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模式的构建
2011-03-18胡燕玲
胡燕玲
(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外语分馆,辽宁 沈阳 110004)
1 学科馆员的职责
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积淀知识、接受文化熏陶的第二课堂。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是为了保证学科馆员与对口学科专业人员及部门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为其提供专、精、深的服务。
①为对口院系提供有针对性的综合信息服务。②参与相关学科电子资源建设与服务。③开展各种形式的咨询服务。④开展多层次用户教育。⑤构建更为实用化、更具亲和力的图书馆网站。用链接方式在自己的主页上建立目录式的学科数据库,为本学科用户提供专业信息资源导航,极大地方便学科用户查询和利用网上专业信息。⑥为各院系开办专题文献资源培训。宣传、推荐本馆的文献资源及服务项目,编写用户参考资料。⑦提供定题服务。对本学科的学术动态及前沿热点等进行收集,并分析研究,以二三次文献的形式揭示给用户,为其教学科研提供参考。⑧学科馆员最具特色的工作是直接负责各学科纸本文献的筛选、分析和总结。并对本学科主要文献和最新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对比、归纳,形成学科文献评价、综述等,使用户能够更好地利用馆藏学科文献和最新资源。⑨充分发挥与院系沟通的桥梁作用,开展资源推荐、课题咨询、文献传递等工作。
2 学科馆员应具备的素质
2.1 学科馆员的思想道德修养
学科馆员是图书馆信息库的建造者和维护者,是信息资源与读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高知识含量信息产品的设计者、生产者与探索者,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科馆员是图书馆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动力。其思想道德修养通过职业规范和职业精神体现为:①以“读者至上”为服务宗旨。作为学科馆员应深入教学、科研一线体验教学要求,以便提供更好的服务。②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学科馆员要克服浮躁情绪,热爱本职工作,潜心学习,刻苦钻研业务知识,甘当人梯。③具有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学科馆员要树立全局观念,相互支持、密切配合,使图书馆的各项工作有序衔接,增强图书馆的凝聚力,保证图书馆工作畅通无阻,从而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2.2 学科馆员的人文精神与隐性素质
人文精神的实质是对人的现实存在的思考,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生存意义和生活质量的关注,是对真善美的具体体验和永恒追求。就图书馆工作而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开展人性化服务。学科馆员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并健全自己的人格,这既是隐形素质也是显性素质的体现。在获取广博的学科知识,尊重人性、理解人性的基础上,耐心负责地做好读者服务工作。
在网络信息时代,作为信息知识的导航员,学科馆员要加强信息观念和信息意识的培养,提高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的能力;要不断培养敏锐的捕捉信息的能力,学会用信息的眼光、从信息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要不断提高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熟练使用业务软件和办公软件,掌握计算机维护的一些基础知识。另外,学科馆员应当有创新意识和超前意识,勇于探索,积极进取;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努力做好读者服务工作,使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
学科馆员要重视自身职业形象与隐性素质的培养,要注重培养多层面的、深层次的思想内涵与修养。学科馆员必须精通多门专业知识,学会及时处理图书情报方面的综合信息,熟练掌握专业技能,才能使图书馆在学校教学科研中真正发挥作用,才能适应信息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3 学科馆员的管理模式
目前国外一些高等学校图书馆一般根据学科的主题性质设置学科馆员,比如,美国的高校图书馆根据学科的主题设置3大类学科馆员:商业学科馆员、社会科学学科馆员与自然科学学科馆员,学科馆员都是专职馆员。一般采用集中式管理模式,在图书馆内建立独立的部门,对学科馆员和有关的学科服务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运作。国内学科馆员几乎全是兼职馆员,专职学科馆员所占比例仅为3%。在管理模式上只有少数图书馆采用集中式管理模式,大多数图书馆采用分散式管理模式;部分图书馆采用挂靠式管理模式,主要挂靠在信息技术部或参考咨询部。挂靠式管理模式虽然具有集中式管理模式的特点,但其只是一种学科馆员制度初期采用的权宜之计,建立集中式管理模式才是长久之计。
学科馆员的管理模式决定着学科馆员的工作模式,在集中式管理模式中,学科馆员工作模式为专职,学科馆员相对集中,既便于管理和统筹安排,又能从人力、物力、时间等方面对学科馆员的工作给予充分保障。同时,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才聚集在一起可以产生规模效应,学科馆员之间相互交流经验,有利于隐性知识的传播、利用,为学科馆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提供良好的条件。分散式管理模式一方面不利于集中管理,另一方面分散在各个部门的学科馆员之间相互沟通机会少,不利于整体工作效率的提高。挂靠式管理模式虽然也是集中管理,但同分散式管理一样,学科馆员都是兼职的,他们不能将时间和精力完全放在学科馆员这一职责上,往往容易顾此失彼。
另外,还可以考虑建立专业重点性和服务综合性的全新管理模式。学科馆员按照对口学科设为各个书库的主管,并承担其专业书库文献资源的建设、管理和服务工作,统一由一名副馆长负责主管学科馆员。在全新的管理模式下,学科馆员可以独立地与图书馆各部门联系,与各个重点学科用户进行信息交流;通过专业书库这个基点,开发、使用和评价相关学科的信息资源,对馆藏相关学科信息的特点、使用方法等进行宣传和推荐,包括编写指南、举办讲座等,从而充分发挥其学术价值和服务价值。总的来看,全新的管理模式有利于学科馆员职业发展的连续性和专业性;有利于将图书馆学科馆员的专业信息服务融入重点学科的教学与科研中;有利于构建学科馆员、学科导航及学科专业信息服务三位一体的网络化信息服务平台;有利于在同等的平台上实现学科馆员之间的良性竞争,提高学科馆员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效率。
4 学科馆员的服务模式
学科馆员服务是学科化主动服务,其服务对象主要是教师、科研人员;其服务性质是提供专业化服务;其服务特色是个性化服务;其服务形式是“以用户为中心”。在学科馆员服务模式下,图书馆与院系之间的边界开始模糊,学科馆员与教师、科研人员成为合作伙伴,参与教学、科研活动,成为教师、科研团队的一员;反过来,教师、科研人员通过学科馆员协助图书馆进行信息选择、组织以及学科服务的构建,进而参与到图书馆业务之中。学科馆员理想的管理模式是集中式管理,理想的对口服务模式是“1对1”。由于我国高校图书馆员整体素质较低;大多数学科馆员是兼职馆员;对口服务模式多数是“1对N”等原因,学科馆员的工作很难真正融入院、系的教学与科研活动中。但是各高校可结合本校实际,合理设置学科馆员,对于重点学科较多的院系,不妨以二级学科为对象,每个学科至少设置一名学科馆员,真正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5 建立合理的考评体系
对学科馆员工作的评价和考核,是促进学科馆员服务有效开展的重要措施,也是保证学科馆员为学科建设服务的重要内容。考核体系包括馆员自评、学科组互评、主管领导评价等,其中以学科用户考核为主。从学科馆员工作业绩来看,应采取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其中,定性考核的内容包括:学科馆员是否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各学科信息服务;是否与服务对象形成密切联系并动态跟踪其对口专业知识的需求;是否熟练掌握相关核心信息资源、服务系统、检索与处理工具;是否初步形成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学习与更新机制等。定量指标则主要包括:提供个性化学科服务用户数量;与相关学科读者联系的频率;承担此学科不同等级课题服务的数量;开展馆藏文献资源培训的人次;编制学科信息导航资料的数量;自建学科学术资料的数量以及学科用户需求调查次数和范围等。通过建立上述科学的综合评价体系,可以对学科馆员实行优胜劣汰,激发学科馆员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保证学科馆员服务的质量。
综上所述,高等学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是网络信息时代图书馆的一种创新服务模式,是图书馆顺应时代需要、服务工作向纵深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建设学科馆员制度过程中,要求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勇于探索,创新学科馆员服务模式,促进学科馆员制度的稳步、持续发展。
[1] 刘小玮,靳红.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管理模式探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6(12).
[2] 束漫.广州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机制建设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5(1).
[3]孙向荣.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中存在的误区及对策[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1).
[4] 李春旺,李光建.学科馆员制度方式演变及其挑战[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3).
[5] 王林廷.高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论略[J].情报资料工作,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