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海是如何促成“中国旅游日”诞生的?—访浙江省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赵福莲

2011-03-15孙优依

观察与思考 2011年6期
关键词:宁海徐霞客游记

观察记者 孙优依

5月19日,因为被定为“中国旅游日”而显得非同寻常;宁海,也因此被海内外人士所熟知。这一切缘于这座城市的旅游情结。

“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1613年5月19日,徐霞客在他的游记开篇写下了这句话,从此开始了他的传奇之旅。也许这位伟大的旅行家并不知道,在时隔四百年后的今天,他的游记开篇之语,竟成就了浙江宁海人成为首届“中国旅游日”的东道主。而在此之前,浙江宁海人已持续举办了八届中国徐霞客开游节。

为什么是宁海?本刊记者专访了宁海籍的浙江省社科院文学所赵福莲研究员,她将为读者揭开宁海中国开游节的神秘面纱。

观察记者:刚刚过去的5·19,浙江宁海作为东道主举办了首个中国旅游日的庆典活动,您作为宁海人,请谈谈这个5·19旅游日和咱们宁海有什么样的关系?

赵福莲:中国旅游日的设定与我国明代伟大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徐霞客有着密切的关系。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的5月19日,徐霞客从宁海西门出发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传奇之旅。他经过三十年考察撰成的60余万字的游记,开创了系统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的地理名著,又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被全世界列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20部著作之一。因5月19日是《徐霞客游记》的开篇之日,便成了现在中国旅游日的由来。

观察记者:国务院批准《徐霞客游记》的开篇日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您认为还有哪些方面的考虑?

赵福莲:关于“5·19”,设定这个时间还有其他方面的考虑。一个是时间上具有旅游的可塑性,对于全国大部分地区来说,这个时间处在旅游的黄金季节;第二个是认识上具有广泛共识,无论是政府部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还是专家、学者,普通百姓,都对这个日期较为接受;第三个是为了传承祖国的优秀文化;第四个是工作上有现实的基础。近年来,多个徐霞客旅游带节点城市组成了中国旅游霞客联盟,打响了旅游品牌。

观察记者:宁海是“游记”的发祥地,也是中国旅游日的发祥地,从准备到申报,这期间做了哪些努力?

赵福莲:作为《徐霞客游记》开篇地的宁海县,早在1998年设立县旅游局时便确立了要打响《徐霞客游记》开篇地品牌的发展战略。

而真正提出“5.19”作为中国旅游日,是在2000年。据我所知,这年的8月14日,宁波的一次旅游推介会选择在北京举行,宁海旅游局的领导碰上了时任国家旅游局旅游促进司的李建平处长,于是大胆地提出拟把《徐霞客游记》开篇日定为“中国旅游日”的建议。仅仅过了半个月即8月29日,宁海县又抓住宁波市局去国家旅游局汇报工作的机会。这一次,他们开始书面申请,要求将5月19日定名为“中国旅游日”,这是在全国范围内第一次以书面形式提出的倡议。从此,宁海县开始了十年漫漫的“申日”之路。为了发展旅游事业,探寻古人旅行时的心境,从2002年起,宁海县每年在5月19日举办徐霞客开游节,影响一届比一届大。

2009年12月3日,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指出要设立“中国旅游日”。12月4日,设立“中国旅游日”相关工作正式启动。经过网民投票、讨论等多个环节,最后国家旅游局采纳了宁海县的提议。

为了把“5·19”这个日子定为中国旅游日,宁海县的各位领导和宁海人民努力了整整十年的时间。2011年的4月12日,国家旅游局正式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每年的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

观察记者:你觉得是什么让宁海人一直坚持这“抗战十年”呢?

赵福莲:这可以追溯到宁海人坚韧的性格和宁海人民对旅游文化的情结以及对徐霞客的敬仰之情。宁海人最大的特点就是韧性。为了“申日”成功,宁海人百折不挠地从杭州到上海、从上海到北京,一路奔走相告、摇旗呐喊,感动了很多人!在这十年时间里,宁海人民把最好的大道命名为“徐霞客大道”,把最美的公园命名为“徐霞客公园”,吃饭之处有“霞客酒店”,喝茶之地有“霞客茶楼”,你不经意间踏入的那个广场就叫“五一九”,甚至你一不小心吃到嘴里的麦饼叫做“霞客饼”,你坐在以霞客命名的旅馆里,打开宁海电视台,看到的栏目就是“人意山光”。明代以降,宁海城里人人皆知正学先生(明代方孝孺)。而今,宁海人谁不知道徐霞客其人?霞客,宁海人民已经把他当作了自己人。霞客自宁海出西门的足迹已随岁月远去了,而他的精神却和宁海精神融合在了一起,他的文化也和宁海文化融合在了一起。宁海人民已经没有办法把霞客从内心里忘却。因为,在宁海人民的心里,他本来就是自己人!漫步在宁海的大街小巷,稍作注意,便能发现在这个江南小城徐霞客文化已与当地民众的血液以及生命融合在一起!

观察记者:时隔398年后,再以徐霞客之名办中国旅游日,有着怎样深层次的意义?

赵福莲:从徐霞客开篇写的“云散日朗,人意山光”这个句子解读,不难发现近400年后办中国旅游日的意义所在。“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这寥寥数语,道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时间、地点、人文、自然与心境,全都浓缩在了里面。春天是万物生发的季节,仲春或者暮春正是出游的好时节,就连古代的圣人也向往这种生活。

读《论语·侍坐章》便可得知,孔子与他的弟子子路、冉求、公西赤、曾点四人一起坐在那里聊天,孔子就让他们说说自己的理想。弟子们一一说了,有带军的,有治国的,有祭礼的,但孔子独独欣赏曾点的理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按理说,孔子应该赞叹子路和冉求两位弟子,他们的理想是治国平天下,这也是儒家所倡导的。可孔子怎么会赞叹起曾点的呢?这个曾点似乎没有什么大的理想,只想走在春天里!而这个只想走在春天里的弟子,却受到了孔子的表扬,这是什么原因呢?很简单,治国平天下的最终目的,就是让老百姓开开心心地走在春天里!治国的最高境界是让老百姓看不到兵器,不知道有战争这回事儿。他们只知道春天的时候,桃花开了,柳树绿了,风筝飘上了天空,鸳鸯浮在了水面。他们穿起宽大的春服,三五成群地走出家门,走在春天里,无论沐浴,无论跳舞,更无论唱歌,那颗心如同清洗过一般,洁净无染。春天里开满了鲜花,他们的内心也处在绽放的状态。内外一致,情景交融,那该是多么诗意的生活!诗意地栖居,正是人们的生活理想!

孔子的这种生活理想,与徐霞客出游的志向是一脉相承的。旅游在人的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意义:启发人们的出游意识,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故国家旅游局把5月19日这个适合出游的好时节定为“中国旅游日”,那是非常及时与必要的。

观察记者:您也提到宁海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同时也是宁波市惟一一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生态区。那么,宁海有着怎样的魅力?

赵福莲:宁海有着相当丰富的旅游资源,不仅有可爱的自然景观,更有迷人的人文景观。按照《徐霞客游记》一路过去,从宁海开篇那天(1613年5月19日)到现在已经398年了,但仍能找到当时他所描写的风景、风光与风土民情。现在的宁海,可以说是真山,真水,真精神,无论你走到哪儿,都会感受到《徐霞客游记》开篇时所说的“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的心境与环境。最令人难忘的是浸染了徐霞客精神的宁海人以及在宁海随处可见的霞客文化景观。

在2008年东西方“游圣”文化对话研讨会上,马可·波罗的第34代孙与徐霞客第10代孙徐振庆互赠自己祖先的游记奇书。本刊资料

观察记者:这次的中国旅游日,是以“十里红妆”盛大场面开场,那“十里红妆”是传说还是确有其事呢?

赵福莲:所谓“十里红妆”是指浙东地区(主要是指宁绍地区的绍兴、宁波、宁海等地)特有的传统婚妆系列及相关民俗,当地人常用“良田千亩,十里红妆”来形容嫁妆之丰厚,表现了丰厚嫁妆之宏大场面。“十里红妆”有传说,也有历史事实。传说南宋开国皇帝赵构被金兵追到宁波西乡(浙东各地都有这个传说),一个农家姑娘在晒场上用箩筐把康王罩起来,把金兵骗了过去。康王被救后,就向姑娘说明了真实身份,并承诺说:“等我坐稳龙廷,派人抬你去当皇妃,以报答救命之恩。”并相约以肚兜为凭,只要把这个肚兜挂在门口就行了。第二年,康王来寻恩人,结果村子里有姑娘的人家,都挂起了肚兜,皇帝无法判断哪家姑娘是真正的救命恩人,便下了圣旨:“浙东女子尽封王”。女子出嫁时可享受公主的待遇,凤冠霞帔,嫁妆可以雕龙刻凤,给了浙东婚俗极高的地位。

大多人都认为“十里红妆”的来历就是源于这个传说,其实不然。历史上真有其事:南宋建炎三年(1129),南宋高宗南逃到浙东地区,如绍兴、宁波、宁海、台州一带都有他的踪迹。绍兴二年(1132),高宗回到杭州,前后有四年时间是与浙东人民在一起度过的。可以说,在动荡的四年时间里,是浙东人民与他一起同甘共苦,帮他渡过了难关,故他与浙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如《辍耕录》记载高宗到了浙江临海的章安镇黄椒村时的情形:“少焉,千乘万骑毕集,始知为六龙临幸。野僧初不闲礼节,恐怖失措,从行有司教以起居之仪。山下曰黄椒村,村之妇女闻天子至,咸来瞻拜龙颜,欢声雷动,曰:‘不图今日得睹天日’。帝喜,敕夫人各自逐便。故至今村妇皆曰夫人,虽易世其称尚然不改。”村妇被高宗称为“夫人”,未嫁女子自然是“公主”了,故浙东女子出嫁享受“公主”之待遇,绝非是传说,而是确有其事。类似于这样的记载是大大不乏的,我已查找到很多这方面的历史资料,将会在《“十里红妆”研究》这本专著里详细叙述。

观察记者:宁海宋朝时的航帮在中国航海历史上有着很重要的位置,我们知道,您也在开展三门湾开发的课题研究,您能说说宁海宋朝的航帮文化吗?

赵福莲:五代尤其是两宋时期,三门湾成了宋代航帮的聚集地。五代时,吴越王钱弘曾担任过台州刺史,天台山之高僧德韶后来成了吴越国的国师。吴越蒋承勋、蒋衮等海商世家,频繁往返于明州(宁波)、杭州、台州与日本间,多次充当吴越国与日本的民间信使,并奉吴越王钱弘之命,到日本购请天台宗教典。宋时,宁海三门湾出现了庞大的航帮船队,其中著名的有郑仁德、周文德、周文裔、周良史等,周氏一族是宁海东岙村的航海世家或海商世家。《宋史·日本传》和木宫泰彦所著的《日中文化交流史》中,都留下了他们的光辉业绩。

据史料记载,从唐晚期始,原经朝鲜半岛的中日海上航道(北路),改由南路江浙海直航日本。尤其是唐开成二年(837)后,日本方面废止了遣唐使之举,故来往于中日双方的任务便落在了中国民间航帮的身上。而三门湾航帮就是北宋时期浙东民间航帮的一个杰出代表。据初步统计,三门湾航帮的船队在整个北宋期间前往日本进行贸易或政治宗教活动至少达70余次。如宋熙宁二年(985)夏季,宁海商人郑仁德从白峤港头发船,于同年孟秋到达日本港口。日本高僧然、成等搭船回日本,同时带去首部佛教《大藏经》和释迦牟尼佛的仿真身旃檀像等物,后者成为日本国之国宝。宋端拱元年(988),郑仁德商船回国时,然又派弟子嘉因、乾祚等持表文和贡礼搭船入宋,由宁海北上进京向宋太宗致谢并进贡礼物。从此,宁海三门湾便成为日使朝宋贡道之重要口岸。敦煌高僧昙猷创建的寿宁寺,也成了日使往返之接待重地,并因此而获得宋太宗亲赐手书30轴并赐与寺名。

宁海展示的浙东地区传统婚嫁民俗“十里红妆”。本刊资料

三门湾的东岙村周氏航海世家值得大书特书,据宁海下洋周、双水村的《周氏宗谱》记载:东岙一世祖周希星是从台州迁入的,东岙周氏三世祖周文裔生于北宋建隆三年(962),娶塘上(东岙村内)陈氏为妻,后又娶日本夫人。周文裔生子周良史,周良史生子周弁。周弁是宁海历史上的第一位进士。周良史对于中国航海技术的贡献是不小的。他不但是一位杰出的海上商人,更是北宋官府指定的三门湾航帮之纲首。他在航海技术中,大胆地采用了平衡舵、水罗盘与舭龙骨等船上的先进仪器与设备,使三门湾航帮的造船技术,在北宋初群冠于民间,而又普遍高于官府和军方之水平。然而,在一次海难中,周良史救了三四位日本僧人后,想再救自己的同胞时,因体力不支而葬身大海。他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为中日两国的人民友好献上了鲜活的答卷。可以说,他是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天使,更是两国人民心中的海上英雄!

成了当时“海上丝绸之路”三门湾重要一站,也因此而载入了中日两国文化的史册!

观察记者:“中国旅游日”的设立,赋予了宁海新的责任,在旅游市场日益成熟的今天,宁海旅游的发展有什么新思路?宁海是徐霞客开游第一步,在5·19之后,宁海怎么走好第一步?

赵福莲:将“中国旅游日”与徐霞客联结起来,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群众的普遍认同,而我觉得徐霞客已经不属于任何一个地方,他属于名山,属于大川,更属于祖国。宁海县县长褚银良曾说,“徐霞客是属于全中国、全人类的,我们并不是要说徐霞客就是宁海的。我们始终坚持,只要设立‘中国旅游日’这个日子,它就会对包括宁海在内的各地发展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人文经济提供契机。”我可以自豪地说:“宁海人民已经准备了整整十年的时间。否则,这个诗意的日子不会和宁海人民结缘!”

5·19,带着春意,带着祝福来了。但同时,就像宁海县委书记王剑候所说的那样:“‘5·19’能够成为中国旅游日,不仅象征着荣誉,更重要的是意味着责任。这种责任就是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坚持保护与开发相协调,坚持规划与管理相并重,以更好地保护好宁海的生态环境,把宁海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重大的责任面前,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面前,宁海人民一定会好好珍惜,好好努力,不辜负这来之不易的一切!他们将吟诵着“云散日朗,人意山光”的句子,像当年的徐霞客一样,豪情满怀地踏上新的征程!

观察记者:中国旅游日在落定5·19以后,又时值三门湾研究开发的推动,这对宁海将意味着什么?

赵福莲:通过中国旅游日的宣布,宁海其实已经从一个昔日籍籍无名的小邑,成为了世界瞩目的一个地方。这次活动开幕式的大巡游中,能够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民间表演舞蹈队。我看到一份中外记者的名单,其中有不少记者来自世界各国。中外媒体竞相报道宁海的庆典场面与这次旅游日落地宁海的重要意义。他们已经把一个节日上升到了一种文化高度,一种精神的象征。在节日期间,宁海举办了“三门湾经济合作与发展高峰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以及周边宁海、象山、三门等三地领导以“蓝色引擎,发展共赢”为主题,就如何加快三门湾区域开发建设,打造浙江省海洋经济示范区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达成共识,三县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三门湾区域合作的倡议书》。这意味着,宁海正大踏步地进入海洋大时代,将在蓝色的海洋上谱写新的篇章!这也是徐霞客精神的延续与发扬。

猜你喜欢

宁海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在这棵树下说再见
地心游记(十)只剩我一个人
寻梦环游记
寻梦环游记
超市游记
《徐霞客·游五台山日记》
徐霞客志在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