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文博先生对心理学“三史”研究的开拓性贡献
2011-03-15高峰强
摘要:车文博先生在吸收借鉴、扬弃超越他人的研究视域和编篡原则的基础上,持之以恒地大胆探索,出版了数本(套)在国內外心理学界产生重大影响的鸿篇巨制。车文博先生关于心理学“三史”的创新性研究,实现了从心理学知识史到认识史、从心理学学科史到思想史、从单一文化心理学史到多元文化心理学比较思想史的整体性跨跃,体现了先生作为理论心理学家、心理学史家和心理哲学家的治学理念和学术风范,“三史”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关键词:车文博;“三史”研究;学术思想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608(2011)01—0098—10收稿日期:2010-09-10
作者简介:高峰强,博士,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50014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有一句名言:心理学有一个长期的过去,但仅有一段短暂的历史。戴有“科学”桂冠的心理学或日新心理学,诞生于19世纪后期的德国。这一仅有百余年短暂历史的新兴学科,既有源远流长的哲学与自然科学根基,又有令世人瞩目的突飞猛进的当代进展。科学心理学从其父辈——哲学中的唯理论、经验论那里承继了理论体系、框架结构与研究对象,又从其母体——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与实验生理学那里获取了研究方法、操作工具与事实材料。这样便有了资格、可能和条件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的5间实验室里降生。心理学的面世与独立,宣告了其从灵魂的奴仆、神学的婢女和哲学的附庸之尴尬境地的挣脱与解放。
一、西方心理学史的引入
及其在中国的研究
心理学作为一门以研究人心、人性、人道及人的尊严、价值、幸福感之达成为己任的人学,其关涉对象是人类抽象繁杂的精神世界、意识王国及变幻莫测的行为表现。心理学与其他相对成熟的科学相比,因哲学方法论基础的摇摆不定和研究途径与技术的相对滞后,以科学的形态或独立的学科跻身于西方科学殿堂或成为神圣自然科学家族的一员是相对晚近的一件事情。但只要有人的存在,便有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并发挥其实质性的作用,由之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素朴的常识(大众)心理学便萌生于口耳相传的远古时期。从欧洲原始社会末期人类灵魂观念的形成算起,包括古代、中世纪、近代、现代至今,西方心理学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倘若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审视,作为“舶来品”的心理学在中国的引入、传播与发展,滥觞、冷落与兴盛,其间走过的曲折与坎坷道路令人深思乃至喟叹。心理学在建国前曾经风光过一段时日,出现了一些在国际上都有一定影响力的心理学家,比如说郭任远、张耀翔、陆志韦、汪敬熙、唐钺、潘菽、高觉敷、艾伟、肖孝嵘、周先庚、章益等。与其他心理学分支学科相比,我国学者对西方心理学史著作的翻译和评介工作起步最早,几乎在第一时间便能将最经典的论著引入国内。早在20世纪30年代商务印书馆便出版了三本心理学史译著,分别是1931年陈德荣先生翻译皮尔斯伯里的《心理学史》、1934年谢循初先生翻译吴伟士的《西方现代心理学派别》、1935年高觉敷先生翻译波林的《实验心理学史》。这三本书的英文初版均出版于1929年,其中《西方现代心理学派别》1948年修订版译本于1963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实验心理学史》1950年修订版译本于1981年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并列为汉译名著。20世纪80年代以降,除了《实验心理学史》修订版译本外,还有林方、王景和先生翻译墨菲、柯瓦奇的《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由商务印书馆1980年出版;杨立能先生等人翻译舒尔茨的《现代心理学史》,由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出版;刘恩久先生等人翻译黎黑的《心理学史》,由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出版,本书的1997年修订版译本由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
“文革”后,心理学科逐渐恢复元气,尤其是心理学史方面的研究工作很快步人良性循环并呈现勃勃生机。南京师范大学作为心理学史研究重镇,在一代心理学大师高觉敷先生的率领下,20世纪80年代初就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心理学史研究中心”,并在全国最早招收西方心理学史方向博士研究生。除南京师范大学之外,国内的不少学者也相继出版了一些心理学史方面的专著或教材,举其要者包括:东北师范大学杨清先生1980年出版的我国“文革”后第一部西方心理学史专著《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派别》;北京大学著名学者唐钺先生1982年出版《西方心理学史大纲》;河北大学张述祖先生1983年审校出版《西方心理学家文选》;北京师范大学李汉松先生1988年出版专著《西方心理学史》;中科院心理所赵莉茹等1989年编著出版《心理学史》;北京大学沈德灿先生等1990年编著出版《西方心理学史简编》;北京大学心理学系1991年编写出版《当代西方心理学述评》等。上述著作或教材的出版,对西方心理学学科史的教学与研究产生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毋庸讳言,南京师范大学在国内心理学史特别是西方心理学史学界的研究起点最高、成果最为丰硕、团队搭建最为精良。高觉敷先生建国前便长期致力于对弗洛伊德、勒温、华生等著名心理学家之学术思想及西方,bN学史的研究与译介工作,“文革”后又在商务印书馆翻译出版数部心理学经典名著。高觉敷先生受教育部委托先后作为主编出版《西方近代心理学史》(1982年版)、《心理学史》(1985年版)和《西方心理学的新发展》(1989版),并与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先生一起主编了我国第一部《中国心理学史》(1985年版)。高觉敷先生还主编了《西方社会心理学发展史》(1991年版)、《西方心理学史论》(1995年版)和《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史》(1995年版)等,这些工作为西方心理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中国心理学工作者选择相应的研究课题等搭建了坚实的平台。高觉敷先生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分别对哈特曼、勒温、班杜拉、科尔伯格、米德及威尔逊等人的心理学思想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为国内学者了解他们的学术观点提供了全新的视界。
高觉敷先生的合作者刘恩久先生先后主编《心理学简史》、《社会心理学简史》,并作为主译者翻译出版黎黑的经典著作《心理学史》。刘恩久先生的遗作《西方现代哲学与心理学》和《刘恩久文选》由郭本禹教授整理后出版。杨鑫辉先生在高老去世后作为心理学史研究中心的带头人,除对中国心理学(思想)史进行系统研究并出版数本学术专著外,还先后主编《心理学历史与理论研究回眸》(1999年版)、《西方心理学名著提要》(2000年版)、《心理学通史》(五卷本,2000年版)和《新编心理学史》(2003年版)等。叶浩生教授出版学术专著《现代西方心理学流派》(1994年版);主编教材《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1998年版)、《西方心理学研究新进展》(2003年版)、《西方心理学理
论与流派》(2004年版)、《心理学史》(2005年版);《心理学通史》(2006年版);叶浩生教授于2005年翻译出版舒尔茨《现代心理学史》2004年修订版(第八版);2006年他还主编“心理学新进展丛书”,共11本,分别对积极心理学、女性主义心理学、叙事心理学、进化心理学、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生态心理学等进行了深度的梳理和阐述。郭本禹教授主编《当代心理学新进展》(2003年版)、《西方心理学史》(2007年版)、《外国心理学经典人物及其理论》(2009年版)和《现代心理学史》(2009年版);作为主译者翻译出版史密斯的《当代心理学体系》(2005年版)、赫根汉的《心理学史导论》(2005年版)、古德温的《现代心理学史》(2008年版)、霍瑟萨尔的《心理学史》(2009年版)和瓦伊尼等著的《心理学史-观念与背景》(2009年版)。郭本禹教授于2009年又主编了14卷本的《外国心理学流派大系》,对西方包括苏俄在内的十二个主要心理学流派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和论析。上述成果均可圈可点。
二、西方心理学史研究领域
不断创新的开拓者
如果说南京师范大学的心理学史研究中心的学者们主要关注对西方著名心理学家的学术观点予以引荐和评述并对当前西方心理学尤其是理论心理学和心理学史最新动态予以及时追踪的话,那么,处于北国长春的车文博先生及其学术团队则相对侧重于对西方心理学形成与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思想脉络的进行元理论分析和整体把握。
倘若放在宽泛的语境中审视,车文博先生对弗洛伊德主义的深度关涉与权威评析、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系统梳理和精妙解读、对无意识王国的完美揭示与独到拓展等都应属于西方心理学史或西方心理学流派的研究范畴。单就约定俗成的狭义学理归属而言,先生在西方心理学史这一领域取得的成就便足以让人羡慕不已:以副主编的名分出版至今依然广受好评的教育部统编教材《西方近代心理学史》(1982年版);主编大陆与台湾两个版本的《二十世纪心理学大师系列》(15卷本,1998年版);出版引起华人心理学界广泛关注的学术专著《西方心理学史》(1996年版);出版当代心理学家文库,车文博卷《透视西方心理学》(2007年版);主编《西方心理学思想史》(2007年版);主编《中外心理学比较思想史》(三卷本,2009年版)等;出版10卷本《车文博文集》(2010年版),其中与心理学史、心理学思想史有关的共计五卷,分别为西方哲学心理学史、西方哲学心理学思想史、中外哲学心理学比较思想史、西方科学心理学史和东方心理学,可谓蔚为大观、厚重艰深。限于篇幅,本文主要阐析《西方心理学史》、《西方心理学思想史》和《中外心理学比较思想史》这三本(套)彰显车文博先生西方心理学“三史”研究渐进历程之标志性成果的开创性贡献及其特色。
(一)《西方心理学史》——心理学史研究的一部经典著作
《西方心理学史》是台湾著名心理学家张春兴先生主编的《世纪心理学丛书》中的一本(车先生还撰写了一本国内首部《人本主义心理学》),该丛书由台湾东华书局(繁体字版,1996年版)和浙江教育出版社(简体字版,1998年版)联袂发行。车文博先生在本书的自序中满怀深晴地指出:西方心理学史既是自己最心爱的专业方向,又是其长期从事教学和研究的主要领域。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东风刚刚吹起,心理科学的春天慢慢走来,当时年富力强的车文博先生便以“评冯(即冯特,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一举成名,深得潘菽、高觉敷等老一辈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界巨擘的器重。先生在1978年破格当选为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后改为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开始辅佐潘菽先生、高觉敷先生带领中国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界的同行开展扎实系统的合作攻关;1984年当选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并兼任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并在1993-2001年连任两届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先生之所以取得这么显赫的地位,是与其学术背景和治学经历密不可分的。
车文博先生在本书的自序中提到了三件令他难忘的事情,促使他长期认真学习和深入研究西方心理学史。其一是他作为著名西方心理学史家杨清先生早年的同事、朋友和学生,曾聆听过杨先生的课程并不时请教学术问题。杨先生还告诫他,研究心理学史决不能以论代史,必须从第一手资料或原著出发,还心理学家的真实面目。这成为车文博先生编撰西方心理学史时主张尊重原著和坚持对心理学家进行客观评述的思想来源。其二是被我国心理学界一代宗师高觉敷先生聘为《西方近代心理学史》的副主编之一,前后两年多的时间经常聆听高老的教诲,并在高老身体违和之时代为主持书稿讨论并对全书进行通盘整理。车文博先生长期在得中国哲学和社会科学风气之先的吉林大学哲学系(后改为哲学与社会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并与高清海教授等人合著过产生重大影响的两部经典教材《欧洲哲学史纲》、《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历经“爱智”锻造、饱尝“哲理”熏陶,其哲学素养和思辨能力之高在中国心理学界几乎无人堪与之比肩。这也正是高老聘他担任副主编并撰写“17至19世纪英国和法国的哲学心理学思想”、“17至19世纪德国的哲学心理学思想”缘由所在。其三是受人民教育出版社委托审校译自俄文的外国心理学史专著《国外心理学的发展与现状》,本书思想线索清晰,理论分析透彻,主要依照历史逻辑阐述心理学基本问题的发展。车文博先生将之与波林的《实验心理学史》和舒尔茨的《现代心理学史》一并作为研究生必读教材。教学相长的结果使其确立了研究西方心理学史的基本理念和编撰原则。
《西方心理学史》是一部洋洋80余万言的煌煌巨制,大多数章节都是车文博先生经过长期的潜心研究和学术积累写就的,其间有诸多精辟的见解和独到的视角。比如说第一章关于学习西方心理学史的方法部分,先生别具匠心地提出了整体把握法、史论结合法、比较分析法和两点论评论法,可谓概括精炼、一语中的,无论对教师授课还是对学生学习都有很强的引领作用。第二编分四章深入系统地剖析了源远流长的欧洲哲学心理学思想及其对科学心理学创建的重要贡献。主要涉及到古希腊罗马、中世纪和文艺复兴、英法两国的经验主义、荷兰与德国的理性主义等哲学心理学思想。篇幅长达145页,占整书的五分之一还要多,这在国内外同类著作中是绝无仅有的。车文博先生自20世纪50年代初便深入钻研西方传统哲学,所以撰写这些章节时得心应手、驾轻就熟、评鉴精准。第七章关于冯特的历史贡献,车文博先生概括为:心理学的独立、实验心理学的创立和一支国际心理学队伍的建立,“三立”之说是先生“评冯”时得出的论点,现在已经成为国内同行的共识和定论。车文博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
研究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所以第十章便成为国内该领域研究的标尺。先生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心理学界率先专治弗洛伊德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影响研究,20世纪90年代起主攻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超个体心理学,所以本书第十三章和第十五章便写得有理有据、资料翔实、点评精到。
最后一章为“回顾与展望”,是最难把握也是最能凸显著者视域高下和学术功力的。车文博先生认为西方心理学史的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其内在思想逻辑线索,整个西方心理学史基本上是围绕着如何理解灵魂、心灵、心理的本质而展开的。先生将西方心理学史发展的内在逻辑高度概括为五个过渡:由内向的研究向外向研究的过渡,即由封闭意识的结构、元素的研究,到开放机能、行为的研究;由分析性研究向整体性研究的过渡,即由心理元素的分析到结构整体性的研究;由表层的研究向深层研究的过渡,即由表层的心理现象和外显行为的研究到需要、动机、情欲、人格的研究;由静态的研究向动态研究的过渡,即从心理静力学的分析到心理动力学的研究;由上到下研究到由下到上研究的过渡,即由人的意识研究到动物心理学的研究,再由动物心理学的研究转向人的行为的研究。车文博先生这一高屋建瓴的理性梳理和精湛概括,既体现了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后争论的思想实质和理论根源,又精准刻画了西方现代心理学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趋势。车文博先生认为通过研究和学习西方心理学史,可以提高人们对心理学的性质、对象和方法论的认识水平和辨别力。通过对西方心理学发展脉络和兴衰更替的深入辨析,车文博先生还创建性地对心理学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进行了大胆而又理陸的预测:第一,树立大心理学观(这是车文博先生与其弟子葛鲁嘉教授发出的一种深得学界同仁赞同的吁求),开展心理学改革,必将提到重要日程上来;第二,开展心理学本土化研究,建立科学本土心理学,是世界心理学发展的一种新潮流;第三,心理学研究取向的多元与综合,促进心理学理论模式的建构,是未来心理学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趋势;第四,强化理论研究和理论建构,提高心理科学的理论水平,是未来心理学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第五,面向社会、深人生活、大力加强应用心理学研究,是未来心理学发展的生命力所在(我国心理学的学科地位正在迅速攀升,这与在重大事件面前和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方面,心理学工作者勇于担当密不可分的)。上述研究和论断大大超出了知识史和学科史的范畴,已经进入逻辑思辨和理论整合的疆域,为下一步思想史的探索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同时也集中彰显了车文博先生敏锐的洞察力、高超的概括力、深邃的透视力和缜密的思辨力。本书因其扎实的理论功力、翔实的文献资料、开阔的学术视野、辩证的逻辑推演、理性的史论结合,在同类著作或教材中拔得头筹、独领风骚。
(二)《西方心理学思想史》——心理学史研究的一个里程碑
《西方心理学思想史》是《学科思想史丛书》中车文博先生任总主编的《心理学思想史》(两卷本,上卷为中国卷由燕国材先生主编),由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发行。如果说《西方心理学史》主要关注的是西方心理学产生与发展的知识史、学科史的话,那么,《西方心理学思想史》则将重心转移到对西方心理学之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思想体系的演变规律的深刻剖析与揭示上,可谓西方心理学发展逻辑与更替规律的智慧史、思想史。在车文博先生看来,西方心理学史是西方心理学知识体系发展演化的历史学科,主要包括西方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等一系列课题的发展与演变的历史。西方心理学史注重对代表人物、历史事件、学派背景、学术成就和主要影响等基本事实加以客观呈现和系统阐述。西方心理学思想史是旨在阐明西方心理学学科史中深层的思想发展进程的流派、代表人物的理论观点与方法论思想的专史;是对西方心理学学科史思想发展的脉络梳理和提炼升华,反过来又会指导、统帅和加深对西方心理学史的研究与把握;侧重西方心理学“知识”形成与发展过程的思想实质、逻辑线索和哲学根源,是对西方心理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其思想体系演变规律的揭示。
车文博先生指出:西方心理学思想史与西方心理学、西方心理学学科史和西方心理学流派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和侧重。思想史要以思想挂帅、人物当兵;思想为纲、知识为目;纲举目张、重在提升。先生强调,要牢牢扣紧“思想”这一红线和主旨,王线和内涵、标题或论题主要从思想逻辑出发提出问题或予以命题;人物统帅在某种思想之下,加以适当归类或概括,作为某种思想的代表或表征;以知识来表现和充实思想。先生的上述观点统一了大家的认识,确保了这部近九十万字巨作的学术规范和权威性。
车文博先生将西方心理学思想史分为西方哲学心理学思想史和西方科学心理学思想史两大部分。又将其细分为四个时期:1发轫一孕育期。大约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9世纪中叶,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之前古希腊罗马和其他欧洲国家心理学思想的萌芽、产生和发展的时期,属于哲学心理学思想范畴。由西方古代心理学思想的发轫、中世纪官能心理学与人文心理学思想的兴起、近代经验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发展、近代理性主义心理学思想的演变等四章组成,完成了对科学心理学形成的思想渊源的条分缕析和内在规律的深层梳理。从这些章节的标题和写作内容上不难看出,本书与《西方心理学史》的侧重点和选材布局是有很大区别的,这些章节由行家里手车文博先生亲自操刀主笔。2创建一纷争期。从19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20年代末,是科学心理学产生、学派林立的时期,包括内容心理学、意动心理学、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格式塔主义、日内瓦学派等。本书不太关注每一个学派的理论主张和学术观点,而是重点探讨其思想渊源、方法论基础、鲜明特点、思想体系、主要成就、根本缺陷和重要影响,实现了突出思想、略化知识的编撰初衷。3嬗变一通融期。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至60年代左右,是西方心理学派极端对立弱化、出现相互通融的时期。车文博先生将之总结为:托尔曼在行为主义基础上的整合;勒温在格式塔心理学基础上的整合;社会文化学派在精神分析基础上的整合。4多元一整合期。从20世纪60年代左右至今,是与现代哲学中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相适应的两种更大的综合的心理学研究取向的时期,即认知主义心理学思潮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车文博先生指出,随着脑科学和脑成像技术、神经心理学及其他相关科学的发展,符号取向的认知主义逐渐由网络取向的联结主义所取代。近年来又出现了模块论和情境理论等认知心理学新的研究范式,并预言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有可能成为认知科学今后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先生在75岁的高龄时还能敏锐地把握西方心理学的最新趋向,及时追踪学科前沿动态,的确令人敬佩有加。
车文博先生对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给出了独到的、言简意赅的评价:其一是实现了学派之间的整合,将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论、精神分析的动力论以及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应用观有机地融为一体;其二是提出了客观实验范式与主观经验范式整合的新思想,克服了西方心理学界因袭已久、难以逾越的非此即彼的二歧式思维模式。先生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大师级领军人物,在国内外心理学同行关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给出的所有定位与评价中,立论最全面、挖掘最深刻、境界最高远。
车文博先生在中外心理学史学界第一次明确提出西方心理学思想史的基本思想线索是围绕广义的机能主义与构造主义的对立、争论与融合展开的。其中,机能主义在古代的胚胎形式,是柏拉图的理念论和亚里士多德的生机论心理学思想,近代表现形式是荷兰和德国的理性主义心理学思想(官能主义与统觉主义),现代的发展形式则以意动心理学为开端包括美国机能主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等。而构造主义古代的胚胎形式是原子论心理学思想,近代表现形式是英法两国的经验主义心理学思想(联想主义和感觉主义),现代的发展形式则以冯特的内容心理学为开端,主要包括美国构造主义、格式塔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国内外心理学史界在对西方心理学的历史演变和心理学流派进行划界归类时由于所持的标准千差万别,所以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大部分学者干脆按学派诞生的时间早晚,将之均衡罗列,看不出内在的逻辑线索和承继关系。还有一些学者只是在“总结与展望”一章,要么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两种文化,将诸多心理学派分为主流心理学(坚持客观实验范式的实证主义研究取向,包括内容心理学、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日内瓦学派和认知心理学)与非主流心理学(坚持主观研究范式的人文主义研究取向,包括意动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拓扑心理学、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心理学);要么按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两大哲学方法论基础,将心理学流派分为实证主义心理学阵营(亦即科学主义心理学或上述主流心理学)与现象学一存在主义心理学阵营(即非主流的人文科学或非科学主义的心理学)。车先生的这一崭新的归类方式是从自古至今整个西方心理学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出发进行深层反思和系统概括的结果:广义机能主义心理学思想系统是以心灵、意识的功能和效用为研究取向的心理学思想;广义构造主义心理学思想系统是以心灵、意识、行为的结构和构成为研究取向的心理学思想。日内瓦学派因受到结构主义和欧洲机能主义双重影响,所以可称为日内瓦机能一结构主义。这种归类方式与将心理学派分为科学主义、人文主义的方式相比来得更为客观公正一些,因为人的心理活动本身便具有自然性、精神性和社会性三种复杂的属性,心理学也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中间或跨界科学,非此即彼的划分方法显得比较牵强附会。比如说把贯彻物理学之场论和心物同型论的格式塔心理学,将向量学和拓扑学引入心理学的勒温的场论与团体动力学,一心想将精神分析带人科学殿堂又与精神病学有着不解之缘的弗洛伊德之思想体系等归到人文主义阵营就有生搬硬套之嫌;同时主流、非主流的划分也有“话语霸权”倾向。车先生的戈。分方式与以哲学方法论基础加以区分的办法相比显得更为周全合理一些,因为一些学派的哲学方法论基础既非实证主义又非现象学一存在主义,比如说机能主义、日内瓦学派就不能归属实证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也不隶属于现象学一存在主义心理学。
车文博先生还原创性地总结出西方心理学思想史的几个内在逻辑规律,即一个主导思想:自然主义和科学主义;两条基本线索:两种文化、两种哲学、两种逻辑的对立、论争与融合;三次较大的分化与整合:从哲学之中、学派之间和两大范式间的分化与整合;四次革命:行为主义、精神分析、认知心理学、人本心理学革命;五大理论取向:行为论、认知论、精神分析论、现象论、生物论;六大启示:六大争论、六大焦点。这些概括发人深省、掷地有声。
(三)《中外心理学比较思想史》——填补学界空白的扛鼎之作
车文博先生主编的《中外心理学比较思想史》(三卷本)于2009年7月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心理学思想史研究领域,采用中外比较的方法在国内没有先例,且在世界范围内也没有可以借鉴范式。在相关文献十分匮乏的情况下,需要查阅和占有大量的世界各地具有代表性的第一手资料,并进行元理论分析和跨文化比较,其难度之大、挑战性之强可见一斑。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外心理学比较思想史》的立题与出版就具有一定的原创性,该书出色地完成了既定的目标,并占据了学术制高点。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就心理学史研究而言,泾渭分明地分为中国心理学史与西方心理学史两大战场。对中国乃至于东方心理学思想如何影响西方某心理学流派或心理学家的理论观点,或西方的心理学思想到底以何种渠道或者何人引人中国并产生实质性影响等方面的考量或深究尚付之阙如。本书既阐明中外心理学发展的各自规律,又兼顾几个大的心理学流派在各国的传播、发展与影响,同时立足子跨文化比较,特别是站在“类心理学”的高度去发现异同、揭示规律、明确努力方向。在阐析中国和西方的心理学思想与理论学说之外,还浓墨重彩地增列了印度、阿拉伯、苏俄、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心理学思想传统和近现代发展。在中外心理学史学界,第一次立体地系统挖掘、整理、阐述了东方传统文化中博大精深的心理学思想。车文博先生一直明确主张,比较研究在力图把握心理学世界范围发展的前提下,必须立足于中国国情,要以中外心理学史发展的思想线索为经,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心理学发展状态和动态为纬,力争中西合璧、相得益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这种立意高远的尝试和主张,为反对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霸权,避免东方国粹主义盛行;为剖析西方心理学的地域、历史局限性,展现东方心理学思想传统的宝藏性与传承性,确立了基调、夯实了基础。
在西方,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自1879年独立之后,主流心理学一直坚持客观实证、还原分析、方法中心的立场,想方设法抑或竭尽全力地成为自然科学神圣家族中的一员;过分贬低乃至敌视入文社会科学的思想观点、学术成果。这造成了西方心理学两种文化、立场的鲜明对立与相互攻讦。在中国,心理学无疑是“舶来品”,这使得中国心理学天生底气不足、缺少话语权。中国学人在研究中国心理学思想史时,要么不得不按照西方科学主义心理学这一模板,翻捡古纸、古人、古文中难得一见的符合自然科学取向的所谓中国心理学思想。这一邯郸学步、削足适履的做法,无视中国古、近代源远流长、自成一派、丰富多彩的心理学思想,结论只有一个:中国这一洋洋五千年的文明古国,根本没有心理学家,更没有心理学;要
么不顾及“心理实质”这条所谓心理学史的主线,自成体系或别出心裁地研究中国古人的心理养生观、天人合一观、情意论、智能论等。这一自娱自乐、自说自话的做法,不仅西方心理学界浑然不知、不明就里,就连国内大多数心理学同仁也不予理睬、不屑惠顾。《中外心理学比较思想史》立场坚定地奉行科学取向与人文取向统一的原则,恪守科学取向心理学(主流)与人文取向心理学(非主流)融为一体的大心理学观:以理论和思想主题比较研究中外心理学思想史,在凸显心理学科学主义强势进展的前提下,坚持以心理学人文科学视角进行分析探讨。用车文博先生的话来讲,既突出以人为本的心理学特质,强调心理学对象的主观性、内在性、本真性、整体性和能动性及质化分析,又明确反对形而上学的灵魂思辨,坚持采用客观科学的方法研究科学心理学的重大决策。这样一来,感知论、记忆论、思维论、人格论、学习论这些经典的心理学命题或领地与人性论、精神论、心身论、养生论、欲求论这些不太为主流心理学关注的人文社会科学话题或论域同处第一卷;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和中国科学主义心理学形态与意动心理学、精神分析、格式塔心理学、中国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共居第二卷;第三卷不仅关涉科学取向心理学的当代发展,也重点介绍人文取向的心理学的最新动态,不仅反映两大阵营的对立、分歧与争论,更关注它们的整合、互补与趋近。
《中外心理学比较思想史》用“四方”文化定位代替传统的“东西方”文化分野,古代中国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代阿拉伯文明和古代希腊文明被置于平等的位置予以比较,体现了一种公正的文化价值观。“四方”文明是关于“人一世界”关系的四种理论模型,即四种古代心理学研究范式:古代中国文明是一种整体性的理性哲学模型,古代印度文明是一种整体性的神学模型,古代希腊文明是一种分析性的理性模型,古代阿拉伯文明则是一种分析性的神学模型。本书不采用惯常的编年体、纪传体等编撰体例,而是以心理内容为主线,通过“类心理学”研究,勾勒出中外心理学的范式竞争与演进的历史。不是将史实、材料、事件、人物、观点简单罗列,而是全力构建心理学史学界一个全新的体系:中外心理学比较思想史。不以学科、学派、著作和事件挂帅,而以理论、思想的内在流变和内涵发展为主线;不以知识、人物和史料为论据,而以揭示心理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和体系更迭(深层的理论与思想)为主旨;不以欧美、中国心理学思想为唯一取材范本,而是广泛涉猎印度、苏俄、阿拉伯、日本等国的心理学发展及对西方心理学思想的吸收与在本民族文化植根性基础上的拓展与扬弃;不以一国或一种文化的视野包打天下,而是采用跨文化比较研究方法。这在国内外心理学史学界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因本书关涉的领域和层面相当广泛而复杂,这就需要一批有一定造诣且乐于奉献的理论心理学、心理学史方面的专家学者联袂协作、攻克难关。本书的作者为完成这本著作,都在原有研究和心得及最新、最权威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新的观点、新的思想,而不是老调重弹、简单重复。有的还是最新的研究成果,比如说车文博先生等对古代印度、古代阿拉伯的人性论、心理论、精神论、身心论、心物论、欲求论、人格论养生论等挖掘式开创性研究;彭彦琴对中国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的系统阐述等都是第一次系统出现在心理学史著作之中。充分显现了编著者自我提升、自我超越的严谨治学态度和为学境界。
三、与西方几本经典著作的比照看车先生
心理学“三史”研究的学术地位
车文博先生对心理学史半个多世纪的研究热情,取决于他有一个总的学术理念,即心理学史乃是“现实地承载着心理学学科统一性的学术部门”。车文博先生老当益壮、胆识过人、敢为天下先,先后出版《西方心理学史》、《西方心理学思想史》、《中外心理学比较思想史》等心理学史学巨著,在国内外心理学史学界属于首创,无疑有着填补学术空白的贡献与意义。我们精选数本国外学者的经典教材并与先生的著作加以比较,以彰显车文博先生心理学“三史”研究的学术地位和开拓陸贡献。
(一)有关西方心理学史的三部权威教材
《实验心理学史》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史家波林撰写,中国心理学史学界一代宗师高觉敷先生翻译出版的一部标准的经典教科书,此书问世使心理学史成为大学课程设置中最普遍的科目。共有两部心理学著作入选“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一百本名著”,本书与弗洛伊德的旷世之作《梦的解析》榜上有名,足见此书的地位之高。波林在本书的第一版序言中提到,鉴于心理学史常常忽略其短期的历史而侧重其长期的过去。所以他要尽可能再现历史的真实,反映19世纪下半叶以来科学心理学发展的客观历程。也正因为波林这一工作的“客观化色彩”,《实验心理学史》成为心理学史家的经典,经过他的宣传和强化,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实验室便成为科学心理学独立的标志。本书共二十七章,前八章主要论述近代科学的起源和近代心理学在科学内的起源;近代心理学在哲学内的起源占了五章;紧接着有三章谈论实验心理学的建立,分别论及费希纳、赫尔姆霍茨与冯特(转为“伟人说”论域);下面六章讲述近代心理学在德国、英国和美国的建立,主要涉及一些学派的观点;后四章的篇幅构成近代心理学的晚近趋势,包括格式塔心理学、行为学、脑的机能和动力心理学;最后一章为回顾。这个体系由于仅仅从学科内部看待心理学的发展过程,高估心理学中“伟人”的作用,而忽略了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因素对心理学发展的影响。
车先生在撰写《西方心理学史》一书时着力践行三项原则:坚持历史逻辑与思想逻辑的统一;坚持尊重原著与适当转述的统一;坚持客观介绍与分析评论的统一。这三个原则日后成为国内西方心理学史研究的具有共识性意义的原则,并且很好地克服了波林体例的弊端。
墨菲和柯瓦奇合著的《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也是一本心理学史的经典教科书。本书作者与波林一样,认为心理学是依靠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改造而来的一种类似于生物科学的科学。因为他们主张科学的结构是由它的实验方法及其成果组成的,所以,本书便大致按年代顺序一一列出不同研究领域中运用科学方法的收获。根据这样的研究路线,几乎完全不可能提供有关心理学哲学形态或有关认识论问题和价值理论的任何有关论述。他们自称:本书显然过于着重研究工作的成果,相形之下较少关注心理学理论的发展。此书1972第三版新增一编,即当代心理学的趋向与学科,分七章对七个心理学分支学科的历史发展与研究成果加以梳理。从体例上看,本书属于编年史、知识史、分支学科史范畴,由于本书忽视对心理学哲学渊源及心理学理论发展的考察,所以著名心理学家潘菽先生指出:这部史书只是对各学派的论据与观点进行罗列,而少评判,正误不加分辨。车文博先生的《西方心理学史》十分关
注对科学心理学哲学基础及心理学各学派理论传承的揭示,并采用两点论评判的方式对每一个心理学家或心理学流派的贡献与局限进行深入的剖析。由之关照,中美学者视野的差别及境界高下之分是不言而喻的。
舒尔茨撰写的《现代心理学史》自成一派,他自称本书是一部现代心理学的历史,既不是心理学的历史,也不是心理学之前的一切哲学研究的历史。在他看来,只有当人们试着用小心的控制的观察和实验来研究人类本性时,心理学才开始从哲学的先行者那儿获得某些独立。因此,舒尔茨关于哲学及生理学对心理学的影响言之甚少,主要关注自冯特开始的新心理学及现当代的学派发展。从体例上看,本书属于心理学的学派史、现代史范畴。难能可贵的是,本书对每种体系或学派论述都是通过其发展的三个阶段或三个水平展开的:其历史先行者或前辈;正式的建立与发展;这个学派产生的影响。在本书2004年第八版中又增加了积极心理学和进化心理学这两个目前流行的心理学运动。本书体系清新(新加历史在线和原著精选)、观点鲜明、脉络清晰、文笔鲜活、便于理解。车文博先生的《西方心理学史》中关于心理学流派的产生、发展、历史影响及学术地位等的论析,与舒尔茨的学术观点及撰写思路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关于西方心理学思想史的研究
众所周知,在国内外心理学界有关西方心理学学科史方面的论著可谓洋洋大观,但有关中国和西方心理学思想史方面的著作则是凤毛麟角,车文博先生领衔主编的《中国心理学思想史》和《西方心理学思想史》有其创建陸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在西方心理学史学界,不以学科史、知识史、编年史为旨归,而以揭示西方心理学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为己任的学者及著述十分罕见,黎黑及其《心理学史》堪称上乘之作。黎黑在本书的第一版序言中便开宗明义地指出:在科学史上,思想是特别重要的,因为科学是思想变迁的总汇。具有黎黑十分扎实的科学哲学的理论素养,他试图借助库恩的范式论,撰写一部区别于“旧史(体现伟人说)”的心理学“新史(体现时代精神说)”。他一直努力根据素材把历史写成叙事性的,强调心理学思想的主要观念。他指出:在任何一种情境里,史学工作者,也包括研究科学史的工作者,必须考虑理由和原因,亦即考虑科学观念的理性价值和可能有助于提出科学观念并接受或拒斥科学观念的理由。依据这样的理念,本书中学派之间的分歧与对峙及一个个居功至伟的心理学家退居次席或干脆忽略不计,而心理学的思想渊源、理论构念与传承关系则成为中心论题;在第二编论及心理学的独立时,不再是冯特及其后继者独领风骚,无意识心灵心理学、英国的适应心理学与之并驾齐驱;行为学说与行为主义不再混为一谈;认知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几乎未人其法眼。凡此种种,大胆新奇、令人耳目一新。
黎黑分两个学期讲授“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第一学期主要讲授《心理学史》,时间跨度从古希腊到20世纪初,第二学期主要介绍其所著的《现代心理学史》,时间跨度从19世纪中叶到现在,《现代心理学史》又成了知识史和学科史,而《心理学史》关于心理学思想的历史变迁与内在张力的挖掘并没有贯穿始终。以此作为比照点,车文博先生的《西方心理学思想史》很好地完成了对从古希腊到现当代心理学思想时代演进与主体更替的线索揭示和逻辑推演,比黎黑的《心理学史》挖掘得更深入、更彻底。
(三)有关中外心理学思想史的比较研究
受文化背景及语言障碍的制约,西方心理学界关于东西方心理学思想的比较研究几近空白。曾任美国东方心理学会主席并撰写过《亚细亚心理学》的墨菲尽管比较重视东方思想,对中国古代著作中的心理学思想也有所涉猎,还提出过东西方结合的主张,但寥寥数言、语之不详,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比较研究。瓦伊尼和金合著的《心理学史:观念与背景》(2005年第三版),对心理学思想史和心理学学科史进行了广泛的考察。该书力求提供大量取自于古代东方、西方文化、罗马帝国时代、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心理学思想实例。而大约从1600年起的现代,本书的焦点则集中在那些促进心理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思想传统上。这些传统包括理性哲学、经验哲学、生理学发展、新的量化技术、进化论、情绪问题的自然主义倾向以及19世纪意义深远的人道主义运动等。他们提到尽管强调内在发展可能是学科史的首要目标,但如果也能将注意力投向外在史——即作为促进学科内部事件形成的政治背景、经济、宗教、哲学、科学和社会力量,那么内容将会丰富得多。本书在阐析古代心理学思想时,虽然只用数页的篇幅,考察了古代中国、巴比伦、埃及、印度、希伯来和波斯等文化记录中所蕴含的心理学思想,但不再是以往言必称古希腊了。当然就研究的广度、深度和厚度而言,本书与车文博先生主持完成的中外心理学比较思想史研究相比,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中外心理学比较思想史》基于“原创性”、“元理论性”和“跨文化比较性”,从“思想史”和“类心理学”的视角,系统阐述了与心理学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等心理学元理论有关的基本问题与主要观点,最终建构了一套具有整合力的心理学元理论体系,同时还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全面总结和深入阐述了国内外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方面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本书以“思想史”为落脚点,以跨文化比较为立论点、以揭示中外心理学思想发展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为侧重点、以展望中外心理学未来走向为出发点,开拓了一条中外心理学思想史研究的崭新道路。
(责任编辑:蒋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