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年来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述评

2011-03-18炜,许

体育科学研究 2011年4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传统

陈 炜,许 莹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近十年来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述评

陈 炜,许 莹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为推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后续研究工作的开展,采用文献资料法,对近十年来国内有关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十年来国内有关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沿革与特点、传统体育文化价值与功能、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开发利用、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与传承等4个方面。现有研究虽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存在:研究区域不平衡、研究视角不够开阔、研究手段和方法较为单一等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扩展研究领域和视角,深入挖掘第一手资料,综合采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与手段,以深化该领域的研究。

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开发利用

近年来随着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特别是民族文化自觉程度的提高,我国各级政府逐渐加大了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掘和保护工作力度。例如,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每四年举办一届,汇集有全国55个少数民族的160多项传统体育项目[1],已成为展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平台。与此同时,中央在有关的政策、经费上也开始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以推动其传承与发展。根据国家体育总局《2001—2010年体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要求,从中央到地方都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经费支持。目前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推广工作正在稳步全面展开。

在学术研究方面,随着各级政府部门的日益重视,学术界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也在逐步加深。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就组织了大规模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共收集到少数民族体育676条目,汉族体育301条目,并编辑出版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研究奠定了基础[2]。通过开展研究,学者们认识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体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价值。以前相对沉寂的西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研究也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涌现出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论著。如朱国权的《云南彝族传统体育文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全面吸收我国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人类学、彝学等领域关于彝族传统体育、社会形态和生产生活方式的研究成果,以其丰富、翔实的实地调查资料,对云南彝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探索研究,揭示其深邃的文化内涵,并提出传承发展对策。韦晓康《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年)从文化的角度对壮族传体育文化进行了剖析,指出壮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产生与民族生活环境、生产方式、生活式样、民族习俗、民族交往的关系是一种多因素的综合效应。张涛的《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学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从民族学人类学的生物文化整体观和文化相对论为纲,以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项为纬,运用文化生态学的观点阐述中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在解读中国不同类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变迁时,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从生态学的角度进行了论述。另就公开发表的有关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论文而言,目前共计90余篇,主要集中在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沿革和特点、传统体育文化价值与功能、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开发利用、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与传承等4个领域,本文拟通过对上述4个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评析,对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趋向进行展望。

1 沿革与特点研究

西南地区独特的生态环境与经济文化类型对当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体现出多姿多彩的民族体育文化特征。因此,研究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沿革与特点,对于深层次挖掘其文化内涵,进而实现其保护与开发利用,对于进一步扩大各民族间的体育文化交流,促进各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进步,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庞元宁、蒋仕延的《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基征考》(《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实地观察法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与考证。认为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与其生产方式、军事、民俗、文化崇拜及文化生活等密切相关;并指出其具有多元性、交融性与涵摄性三个不同层次的文化基征。丁玲辉、卞利强的《西藏古代的射箭与礼仪教育》(《民族教育研究》2009年第5期)认为西藏射箭运动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与西藏古代社会的民俗文化、伦理思想、传统哲学及人的思维方式息息相关,具有丰富的藏民族文化内涵。射箭运动自史前至清朝的演变,经历了与中原地区的多元文化的融合与汇积,藏民族在对弓箭的崇拜中形成了显著的藏民族传统文化特征,发展成涵养品德的礼仪和娱乐身心的体育竞技活动。

余刚的《贵州苗族体育的传统性与地域性研究》(《魅力中国》2009年第5期)指出贵州苗族传统体育萌生于苗族同胞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真实反映了贵州苗族的地域特点和传统文化特色。罗建新的《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起源与传承》(《体育学刊》2008年第7期)通过对四川等地部分彝族山寨原生态传统体育文化的实地调查,从历史学的角度揭示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起源与传承发展历程,进而指出:彝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竞技、娱乐特征,较高的健身和思想教育价值,体现了早期人类文明与现代体育思想的共融,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姜明、同英的《巴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共性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通过对巴蜀少数民族聚居地传统体育项目的考证与分析,认为巴蜀地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内涵丰富、风格独特,不仅与其民族史密切相关,也和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同时还集中体现了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共有特点。

2 价值与功能研究

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健身、娱乐、政治等功能,在人类社会打破种族和性别界限,增进民族间相互交流,促进各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研究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与功能对于推动西南民族地区传统体育的保护、传承和全民健身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研究中,佘静芳的《壮族板鞋运动的健身价值与文化特征研究》(《西藏体育》2009年第3期)对壮族板鞋运动的起源与发展进行了回顾分析,对其健身价值和文化特征进行了详尽剖析。黄咏、龚启国的《试论黔西南州民族传统项目的健身价值》(《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指出黔西南州地处贵州西南部,广西、云南交界处,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聚居在这里的各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传承着独特的健身娱乐项目。而这些传统体育项目对各年龄段人群的身心健康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由于这些项目通俗易懂,经济而又不受场地所限,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较高的适用性。周华、唐拥军的《广西壮族抛绣球文化特征与健身价值的研究》(《职业时空》2008年第10期)通过到广西壮乡进行实地考查,走访民族传统体育专家,对广西壮族抛绣球运动进行系统调查研究,对广西壮族抛绣球的文化特征和健身价值进行了深入分析。

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主要社会功能在于能有效增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与政治统一,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等。李志清[3]《乡土中国的仪式性少数民族体育—以桂北侗乡抢花炮为个案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以桂北侗乡抢花炮活动为案例探讨了仪式性少数民族体育与社会的基本关系,论证了这类体育对国家认同、整合社会、增强民族自信之间的互动关系。该书通过对抢花炮的全面系统分析,挖掘了这种仪式性体育活动的重要意义,包括形成集体记忆,建构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创造公平与公正的竞争,维护村寨问的和谐;构筑公共空间,实现社区整合;增强民族自信,加倍热爱生活等。姜勇、王天一的《论壮族传统体育“抢花炮”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是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轻式橄榄球”运动之称的壮族“抢花炮”具有竞技性、集体性、表演性、娱乐性等特征和民族文化传承、经济性,有利于全民健身的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等社会价值。韦丽春的《壮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历史渊源及社会功能》(《体育科学研究》2008年第3期)通过对红水河流域壮族聚居地传统体育的形成及社会功能进行深入调查研究,认为:壮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形成不仅与该民族的心理、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等有关,也与壮族的生存环境、宗教祭祀、传统节日、民俗民风结合在一起,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健身娱乐、表演与竞技、促进旅游与区域经济发展等各项社会功能。韦丽春、彭丹梅、罗英梅的《红水河流域壮族蚂拐舞的体育文化社会功能及资源开发》(《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指出红水河流域的壮族蚂拐舞不仅具有良好的健身、娱乐和艺术审美价值,而且还具有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经济水平、推动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等多种社会功能。在揭示蚂拐舞体育文化社会功能的同时,作者还对蚂拐舞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探讨。周华《舞炮龙运动体育文化特征与社会功能的探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指出流传于广西宾阳地区的舞炮龙不仅具有民俗的传承性、地域性、宗教崇拜性、民族交融性等特征,而且具有竞技、健身娱乐、维系种族繁衍与出生人口素质的提高、促进社会交流和经济发展等价值功能。

3 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

积淀深厚的传统体育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不断式微,有的甚至成为濒危文化。搜救、复活、展演、传承、弘扬这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成为当代人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在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的必要性及意义研究中,雍桂军的《关于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创新的多元思考》(《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年第3期)认为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区域性的特色体育文化,具有地域特征明显、文化富集多样、民俗风情迥异等多元一体的表征属性,成为各民族群众健身娱乐、祛病习武、情感交流以及凝心聚气的精神纽带。随着多元文化的强势进入,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因后继乏人,大有被边缘化的趋势。如何加大对该民族地区传统体育的保护创新力度,使之在现代化、外向化以及包容化的大潮中多元拓展,值得人们去关注思考。王纯的《西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探析》(《四川体育科学》2007年第4期)通过概述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点、分类和功能,分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令人堪忧的流失、消亡现状,对如何保护和传承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提出了指导性的发展策略和具体措施。陈炜,陈能幸的《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研究——以抢花炮为例》(《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1期)认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冲击,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和传承的现实途径。

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目前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体育文化渗透在人们的价值体系中,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研究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开发与利用,其目的在于促进西南民族地区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在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模式的研究中,章秉纯的《云南少数民族体育产业化的民族性、开放性与宏观支撑条件》(《思想战线》2001年第4期)认为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所具有的丰富文化内涵,在分布上呈现的连片、带状的地域特点,在层次上体现的历史纵深度与多样性,在形式上表现的鲜明地方民族性,在商业开发上蕴藏的巨大扩张性。开发和利用这一宝贵的文化资源,对于推动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发展云南的少数民族体育产业,必须走开发式的道路,并且创造出必要的宏观支撑条件。覃少菊的《突破人才瓶颈:广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搏击》2009年第8期)认为广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但民族体育文化产业人才的严重短缺却成为制约目前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为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传人及其技艺处于生存困境,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高素质的创造型、复合型人才尤为短缺。要突破文化产业人才瓶颈问题,需要把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做大做强,必须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利用高校教育优势开展高层次文化产业专门人才的教育、培训和资助,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使用和激励机制。

周道平、周运喻的《西部地区体育旅游开发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年)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支持环境条件和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经济与社会文化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西部民族地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具体原则和产品开发策略。黄河《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与旅游资源综合发展研究》(《体育科技》2007年第3期)认为广西少数民族人文资源非常丰富,而少数民族体育是人文资源和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既依托于旅游产业又极大地促进和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饶远、张云钢《体育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以云南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为例》(《思想战线》,2003年第1期)认为云南有着底蕴深厚的民族体育旅游资源,这种资源与神奇绚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形成的良好配置,具有开发特色体育旅游产业的条件与优势,蕴藏着巨大的市场空间与发展潜力。进而从探险观光旅游、民族体育风情旅游、高原运动训练与旅游、旅游景点民族体育项目的设置等4个方面提出了发展云南特色民族体育旅游业的基本构架。沈阳的《西藏体育旅游资源优势与发展对策研究》(《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认为西藏拥有丰富的体育旅游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体育旅游发展前景广阔。西藏要结合实际,抓住机遇,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制定对策,建设和完善基础设施;扩大宣传,加强西藏体育旅游资源的整体规划与开发;打造体育旅游精品项目,促进西藏体育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谢芳的《合理开发利用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推动贵州旅游业的发展》(《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认为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音乐、开蹈、体育为一体,是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是重要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作者在分析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开发应遵循的原则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旅游开发对策建议:积极探索民族体育与旅游文化的发展模式;积极探索研究体育旅游消费者的心理;充分利用少数民族的节假日活动;以市场运作形式举办各类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体育与旅游文化活动。文格西、田军谊的《四川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研究》(《四川体育科学》2009年第4期)指出四川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与四川的自然地理旅游资源相结合,适宜开发出具有特色优势的旅游产业。开发四川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应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打造特色、精品,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4 教育与传承研究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余维斌的《论贵州民族体育游戏在黔南州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第15期)认为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更应该充分运用民族体育游戏,最大限度地发挥民族体育游戏的作用,以推动民族体育运动的传承发展。徐长红、吕赟《构建云南省具有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研究》(《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年第7期)一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与分析法,以校园体育文化,云南体育文化,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以及三者之间的结合为研究对象,在对构建区域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具有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具体对策建议。张虹《论民族传统体育在云南高校体育的发展优势》(《保山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分析了云南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而从人力优势、地域优势、教育优势等方面探讨了高校在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上的功能与作用。

陈振勇、黎军《四川民族地区高校传统体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对策研究》(《搏击·武术科学》2009年第11期)运用校本课程相关理论,对四川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与现实意义进行了探讨,并由此提出了民族地区传统体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对策。王远海《对云南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性认识》(《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指出依据适合各高校的体育教育理念和教学条件,充分利用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资源优势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学校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目标,打造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教育特色,实现个性化教育,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多元化需求,促进体育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5 研究的存在问题与研究趋势

以上分析表明,近年来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工作在体育学、民族学、旅游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学者和诸多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批卓有成效的成果,既开拓了我们的研究思路,同时也为今后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从研究区域、研究范围、理论方法及视角考虑,通过详细剖析,认为现有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

从研究区域范围、研究领域和内容上看。中国西南地区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的地理文化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各不相同,因而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和生存发展状况亦呈现较大的差异性。在目前有关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中,研究成果大多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的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对重庆、西藏两地区的研究较少。近十年来公开发表的有关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的90余篇论文中,仅有不到10篇涉及到上述2个区域。另在研究视角和内容上看,现有研究,对体育文化理论层面的研究较多,而对于体育文化的制度层与行为层的研究较少;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研究较多,中观层面的研究较少。研究视野仍不够开阔,需要进一步扩展研究领域和视角以深化该领域的研究。如现有研究成果就缺乏比较研究的视角,而通过比较研究更容易揭示出西南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人文地理环境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点与规律,可据此开展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比较研究,既可以比较同一类型的,也可以比较不同类型的,包括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现状、运行机制与人文特征、开发利用的渠道与模式等。在研究视角上可考虑将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适宜性评价、基于孵化原理的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旅游开发对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影响的实证性研究、西南地区人口较少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调查研究、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新农村建设研究、城市化背景下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研究等内容纳入研究视野,以进一步丰富研究内容,扩宽研究领域。

从研究方法上看。虽然目前相关研究成果不少,但是高质量、有份量的文章比例却不高。总体而言,现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渠道较为单一,且以定性研究为主,缺少量化研究,致使研究结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检验性较差。研究中亟待使用具有开拓性的新思路、方法。要注重广泛采用多样化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手段,尤其要重视实证方法和计量统计方法的运用。由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对象涉及体育学、民族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宗教学等学科的内容,因此综合运用多学科的方法展开研究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要克服这种状况,一方面亟需研究者深入挖掘、整理和充分运用各种资料,尤其是要加强通过社会调查途径获取充分的第一手资料,以增强所论述问题的说服力。另一方面需要从长远着眼,加强体育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宗教学等学科的修养,借鉴现代计算工具,强化该问题的量化研究。惟有如此,才能做出深入和全面的研究,进而将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1]汪凌.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特征、功能与发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10):51.

[2]袁金山.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随感[J].中国民族,2008,51(5):38.

[3]宋才发.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法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5.

The Research Review on the Past Decade of the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of Minority in Southwest China

CHEN Wei,XU Ying
(Department of Tourism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ilin 541004,China)

For the purpose of promoting the future research work of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of minorities in southwest China,the article use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on the past decade of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al of minority in southwest China.The results showed that:on the past decade,the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of minority in southwest China focused on four aspects:the development evol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values and functions of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protec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educ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The existing research has already obtained more fruitful results,but there are some questions:research regional imbalances;lack of broad research perspective;research means and methods are relatively single.We need to further expand research field and perspectives,deeply dig the first-hand information,and adopt comprehensively research methods and means of the multi-disciplinary,so as to deepen the research in the field.

Southwest Minority;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exploitation

G 80-05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007-7413(2011)04-0020-05

2011-04-0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XTY0007)

陈炜(1977—),男,广西桂林人,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

[责任编辑 魏 宁]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民族传统
我们的民族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老传统当传承
多元民族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