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行业海外投资与经营若干问题思考
2011-03-13戴志敏浙江大学教授博导
○戴志敏 (浙江大学教授、博导)
银行海外扩张是金融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方式,也是当今世界银行业发展的一个历史趋势。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各国的金融管制政策宽松,金融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不少银行都采用走出去战略,纷纷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实现组织机构的国际渗透,中国的银行业也不例外。但在银行海外投资与经营中也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思考与探讨。
一、我国银行业海外投资与经营现状
截至2010年底,我国5家大型商业银行在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共设有89家一级境外营业性机构,收购(或)参股10家境外机构,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境外设立5家分行、5家代表处,2家城市商业银行在境外设立2家代表处。
银行业海外投资包括两类:一类是投资设立分支机构;第二类是收购海外的银行从而形成自己的分支机构。银行跨国并购是指一国银行为了某种目的,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将另一国银行一定份额的股权甚至全部资产进行收买的行为,因此也取得了对东道国银行经营管理实施一定或完全控制的权利。我国的一些大型金融机构已开始采用并购方式介入海外金融市场。比如中国工商银行在2008年2月就以55亿美元购入南非标准银行20%股权后,又购入加拿大东亚银行70%控股权,2009年10月,再度宣布买入泰国ACL银行19.26%的股份。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分支机构集中在港澳地区与亚太地区,其次为欧洲地区,美洲与非洲地区则较少。如果考虑具体网点与代理机构,港澳地区所占的比重还会大大上升。就海外机构的组织形式来看,中国商业银行在港澳地区设立的子行/子公司较多,而在亚太、欧洲、美洲地区则侧重于设立分行/支行(见表1)。
表1 2009年我国五大商业银行海外分支机构地区分布
二、银行国际化投资与经营的相关理论
1、跟随客户理论和市场竞争力。Aliber(1984),Goldbe 和Johnson(1990),以及 Miller和 Parlthe(1998)在不同时期都做过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在1976—1982年和1972—1997年期间,美国银行业在海外的扩张与美国企业的海外经营有正的关系。也有的学者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银行与非银行企业在海外的经济活动为例做了实证分析,再次证明了跟随客户是银行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动机。
另外,国外市场竞争力假说认为,跨国银行倾向于进军不具有竞争力的海外银行市场。该理论认为,不考虑当地市场规模和相对增长率,由于当地银行不具有竞争力、进入壁垒低,潜在的增长和利润空间很大。一些学者还通过数量模型论证了这一假说(Cho1985,Goldberg和 Johnson1990)。
2、阿尔伯的比较优势理论。罗伯特·阿尔伯(R·Z·Aliber1976,1984)在国际贸易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国家之间银行经营的相对效率、成本和贸易壁垒对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影响,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最有效率的银行是那些具有比较优势的银行,这些银行的国际化进度也往往较快。由于金融贸易壁垒的存在,各国家银行的比较优势和效率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这样,效率高的银行在竞争中就具有比较优势,着重体现在存贷利差方面,那些具有比较小的存贷利差的银行在竞争中就具有比较优势。阿尔伯认为银行存贷利差的不同是产生银行国际化的主要原因。
3、邓宁(Dunning)的折衷理论。邓宁的折衷理论强调对外直接投资主要由三个因素所决定。第一是所有权优势,即外资银行优于当地银行的优势,跨国银行可以通过显著的产品特性来获得短期优势。根据对美国跨国银行的经验研究,银行规模如资本金、总资产和总存款是跨国银行所有权优势中最重要的因素。第二为内部化优势,主要包括资金内部转移成本、客户关系、市场信息等。内部化优势在不同的银行之间是不同的,它取决于各个银行在执行交易中所有权的大小。一般来说,所有权优势多的银行可以获得更多的内部化优势。第三为区位优势,包括当地的法律法规、客户群体分布、信息的收集成本、招募当地员工的可得性等。
三、银行业国际化的必然性
1、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根据商务部的统计,2010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129个国家和地区的3125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90亿美元,同比增长36.3%,创历史新高。截至2010年底,中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588亿美元。中国发展对外投资合作正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时期,企业走出去了,客观上就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本土金融体系的延伸和拓展,因此,加快银行业国际化进程,开辟新的、更为广阔的国际融资渠道,增强和壮大我国经济发展的资金基础是非常必要的。
2、我国银行海外的投资和经营,是为了更好利用国际金融资源的需要。银行在海外筹措所需的国内外资金,可以扩大社会资本的形成,有效地弥补资本要素缺口。银行国际化增强了银行业适应性货币创造能力,为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提供更广泛的金融服务;通过与国外银行的技术合作,可以提高我国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并推进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步伐。通过为海外企业的购并行为提供金融支持,有利于企业发现价格处于低谷的公司并实施购并,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另外,也可以充分利用国际融资渠道和境外资本,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
3、中国政府对商业银行海外扩张的支持与鼓励。为了增强本国银行的国际金融实力,从而更有效地对国际金融资源进行配置,以实现国家的经济利益,不断拓展国家的利益边界,各国政府必将积极鼓励和推动本国金融机构的对外扩张。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也表示,鼓励有条件的商业银行设立和发展境外机构,包括探索采取并购方式参股境外金融机构,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务。尽管金融危机后,我国银行跨国投资与经营的步伐变得谨慎,但这并不代表金融管理层的支持银行走出去的政策发生根本的转变。
四、银行海外投资与经营需要注意的问题
1、市场业务拓展与管理整合。商业银行在海外投资并购或者设立分支机构之后,需致力于建立和完善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开发、创造新产品,不断提高银行业绩,提升银行的全球竞争力,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我国银行境外资本的良性发展。对于中资银行来说,要同文化背景、市场环境不一样的境外机构进行整合,把后者真正融合到自己的机构中来,达到整合的目的。如果是以并购形式建立分支机构的,则必须高度重视并购后的整合,既要整合并购双方的客户资源,对业务经营与发展进行新的定位,更要正确对待并购双方的企业文化,减小收购后的磨合成本,最终实现并购的预期战略目标。
在银行业务方面,我国银行的境外机构可以借鉴外国银行的经营方式,采取因地制宜的经营方法,灵活运用不同的管理模式,尽量减少我国银行境外机构“水土不服”情况的发生,使得人力、物力和资金等资源在有效整合以后发挥更大作用。此外,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客户,我国银行还应当在境外机构数目扩张的同时提升海外业务质量,使之与当地客户的需求相适应,扩大影响力,提升品牌水平。
我国银行在作出海外投资和经营的区域战略选择时,应主要考虑与我国公司跨国经营的区域战略选择相协调,对发达国家与地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国家与地区的优势和劣势综合分析比较后相机选择,要先选择与本银行关系最密切、相对容易拓展的区域市场进行拓展(比如亚洲地区),然后再逐步拓展其他市场,最后形成全球布局。
2、海外投资与经营风险管理。中国商业银行海外扩张的真正起步时间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展海外扩张的时间较短,经验不足,必然会面临各类风险。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银监会对外资银行在中国的经营风险管理上比较重视,密切跟踪危机最新进展,认真总结近年国内外危机应对经验,高度关注外资银行母行(总行)的经营变化和风险事件,深入研判境外风险对在华外资银行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探索建立了一套以监测预警为先导、以应对预案为保障、以监管“工具箱”为主体的外资银行跨境风险传染应对机制。但另一方面,中国面临的国别风险日益加大,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进一步凸显了加强国别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银监会2010年6月23日发文收紧银行境外投资风险监管,明确要求商业银行计提国别风险准备金,并设立国别风险限额。风险准备金计提比例要求“高国别风险不低于50%”。银监会还要求银行对国别风险实行“限额管理”,综合考虑跨境业务发展战略、国别风险评级和自身风险偏好等因素,按国别合理设定覆盖表内外项目的国别风险限额,至少每年对国别风险限额进行审查和批准,在特定国家或地区风险状况发生显著变化的情况下,提高审查频率。本文认为,管理层的风险警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银行自己要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完善风险管理技术,以跨境危机应对预案为保障,提高危机应对能力。
3、银行海外投资和经营的有效监管。鉴于银行海外投资和经营涉及两个或者多个国家和地区,相应的监管也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即中国对海外金融机构的监管和要符合东道国对于外资银行的监管要求。
就中国对海外金融机构的监管来说,一方面要审查银行海外机构的最低资本额、资金实力及是否有从事外汇业务的能力。要对海外金融机构的资本金、资本充足率和人员进行审查,确认其已具备经营海外业务的资格条件和具有应付各种突发事件、控制资产风险的能力。关于跨国银行并购,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法规,其他金融法规也缺乏相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没有涉及到银行并购问题;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管理规定》虽然提及了金融机构的被收购或兼并问题,但规定过于原则,并没有专门、详细的规定。
在符合东道国对于外资银行的监管要求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经营中应该按照东道国的要求构建有效的银行监管体系,这个监控体系的基础就是巴塞尔协议委员会发布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随着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深入推进,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已经发布了银行业监管国际新标准,因此,我国海外银行经营也应积极推进新标准的实施,稳步推进资本充足率、动态拨备率、杠杆率、流动性比率等审慎监管工具的建设。同时,由于各国对于外资银行的监管政策不同,我国银行在海外投资与经营时要了解和遵守相关国家的金融政策、业务规定、股权比例限制和信息披露要求。
五、结语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及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如何在国际化进程中更加大胆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对于我国的金融业国际声誉和银行的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极为重要。本文提出的若干问题思考,旨在提醒我国的金融监管层和各银行管理者,在对外投资与经营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在国内银行经营中不曾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已经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有的则停留在研究层面,不够深入。因此,金融监管层在增强海外银行机构的资本实力、提高海外机构的盈利能力、建立管理信息系统、采用风险度量技术手段加强银行风险管理以及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有很多工作可做。只要我们坚持和加快银行改革和创新,在走向金融国际化过程中不断学习,我国银行海外投资和经营必定会成为我国银行业成长中新的利润点。
(注:本文系教育部2010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0 YJA790035)阶段成果。)
[1]Cho,Kang Rae,1990,Foreign Banking Presence and BankingMarket Concentration:The Case of Indonesia[J].Journal of DevelopmentStudies,27(1).October 1990.
[2]Aliber,R.Z.,Toward a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banking [J].EconomicReviews,1976.
[3]Aliber,R.Z.,Internarional Banking:A Survey and Comments[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1984,16(11).
[4]MiIler Stemart R.Parkhe andArvind,Patterns,In the expansionof U.S Banks’Foreign Operation[J].Journal of lnternarional BusinessStudies,1998.
[5]李树生: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分析——原因、现状和战略[J].国际商务,2007(6).
[6]苗启虎、钟根元:中国银行业对外投资动因的实证研究[J].国际商务,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