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复苍教授治疗脾胃病的特点

2011-03-16王万刚陈江南

天津中医药 2011年5期
关键词:枳壳吴茱萸黄连

王万刚,马 杰,陈江南

(1.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北辰中医院国医堂,天津 300400;2.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传承班,天津 300193)

吴复苍教授从事中医工作50年,擅长中医内科,尤对脾胃病有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对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结肠炎等疑难病症具有丰富诊疗经验。现将其辨治脾胃病的经验介绍如下。

1 重病机 察病势 巧用升降

吴教授认为脾胃病基本病机是升降失常。脾胃同居中焦,依膜相连,互为表里,脾为阴脏,性喜温燥而恶湿,以阳气用事,脾阳健则能运化。胃为阳腑,性喜柔润而恶燥,赖阴液滋养,胃阴足则能受纳腐熟。故曰:“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故也。”(《临证指南医案》)由于脾胃生理上的互相联系,病理上也互相影响,如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清气不升,即可影响胃的受纳与通降,而见脘腹胀满、嗳气、呕恶等病症。反之,若饮食失节,食滞胃脘,浊气不降,也影响脾升清与运化,而见肢体倦怠,食少便溏等症。因此,调理脾胃气机是治疗脾胃失和之关键。吴教授习用枳术汤调其升降,苏叶黄连汤调其寒热。枳术汤以枳壳易枳实,方中白术健脾气,枳壳降胃浊,相互为用,运其升清降浊之枢机,再根据病情新久、虚实、寒热及病邪属性,用药主次有考究。若体弱久病、脾虚食少,则升脾为主,佐以降胃,枳术汤配党参、茯苓,以加强健脾升清之功;若体壮新病者,重用枳壳,辅以陈皮、半夏、厚朴、苍术、砂仁、麦芽,以加强理气降浊之功。寒热夹杂,用苏叶黄连汤,苏叶黄连相配,辛开苦降调其表里寒热,热甚配黄芩,寒盛配干姜,饮盛配茯苓、半夏、吴茱萸、生姜。

2 重整体 析关联 善用组方

脾升胃降不仅关系到脾胃病证的本身,并且关乎其他脏腑功能活动的协调统一,正如朱丹溪说:“脾具坤静之体而有乾健之韵,故能使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而成天地交泰矣。”在五脏之中,中焦脾胃是升降的枢纽,若脾胃升降正常,就能维持机体五脏的正常运行顺畅;若其升降出现异常,五脏就会发生病理现象,反之五脏升降出现异常,自然也会影响脾胃。吴教授认为调理脾胃气机升降时,除脾胃本身因素外,要考虑由其他脏腑气机升降失调而影响脾胃的升降,如肝失疏泄、肾失温煦等。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肝随脾升,胆随胃降,肝木疏土,助其运化之功;脾土运木,助其疏泄之用。若肝郁气滞,脾胃不健,则可乘克脾胃;脾胃壅实,也可反侮肝木,即“土壅则木郁”。临床常见乏力气短、失眠健忘、四末不温、胃脘胀痛、腹痛肠鸣、咽干口苦、两胁胀满等症。脾虚日久,常可及肾,肾失温煦,不能振奋脾阳,恢复脾运,临床常见腹泻、腹痛,肠鸣腹胀等症。吴教授临证常用四逆散疏肝和胃,用柴胡疏肝解郁以升清,枳壳开胃下气以降浊,配芍药益阴柔肝,甘草缓急扶土。疏肝清胃用左金丸;温肝理气用良附丸;和胃降肝用旋覆代赭汤;调肝运脾用痛泻要方;健脾温肾用四神丸等。吴教授详查病机,审度病势,临证合方组药,常获殊功,如用小陷胸汤合吴茱萸汤、百合汤治疗胃痞。方中用半夏、枳壳、黄连降浊下气、清热以消痞。配吴茱萸温散开郁、疏肝暖脾,生姜温胃降逆,党参、大枣升运脾气。配百合宣降肺胃之气,乌药疏通胸腹郁逆之气,诸药合用具有补脾抑肝、宣肺和胃、升降相因、补中寓疏之功效。

3 重辨证 明病理 病症结合

吴教授长期从事现代病症基本方药的筛选研究,强调以辨证为主结合辨病用药弥补辨证用药的某些不足,并以此提高中医药对部分疾病的疗效。提出3个结合,即辨病用药结合中药药理作用,结合临床检查、检验,结合临床病理变化。如治反流性胃炎,碱性反流时,常配吴茱萸、黄连、半夏;酸性反流时,配浙贝母、海螵蛸、大黄炭。伴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加用黄连、蒲公英。糜烂性胃炎,常加用百合、乌药、白及,泽泻。胃黏膜脱垂,加黄芪、党参与枳壳。消除胃肠滞留液常配小半夏加茯苓汤等。总之,在辨证选方的基础上,发挥辨病用药的辅助作用,对于提高临床疗效是十分有益的。

4 病案举例

4.1 病例1 患者,男,38岁,干部。半年前开始大便脓血,日均2~3次。2周前因劳累过度,大便脓血增至4~5次,服用黄连素、乌梅丸等药物效不显著,左下腹痉挛性绞痛,神疲食少,乏力消瘦,舌红少苔,脉象细数,行乙状结肠镜检查,结果:距离肛门12 cm处有2 cm×3 cm溃疡面2块,肉芽呈粉红色,有少量出血,病理检查符合慢性炎症。临床诊断: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气阴两虚,瘀浊不化。吴教授综合溃疡性结肠炎病的病因(溃疡、出血、残菌、功能紊乱),提出益气修疡法则,结合本病的病位(远端结肠),联系中医疮疡外病内治之法,采用内服兼保留灌肠的方法。处方如下:生黄芪15g,生地榆30 g,浙贝母 15 g,白及 15 g,炒枳壳 10 g,生白术15 g,生甘草 10 g,水煎成 250 mL,每服 100 mL,每日2次。剩余50 mL药液,兑入云南白药0.4 g,珠黄散0.3 g,生肌散l g,行保留灌肠,每日1次。服药7剂,腹痛及脓血便减轻,大便日2~3次。服药14剂后,偶有腹痛,大便每日1次,无脓血,上方连续服用6周,诸症消失。经乙状结肠镜复查:溃疡愈合。

按:本病系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症,吴教授综合本病病理,以辨证为主结合辨病用药来弥补辨证用药的某些不足,方中生黄芪、甘草益气、生肌、修疡;象贝母散结修疡:地榆清大肠湿热;白及止血;白术、枳壳健脾和胃,内外结合,中西结合,故能治愈本病。

4.2 病例2 患者,男,26岁,自诉近1个月以来,腹胀如鼓,晚饭后1~2 h加剧,必经吐出或泻下后腹胀始能缓解。上消化道造影检查显示:胃大弯向上翻转,食道腹段略有延长,贲门开口于胃下方,胃内可见两个胃泡,幽门及十二指肠斜向右下方,幽门比十二指肠球部位置高,胃位于横结肠下方。诊断:胃扭转。患者面色微黄而晦滞,神疲乏力,腹部胀满,肠鸣漉漉有声,胃中有振水音,舌淡苔薄白而腻,脉濡缓。辨证:气虚湿停,脾胃失和。治法:益气化浊,运脾和胃。方药:生黄芪15 g,苍术15g,白术15g,吴茱萸 10g,姜半夏 10g,茯苓 15g,炒枳壳 10g,焦三仙各10 g,鸡内金10 g,生姜10 g,水煎温服。服药5剂后,腹胀减轻,偶有呕吐,再服7剂,吐泻均止,神旺食增,上药共服30剂,诸症均愈。经上消化道造影检查:食管、胃及十二指肠未见明显异常。

按:吴教授详细分析了患者上消化道造影检查,认为本病的病理环节有4个方面:一是胃体在横结肠下方,说明气虚失升。二是胃体扭转,说明脾胃失健。三是两个胃泡,说明湿饮内停。四是病久脾胃功能严重失调。西医检查符合气虚湿停,脾胃失和的中医病机,故在治疗中用黄芪益气升提胃体;苍术、白术、枳壳健脾理气和胃;茯苓、吴茱萸、半夏、生姜利湿泄浊;焦三仙、鸡内金健脾和胃消食。方中升中寓降,补而兼和,升、降、消、调共施,既符合中医治疗大法,又兼顾西医局部病理,使胃体安居其位而诸症自愈。

猜你喜欢

枳壳吴茱萸黄连
大花吴茱萸果实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
清江枳壳高产栽培技术
黄连解毒汤对SAM-P/8小鼠行为学作用及机制初探
UPLC-Q-TOF-MS法分析吴茱萸化学成分
枳壳及其炮制品色差值与化学成分的相关性
枳壳快速切割器
枳壳快速切割器
黄连和大黄联合头孢他啶体内外抗菌作用
“华中药库”抢收黄连
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治疗胃癌癌前病变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