期间的实践

抚晋时期,张之洞已开始向洋务派转化。1882年,他补授山西巡抚,其时的山西,因天灾人祸而导致民生重困、吏事积疲、贫弱交乘的状况,鉴于此,他采取了多项措施来加以改变,其治晋方案包括责垦荒、省差徭、储仓谷、杜吏奸、开地利等二十件事,并称“此皆儒术之规,绝不敢为功利操切之计”[3,p45]。但是,后来他发现这些传统之法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恰在此时,他看到了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呈给前任巡抚的条陈,并被其中的开矿、筑路、兴学等“西化”方案吸引,遂将其聘为顾问,李提摩太在太原组织演讲会,向人们讲授声学、光学等科学知识并演示氧气吹然等实验,他在张之洞思想演变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1883年,张之洞设洋务局,并广招洋务人才,“延访习知西事通达体用诸人,举凡天文、算学、水法、地舆、格物……诸端,但有涉于洋务,一律广募”[3,p45],开始兴办洋务,但由于不久即离任,其洋务思想并未得到充分的实践。抚晋时期的实践成为张之洞转化为洋务派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中法战争中的经历

中法战争爆发之际,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参与了筹办防务等事宜。中法战争尤其是马江战败给张之洞带来的震撼和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正如其幕僚辜鸿铭所言:“天下大局一变,而文襄之宗旨亦一变。其意以为非效西法图富强无以保中国,无以保中国即无以保名教。”[3,p46]张之洞认识到西方军事技术的先进性,深感中国武器短缺、人乏匮乏,“自法人启衅以来,历考各处战事,非将帅之不力,兵勇之不多,亦非中国之力不能制胜外洋。其不免受制于敌者,实因水师之无人,枪炮之不具”[3,p46]。亲历中法战争的张之洞深切体会到学习西方是中国在强敌入侵下的必然选择,他真正走上了洋务之路,开始时是以办军事事业为主,后来扩大到民用事业等方面。

总之,在多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张之洞完成了从传统派到洋务派的转变,从此,他大力兴办洋务,包括了教育、军事、工业等方面,成为中国近代化的有力促进者。在教育上,他为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进程。

[1] 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 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3] 李细珠.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4] 陈学恂,田正平.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M].上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40.

(责任编辑、校对:马桂秋)

Changes of of ZHANG Zhi-Dong’s Thought and Practice on Talent Education

LI Feng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China)

From Traditional group to Westernization group, notable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thought of talent education of Zhang Zhi-dong. In the aspect of thoughts, he has converted from ”Tong-jing Zhi-yong” to “Zhong-ti Xi-yong”; in practice, instead of founding traditional academy only, both Traditional Academy and new school are founded by him. There are complicated factors that lead to the changes, mainly four reasons∶ not excluding Western Learning, using “Zhi-yong” as the standard of learning, practicing during his governing of Shan Xi province, experiences in the Sino-French war.

ZHANG Zhi-dong; thought of talent education; practice of education

2011-02-11

李风(1986-),女,山东陵县人,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教育史。

K252

A

1009-9115(2011)03-0064-03

猜你喜欢

中体西用西学张之洞
张之洞的“三不争”
再论晋抚张之洞之口外七厅改制
“中体西用”概念的嬗变与发展:基于近三十年学术研究的思考
汉宋调和与“中体西用”论的生成——兼论曾国藩、张之洞的经学史定位
康熙皇帝的西学教师
高三复习的概念教学——以“中体西用”为例
孤本《性原广嗣》与西学之影响
西学大家系列丛书
浅论“中体西用”中的“实用理性”
张之洞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