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知识建构 关注有效教学

2011-03-07王寒斌无锡市滨湖中学江苏无锡214128

化学教与学 2011年6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建构教材

王寒斌(无锡市滨湖中学 江苏 无锡 214128)

有效教学的最终意义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当然,单从学生的学业成绩来考量,必须要有一个令人满意的学习结果。然而传统课堂教学更多地倾向于知识的传授,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师的“教”展开,明显重“教”轻“学”,阻碍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发展。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生成自己的经验、解释、假设等。因此,知识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应提供各种资源,从学生的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在一个 “真实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由探索”,实现“意义建构”的教学目的。本文结合自己的实践就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初中化学教学谈几点认识。

一、学生自主参与是知识建构的前提

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完全由教师来主导与控制,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忽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压制。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收集资料,学生要由被动接受灌输知识的角色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实践表明,有意义的知识建构产生于新旧知识所形成的疑惑冲突甚至是矛盾,而不是来自教师预设的固有的教学流程之中。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教师先要明白,教学不是为了教而“教”,而是要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情景之中,让他们自己探索,自发解决重难点。为此,教学设计中应注意哪些内容学生存在矛盾、困惑,哪些能让学生自主的表达,从而形成有价值的自主学习。

案例1:如何突破“碱与非金属氧化物”这一难点

教材是从氢氧化钠的用途、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逻辑顺序编排的,教师若按部就班演示书本要求的实验,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思维处于禁锢状态,缺乏主动参与的热情,知识迁移应用的机会和能力的培养很难有效落到实处。这样,对于“碱与非金属氧化物”这一难点的突破较为不利。为此,教师可根据教材作适当调整,将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小组实验,同时让学生设计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实验方案,学生方案如下:

1.新制的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无明显现象。

2.久置的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有气泡产生。

3.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后滴入盐酸,也有气泡产生。

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得出这样的结论: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后,两者反应生成新的物质,当加入盐酸之后,新的物质与盐酸反应生成气泡。

这样的设计,突破了教材的编排模式,通过学生主动设计方案、动手实验、分析实验、得出结论等过程,在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基础上,教学难点顺利突破,同时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符合学生认知是知识建构的保障

建构主义理论就指出:学习不单单是知识由外向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也就是说,学习不是将外界知识机械地搬入记忆,而是在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之上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但在很多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替代了学生对新知的认识,以教师的目光替代了学生的发现,这在无形中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形成无“序”而进,学生并不一定能真正理解应用教师硬塞的知识,并没有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和本质,造成思维建构的障碍,所以时间一长很容易遗忘。因此教师应换位思考,遵从学生心理认知的规律,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桥梁,在教学中加以激活和利用,把原有的正确观念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对新知识形成意义地建构。

案例2:如何突破“物质分类”的难点

在第二单元课题1教材安排了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学习,由于学生对物质的组成——元素还没有系统的学习,只是在初步了解水的组成基础上就立即进入物质类别的学习,普遍感到难度较大。一般的教学教师直接将概念教给学生,然后通过枯燥重复的做题练习来加以巩固。这种知识的生搬硬套必然带来课堂的低效。教师可利用学生刚接触有限的几种元素这样来进行教学:

学习任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寻元素 请说出你所知道的元素? 碳、氢、氧、钾、氯…2.组物质 这些元素能形成哪些物质? C、H2、H2O、O2、KCl、KClO3…3.找规律a.一种元素b.不同种元素c.两种元素,含氧4.得概念 a.单质 b.化合物 c.氧化物a.C、H2、O2各自特点? b.H2O、KCl、KClO3 c.H2O、CO2{5.探联系分析、讨论:(1)单质、化合物的联系?(2)纯净物、混合物的联系?(3)纯净物与单质、化合物之间的联系?(4)化合物与氧化物之间的联系?{{{单质纯净物 化合物 氧化物混合物 酸、碱、盐

从一般的教学顺序先有分类再给标准(即“类别→元素”),改成“元素→物质→类别”的顺序,让学生从物质的形成过程中去体验物质类别的差异,认识事物本质和内在的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这样的学习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需求,体现了“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教学思想。

三、建立多向互动是对知识建构的促进

传统的教学总是忽视学生学习的社会互动性,把学习看作是学生单独在头脑中进行的活动或背景,而非实际学习过程中的一部分。建构主义者强调充分的切磋、协作的学习社会过程。教学的本质在于交往。互动教学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的教与学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过程,包含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教材的互动,学生与教学环境的互动等。在互动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发展,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并获取知识,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在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中产生教学共振的效果。

案例3: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本节课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学生有一定的生活基础,为调动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习兴趣,本节课设计为课前布置阅读相关的课外书籍、书报、网络等,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资料,写出有关燃料使用造成污染的笔记、小论文等。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1)在生活中你接触过哪些空气污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2)酸雨会造成什么危害?你能用哪些方法检测酸雨?(3)针对空气污染,我们能做些什么?(4)你了解清洁能源吗,你还见过哪些环保产品?同时教师展示资料、数据,介绍我国的环境状态及采取的措施,并结合本地区近年来对环境的治理,引导学生讨论,提供机会让学生思考和表达他们的观点。由于学生在课前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工作,课堂上学生交流讨论热烈,有的就新能源的开发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有的交流了自己的论文报告。课堂上教师的职责不再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根据教学内容安排“话题”,当好教学的策划者,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成为与教师平等交流,相互开放的对话者。在通过课外调查、小组合作、汇报交流等活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和谐发展。

四、教师精心组织是对知识建构的提升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是认知过程的主体,同时也强调教师在学习者意义建构过程中必须起到组织、指导、帮助等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则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在建构主义环境下,教师的地位、水准不是降低而是提高。教师应在探究过程的关键处、学生的疑惑处、新旧知识的冲突处作充分设计,以问题为线索,实验与思维相结合,把低层次的认知逐步推进,将学生置于不断探索的情景之中,最终将知识的意义建构进行有效提升。

案例4:燃烧条件的探究

关于燃烧条件的探究,教材直接给出了如图1实验装置,如果直接按教材进行实验的话,探究过程的情景设置、目的猜想、方案设计都无法得到充分体现,知识的获得显得苍白无力。所以,我对探究过程进行了重新组织。

首先,从生活中对燃料的利用及火灾的危害对比入手,再不失时机地提出:真的是火灾惹的祸吗?还是可以防患于未然?那如何会燃烧,又怎样来灭火?从而创造出学习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对于燃烧条件的猜想,因为学生已接触过很多燃烧的反应,对其有所了解,所以进行再设计来引导:点燃一根玻璃棒、一支蜡烛和一块煤,然后将一烧杯罩住蜡烛,通过比较得出燃烧条件的三个猜想:①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着火点。为验证猜想采用了如图2的改进装置,而且并没有直接进行实验,而是让学生分析这样设计的原理:同在空气中点燃蜡烛和玻璃棒,也就是在②③都符合的前提下对①进行研究,进而引导学生得出运用控制变量法来对猜想进行验证,并结合图2让学生自己分析。在学生理解设计意图原理的前提下再进行实验,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从而达到较高的层次,而且还为以后探究金属生锈原理起到了铺垫作用。为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又进行如图3的设计:如何使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让学生运用刚学的燃烧条件设计方法,实现水火相容的现象。最后我又让学生对比改进装置图2与教材图1,让学生在实验效果、效率、环保等方面进行分析。

这样组织教学,重视探究的情景→猜想→设计→分析→结论等一系列过程,在关注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同时,也注重对科学探究及分析推论的体验。学生在亲身经历中,主动参与,积极探讨,自主建构知识的意识得到增强,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得以提升,在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的同时,更注重对科学探究及分析推论的体验。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主动参与,积极探讨,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总之,教学有效性的实现,要靠我们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通过自身的不断探索,本着以学生终身发展的思想,转变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平时多看多想,看似平淡的知识就能不断挖掘出丰富的教学空间,从而有效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1] 黎奇主编.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余文森编著.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3] 刘儒德.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J].人民教育,2005,(17)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建构教材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教材精读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教材精读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