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福会少年宫:从别墅房到梦工厂

2011-03-07采编刘莉娜

上海采风月刊 2011年9期
关键词:宋庆龄少年宫艺术团

采编/刘莉娜

大理石宫(1924-1949年间为嘉道理家族的寓所)

如果你对一个老上海说起中福会少年宫,他会说,哦,那个挺括的大理石大厦;如果你对一个上海小囡说起中福会少年宫,她的眼睛一定会马上明亮起来,那个在市中心坐拥大草坪的白色建筑,寄托了她对绚烂舞台的全部想象;而小囡的妈妈则会告诉你,那里的“勇敢者道路”上也留下了她童年的美好回忆。这就是坐落在上海市延安西路64号的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它建成于1924年,因为标志性建筑使用了大量从意大利进口的大理石,故以“大理石大厦”著称中外;在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它是英籍犹太富商艾利·嘉道理的私邸,故又称“嘉道理公馆”;1953年6月1日,时任国家名誉主席的宋庆龄亲手在这座建筑里创办了中福会少年宫,是全国第一家少年宫。如今,昔日的大理石大厦已经成为上海市的近现代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并且是一座“活着的保护建筑”,因为这里从宋庆龄创办伊始,至今依然是一代代孩子们学习艺术和科技的快乐殿堂:少先队员们经常在少年厅里参加少儿主题教育活动和趣味游戏活动;大楼里、草坪上时常传出孩子们优美、动听的乐声、歌声和欢笑声。中国福利会少年宫的成立,为大理石大厦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活力。50多年来,千百万少年儿童在这里度过了幸福快乐的童年。

“嘉道理别墅”时期

嘉道理别墅的原主人艾利·嘉道理,是声名显赫的嘉道理家族在中国的第一代创业者。19世纪八十年代,嘉道理从遥远的伊拉克巴格达来到了中国香港。他起先在沙逊洋行做办事员,几年后被解雇,便带着借来的500元港币,凭借犹太人在语言方面的特殊秉赋和经商才干,以香港为跳板来到了当时尚未繁荣的上海发展。在经营茶叶及陶瓷获利甚丰后,便购入大量土地。那些土地后来都大幅升值,以致利润与财富以倍数增添。借着这些原始的资本积累,嘉道理于1903年成立了中华电力公司,之后又购入香港和上海大酒店的大量股份,成为大股东。19世纪末,他在香港和上海两地办实业,在建筑、房地产、公用事业、橡胶、金融等行业都有投资,并形成一定的规模,开创了香港第一家经纪行。1926年,他因积极投身慈善事业(如上海的育才中学,即今育才中学,是他出资创办;又捐款创办上海首座肺结核病院,即今上海第一结核病院等),被英王授予爵士封号。20世纪三十年代,嘉道理的两个儿子:劳伦斯·嘉道理(1899年生于香港)、霍瑞斯·嘉道理(1902年生于伦敦)协助其父亲开拓事业,形成嘉道理家族集团,在上海滩名望渐大,成为与沙逊、哈同等齐名的犹太商财团。

艾利·嘉道理爵士(中)(1867-1944)与两个儿子劳伦斯和霍瑞斯合影

事情还要从1919年说起,这一年,艾利·嘉道理原先在今黄陂南路上的住宅失火,妻子摩卡塔为救被困屋内的家庭女教师而丧生。嘉道理悲痛欲绝,为避免触景生情,带着两个儿子去伦敦暂住。行前委托好友建筑师布朗为他在大西路(即今延安西路上)重建新屋,却不知布朗是一个有名的醉汉,常常是喝足了白兰地后对图纸大抒豪情,结果把供四五人居住的宅院造成了一座大理石宫殿。结果,1924年新屋落成,嘉道理重回上海时,看到的是“一幢宫殿式的建筑和一个烂醉如泥、正躺在医院里的布朗”,而管理这幢花园洋房至少得用三四十个佣人,更让他吃惊的是,承包商寄来的账单上竟是高达100万两白银的天文数字,按当时米价折算,可买大米5000万斤,足够14万人吃一年。别墅以巨额的白银建造,弄得嘉道理哭笑不得;但这毕竟是一座美丽的建筑,而且嘉道理本人也十分喜欢这幢建筑。

嘉道理花园占地约15000平方米,正面朝南,通过三跑台阶可上主楼正门前的大平台。每跑台阶两侧各有铁塔形灯座一具,面对花园中央入口处有一排仿爱奥尼式柱廊。公馆有大小房间20余间,底层有可容800人跳舞的大厅和近百人用餐的餐厅。主人卧室及起居室位于二楼。主楼内部装饰仿18世纪欧洲皇宫样式,富丽堂皇。门楣精雕细镂,漆以古铜色花纹。室内墙面多用金箔贴饰,房顶饰以石膏图案,色彩花纹各异。楼梯全用大理石砌就,柚木扶手,铜质栏杆。地坪除用大理石外,均为水曲柳、柚木嵌线图案。大厅四壁用大理石雕刻,顶上悬挂8盏玻璃珠子吊灯,成三二三排列,华灯齐放,满堂生辉。公馆外的花园内树木葱郁,绿草如茵;南面的草坪上更是建有马厩、鹿厩、网球场、暖气花房等,是供嘉道理家族及其亲朋好友们玩耍享乐的天堂。这样的一座皇宫,你能想象它是一个醉汉设计的吗?

底楼餐厅

底楼内长廊

然而太平盛世的歌舞升平并不长久,抗战初期,从欧洲逃过来的犹太人很多。1938年10月,大批的犹太难民涌入上海,霍瑞斯·嘉道理首先出面召集救助会议。上海所有的犹太社团和社会救济组织都来到这座“大理石宫”,决定建立“上海援助欧洲难民委员会”,并采取联合行动帮助难民。嘉道理家族不但捐出巨额钱物,而且还出资创办起上海犹太青年学校,专收欧洲犹太难民子女,使这些正在逃难中的青年及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嘉道理家族首先发起的集体救援在这场灾难中做出了积极而有价值的努力。然而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由于嘉道理是犹太人,“嘉道理花园”被日本人接管,所有财产均被没收,一家人甚至还被关进了集中营。后来,因嘉道理身患重病才被放出,但软禁在花园内下人住的小房子里。就在这样的形势下,嘉道理花园还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插曲:有一天晚上,前法国驻沪法院首席法官考夫曼怀抱一根7公斤重的金条前来叩门,要求嘉道理两兄弟帮忙藏匿。后来,嘉道理的儿子劳伦斯在回忆录中写道:“作为一贫如洗并被软禁起来的战俘,我们的感情十分复杂。尽管如此,弟弟和我仍在半夜里偷偷溜出屋子,跑到花园中,把那根7公斤重的金条埋在一棵树下。9个多月后,战争结束了。我们找到了那根金条,并把它归还给考夫曼。”可见嘉道理一家品格的高尚。

抗战胜利后,美军登陆上海滩,他们通过瑞士领事馆与嘉道理兄弟取得了联系,并要求他们仍住在大理石宫内。兄弟俩十分兴奋,他们进入大理石宫后打开了所有的电灯,以示欢庆战争的胜利。后来这里成了美国、澳大利亚和英国军人的活动中心。解放后,嘉道理家族结束了上海的业务,转至香港经营。经宋庆龄先生提议,1953年5月31日,上海市有关领导在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的联欢晚会上宣布:中国福利会少年宫正式开幕了,地址就选在正在举行晚会的“大理石大厦”。随后又在院内先后修建了科技楼、游艺楼、小剧场和天象馆,使得这里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劳伦斯·嘉道理夫妇于1979年再次来到上海时,特地参观了已然面貌一新的少年宫,心情非常激动。他说:“我父亲特别喜爱的大理石大厦,已成为几千名儿童获得知识的地方。”1989年嘉道理别墅被列为上海市近代优秀建筑保护单位。1997年8月2日至8月8日,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德国、匈牙利、意大利、日本、韩国、新西兰、俄罗斯、西班牙、泰国、美国、中国等国家的千余名“和平少年代表”欢聚上海,举行上海国际少年儿童文化艺术节。为歌颂和平、传播友谊、创造未来在中福会少年宫的草坪上立下了和平友谊门。

宋庆龄与中福会少年宫

慈爱的目光注视着远方,和蔼的面庞上浮现着千百万少年儿童再熟悉不过的微笑……2003年,为了纪念中福会少年宫成立50周年,一尊名为“宋庆龄和孩子们”的汉白玉雕像在中福会少年宫落成,雕像由一块完整的汉白玉精心打磨而成,在大理石基座和灯光的映衬下,显得素朴大方、柔和典雅。

宋庆龄与孩子们聊天

宋庆龄,这位一生以“缔造未来”为己任的伟大女性站在自己亲手创办的中福会少年宫内,怀里拥着两名少年儿童。她的脸微微向左侧,调皮的小男孩正把小嘴凑过来,想亲一亲可亲可敬的宋奶奶,传递着孩子们对她的崇敬和热爱;而在她的怀抱里,一个小女孩正开心地笑着,那是一代代在宋庆龄关爱下茁壮成长起来的少年儿童的写照。雕像创作者——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润垲、张得蒂夫妇说:“‘爱的呼应’正是作品的立意所在。”参加揭幕仪式的主角是孩子们,他们认真聆听了少年宫老学员讲述宋庆龄开创新中国校外教育事业的历史,并踊跃地在雕像前和“宋奶奶”合影留念。

宋庆龄的一生都是同少年儿童教育工作联系在一起的,早在四十年代,宋庆龄领导的中国福利基金会就在上海劳动人民集中的地区开展了少年儿童文化教育和福利工作,创办了3所儿童福利站和儿童剧团,这是中国儿童校外教育机构的雏形。其中,第一儿童福利站的前身是创建于民国35年(1946年)10月12日的中国福利基金会儿童图书阅览室,位于沪西胶州路725号晋元小学内,由教育家陈鹤琴任主任,民国36年4月4日扩建为第一儿童福利站,宋庆龄亲临检查、指导工作,并辅导年仅7岁的吴方看书识字;第二儿童福利站创建于民国36年10月10日,位于沪东许昌路811号通北公园内,由陈维博负责筹建并任站长;第三儿童福利站创建于民国36年11月7日,位于虹口乍浦路245号昆山花园内,先后由周尔贤、丁景唐任站长。这三所儿童福利站在中国福利基金会儿童工作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儿童工作组第一任组长为俞志英,后由顾锦心继任。宋庆龄非常重视儿童福利站的工作,她在中国福利基金会编辑、出版的对外宣传画册《上海儿童工作组》的卷首语中写道:“本会的工作,在1946年10月已经开始。从那时以后,我们的三所儿童福利站就成为它们附近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不管他们遭遇个人的疾病或火灾的祸害,想读书或做一个舞台演员,无论他有怎样的要求,他们知道他们都会从福利站方面得到同情合作和可能的解决办法。”

宋庆龄为儿童福利站确立的工作原则是“自助助人”。3所儿童福利站先后为附近失学儿童办起了扫盲识字班,招收的学生有黄包车、三轮车夫,失业工人以及其他劳动人民的子女。课本是自编的两年制4册《老少通》,有语文、算术、常识、唱游等课程,上午、下午、晚上都开课。识字班普遍推行陶行知“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经过短期培养,发现和挑选那些最适合而且愿意为失学儿童服务的品学兼优的孩子做“小先生”,并在识字班的教学活动中对“小先生”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扫盲工作的积极性作进一步考查。由于“小先生”们自己的生活与识字班学生比较接近和熟悉,因而更加有助于获得信任和欢迎,有利于开展工作。而福利站的老师则是对“小先生”的工作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在每周一次的“小先生”会议上,一起参加讨论和帮助解决“小先生”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从民国36年(1947年)下半年起,儿童福利站开设了家庭识字班,“小先生”队伍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小先生”们带着小黑板、粉笔、识字课本,到弄堂里、马路边、棚户区、墓地旁或家庭的灶披间、阁楼上,为沪西、沪东、虹口地区的贫苦失学儿童开班上课,并办起成人识字班、童工识字班和难童识字班。“小先生”制的推行,以少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取得良好的扫盲成果,宋庆龄本人亦十分赞赏和重视儿童福利站推行的“小先生”活动,亲自到福利站进行视察并给予鼓励。1949年上海解放后的第一个暑假,中国福利基金会在上海西郊虹桥路1191号为180多名“小先生”举行了第一个夏令营,营期自1949年7月17日至8月21日。8月19日,宋庆龄、邓颖超、许广平等到营地视察,观看孩子们的文艺演出,并和他们一起聚餐。在夏令营期间,一批优秀“小先生”分别加入了中国少年儿童队和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少年宫旧照

1950年2月,3所儿童福利站分别改组为妇幼保健站、少年儿童文化站和少年儿童图书馆,儿童福利站的工作随之结束。其中作为文化教育的延伸,中国福利基金会少年儿童文化站于1950年3月按中国福利基金会改组计划组建,地点在沪东许昌路811号劳动公园内,第二儿童福利站原址。文化站的任务是通过文化、娱乐、体育等活动,在校外对少年儿童进行教育,并起倡导推动作用。文化站初始阶段,重点是办识字班(学生240名)和补习班(“小先生”80名);1950年5月,在识字班和补习班中又建立了少年儿童队组织,开展有意义的队活动。为扩充文化站的活动场地,在劳动公园的支持下,教职员工和“小先生”把一块荒地开辟为运动场,开展了篮球、排球等各种体育活动。文化站还先后组织“小先生”到大场,和少年村、育才学校的同学以及与中国人民解放军举行联欢等活动。1950年8月以后,文化站的重心转移到筹划扩建工作,1951年2月少年儿童文化站工作结束。与此同期,中国福利基金会少年儿童图书馆于1950年3月开始筹备,4月18日开放阅览,5月5日正式开幕。馆址设在虹口乍浦路245号昆山花园内第三儿童福利站原址。藏书以3所儿童福利站图书室的原有图书为基础,共8000余册;1951年8月藏书增至2万余册。图书馆开展群众性的读书指导活动,为沟通作家与小读者的联系,图书馆积极组织小读者与作家见面会,儿童文学作家贺宜、金近、陈伯吹、何公超、胡德华、孙毅、龚炯、奚里德、圣野、田地、邱陵等都曾先后在此和小读者见面、座谈,小读者还向作家献上心爱的红领巾表示敬意。

宋庆龄参与孩子们的实践活动

1952年7月,宋庆龄提出,在中国福利会少年儿童文化馆和少年儿童图书馆的基础上,创建中国福利会少年宫。1953年1月,两馆合并,开始筹建。从建宫方案、人员配备和宫址选定等方面,宋庆龄都亲自关心和指导,在上海市人民政府支持下,少年宫宫址终于被定于延安西路64号的“大理石大厦”。于是,中国福利会少年宫于1953年5月31日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联欢晚会上宣布正式开幕,由时任华东行政委员会秘书长的吴克坚剪彩并致词,时任上海市副市长的金仲华致辞祝贺,少年儿童代表向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致谢词。1954年6月,毛泽东应宋庆龄之请,为中国福利会少年宫题写宫名:少年宫。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彭德怀、徐特立、贺龙、陈毅、罗瑞卿、胡耀邦、江泽民、朱镕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先后视察、参观少年宫,并题词、讲话。宋庆龄对少年宫的工作方针、教学内容、师资培训和科学研究等方面,通过讲话、写信、题词和撰文作具体指导。1958年,宋庆龄为中国福利会少年宫成立5周年题词:“儿童们在少年宫里不能只是享受幸福的童年,更要紧的是学习劳动的本领,学习为集体工作,为祖国做有益的事,准备为人民谋幸福!”之后,宋庆龄又多次视察少年宫,观看少年儿童游艺、体育、科技、文艺活动。1960年1月27日,宋庆龄更是来到了少年宫,与少年儿童和小伙伴艺术团的小演员们一起欢度春节。在宋庆龄一生光辉的业绩中,保卫儿童、关心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她自己所说的:“我的一生是同少年儿童工作联系在一起的。”1981年5月,在她逝世前半个月,社会各界筹备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她重病缠身,生命垂危,还坚持在病榻上写了一封长达五六百字的信,她在信中深情地说:“我不能参加这次大会,但我关怀、热爱儿童和少年的心和你们一起跳动。”

新时代少年宫:梦开始的地方

中福会少年宫综合活动楼

链接:

“小伙伴艺术团”55周年大事记(1955-2010)

1955年

宋庆龄创办上海第一个儿童艺术团——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小伙伴艺术团。

1972年

美国总统尼克松携夫人访华,迈出了中美建交的关键一步。尼克松夫人在上海的重要“节目”,就是与小伙伴艺术团的孩子们亲密接触。

1984年

小伙伴艺术团代表中国上海儿童艺术团应美国使节基金会邀请,赴美国进行为期20余天的访问演出,并应邀至白宫演出。

1994年

小伙伴艺术团代表上海少年儿童赴京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参加建国45周年演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观看演出。

2001年

小伙伴艺术团在国际会议中心大宴会厅举行的APEC经济体领导人晚宴上,表演舞蹈《新世纪·中国风》,获得上海市委宣传部嘉奖令。

“现在起,当你经过延安路乌鲁木齐路口时,朝着挂有‘中福会少年宫’门牌的地方看一眼吧!有没有在绿油油的大草坪旁,发现一个‘穿’着90米长的通透‘玻璃装’的高个子了吗?没错,那就是我——中福会少年宫综合活动楼。本周末我将打扮一新,正式和大家见面!比起‘姐姐’典雅的大理石大厦,共16层有40间教室的我长得更高更壮。今后,‘姐姐’将主要成为少年才华的静态展厅,而我则张开怀抱欢迎你动起来,带着勇气和智慧和我一同长高。”

2005年5月,一篇以第一人称叙述的中福会少年宫综合活动楼“落成演说”活泼俏皮地出现在上海的各大媒体上,“她”位于老少年宫标志性建筑大理石大厦的东侧,建筑面积17287平方米,占地2000多平方米,地下2层,地上16层,高度90米,投资1.2亿元人民币。这座综合活动楼教育功能的定位着眼于上海“两个率先”和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发展方向,设计开发了一系列适合现代少年儿童的活动项目,突出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素质,是全市唯一一家为少年儿童提供各项活动的大厦。而在这一次扩建中,影响了几代人的“勇敢者道路”重新又回到了中福会少年宫;“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阅读指导基地”让孩子们寻找和体验阅读的乐趣;“小伙伴金色大厅”成为国际少儿文化交流的平台;全透明玻璃设计的“水晶舞蹈室”、弧形的“立体合唱排练厅”、剧场式的“戏剧试验小舞台”等小伙伴艺术团学习训练基地,让孩子们在培训中实境体验、实践锻炼;“小博士工作室”、“无线网络工作室”、“儿童求知工作室”、“远程教育工作室”等少儿科技活动基地,引导孩子们学会用科学的头脑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探究问题。至此,作为新中国最早创建的少年宫之一,中福会少年宫以文化艺术、科技活动为载体,以寓教于乐的方式组织了大量深受少年儿童喜爱的活动,将思想素质和品格教育融于兴趣活动之中,把少年儿童成长中最宝贵的东西——品格、素质,逐渐渗透到少儿身心之中,再配合以两座不同功能教学建筑的强大硬件,真正成为了上海几代人寄托童年梦想的“文化地标”,亦成为上海一枚不可忽视的文化符号。它以全市各区县少年儿童为对象,开展各项校外活动,组建科技、文艺等兴趣小组,共30多种门类、100多个小组。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小伙伴艺术团、儿童计算机活动中心、小伙伴业余电台以及小伙伴服务队和小伙伴礼仪团,是提高少年儿童文化科技素质,增强自立、自理、自强精神的少年儿童社团组织。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倡导组织的各类科技协会和少年儿童艺术节、歌咏节、舞蹈节等已成为全市性的传统活动。通过主题集会、讲座、展览、兴趣活动、文艺演出、俱乐部活动,引导广大少年儿童接受革命传统、道德品质和少先队组织教育。建宫以来,参加各项活动的6至16岁少年儿童超过3000万人次;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友人和青少年科技文化团体代表超过15万人次。

《长征精神永放光芒》,邀请崔永元做报告

小伙伴艺术团赴法为申博表演

说起这些文化活动,就不能不提到中福会少年宫群星闪耀的艺术团体中最耀眼的那一颗——小伙伴艺术团。1955年5月,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小伙伴艺术团成立,这是上海第一个儿童课余艺术团,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界知名人士贺绿汀、熊佛西、丁善德、周小燕、胡蓉蓉、白杨、卫仲乐、乔奇等担任小伙伴艺术团顾问,可谓群星荟萃,阵容豪华。1991年,小伙伴艺术团成为上海市艺术教育委员会领导的上海市学生艺术团分团之一。1996年5月,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小伙伴艺术团与上海东方电视台合作,将小伙伴艺术团同时冠名为上海东方小伙伴艺术团。虽然冠名一直在变化,但在几代上海人的心里,它始终只有一个名字——“小伙伴艺术团”,这个“金字招牌”无疑是所有少年儿童走向艺术舞台的梦工厂。从它1955年成立至今,由这里走出了众多名人和艺术家:著名画家陈逸飞在这里开始了他成为一名“艺术大师”的梦想;著名歌唱家黄英在这里向国际大奖冲刺,最终成为全球歌剧界公认的“蝴蝶夫人”……

中福会少年宫主楼

现在的小伙伴艺术团由中国福利会少年宫艺术教育部的音乐、舞蹈、戏剧等小组的高级组300余名组员组成。设有舞蹈、合唱、民乐、管弦乐、手风琴、钢琴、戏剧、影视、木偶、小提琴等10支艺术演出队(组),经常为学校、工厂、部队、农村演出,参加节日庆祝活动以及电视、电影的录音、录像等。历年来,小伙伴艺术团的优秀节目曾参加“上海之春”音乐会、上海市和全国各种少年儿童文艺会演、比赛以及国际少年儿童艺术节等演出活动,不少节目如民乐《金蛇狂舞》《丝长竹青》,童话剧《“妙乎”回春》,舞蹈《微笑的白玉兰》《中国风》《白鸽》等曾在全市、全国会演、比赛中获奖。小伙伴艺术团还多次赴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美国、英国、日本、朝鲜、韩国等国家和港、澳地区访问演出,成为展现“中华之未来”的最好的窗口。而这样的影响力显然已经为中福会少年宫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在它的未来发展计划中,发挥“城市名片”和“儿童外交”的作用已成为重中之重,由此也体现了中福会少年宫不断努力打造“少年儿童素质教育的活动中心”、“国际少年儿童文化交流中心”、“全国校外教育师资培训和科研中心”这三个中心的发展方向。

2004年

中朝建交五十五周年,小伙伴艺术团代表中国最高水准的少儿艺术团应邀访朝演出。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正日在观看了小伙伴艺术团的演出后,给予了高度评价,感谢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在中朝建交五十五周年之际送来这么好的礼物。

2006年

小伙伴艺术团出色地完成了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开幕式演出、为元首夫人献演等4项任务。会后,团长陈白桦和团员陈琳作为代表,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的亲切接见。

2008年

小伙伴艺术团在美国白宫领取了由“站得更高”奖,成为第一个获此奖项的中国文化教育机构。

2010年

作为世博小使者和东道主,小伙伴艺术团的130名小演员非常荣幸地参加了上海世博会开幕式室内文艺表演,并分别参与了《相约上海》《世界共襄》和《致世博》三个篇章的4个节目演出。 并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上海世博会先进集体”称号。

猜你喜欢

宋庆龄少年宫艺术团
艺术为媒“侨之缘”云端献礼贺“双节”——兴化“侨之缘艺术团”精心编排中秋国庆在美云端演出节目
少年宫兴衰往事
宋庆龄
养女眼中的宋庆龄
舞台上的意外
高职院校大学生艺术团建设的改革与探讨
免费“染发”
白色恐怖下的宋庆龄
宋庆龄与养女
神奇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