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荒漠区牧民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及应对措施初探
——以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为例
2011-03-14侯向阳那日苏
王 海,侯向阳,秦 艳,那日苏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阿拉善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之一,更是我国沙尘暴多发中心之一[1]。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和超载过牧的影响,阿拉善荒漠和草原化荒漠区草地发生不同程度的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植被分布面积及盖度变小,生产力降低2/3~1/2,草地生态环境不断恶化[2],人民生产生活需求与生态资源保护的矛盾凸显。随着草原区“双权一制”( 即草地所有权、使用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逐步贯彻落实,牧户成为草原区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草原资源经营管理的直接决策者[3]。在以全球变暖为主要气候特征的大背景下[4-5],草原牧户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及生产经营决策,不仅影响牧民的收入水平,而且能有效减缓草原退化速度[6]。不同区域人群对气候变化的感知结果也存在不确定性及片面性,采取的应对行为也不尽相同,难于把握[7-8]。因此,开展荒漠区牧户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及应对措施研究,对提高牧户气候变化适应能力,推进我国西部草原生态保护和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区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 阿拉善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地形呈南高北低状,平均海拔900~1 400 m。地理位置97°10′~106°52′ E,37°24′~42°47′ N,总面积26.99万km2。气候特点是干旱少雨、夏热冬寒、昼暖夜凉、风大、蒸发量大、无霜期短。年平均气温在8 ℃以上,≥10 ℃的积温在3 000~3 400 ℃·d,年平均降水量33.2~209.0 mm,蒸发量2 328~3 934 mm,连续无降水日数年最长可达253 d,最短63 d,全年7级以上大风日数16~58 d,风期长达5个月之久[9]。光能资源极为丰富,风能资源也较好。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寒潮、大风、雪灾、霜冻、暴雨山洪、冰雹、干热风等。其中,干旱灾害发生频率最高[10]。
阿拉善盟植被主要以草原化荒漠、荒漠化草原以及典型荒漠为主。植物以灌木和小灌木为主,主要包括,霸王(Zygophyllumxanthoxylon)、珍珠(Salsolapasserina)、红砂(Reaumuriasoongorica)、泡泡刺(Nitrariasphaerocarpa)、短角锦鸡儿(Caraganabrachypoda)、骆驼蓬(Peganumharmala)、小果白刺(N.sibirica)、猫头刺(Oxytropisaciphylla)等。物种丰富度最高的4个科是豆科、蓼科、禾本科和菊科[11]。
调查区为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以下简称阿左旗和阿右旗)。阿左旗土地面积8.04万km2,可利用草地面积4.3万km2。2008年阿左旗辖13苏木镇,139嘎查(村),人口14.3万,是1978年的1.36倍,人口密度1.78人/km2。2008年年末家畜为114.7万头,是1978年的1.11倍。畜牧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913.8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22 815万元,增长24.97倍。农牧民纯收入与过去相比也有较大幅度增长,由1984年的283.6元增加到2008年的5 364.1元,增长8.3倍。阿右旗地理特征以沙漠戈壁,丘陵山区为主,土地面积7.52万km2,可利用草原面积4.6万km2。2008年阿右旗辖5苏木镇,39嘎查(村),总人口2.5万,是1985年的1.17倍,人口密度为0.33人/km2。2008年年末家畜为18.0万头,农牧民纯收入达到6 631元/人。
1.2调查内容、方法与数据获取
1.2.1调查内容与方法 调查内容分为两大部分:1)调查区气象资料收集;2)牧户调查。
气象资料由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授权使用。气象资料主要选取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牧户调查问卷对象主要选择纯牧户户主。调查内容包括:家庭社会经济特征,包括户主性别、民族、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口、劳动力人口、家庭人口年龄结构和文化程度、家畜情况、草地情况及家庭收支概况;牧户家庭对气候变化趋势与生态环境影响的感知;牧户家庭对极端气候灾害事件发生与影响的感知;牧户家庭应对气候变化对策。调查方法参考赵雪雁[3]采用的参与性农户评估方法(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PRA),同时对访谈内容进行开放式提问。
1.2.2数据获取情况 阿左旗和阿右旗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主要来自1985-2009年《阿拉善盟统计年鉴》。牧户调查问卷数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组织专门调研人员,于2010年4月至2010年5月到阿左旗和阿右旗牧户家直接进行面对面访谈。阿左旗选择了5个苏木,23嘎查,60户,所调查区域占左旗苏木镇总数的38.5%,嘎查村总数的16.5%。阿右旗选择了3个苏木,9嘎查,60户,所调查区域占右旗苏木镇总数的60%,嘎查村总数的23.1%,两个旗合计调查120户,剔除无效样本8户,收集有效问卷共112份(表1)。对2009年初家畜情况按照“天然草地合理载畜量的计算(NY/T-2002)”采用现存家畜折算为标准家畜统计。
表1 调查区获取有效问卷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调查地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2.1.1气温 阿左旗近50年年均气温为8.2 ℃,总体呈上升趋势(图1),而且线性模型在0.000 1水平上显著,气候倾向率为每10年0.45 ℃,相关系数0.763 5。近50年,1998年是阿左旗最暖的一年,年均温距平为1.8 ℃;1967年最冷,年均温距平为-2.0℃;最暖年和最冷年年平均气温之差达3.8 ℃。
图1 阿左旗和阿右旗1960-2009年年平均温度与距平值曲线及线性趋势
阿右旗近50年年均气温为8.8 ℃,比阿左旗高0.6 ℃。气温总体也呈上升趋势,而且线性模型在0.000 1水平也是显著的,气候倾向率为每10年0.34 ℃,相关系数0.706 4。近50年中,阿右旗最暖和最冷年与阿左旗年份一致。最暖年均温距平为1.6 ℃,比最冷年高3.3 ℃。
2.1.2降水量 近50年阿左旗和阿右旗的年降水量总体趋势都是在波动中微弱增加(图2),气候倾向率分别为每10年2.56和2.47 mm。近50年年均降水量阿左旗为209.9 mm,阿右旗为116.5 mm,阿左旗是阿右旗年均降水量的1.8倍。
图2 阿左旗和阿右旗1960-2009年年降水变化曲线与线性趋势
2.2牧户家庭基本状况与经营现状分析
2.2.1牧户家庭基本状况 阿左旗访谈户组户主年龄最大为87岁,最小29岁,平均49岁;阿右旗访谈户组户主年龄最大为73岁,最小33岁,平均47岁;阿左旗和阿右旗访谈户组年龄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分别占各旗访谈户组的77.2%和74.5%。两旗访谈户组户主文化程度相比有一定差异,阿左旗高中及以上学历者较多,占17.5%,但两旗访谈牧户组总体文化水平偏低,以小学为主(表2)。阿左旗和阿右旗访谈户组家庭人口和劳动力较为接近,家庭人口主要以2~4人为主;劳动力主要以2人为主,这主要是因家庭子女到旗里学校接受教育,同时部分老人陪同照料所致。
2.2.2牧户家庭经营现状分析 将阿左旗和阿右旗调查牧户分别按草地面积由大到小排列,并将面积最大牧户编号为1,以此类推。阿左旗调查户草地面积低于阿右旗,平均面积分别为875和1 397 km2。2009年阿左旗和阿右旗牧户现存载畜量基本一致,分别为512和513羊单位(图3)。得出,阿右旗牧户单位面积载畜量普遍低于阿左旗。
2009年阿左旗和阿右旗调查户总收入超过40 000元所占比例分别为70.1%和72.7%,总支出在40 000~60 000元的占40%以上(表3)。
表2 调查牧户家庭基本情况
2.3牧户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感知与应对
2.3.1牧户对气候变化趋势的感知分析 阿左旗和阿右旗牧户对气候变化趋势的感知基本一致(图4)。约95%的户主普遍认为年降水量和春季降水量减少,大风和沙尘暴的天数及强度增多。约50%户主普遍认为年降雪量减少,夏季和冬季气温升高。
图3 阿左旗和阿右旗牧户草地面积及2009年现存载畜量变化曲线
表3 2009年阿左旗和阿右旗经济收支分析
2.3.2牧户家庭对草地生态系统及环境变化的感知分析 调查显示(表4),阿左旗和阿右旗牧户对草地生态系统及环境变化的感知比较相似。普遍认为草地生产力和草地植物种类减少;土壤沙化、草地鼠虫害和地表水减少程度增加;但土壤盐碱化无变化,仅个别区域牧户反映有所增加。
2.3.3牧户家庭对极端气候灾害事件发生与影响的感知分析 阿左旗和阿右旗两组牧户对极端气候灾害事件发生年份及对生产生活影响的感知基本一致。对极端干旱气候灾害事件发生年份记忆最深的主要集中为近10年;大风和沙尘暴灾害事件最严重的为2010年;牧户对2007-2009年大雪的影响记忆较为深刻(表5)。干旱、大风和沙尘暴对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主要为不利家畜健康、羊毛品质下降和不利牧草生长,而大雪主要对家畜健康不利。
2.3.4牧户家庭应对气候变化对策分析 在干旱、大风、沙尘暴、大雪等灾害性气候发生时,牧户采取的主要应对措施:购买草料满足家畜的营养需要,圈养饲喂。特别是干旱年份还要通过处理部分家畜以适应草地牧草供给不足及购买草料的投入。
以2009年为例(表6),为了畜牧业生产的维持及增收,避免冬季大雪及春季干旱影响,牧民加大冬季及翌年春季草料投入,从而减少家畜因营养不良引起掉羔及死亡。阿左旗和阿右旗草料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20%~40%。阿左旗牧户草料支出集中于10 000~20 000元,明显大于阿右旗支出(0~10 000元),这主要因为两旗人均草地面积存在差异,阿右旗牧户草地面积大,冬春季可以维持一定的枯草供应,草料支出以购置家畜颗粒饲料为主。与此同时,一部分牧户通过多种渠道就业。一方面可以解决家庭剩余劳动力问题,且增加家庭收入;另一方面,降低气候变化带来的畜牧业生产风险。调查得出,阿左旗牧户出去打工的户数较多,占调查户的37%,是阿右旗(22%)的1.8倍。阿左旗打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20%~40%,最高能达到50%。阿右旗打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10%~30%,低于阿左旗打工收入所占比例(表3、表6)。
图4 受访户对近30年气候变化感知频数百分比
表4 受访户对近10年草地及环境变化感知频数 %
表5 受访户对极端气候灾害频数大于10%的年份回忆
表6 2009年阿左旗和阿右旗草料支出及打工收入分析
3 小结
近50年阿左旗和阿右旗年均气温呈极显著上升趋势,但年降水量总体趋势仅在波动中微弱增加。牧户对温度升高的感知与事实基本相符。牧户感知草地生态环境认为近10年草地生产力和草地植物种类已经减少;土壤沙化、草地鼠虫害和地表水减少程度增加。极端气候事件在近10年中频发,并对家畜健康和生产、草地牧草生长产生极大影响。受气候变化影响,在畜牧业生产中牧户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在秋季储备充足草料备用,同时结合圈养方式维持生产。遇到极端干旱年份,还要大批处理家畜,严重影响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气候变化还将持续影响牧区人民的生产生活。荒漠区作为敏感区和脆弱区,更值得密切关注。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才能有效地减缓和降低气候变化对荒漠区牧民的影响。
[1]张黎,龙瑞军,邓波,等.内蒙古阿拉善盟3个旗牧民草地生态观比较分析[J].草地学报,2009,17(6):740-744.
[2]刘春莲,刘菊莲.阿拉善植被退化成因及保护措施浅析[J].内蒙古气象,2010(12):21-25.
[3]赵雪雁.牧民对高寒牧区生态环境的感知——以甘南牧区为例[J].生态学报,2009,29(5):2427-2436.
[4]徐明,马超德.长江流域气候变化脆弱性与适应性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5]丁一汇.中国气候变化——科学、影响、适应及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9.
[6]丁勇,牛建明,侯向阳,等.基于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家庭牧场生产经营分异研究[J].草业科学,2010,27(11): 151-158.
[7]云雅如,方修琦,田青.乡村人群气候变化感知的初步分析——以黑龙江省漠河县为例[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9,5(2):117-121.
[8]韩颖,侯向阳.内蒙古荒漠草原牧户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和适应[J].应用生态学报,2011,22(4):913-922.
[9]尤莉,王革丽,吴学宏,等.近40年来阿拉善地区的沙尘天气[J].干旱区资源环境,2004,18(增刊):253-257.
[10]韩海涛,胡文超,司建华,等.阿拉善地区气候时空变化规律研究[J].干旱区资源环境,2008,22(12):89-92.
[11]何明珠,张志山,李小军,等.阿拉善高原荒漠植被组成分布特征及其环境解释:Ⅰ.典型荒漠植被分布格局的环境解释[J].中国沙漠,2010,30(1):4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