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图书馆服务与新农村文化建设

2011-03-18

图书馆学刊 2011年7期
关键词:农民图书馆农村

薛 明

(辽宁省图书馆,辽宁 沈阳 110015)

文化如雨,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与未来。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是尊重社会各个阶层的文化诉求,努力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社会各个阶层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是公共图书馆的历史责任。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推进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统筹城乡公共图书馆发展,是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更是提高广大农民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需要。各级公共图书馆应在构建新的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 农村图书馆建设和服务现状

公共图书馆作为政府举办的公益性文化机构,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是重要的农村文化阵地。但是,目前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仍是较为薄弱的一环,农村很多地方特别是欠发达地区,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还未建立。已有设施设备落后、图书匮乏、经费不足、服务能力较低,农村书屋有待普及。据有关资料统计,截止2009年底,我国共有县级图书馆2491个,其中馆舍面积低于国家规定的县级最低标准(馆舍面积500平米)的有557个,全国33378个乡镇文化站中,无馆舍和馆舍破损严重的有24000万个。

从投入的城乡构成看,农村文化投入十分不足,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相对薄弱。2009年全国文化事业费(财政拨款)292.32亿元,各级财政对农村文化共投入86.03亿元,占全国财政对文化总投入比重的29.4%;城市文化投入206.29亿元,占总财政投入的比重为70.6%,超过对农村投入比重41个百分点。从投入的地区构成看,西部地区的文化投入无论是基数还是增长速度都低于东、中部地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好于经济滞后的偏远内陆地区。农村图书馆建设明显滞后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全国县级图书馆中,东部地区平均每馆购书费19.5万元,而中、西部地区分别只有2.1万元和1.6万元。全国乡镇文化站藏书总量8300万册,人均拥有量仅为0.12册。由此可见,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农村图书馆不但数量缺少,而且发展也不均衡。

2 公共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2.1 公共图书馆服务于农村文化建设是时代赋予的责任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关系党和国家快速向前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没有农村全面的小康就不可能有中国的全面小康社会,没有农村的和谐就不可能有城市的和谐,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的和谐。建设新农村落点在“村”、重点在“农民”,为的是农民,靠的也是农民。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韩国的“新村运动”之所以比较成功,就在于他们首先通过“精神启蒙”造就了新一代农民,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公共图书馆肩负着社会教育职能,就是要通过不懈的努力来提高农民的学习热情,改变他们的精神面貌,调动他们建设新农村、建设新生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同时,通过图书馆的文化传播使文化扎根农村,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促进文明村镇建设。公共图书馆服务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2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以及城乡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城乡之间的这种文化差异日渐突出,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是当务之急。图书馆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无疑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县级和乡镇图书馆,是距农村最近的智力库,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由城市向农村推进的过程中,公共图书馆作为“人民的大学”、作为社会民主保障的一个手段、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农村进步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构建新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已是一项社会基本工程。公共图书馆应责无旁贷地担当起服务农村大众、传播文化的主力军。

2.3 公共图书馆服务有利于城乡文化的融合

就现实而言,农村读者获取各种知识、信息,与城市读者相比明显不对称,存在着城乡居民之间生活环境的不同和文化素质的差异,公共图书馆是文化的宝库,是社会文化力的核心,对公众的思想和精神世界具有潜移默化的规范和塑造作用。在帮助农民提高文化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帮助他们提高对现代科技的接受能力、对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使他们无论是从物质生活上还是精神生活上逐步融入社会主流文化,消除城乡文化隔阂,把农村文化中的落后成分摒弃掉,把勤劳善良、纯朴厚道的农村文化精华与城市文化的现代文明相融合,进而促进城乡文化的和谐与发展。随着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转为城市居民,身份的转变并不意味文化的迅速转变,如果城乡文化得不到很好的融合,将会引发尖锐的文化问题和社会问题。因此加强农村图书馆建设,维护信息和知识公平获取,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是公共图书馆的使命。

3 公共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内容

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出发点与归宿是为了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因此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和形式必须体现对每一位农民的人文关怀。要以农民需要为“第一信号”,不搞形式、不摆花架子。对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阶段读者的阅读兴趣、阅读心理和阅读规律做到正确把握,为农民提供实用的科技文化资料、最新的农业情报信息,让农民真正从图书馆得到增产增收的好处。培养一大批既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又有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公共图书馆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3.1 加强农民学习文化的场所建设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只有依靠农民,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才能实现建设新农村的任务。基层公共图书馆是基层文化设施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开展改革宣传、知识传播、科学普及、信息传递的重要基层文化阵地,是农民群众进行学习的场所。因此,在建设农村文化的工作中,应加大农村图书馆、室的建设,力争农村实现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或综合性文化设施,乡乡有文化站,有条件的村积极建立文化室或图书室,满足人们就近、经常和有选择地参加文化活动的需要。

3.2 制定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为目的的农民培训计划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任务是要提高农民文化素质。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对农民进行培训,让农民掌握一技之长。公共图书馆不仅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人才资源,还有培训的场所。各级各类图书馆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特长和优势,在充分考虑农民需要的基础上,制定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为目的的农民培训计划。例如: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简单的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向农民免费开放,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好读书、读好书,开展面向农村的社会阅读指导工作;再有,可以以省级中心馆为龙头,借助覆盖全省的网络服务体系和县乡二级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技术设施及信息专业人才优势举办各种现场讲座、报告会以及咨询、交流和网络技术技能培训活动等,为农民提供生产信息、科技信息、致富信息以及城市用工信息等等;利用电子阅览室,共享“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提供的丰硕成果,通过“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管理平台,及时获得图书馆信息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帮助等等。

3.3 为农村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服务

在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广大农村读者群中,农村领导干部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担负着一个地区或一个部门的重要领导责任,他们的文化水平和决策能力是解决好农村问题的关键。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解决好三农问题中的各种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级领导干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水平。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就必须在学习上下更大的气力,花更多的工夫,带头做多读书、读好书的表率。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牵涉到很多方面,图书馆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收集建设新农村的各种信息,长期定时为农村领导决策推介信息,领导干部可以方便、快捷地了解信息,少费时日,少走弯路。

4 公共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方式

4.1 协调农村服务网络

目前农村文化的发展,农民对公共图书馆服务的要求在不断地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联合本地区、本行业,甚至跨系统、跨区域的多个图书情报机构服务联盟,建立既适应农村需求特点,又能实现资源共享的信息服务网络体系。辽宁省图书馆从1986年开始在服务农村网络建设上做了大胆的尝试,已经形成了以省图书馆为后盾,以市图书馆为中心,以县(区)图书馆为前沿的农村服务网络。通过网络服务,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意识和整体素质,公共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已步入良性循环,为农村文化服务工作向深度和广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4.2 以乡镇图书馆为依托,延伸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与空间

乡镇图书馆是最贴近广大农民读者的文化场所,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最前线。农民读者在这里读书看报、了解时事、查阅信息,从一定意义上说它延伸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与空间。如果说大型公共图书馆是整体布局的重要节点,那么生存于乡镇,为农民贴身服务的小型图书馆(室)则是具体的触角。只有“大”“、小”结合,使大型公共图书馆网点服务延伸到广大农村,才能使农村图书馆(室)更具活力,公共图书馆才能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更有效的服务。因此,公共图书馆应该以乡镇图书馆为依托,利用自身优势,对其进行有层次、分阶段的指导性管理和辅导,从而全面、广泛、规范地使公共图书馆的资源、技术、服务在农村范围内有效地流动起来,形成以省、市、县图书馆为核心,乡镇图书馆为枢纽,村级图书室为基础的公共服务网络,统筹整合城乡资源。从公共图书馆农村服务网络自身来看,具有一定的优势,“服务人员熟悉、了解农民的需求变化,能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但从公共图书馆为农村服务专业人员素质来看,尚有不足之处。因此,公共图书馆应扩大自身网络外延,在现行组织结构上,纵向可与各级公共图书馆(室)相通,横向要与科委、科协、各情报所、农业研究所、农业大学联合,共同服务于农村经济,为农民提供有特色的科技信息服务,实现资源共享的信息服务网络。

4.3 促进农家书屋的发展,建立乡、村书刊流动站

农家书屋是最直接服务于农民的场所,各公共图书馆应对本馆有能力辐射到的镇、乡、村进行调研,结合实际情况,明确支持对象,依据资源优势,确定支持力度。设立相应的图书流动站与之配合,配备本馆复本率高,且农民喜闻乐见、实用的优等图书资料,免费借阅给农民,并建立统购流动制度。帮助书屋培训管理人员,建立管理制度,实行规范管理。为农村服务要求实、务实,对图书定期更新,不断地拓宽服务领域。缓解基层图书馆购书难、读者看书难的问题。扩大图书馆在社会上的影响,使本地区图书馆馆藏文献最大限度发挥辐射作用。

4.4 建立科技示范村、示范户

随着农村经济的日趋成熟,农民渴望获得知识信息。一条信息、一项技术使一方农民脱贫致富的事例时有见闻,从而使农民萌发了强烈的获取信息知识的愿望。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的集散地,具有一定的优势,可通过基层图书馆深入农村,了解农民的需求变化,建立科技示范村、示范户,对其能提供针对性强的科技服务,并通过示范村、示范户对一个地区的生产发展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总而言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21世纪的重要战略之一。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各级公共图书馆应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延伸服务触角,使自身在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有新的突破,服务功能有新的拓展。进而壮大新农村图书馆事业,为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1] 姚杰.公共图书馆构建文化服务体系的现状与对策.图书馆学刊,2010(1):36-38.

[2] 刘学勋.发挥农业图书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河南图书馆学刊,2009(1):138-140.

[3]王学军,陈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评价的实证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13-19.

[4]沈东伟.从图书馆建设看陕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情报杂志,2009(6):183-185.

猜你喜欢

农民图书馆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图书馆
去图书馆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