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的基于RSSI差值的定位算法
2011-03-06王振强朱义胜
王振强,朱义胜
(大连海事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3)
0 引言
目前,移动终端定位算法主要包括[1]:小区识别码(CI)定位,小区识别码和到达时延(CI+TA)定位和多基站质心定位。CI定位对手机没有特殊要求,采用基站的扇形覆盖中心作为终端的估计位置。CI+TA定位是对CI定位的改进,它将基站覆盖扇形区域中由TA所决定的550米宽度环形的中心作为终端的估计位置。多基站质心定位首先得到测量报告中的所有基站的位置,然后求这些位置的中心,作为终端位置的估计。这些定位方法的优势是所有手机和网络均支持,技术简单,系统成本低,因此在测量报告(MR)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这些定位方法的定位精度不高,达不到某些应用场合的要求。因此,大量的研究者致力于提高移动终端的定位精度,提出了各种有效的定位算法。
文献[2]提出了根据RSSI差值定位的方法,该方法将MR中的基站两两结合为一组,根据每个分组两基站的 RSSI差值分别画出一个圆,用这些圆的交点的中心作为手机位置的估计。文献[3]给出了最大似然法求解基于TOA(到达时延)差值的定位方程组的方法,给出了较高的定位精度。文献[4]给出泰勒法求解多点定位的方法,根据TOA估计终端位置。Liu Bo-Chieh[5]提出了一种方法来消除接收强度差(SSSD)中的测量误差。文献[6]改进了文献[4]中初始值的选择。文献[7]讨论了文献[3]的误差。
现借助多年GSM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经验,改进了利用接收强度(RSSI)值的差进行定位的算法。该方法根据电波传播模型计算出基站和手机之间的距离,利用距离差建立线性方程组求解移动终端的位置。该文在求解方程组时考虑了距离测量和计算误差,并使用加权最小二乘法(WLS)两次求解,从而消除了距离误差对定位结果的影响,因而提高了估计精度。
1 基于RSSI差值的定位算法
以GSM网络为例,手机在通话过程中,每隔480 ms向基站控制器(BSC)上报一次测量报告。测量报告的内容包括[8]:服务小区的RSSI和TA(到达时延),6个最强邻区的RSSI。将这7个接收强度测量值代入电波传播模型,可以得出移动终端到每个基站的距离估计,进而通过求解方程组,得出移动终端的位置估计。如图1所示,以3个基站为例,在直角坐标系中,手机的位置坐标为 MS(x0,y0),BS1、BS2、BS3为三个基站,它们的位置坐标分别为(x1, y1)、(x2,y2)、(x3, y3),则手机的坐标与基站的坐标符合方程组(1):
图1 手机定位算法示意
方程组(1)是一个非线性方程组,如果参与定位基站大于等于 3个,该方程组是超定的。借鉴文献[3]的方法,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WLS)求解超定方程组(1),详细求解过程如下:
①分别用后面的方程减去第一个方程,可以将上述方程组简化成线性方程组,即:
②如果参与定位的基站数等于3个,则上述方程的解为:
A−1表示A的逆,如果参与定位的基站数大于3个,可以采用最小二乘法来求解,其解为:
AT表示A的转置,A−1表示A的逆;
③进一步考虑到误差,则方程可表示为:
ψ为误差向量,参照文献[3],使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可以得出,方程组(5)的解为:
这里,Ψ是ψ协方差矩阵,从式(2)、式(5)可以得出:
其中,Ψ是ψ的协方差矩阵,Q是距离测量误差n的协方差矩阵。因为Ψ中包含了手机终端与基站间的真实距离,这里无法得到。为了求解方程组,必须进一步假设,这里先假设D ≈d0I ,I为单位矩阵,d0为统一的距离差,因此由(6)式可以得到(9)式。
这里,Q是距离测量误差n的协方差矩阵,参照文献[4],距离测量误差定义如下:
这里,σ为距离测量标准差。试验证明,多数情况下,用式(9)得出的定位精度已经足够,如果想进一步提高精度,可以用式(9)计算出初步位置,然后将式(9)结果代入式(8)求出Ψ,最后用式(6)得出最后定位结果。
2 传播距离的计算
在方程组(1)中,di表示基站i与终端之间的距离,要从接收强度测量值计算出距离di,需要借助无线电波传播公式。一般采用经验公式,这里采用广泛使用的 COST231模型[9-10],结合试验区域的场景,确定了相关传播模型参数。
根据COST231模型,无线传播损耗Lb由三部分组成,即:
其中,Lf表示自由空间损耗,Lmsd表示由于连排房屋引起的多重障碍屏绕射损耗,Lrts表示从屋顶到路面的绕射损耗。
这里,平均街道宽度w为 20米,基站和平均屋顶高度差Δhb为8米,屋顶和手机终端的高度差Δhm为16米,则路径损耗Lb可以简化为下式:
对于900 MHz频段:
对于1800 MHz频段:
根据文献[6],GSM基站的有效全向辐射功率(EIRP)为56.4 dBm。从而,手机在某点接收到基站的信号场强I,可以用式(13)表示:
因此,对于900MHz频段:
对于1 800 MHz频段:
3 定位结果对比
为验证改进的基于RSSI差值定位方法的定位精度,以某运营商GSM网络为基础设计了一个定位精度试验。试验选取了某城区2 km×0.5 km的长方形区域作为定位测试评估区域,该区域有 10个基站,基站间的平均距离为 700米,平均街道宽度w为20米,基站和平均屋顶高度差Δhb为8米,屋顶和手机终端的高度差Δhm为16米。使用GPS定位设备及测试手机和测试软件进行 DT测试,同时收集MR数据。
从测试数据中提取测量报告中的RSSI和TA等定位基础数据,将基站的经纬度变换成平面直角坐标,然后根据式(6)计算出终端的初步估计位置,再进一步用式(9)计算出精确的估计位置。这里,取2σ=18。为了评估定位精度,这里把估计位置和终端真实位置的距离偏差作为定位误差,把67%和 95%的测试样本所能达到的定位精度作为评价算法优劣的标准。该文将此改进算法与CI、CI+TA和质心定位三种方法进行了定位精度对比。结果表明改进后的 RSSI差值定位的精度远高于CI+TA定位。当参与定位的基站数量为6时,基于RSSI差值的定位方法可以达到E911二阶段定位精度要求。应用改进 RSSI差值方法进行定位,参与定位的基站数量越多,定位误差越小,定位精度越高。图2给出各种定位方法的定位误差CDF分布,很明显,RSSI差值定位的精度远高于CI和CI+TA定位。但RSSI差值定位要求参与定位的基站数量最小为3个,而CI和CI+TA定位对参与基站的数量无要求。
图2 定位误差的CDF比较
表1给出了改进的RSSI差值定位与质心定位的定位误差对比。其中,其中RSSI(6)一列给出了使用改进算法定位,且参与定位的基站数为6时的定位精度,其他依次类推;质心(6) 一列给出了使用质心算法定位,且参与定位的基站数为6时的定位精度,其他依次类推。可以看出,参与定位基站数量在3~6之间时,RSSI定位的平均精度均高于质心定位。当基站数为6和5时,改进RSSI差值定位算法的定位精度均值提高幅度较大,67%精度分别提高了43%和17%。
表1 改进的RSSI算法与质心算法的比较
4 结语
通过实验和统计分析,所提出的改进的基于 RSSI差值定位方法,在基站数目大于等于5时有明显优势,远优于质心定位及CI+TA定位,此方法适于处理测量报告,为网络优化 MR分析提供关键技术支持。为了继续提高定位精度,可以采用基于卡尔曼滤波的连续定位法,对用户位置进行跟踪修正。另外,该文仅给出了改进 RSSI差值定位在城区的定位精度验证,其对于郊区和农村场景的定位精度还需要进一步测试验证。
[1] 范平志,邓平,刘林.蜂窝网无线定位[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18-29.
[2] LIN Dingbing,JUANG Rongtcmg,LIN Hsinpiao, et al.Mobile Location Estimation Based on Differences of Signal Attenuations for GSM Systems[C].USA:IEEE,2003:77-80.
[3] CHAN Y T, HO K C.A Simple and Efficient Estimator for Hyperbolic Location[J].IEEE Trans.on Signal Processing, 1994,42(08):1905-1915.
[4] FOY W H.Position Location Solutions by Taylor Series Estimation[J].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 1976,AES-12(02):187-194.
[5] LIU B C.Distance Difference Error Correction by Least Square for Stationary Signal-Strength-Difference-Based Hyperbolic Location in Cellular Communications[J].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2008,57(01):227-238.
[6] 冯慧昭,张正平,秦水介.一种基于最小二乘法和 Taylor 级数展开法的协同定位算法[J].通信技术, 2009,42(02):210-212.
[7] 丁宏毅,柳其许,王巍.Chan 定位算法与 TDOA 估计精度的关系[J].通信技术, 2010,43(03):134-136.
[8] 张斌.GSM网络优化原理[M].第2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0:213-251.
[9] HENRY L B.Radio Propagation for Mordern Wireless Systems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2:192-209.
[10] 谢益溪.无线电波传播原理与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176-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