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科学探究实施状况调查报告
2011-03-16赵培龙
赵培龙
(曹甸镇中心初级中学江苏宝应2250803)
初中化学科学探究实施状况调查报告
赵培龙
(曹甸镇中心初级中学江苏宝应2250803)
对宝应县部分化学教师和学生实施科学探究的调查表明:目前宝应县各校初中化学科学探究在一定程度上已有所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效果。但是化学教师对科学探究的认识、理解和实施与化学新课程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建议初中化学新课改在改用新教材的同时,对其他相关教学安排做出一定的改进,以使新课改更有效的得以实施。
科学探究;化学教师;调查
一、问题的提出
此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就是要改变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实现这样的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就必须三位一体地融合在具体的学生学习活动中,而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分别灌输给学生。为此,至少对于理科教学来说,科学探究性学习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载体。好的探究性学习活动,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或者用能有效地激起问题的事物或现象,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观察和实验等收集事实证据的活动,提出和求证假说以及做出解释等积极构建知识的活动。通过交流甚至辩论,使学生得以评判自己和他人的解释,不仅能扩展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提高质疑、推理和批判性地思考科学现象的能力。通过真正的“做”科学,可以保持学生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等,学生既学到知识内容,又掌握更深入地运用和探究那些知识所必需的思维方法,使探究能力得以提高,同时形成正确地对待科学问题的态度。
虽然国家教育部已经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各地也依据此标准编制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新教材,但是毕竟我国的初中新课程改革才刚刚起步,很多方面还处于尝试阶段,那么初中化学教师在具体实施探究式教学时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而且初中阶段实施探究式教学具体效果如何也不得而知。因此有必要对化学新课程实施探究式教学的过程、范围、程度及效果进行调查和研究,同时对于出现的困难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合理化建议,使初中化学教师在实施探究式教学时有所借鉴,同时也可为初中化学新课程改革有效推进提供参考。为此我对宝应县部分初中进行了这次调查,并作了粗浅的分析和思考。
二、资料和方法
1.问卷调查
(1)调查范围:宝应县民办初中一所、公办初中两所。
(2)调查方法:以问卷调查为主,与老师和学生座谈为辅。考虑到民办初中和公办初中的办学环境不同会影响化学科学探究的开展,根据学生的比例分配调查表,以减少误差;为了保证调查的真实可靠,要求实事求是,不相互讨论,集中填写,并当场收卷。
自编了《初三化学科学探究学生调查问卷》、《初三化学科学探究教师调查问卷》,经小范围预测和专家鉴定,证明该问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调查严格按统一指导语进行,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调查。
2.访谈调查
对宝应县8所中学教师和学生就“初中化学科学探究实施状况及效果”分别进行了访谈,并做了详细记录。
三、结果与分析
1.开展新教材中指定的“活动与探究”情况
表1 师生开展教材指定科学探究状况
宝应使用的初中化学教材是沪教版新教材,新教材与老教材的一个重大区别就是增加了科学探究的活动内容。调查结果表明,在新教材中所涉及的大部分科学探究内容已经得到开展,此结果可能一方面因为科学探究已成为《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五个一级主题之首,教师从主观上比较重视科学探究;另外一方面因为宝应县各所学校设备和条件都已经比较完善,有利于科学探究的有效开展。经过与教师和学生座谈,发现新教材的少部分科学探究内容没有得到开展主要是因为教学时间有限、及部分条件不能满足等。
2.开展课外科学探究活动情况
表2 师生开展课外科学探究状况
一般说来,科学探究可分为科学家探究科学知识的行为,或者学生模仿科学家行为进行的一种学习科学知识的行为。这里所指的是后者,但是学生的科学探究行为不应只是在课堂里就能解决。其实科学探究的很多内容都是来源于生活,源于课外。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课外科学探究活动开展得较少,有85%以上的教师和学生都认为课外科学探究很少或几乎没开展。通过与教师交流得知,课外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只是在开公开课及一些特殊活动时才可能有条件、有时间去开展。
3.影响科学探究开展的最重要因素
表3 影响科学探究的重要因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科学探究已成为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但是从前面两点可以看出,科学探究活动开展的深度和广度还没有达到预期的理想。相关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影响学生主要的因素是时间和自身兴趣,初三学生要面临中考压力,学习时间比较紧张,据调查得知初三学生晚上普遍睡觉时间为十一点半以后,所以能否有充足的时间去让学生去进行科学探究是新课改面临的重大问题。当然学生的自身兴趣对科学探究也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对于教师而言,面临的最大影响因素是考试方式与内容,中考科学探究怎么考和考多少对于初中科学探究的开展影响是很大的。当然教学时间不足对教师开展科学探究也是一重要因素,现行的江苏省初三化学周课时为4课时,加上一节辅导课,共5节,客观的说教学时间不足。通常要开展一节科学探究课要1课时以上,如果将新教材上的所有的科学探究内容全部开展完需要数十课时,因此很难在规定时间内将其上完。其实想要解决这一问题,需在两方面着手:一是江苏省的初中化学课时安排是十几年前制定的,需要进行修订;二是教师在开展科学探究时要有重点、有选择的去进行,不可全盘接受。
4.对于科学探究所持的态度
表4 师生对待科学探究的态度
统计数据表明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对于科学探究非常积极,也可说明学生对于科学探究是非常喜欢的,其实这也确实是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的,也是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因此化学新课程改革将其作为一个重点内容是正确的。如果将科学探究这一有利工具用好,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化学学习的效率,使学生从被迫接受学习变为乐学、好学。从教师的调查来看,教师对于科学探究的态度不够积极,只有10%不到的教师非常积极。作为教师来说,准备并上好一节科学探究课需要数节课乃至几天的时间,教师花费的精力相当之多,有时教师即使想要将所有的科学探究全部开展,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5.科学探究的多种活动方式
表5 师生开展科学探究的方式
通过上表可以发现完成指定实验并不是学生最喜欢的科学探究活动方式,却是教师们较认同及最常用的科学探究方式。学生最喜欢的是开展一些趣味活动及自选课题,然后设计实验并完成,占总数的百分之六十左右,这其实就充分说明了学生的化学学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兴趣,因此教师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要多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教师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要尽量多使用一些教学形式,使形式丰富多样、内容生动有趣。
6.科学探究所起的效果如何
表6 开展科学探究的效果
经过几个月的化学学习,有54.8%的学生对于科学探究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考核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教师方面的结果也与学生的结果相仿,认为增进了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理解,而且部分教师感到了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提高和实验技能的提高。因此结果可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开展科学探究对于学生兴趣和能力的提高可以起到一定作用。
四、对策和建议
目前尽管在化学教学中开展科学探究碰到了一些问题,但通过开展科学探究改变学生自主、合作、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差的状况;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作用和效果是无可质疑的。针对在化学教学中开展科学探究所面临的难题,现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应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科学探究,摆脱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的束缚,让学生大胆去尝试、探究,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在实践的体验中更自觉地加深或拓宽与课程相关的知识学习,加深对化学的理解和热爱,更好地体现化学教学与社会发展的相关性,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态度、科学思想,体验与人合作和分享成果的乐趣。
2.争取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应尽量开放教育部门内部特别是学校的学习资源,实现校际间的资源共享;学校也应主动争取周边单位及相关行业对学校开展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支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科学探究的立体教育模式。
3.创设必要条件,营造良好氛围
首先,要从课程设置切入,消除科学探究与升学考试的矛盾,在时间上予以保证,如果有可能将现行的江苏省初中化学周课时安排做出相应的调整,或者适当安排一些化学课外活动时间;其次,要建立科学探究考核奖励办法及考核奖励机制,把科学探究纳入对学校、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奖励,毕业考查科目,鼓励开展科学探究;第三,建立研讨交流机制,成立研究组,以学术活动方式探究科学探究指导和管理方法;第四,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门应将科学探究的开展作为检查指导的重点,加强督导检查;第五,加大对学校图书资料、实验器材的投入,加快校园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硬件建设,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
4.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科学探究需要研究型的教师。但从目前情况看,化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很难适应要求。因此,要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师资培训,学习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模式、科学研究方法,提高教师的研究和指导水平。
五、结束语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科学探究已成为必然的趋势,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充分认识到开展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全社会也应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去做他们喜爱的科学探究。
[1]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付立海等.化学教师实施科学探究的调查报告[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3)
[3]孟令宝,熊言林.皖西地区探究式化学教学开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化学教育,2005,(7)
1008-0546(2011)01-0063-03
G633.8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1.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