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利多卡因静脉推注预防药物性静脉炎的实验研究
2011-03-14崔秀云宋慧敏
闫 芳 崔秀云 宋慧敏
(黑龙江省医院 150036)
静脉输液导致的静脉炎是临床常见的输液治疗的并发症。尤其是输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引起穿刺静脉沿静脉走向出现红肿和疼痛,皮肤下出现红线,严重者可致受累静脉出现索条状改变和结节并伴有血管内膜损伤、平滑肌痉挛不同程度的静脉炎。输液性静脉炎的出现往往给病人带来痛苦,并干扰了正常的临床治疗。本实验试图通过科学的实验设计,采用兔耳静脉在输注高渗药物(20%甘露醇)前小剂量推注利多卡因,观察其静脉损伤程度及静脉炎病理反应过程,为临床药物性静脉炎的防护提供依据,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新西兰白兔12只(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试验动物中心提供),体重2.0—2.5kg,雌雄不限,月龄 5—6.5 月。随机分为A、B、C组,每组4只,双耳同时利用。静脉注射药物采用20%甘露醇、利多卡因(批号:0811046规格:10ml:0.2g),BD公司生产24G静脉留置针。
1.2 方法
1.2.1 操作方法 剃去耳缘静脉周围毛发,静脉穿刺成功后,A组(常规组)左右双侧兔耳缘静脉直接输注20%甘露醇,0.5g/kg,控制药物推注速度为1ml/min。无干预措施。B组(利多卡因组)双侧兔耳缘静脉穿刺成功后推注0.8%利多卡因lml,续接20%甘露醇,浓度、速度同常规组。C组(硫酸镁组)直接输注20%甘露醇(浓度、速度同常规组)后用50%硫酸镁湿热外敷护理干预,8小时一次,一次30min。
1.2.2 标本采集 每组注射48h后于双侧耳缘静脉穿刺处切取长1.5cm、宽0.4cm静脉及其周围耳廓组织。用10%甲醛固定24h,送病理科进行石蜡包埋,常规病理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病理变化。
1.2.3 观察指标
1.2.3.1 局部静脉大体表现 观察有无静脉炎、静脉炎的严重程度。静脉炎判定标准按照美国静脉输液护士学会制定的标准[1],将静脉炎分为5个等级。0级:没有体征:I级:局部发红:II级:局部红斑或水肿:III级:红斑、水肿,条索状静脉形成:IV级:红斑水肿显著,条索状静脉形成 >2.5cm,有脓液渗出。
1.2.3.2 组织病理学改变观察指标 观察血管内皮肿胀、血管周围水肿、炎细胞浸润、管壁增厚、内皮细胞增生肿胀等病理改变,损伤程度由轻到重按照等级评定,每个项目分为4个等级:无、轻度、中度、重度,由专业病理科医师盲法判断。1.2.4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病理组织学结果采用多个独立样本等级资料比较的。
2 结果
2.1 输液静脉外表观察 常规组与硫酸镁组在输注20%甘露醇后5—10 min后部分静脉表现为外周静脉刺激征象,沿静脉走向及侧枝静脉充血发红,皮肤温度升高,持续约30min。利多卡因组的兔耳缘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在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P<0.025)。表明利多卡因能明显减轻静脉炎的严重程度。见表1。
表1 静脉炎发生率的比较
2.2 免耳缘静脉损伤程度比较 常规组标本中分别可见静脉管腔内可见部分中重度内皮细胞脱落,内皮肿胀、血管周组织水肿,中等量炎细胞浸润,部分静脉内血栓形成。而硫酸镁组、利多卡因组的病理反应减轻。利多卡因组优于硫酸镁组。统计学有差异,P<0.05。利多卡因组部分表现轻度血管内皮肿胀、血管周组织水肿、管壁增厚内皮细胞增生,无炎细胞浸润、无血栓形成。见表2。
表2 注药后48h免耳静脉病理损伤程度比较
3 讨论
药物输液性静脉炎是临床治疗中最常见的药源性疾病之一。一般认为,血浆渗透压的增高是导致静脉炎的主要因素之一。当输入高渗液体时,血浆渗透压升高,致使组织液渗透压随之升高,血管内皮细胞脱水,进而局部血小板聚集,并释放前列腺素E1、E2,静脉壁通透性增强,白细胞浸润并产生炎症改变,同时释放组织胺,使静脉收缩、变硬[1]。甘露醇是一强有力的高渗性组织脱水、利尿药。而且在临床应用中多强调快速静脉滴注,致使局部静脉内渗透压迅速增高,从而对血管产生更明显的损害作用。静脉炎发生率很高,据文献报道反复静脉输注20%甘露醇2d内静脉炎发生率为 45.69%,2d后静脉炎发生率达100%[2]。本实验研究表1所示,常规组在输注20%甘露醇48h后,大体观察静脉炎的发生率为87.5%,与国内报道相符[2]。通过硫酸镁外敷、输注前推注小剂量利多卡因的护理干预后大体观察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硫酸镁外敷为62.5%,利多卡因组发生率最低25%,程度最轻,统计学有差异(P <0.005)。
利多卡因是一种酰胺类局麻药,据报道利多卡因可减轻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并能减少细胞内氧自由基的释放,进而细胞膜受攻击后产生的活性产物及趋化因子减少,则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率降低,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静脉注射后,可对局部静脉产生封闭作用,阻断病灶周围神经末梢传递,减轻药物对局部血管的不良刺激,减轻和阻止液体和药物的渗漏及疼痛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此外利多卡因还可缓解机体痉挛,改善局部缺血、缺氧状态[4]。本研究进行了高渗药物20%甘露醇输注后48h病理学观察,在输液前推注利多卡因组与硫酸镁外敷组、常规组的兔耳缘静脉炎的发生率和静脉损伤程度有明显差异,利多卡因组静脉损伤程度最轻,统计学有意义(P<0.005)。结果表明,在输液前小剂量推注利多卡因,可使输液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且能减轻输注静脉的炎症的病理反应。对临床应用利多卡因对输液性静脉炎的防护提供可靠依据。
[1]张仙爱,刘敏,兰娟,等.预防诺维本所致静脉炎的研究进展[J].现代肿瘤医学,2005,13(1):138—139.
[2]梁月香,卞素琴.使用动静脉留置针静滴甘露醇的护理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1997,12(9):39.
[3]颜霞婷.预防静脉滴注20%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护理探讨[J].上海护理,2002,2(3):39—40.
[4]孙国勤,徐惠芳,江伟.利多卡因对中性粒细胞致体外培养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华麻醉医学杂志,1999,12(19):736—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