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的春天
2011-03-16王廷飞
本刊记者 王廷飞
记者备忘录:2011年3月24~25日,中国新能源并网国际峰会,会议规模近200人,北京汉华国际饭店;3月30~31日,第五届中国新能源国际高峰论坛,会议规模600余人,北京国家会议中心;4月2~3日,中国首届光热国际化高峰论坛,会议规模400余人,浙江桐乡;4月8~10日,2011中国光伏产业品牌价值峰会、第三届中国国际生物质能展览暨技术研讨会……
以上是本刊记者在2011年春天目击的中国新能源领域的繁忙景象。大大小小的会议和会展往往是一个行业发展态势的风向标,这是属于中国新能源的春天。在“十一五”期间,我国新能源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到2010年年底,我国新能源年利用量总计3亿吨标准煤,占当年能源消费总量的9.6%;光伏电池产量达到8GW,约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全年风力发电新增装机达1600万kW,累计装机容量达到4182.7万kW,居世界第一;太阳能集热器保有量累计达1.6亿m2,约占全世界总量的2/3。201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新能源成为正式提及的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可以想见,“十二五”期间,新能源的热度将和飙升的气温一样,节节攀升。
政策利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统统可以从其中找到新的发力点。这些可再生能源的优势,在日本核危机之后似乎又增加了一条“更安全”的筹码。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成思危在第五届中国新能源国际高峰论坛上说。世界已经进入了以新能源引领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在这轮能源革命中,中国千万不能落后。而科技部官员也在当天的发言中称,科技部已明确“十二五”能源战略的支持重点,将放在新能源产业上,具体包括智能电网、煤基清洁燃料、风电、太阳能四大领域。
观察这些会议可以发现,会议的主题开始由单纯的“政策呼吁式”和“技术介绍式”逐渐转向多样化,人们开始在多项专业领域用更为宏大和立体的视角思考这个产业。以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主办的“第五届中国新能源国际高峰论坛”为例,除主论坛外,太阳能光伏产业高端论坛、光热论坛、风电论坛、新能源动力与储能论坛、新能源金融和投资论坛、晶硅太阳能电池论坛、薄膜太阳能电池论坛、光热发电等八大分论坛(内容详见本刊“特别报道”栏目),内容涵盖“十二五”期间新能源企业发展方向及定位、民营经济在新能源领域的贡献、新能源产品如何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新能源企业国际化、新能源产业投融资平台建设、并网发电技术趋势、光热发电的前景、生物质能源与新农村建设、新能源产业的自主知识产权等热点话题。给人的印象是业界的务实,在新起点上的自信与实现“十二五”目标的憧憬。
巨大的市场需求、不可预知的市场动态、纷繁的市场分支、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的国内外市场,使得任何人都无法通过一种工具精准描述出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全貌。《太阳能》杂志作为身处新能源“腹地”的专业媒体,试图从相对集中的产业资讯前沿,为读者解读当下新能源产业细节,以期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亦意在抛砖引玉,欢迎各位业界人士在本刊发表有关新能源的最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