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谈古纸的收藏

2011-03-16刘仁庆

天津造纸 2011年3期
关键词:用纸

刘仁庆

略谈古纸的收藏

刘仁庆

三年前,我在《天津造纸》(2008年第3期、第4期)上,曾经连续发表了两篇文章。一篇是古纸漫议——纸林觅踪之二十一;另一篇是古纸的识别、化验与保存——纸林觅踪之二十二。谈及了我对古纸的一些认识和感悟,以及对古纸保存的意见等。现在回头看一看,发现其中还有若干疏漏、不准确和值得推敲之处。例如,对古纸概念还没有清晰的界定,对宫廷用纸与民间用纸没有明确指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对古纸的收藏价值和意义认识也不够深入。有鉴如此,笔者决定再写一篇,就古纸的收藏谈一点自己的粗浅看法,就教于读者诸君,敬请赐示之。

— 古纸之准确涵义

我曾经在“古纸漫议”一文中说过,所谓古纸,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古代所有的纸,而应该是指历代中有史料意义和文化价值的纸张,这样才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如此抽象地概括,当然也无可厚非。但是,更具体地说,古纸自然是指手工纸,那么是什么样的手工纸才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呢?

如果仅拿一张空白的手工纸来看,似乎没有太多的史料意义,也没有什么文化价值。只有把这种纸(中国手工纸)变成为一种载体,这个“两性”才能凸现出来。通过怎样的途径才能凸现呢?这就需要我们审视使用的是什么纸?原本的用处是什么?需要做大量的清理、诠释和总结工作。

我们现有两大类纸:一种是中国纸,又称手工纸或土纸,即土生土长造出来的手工纸;另一种是欧洲纸,又称机制纸或洋纸,即采取飘洋过海学习来的技术和设备抄来的机制纸。眼下大家接触多的是外来的洋纸,较少的是土纸。笔者有一个观点,就是手工纸与机制纸好比是中医与西医两个不同体系。手工纸像中医,“来”(制造)得慢,性能缓和,寿命长;机制纸像西医,“来”得快,性能易变,寿命短。试看中国宣纸的寿命,长达1050年以上,这是机制纸望尘莫及的。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许多古纸,迄今完好无损。反观美国国会图书馆保存的那些洋图书、洋纸文件,早已产生了“图书自毁”危机,他们惊呼:赶快“脱酸”、赶快抢救!这就是有力的佐证。当然,如果是使用现代中性施胶剂,抄造的碱性(机制)纸,则又当别论。

如果把时光推到500年之后,现在用“洋法”生产(酸性)的机制纸及其印制、书写成品(包括报刊、画册、文件、档案等),差不多都“自毁”得“呜呼哀哉”了。而古纸——即土法制成(碱性)的手工纸及其文物,仍然存在着。两相比较,孰优孰次,洞若观火。因此,近代的众多的历史事实证明,我们在造纸业的经营和生产上还需要好好地反思反思。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必然有着其存在的理由和根基。大鱼大肉,海鲜野味,虽称佳肴,可是萝卜白菜、鸡蛋豆腐,亦为良品。后者甚至比前者具有更好的保健功能。当然,也不应该以偏盖全,求全责备。这两种纸——机制纸和手工纸,各有各的品质特点、应用领域,需要彼此长期共存,共同发展,创造一个双赢的局面,这才是比较理想的发展方向。

二 古纸的分门别类

自从纸张诞生以后,随着造纸术的进步和发展,它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同时,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人均用纸量/年”也成为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参数之一。从大的方面来说,纸是文化的翅膀,如果直到今天还没有纸的话,那么人类社会将是难以想像的。文化与纸有直接关系的是文字、文学和艺术。从社会学上讲,中国的文字、文学和艺术是从皇权那儿挤压出来的;而西洋的文字、文学和艺术是从宗教里派生出来的。从文明史上讲,人文美术的技法和材料要彼此结合起来,如果没有相应的材料,技法是空的。物质生产的工艺和机器应该结合起来,没有机器,工艺也是空的。东西方的文化背景不同,其思维有异,生活方式有差别。因此,对纸的理解也不完全一样,应用领域自然是不同的。

从小的方面来说,现代我们接触到各种纸,绝大多数——包括印报纸的新闻纸、印书用的胶版纸、印杂志用的轻型纸、印画册用的铜版纸,还有钞票纸、卫生纸等,以及还有少数的水溶性纸、擦镜头纸、合成纸、盲文纸、厨房纸等等都是机制纸即洋纸,这些纸的品种很多。它们是从国外(主要是欧美)引进的。这些纸不属古纸或中国纸之列,那么到底什么样的纸才算是古纸呢?

古纸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古籍记载,何时何地产纸、用纸。另一个是纸样实物,包括出土清理的和传世收藏的。我国历史悠久,幅员广大,传世的和出土的古纸较多,需要研究的题目也不少。例如,知道纸名,不知实物;知道(古纸)实物,又不知何名。这样一来,便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

怎样去了解古纸呢?请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我国历代古纸原料之变迁,以及各地纸名的变化;第二,各个朝代造纸术的变化和进步,以及著名的新纸;第三,古纸的文献记录与实物特征的对照,包括经卷、信函、书籍、绘画、书法、碑帖、手扎、帐册等;第四,古纸的品质与界定,根据多方资料的对比与分析,至少要了解、记住100个(或更多的)古纸名,以后再进一步熟悉其特征。

现在,我把从汉代以来历朝历代的一些纸名,初步开列如下:

汉代:麻纸、蔡侯纸、左伯(子邑)纸。(3个)

晋代:藤(角)纸、蚕茧纸、侧理纸、蜜香纸、黄麻纸、楮皮纸、桑皮纸、桃花纸。(8个)

唐代:宣纸、薛涛笺、硬黄纸、白麻纸、澄心堂纸、云蓝纸、广都纸、流沙笺、云母笺、大红纸。(10个)

宋代:匹纸、椒纸、绵纸、竹纸、蠲(juan,音捐)纸、谢公笺、由拳纸、赤亭纸、水纹纸、金花纸、砑花纸、玉版纸、呈文纸、新安皮纸、金粟山藏经纸。 (16个)

元代:柬纸、、蜡笺、宝钞纸观音纸、清江纸、明仁殿纸、端本堂纸。(7个)

明代:榜纸、连七纸、五色粉笺、瓷青纸(磁青纸)、洒金纸、宣德纸、羊脑纸、毛边纸、乌金纸、通草纸、粗料纸、还魂纸、库笺纸、罗纹纸、松江谭笺、万年红纸(防蠹纸)。(17个)

清代:冥纸、连四纸(连史纸)、开化纸、玉扣纸、毛泰纸,太史连纸,玉粉纸,官堆纸、海月纸、表芯纸、蜡花纸、山西纸、西青纸、荆川纸、裱料纸、白榜纸、官青纸、宫笺纸、粉笺纸、香粉纸、小青纸、朱沙笺纸、乾隆高丽纸、红黄色榜纸、云母扇面笺、描银龙凤朱笺、彩色斑纹粉笺、大片贴金宝蓝蜡笺、勾银填金蝙蝠祥云黄素笺、印银加绘狮子绣球白蜡笺、描银淡彩加绘云凤米黄粉笺、双色印金金钱菊纹绯红蜡笺。(32个)

清代以后:雅纸、狠毒纸、凤髓笺、温州皮纸、都匀皮纸、大千书画纸、迁安书画纸、龙游书画纸、凤翔书画纸、腾冲书画纸、都安书画纸、纳西东巴纸。(12个)

以上拟出105个纸名,这仅是我国现知古纸中的一小部分。笔者曾经计划对古纸品种进行一番清理工作,但因多种原因至使半途搁浅,故而实在茫然了然。希望有志向的青年朋友能够“接棒”下去。

我们对各个朝代的造纸业状况以及技术水平,进行一番分析以后,可以得知每个时代的纸张,好次优劣,各有顶峰。对于普通群众来说,用纸并不讲究;论纸也无所谓优劣。但是对书画家、藏书家和收藏家来说,选择收集历代生产的名贵用纸是至关重要的。宣纸,软硬适度,吸水吸墨,宜书宜画,在宋、元、明、清代内府书画创作和印刻古籍史上则多有“纸墨是否精良”的判断。唐代写经纸、澄心堂纸,宋代的玉版纸、白麻纸,明代的宣德纸和白绵纸,清代的开化纸和连史纸等,晚清及民国时期生产的各种宣纸、罗纹纸,以及另外还有从境外进口的朝鲜高丽纸和日本美浓纸等等都代表着那个时代造纸工艺的较高水平。和民间使用的高级书画用纸也曾全面铺开。宋版书纸墨精良,字大如钱,是我国古籍版本中的极品。现在宋版书的市场价值每页书纸达到数千至万元。

元代皇帝御用的纸叫“明仁殿纸”,太子使用“端本堂纸”。使宫廷用纸掩盖上一层神秘的色彩。明代时宫廷纸种类颇多,有所谓的五色粉笺、五色大连纸、白笺、磁青纸、高丽茧纸、皮纸、松江潭纸、新安纸、连七纸、观音纸以及宣德贡笺等。最有意思的是,明代的宫廷用纸不单在写字印书方面有讲究,在生活用纸上也是分等级的。据《明会典》(明代官修,成书万历年间,即1573—1620年)中载:“凡宝钞司年例,抄造供(宫内)用草纸72万张;御用监造后香事草纸1万5千张,共73万5千张……工部派办。”这里说的是,明朝“宝钞司”(朝廷办的印钞工场也兼造纸张)每年向皇宫呈送两种草纸(即土纸):一种是香事草纸,供帝、后、妃等专用,此纸中加入了香料,属高级品;另一种是普通草纸,供监、婢、役等使用,属低级品。两者之比为1:48。在封建时代,连上厕所的用纸都区分得一清二楚。香事草纸究竟是什么样的纸?如何加工?我们找不到明确的记载,只好依靠对一般草纸进行深加工的处理来加以猜想。它与草纸的区别、工艺特点何在?凡此都是有待研究的课题。

清代宫廷纸也很多,大多是宣纸经过不同的加工制成的。如五色粉蜡笺、梅花玉版笺、清仿明仁殿纸、清仿澄心堂纸等等。尤其是乾隆皇帝,性喜奢华,故清朝华贵纸品蜡笺、洒金笺、彩笺、图案笺、花纹笺、金箔笺等层出不穷,甚至还出现了3米以上描有花纹、涂蜡撒金的纸笺。宫廷纸一般都是当时纸类中的上等精品,与民间的普通纸——粗质、价廉、俗用等相比较,具有很大的差别。

在我们研究、收藏历代古纸的工作中,特别应该注意的是:第一,辨识纸品真伪。古纸常与古代书画和古籍善本纠缠在一起,因此借助笔墨、印章、题款、刷工等多种手段来鉴别书画、古籍的真伪。当然也可以通过对纸质的原料、构成作一番分析,从而获得正确的结论。古纸中的代表作多为宫廷纸,值得重视。

第二,甄别纸笺年代。纸笺的古旧虽然可以从

三 古纸中的佼佼者

自从汉代蔡伦革新造纸术之后,到了西晋,宫廷所用纸张很多都是当时所产的麻纸,与民间用纸的差别不大,甚至民间早期还使用了少量的蚕茧纸,以及侧理纸、凝光纸等。东晋末,太尉桓玄(369—404)下令:“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从此,社会上才出现“以纸代简”的新局面。

延绵至唐朝,其造纸技术比前代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当时虽然已经出现了宣纸,但产量还不多,品质不理想,应用也不突出。所以唐代宫廷专门规定用益州麻纸来书写各种公文,并用来抄写东、西两京宫廷收藏的书籍等。自这时起,便开始有了宫廷用纸、民间用纸的区别和划分。所谓宫廷用纸,是专门供应宫廷使用的各类高级纸。而民间用纸则为广大城镇居民所使用的一般纸张。它们在生产条件、品质要求和使用范围上的距离,逐趋拉大。到了南唐时,后主李煜(937—978)则开宫廷纸之先河,下令工匠造出一种经加工后制成的“澄心堂纸”,专供宫中使用。这样就标志着宫廷用纸与民间用纸完全分道扬镳。根据史籍上的记载,唐、宋、明、清多代文人墨客对澄心堂纸,赞美有加。可惜迄今我们很难找到被确认为真正的澄心堂纸,实在令人惆怅。

至宋代,随着印刷业的发展,一方面纸张产量大增;另一方面纸的品种加多,宫廷及官府的公文用纸纸色的明暗上得到初步印象。但是了解各个时代纸的特征,也对书画的真伪区分和古籍的鉴定判断有所帮助。例如,明代宣德年间,出产的好纸较多,而天启至崇祯年代的纸质下降。若有天启时期的书画用纸优异,则应追究其原因。同理,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内府刊印书籍多用开化纸,但以乾隆时的这种古纸品质最佳、最名贵。

第三,确定文物价值。并非所有的古纸都具有文物价值,由于纸张的品种越来越丰富,因此不同的时代就会用当时所通用的纸来印书。于是,纸张的断代就为古籍的断代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古代印书用纸,或因其官方、私人的不同,私人又因其个人情趣爱好的多样性,所用的纸张花色繁多,争奇斗艳。这些纸品都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及人文风尚,对于深入研究中华文化史提供了翔实的物证,也是收藏家们纳供欣赏的逸品。古籍印刷专用的宣纸、竹纸、玉版纸等,以其质地柔软、着墨力强、网点清晰、洁白均匀等等优点,被藏书家所青睐。当然古籍的内容和版本,也是不能忽视的。

第四,区分用纸品种。古书的用纸有很多,如皮纸、竹纸、藏经纸、毛边纸、毛太纸、棉连纸、白绵纸、开化纸、连史纸、太史连纸、高丽皮纸、开化榜纸等。怎么弄清楚印制使用的具体纸名,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有的古书夹缝中印有年代和刻工姓名,甚至还有纸名。但大多数是无任何记录,这时只好采取纸样比对的办法,进行白度、帘纹、强度等特性指标的测定。不过,因为工作量大而很少被实行。于是,便想出一个“巧妙”的办法,简化为“纸本”二字,草草了事。

四 古纸的收藏问题

近年来,我国兴起了收藏热,其中对古代书画和典籍的兴趣,与日俱增。但令人茫然的是:市场的假货泛滥,随之是对古纸的欣赏和鉴别,引起了各方人士的关心和重视。然而,到目前为止市面上发行的、能够见到的绝大多数是机制纸的图书,有关古纸(手工纸)的书籍,却极其缺乏,故有可鉴的“门道”很少,可谓“两眼一摸黑”。这是多种原因造成的,说不清道不明,剪不断理还乱,暂不赘言,由它去吧。

古纸收藏主要有三条原则:第一条要有对古纸具有极高的兴趣,并且有收藏的耐性、能持之以恒。从早年开始,越早越好,可以有意识地关注某一方面的内容,慢慢地收藏,天长日久,积少成多,必定会有良好的成效和收获。这一条最重要,否则一切为零。

第二条要有较宽裕的经济条件。多年前,我曾经拜访过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1949年以前他写了许多小说,1950年以后他着力于文物研究,包括中国的古服饰、古纸等。他曾用高价购买了金花纸、洒金纸、明仿澄心堂纸、清道光雨雪宣等古纸,后来都捐给了北京故宫博物院。搞收藏,“没有钱,买不成”他说。

第三条要有科学的收藏方法。尽可能地安置好地方,妥善保存好藏(纸)品。纸品的大忌是潮湿,防止画筒、书橱里的纸品吸收潮气而生长褐色霉(斑)点。

古纸收藏与一般意义上的收藏品不同,因为它娇嫩易损、害怕水火、易遭虫蛀等,所以保存时更要分外小心、费力劳神。不过,纸品及其纸制品(书画、典籍等)具有更多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实用价值、经济价值以及民俗价值,更体现在始终蕴涵着的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之精华。仅以常见的宣纸的经济价值为例,据了解,1983年的安徽“红星”四尺净皮,当年价格是110元/刀,现价是4000元/刀;20世纪60年代的安徽“红星”六尺净皮,单页价已经达到1200元/张;民国时期的安徽宣纸,单页价约为8000元/张;清代安徽宣纸目前平均价格已经超过12000元/张。此外,北京海王村拍卖公司拍出小件纸品,例如洒金素纸(明代)1 张(77.5cm×56.5cm)成交价2800元、粉腊笺描金云龙纹(对联)纸(民国)2张(135cm×34cm)成交价 2688 元、旧信笺(花笺,旧册)成交价3360元等等,完全出乎于人们的意料之外。

古纸收藏在今天仍属“冷门”,因为有此爱好者很少。况且民国以前的纸张并不多见,年代久远的名纸更是稀世精品。不过话说回来,花很多钱买一张既没有画儿,又没有字的白纸,一般人不会这么做。我从1962年下半年开始产生收藏意念,十分关注北京的旧货市场、古旧书店,还去荣宝斋、琉璃厂、报国寺等处狂遛。虽然不曾为“检漏”而惊喜,但也由此懂得了一部分“古玩艺”方面的知识。可惜的是,几经折腾,使我那些年辛苦收藏来的一些“旧纸儿”和“纸片儿”,如今早已不复存在了,真叫老汉我嘘唏不已。

古纸收藏是个小圈子内的爱好,人数不多。而且有这种爱好的多数是书画家,他们情有独钟的主要又是宣纸。有些清朝年间及更早年代的宣纸,民间藏家少之又少,纸张已成文物。而近现代宣纸,价格也涨得飞快,具体数字则难以定论。至于对别的古纸感兴趣的人,更可说是“凤毛麟角”。有人说:从收藏文化的角度看,人世间的万物是越老越值钱(也不尽然么?)。岁月无情,大浪淘沙,能流传下来的东西,自然是物以稀为贵。虽说时尚之物让人抢眼,但怀旧之物却使人养眼。当现代化的种种“热风”吹得人们眼花缭乱、目瞪口呆的时候,那些老物品往往会让人重新体味缱绻的温意,激发起人们回眸古代闪烁光芒的热情。

古纸收藏与“纸文化”关系密切,它的升温恰恰是反映了人们的一种“重温故梦”心态。所谓“纸文化”,其内容海阔天空,凡是与纸有关的物件通通包括在内,如旧报刊杂志(分类、创刊号、终刊号)、旧信封信件(名人、老人、便函)、老票证(钞票、邮票、粮票、布票、食油票、肥皂票、酱油票、芝麻酱票、卫生纸票)、手稿(学者、名家)、烟标(各种牌号、软硬包装、坤盒、雪茄袋)、火花(不同规格、支数、商家)、门票(公园、博物馆、纪念馆)、请柬(官方、团体、私人)、节目单(戏曲、音乐会、联欢会)、海报(大型公告、通知)、月份牌(挂历、台历、书历)、名片(特殊的、特制的)、老证件(如毕业证书、结婚证、代表证、地契、起诉状、合同书、委任状、账本)、旧日记(名人、老人、奇人)、名人纸条(出门条、借条、留言条、签名簿)等。这些时过境迁,没实际使用价值和意义的东西,恰恰打着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印记,看起来不起眼,但它包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却不可低估,所以它具有很高的收藏意义。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并不拿它当回事儿,以当年的购货本和购粮本来说,如今在家里还留着它的还有多少人?大多数搬过几次家就把它当废纸卖掉了,理由是“没有地方放嘛”。难怪这些老东西,在明眼人的视野里,收藏终究是会有“出头”、“升值”之日的。当然,零星、单独的上述那些纸品,意义不大。不过,经过收集、整理使其系列化、文物化之后,其诸多价值将会一定有所攀升。

话儿扯远了,天马行空,就此打住。我这个湖北佬,学说一句老北京话吧:对不起您哪!

2011-7-18

造纸设备

猜你喜欢

用纸
节约用纸
节约用纸
生活用纸展区:用心呵护,打造精致之美
2021年1—8月,中国生活用纸行业累计新增产能178.2万t
生活用纸和卫生用品国际论坛
节约用纸 建设绿色校园
可以用纸锅煮面吗?
德国包装用纸连年增长
节约用纸 呵护家园
2014年全国报业用纸量比上年减少31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