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近代报刊存佚研究*
2011-03-10万湘容姚惠波干亦玲
万湘容 姚惠波 汪 岚 干亦玲
(宁波市图书馆,浙江 宁波 315010)
据文献记载,1854年到1949年间出版发行的宁波地方报刊共293种[1],而留存下来的报刊散藏于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宁波市图书馆、大英图书馆等文献机构。时至今日仍无机构或个人普查这类文献的存佚情况,缺乏系统的记载或者研究。因此,调查宁波地方报刊文献的存佚现状,对充实馆藏特种文献资源,多角度、多手段保存和开发文献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1 宁波近代报刊的发展概述
宁波是我国较早拥有近代报刊的城市之一。1842年宁波被辟为通商口岸,英、法等国相继在宁波设立领事,西方传教士与商人纷至沓来,西方文化也随之进入宁波。在如此大背景下,宁波近代史上首份报刊《中外新报》应运而生,此后又有《甬报》、《宁波日报》、《德商甬报》等几种外籍报刊问世[2]。
从1903年到1919年,这是宁波人自办报刊的开始与发展阶段。一批宁波籍留学归国知识青年以宁波旅沪同乡会的名义创办《宁波白话报》,成为甬人独立创办的第一份近代报刊。其间宁波本地创办了20种报刊,但寿命都非常短暂。
从1919年到1937年,这是宁波报刊的鼎盛时期。在“五四”学生爱国运动的风潮席卷宁波大地之际,宁波近代报刊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民营报刊《时事公报》诞生。各种学生报刊纷纷创办,新式政党报刊在宁波开始发轫,如《宁波评论》、《余姚评论》,宁波小报也空前繁荣。
从1937年到1949年,这是宁波报刊的萧条时期。抗日战争爆发后,宣传抗日救亡的报刊逐渐增多,办报场所、主编团体经常变换导致刊物出版寿命短;抗战胜利后,许多进步报刊、民营大报被查封或勒令停刊,而国民党政党报刊的规模和效益却显著提高,如《宁波日报》。
综上所述,宁波近代报刊的发展经历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强大、从官办到民营、从政党到商业、从外籍人士创办到宁波人独立创办的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过程,它的发展历程如同一部近代宁波文化史。
2 宁波近代报刊存佚调查与分析
根据文献调查结果可知,1854年至1949年9月间,宁波地区创刊以及外埠以宁波为内容的报刊共计548种(含副刊),目前存世报刊268种,占总量的48.9%。尽管文献存世比例不低,但是大多数文献都不完整,从创刊号到停刊号有完整留存的报刊只占总量的5%左右。
2.1 各阶段的报刊存佚情况
根据创刊时间将近代报刊划分为5个时期:辛亥革命前期(1854~1911)、五四运动时期(1912~1919)、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19~1937)、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2.1.1 辛亥革命前期,宁波的报刊数量并不多,共18种。《中外新报》(1954年)、《甬报》(1881年)两份报纸都是 1840年宁波辟为通商口岸后,由在宁波生活的英、美传教士所主办。目前,存世报刊只有《中外新报》、《甬报》、《德商甬报》、《宁波白话报》、《宁波小说七日报》、《天铎报》、《四明日报》、《新佛教》、《朔望报》、《武风鼓吹》10种,但均很不完整。
2.1.2 五四运动时期,短短8年就诞生16种报刊,只有5种存世:《促进报》、《堇江潮》、《浙东公报》、《詹詹报》、《民意报》。这时期报刊内容宣扬民主,倡导新生活,提倡白话文。
2.1.3 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共有69种报纸、221种期刊创刊,存世报刊127种。《时事公报》、《宁波民国日报》、《镇海报》、《宁波大报》、《宁波青年》、《宁波工厂周刊》、《宁波旅沪同乡会月刊》是该时期具有较强影响力而又保存比较完整的刊物。该时期政权比较稳固,各政府机构、事业团体创立报刊发布政令、宣传思想。宣传共产主义的进步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新奉化》、《火曜》、《出路》、《春风周报》。
2.1.4 抗日战争时期共40种报纸、172种期刊创刊,仅次于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新出版的报刊数量,存世报刊60种。该时期的报刊内容以抗日救国为主,受战争影响很多刊物仅出版一期就遭停刊,而且发行范围小,因此,完整保存下来的文献非常少。
2.1.5 解放战争时期共有25种报纸、79种刊物面世,存世60种,且每种报刊保存完整。
2.2 存世报刊的馆藏分布统计
根据各馆书目数据库统计,近代宁波报刊在上海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宁波市图书馆等文献机构收藏种数较多、卷期较齐全(详见表1)。
表1 宁波近代报刊的馆藏分布
2.3 近代珍贵报刊的详细馆藏分析
2.3.1 《中外新报》(Chinese and Foreign Gazette)是宁波最早的一家中文报刊,1854年5月11日创刊,1861年2月10日停刊。该刊被译成日文,改称《官版中外新报》,在日本发行约4年时间,共翻刻13册。目前,该报原件及日文版分藏于英国、美国、日本。大英图书馆收藏《中外新报》1854年出版的第2卷及稍后几年出版的第3、4卷部分原件。美国哈佛燕京社共藏有3期(第二号、第四号、第十号),并已制成胶片(编号为A79)。日本国会图书馆现收藏有翻印本10册。宁波《中外新报》的写本,除了小野秀雄收藏的一部分抄本《外国新文集》和京都大学收藏的《中外新报钞录》之外,还完整收录于《铃木大杂集十六》的抄本中。
2.3.2 《德商甬报》(创刊于1898年11月28日)是由德丰洋行创办,发行人为德商白鼐斯,是宁波最早的商报。仅宁波市图书馆收藏1899年共54期报纸原件。
2.3.3 《四明日报》(1910~1930)是浙东地区创刊时期较早、规模较大、发行时间较长的近代中文报纸。目前宁波市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均有馆藏。
2.3.4 《时事公报》是建国前宁波历时最久的民营大报,由五四时期宁波救国十人团团长金臻庠集资创办,至1948年10月24日停刊。宁波市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浙江档案馆均有馆藏。
3 宁波近代报刊的保存与利用对策
目前存世的宁波报刊绝大多数为民国时期出版,存在纸张酸性强、保存寿命短的问题;它们被收藏于不同图书馆,而各图书馆又对近代报刊文献保护的重视程度不一,保存文献的硬件设施不一,在有限的文献保护经费上厚此薄彼,进一步加快了宁波近代报刊的消失速度。因此,在这种形势下加强宁波近代报刊保护工作已刻不容缓。笔者认为需从两个方面入手:
3.1 重视近代地方文献的历史文物价值
长期以来,“贵古贱今”观念在文献学界的巨大影响,加上国家对晚清、民国历史文献工作政策没有形成主导政策,使得晚清、民国历史文献的价值长期被忽视,搜集与整理工作迟滞。图书馆学界、文化部门、公共图书馆秉持“轻藏重用”原则,将晚清、民国文献与现当代地方文献放在一起开放利用,不限制读者阅览数量,不限制读者频繁复印、扫描、拍照,致使文献加速老化,完全没有意识到近代文献所具有的历史文物价值。
3.2 坚持“藏用并举、突出利用”原则
数字化技术解决了图书馆珍贵文献的“藏用矛盾”,既能更长久地保存报刊信息,又能为更多的读者方便快捷地查找报刊信息。这样可以使珍贵报刊原件放在密闭的函盒内,在恒温恒湿环境中能得到较为妥善的保管[3]。如国家图书馆已经将民国期刊数字化网络化,重庆图书馆历时数年耗资400余万元对包括抗战文献在内的民国文献数字化,而纸质报刊全部封存。此外,图书馆应该开展馆藏近代报刊内容的研究工作,整理出版极具史料价值的地方文献,推动索引、名录、词典等检索工具以及专题资料汇编的编辑、出版,进一步提高近代报刊资料的使用率,不能对珍贵文献熟视无睹。
4 结语
近代报刊是宁波近代文明进步的见证,是宁波近代社会直接表达政治诉求,传播经济、军事、社会、思想、文化信息的最重要载体。它从不同侧面反映当时宁波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中蕴含的丰富而独特的史料,更是其他类型文献所不能替代的。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开展宁波近代报刊文献资源的深入普查、搜集整理、保护开发工作,既能充分发掘这类文献的史料价值,延续这类文献的历史文物价值,也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化工程。
[1]俞福海.宁波市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5.2624-2650.
[2]刘光磊,周行芬.宁波近代报刊史论[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1-5.
[3]蔺玉红,龙军.近现代华文报刊应快点数字化[N].光明日报,2010-10-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