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澳、法、温3大网球公开赛男子单打8强运动员技、战术特征研究
2011-03-06卜宏波钱志明张海滨
卜宏波,钱志明,张海滨
网球竞赛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在多种不同性能的场地上开展,如著名的4大满贯赛事,其场地各具特色,大大增添了网球运动的魅力,且由于网球运动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可以预计,当前国际规则还不会规定一个标准型的球场,也就为网球竞技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另外,通过查阅近些年有关网球运动文献发现,有关网球技、战术研究的文章很多,主要是对运动员技、战术的表现来分析其在比赛中的得失,而有关运动员在不同赛场技、战术表现的研究或不同场地类型所需打法类型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然而,随着科学技术在竞技体育投入的深入,训练的科学性与针对性在竞技体育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显得更为突出,网球竞赛也是如此。鉴于此,针对不同赛场的技、战术研究也更具有必要性。本研究以网球的著名赛事——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法国网球公开赛和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以下简称“澳网”、“法网”、“温网”)为各场地代表类型,对比赛中男子单打8强运动员的技、战术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寻找有价值的规律,并结合目前男子单打技、战术的特征与发展趋势进行总结,进而为指导网球训练与竞赛提供一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10年澳网、法网和温网3大公开赛男子单打8强运动员参加的46×3=138场比赛技、战术指标为主要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调研
通过查阅期刊20余篇及相关网球资料作为理论依据并登陆3大网球公开赛官方网站搜集信息。
1.2.2 录像观察
对3大网球公开赛男子单打相关比赛视频进行观摩和技术统计,作为各网球运动员的基本数据和对官方网站数据的补充。
1.2.3 统计分析
对搜集和整理的数据,利用SPSS 17.0统计软件程序对各指标进行统计处理,并运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3大网球公开赛中男子单打8强运动员与对手各技、战术指标进行分析,找出不同赛场中起主要影响作用的指标;另外,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澳、法、温3大网球公开赛官方网站公布的男子单打8强运动员各关键技、战术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出各运动员在不同赛场中技、战术表现所存在的共性与差异性,进而抽出有价值规律的信息,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运用归纳、类比等逻辑方法进行解释、分析、推理。
表1 3大网球公开赛男子单打8强技、战术指标组间方差分析一览表
表2 3大网球公开赛男子单打8强运动员技、战术指标多重比较分析一览表
续表2
2 澳、法、温3大网球比赛场地特征分析
2.1 3大赛场特性分析
网球4大满贯赛事的场地类型各不相同,按照场地的材料构成将其分为4种:如澳网的塑胶场、美网的混凝土场、温网的草场以及法网的红土场。然而,由于材质的不同,场地表面弹性系数k和摩擦系数μ各不相同,使不同表面的场地对球的作用效果存在很大差异,如球落地后的反弹高度、反弹速度以及方向等。根据研究的需要,按照场地对球的反弹程度将4大满贯赛场分为:快速场地(温网)、中速场地(澳网、美网)和慢速场地(法网)等3种类型[6]。通过力学原理分析,可以将3大赛场对球的反弹特征表述如下:澳网场地属中速场,球的反弹特征表现为速度较快,高度相对快速球场较高及弹跳较规则,击球方式的有效性方面表现适中,旋转球相对慢速场的有效性有所降低;法网场地属慢速场,球的反弹速度慢,反弹较高且不规则,旋转球的有效性大大提高,尤其是上旋球的优势明显;温网场地属快速场,球的反弹速度快,反弹后球的运行路线很低,且有滑动现象、弹跳表现不规则,旋转球的有效性表现较低(尤其是上旋),但是下旋球作用性较强,主要由于在快速场地球反弹的高度极低和下旋球反弹前的运动轨迹较低等多重作用所致。由此可知,3大网球赛的场地对球的作用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也必然要求运动员在训练与比赛中掌握其规律性才能应对自如。
2.2 3大赛事主要技、战术指标的对比分析
通过对2010年澳、法、温3大网球比赛的8强运动员与其竞争对手的技、战术指标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表3), 3大赛场中男子单打8强运动员与其对手均存在突出差异的技、战术指标有:一发得分率、二发得分率、制胜球、接发球得分率。由此推断,此4项指标是决定网球赛事走向的关键性指标,是网球运动员在训练与比赛中应当着重表现的普遍性技、战术特征。另外,3大网球赛存在共性的同时,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其可能表现出一些差异性,可作为训练与比赛的参考因素。如澳网与温网的上网成功率表现突出,进一步说明了中速与快速场的主动进攻意识的重要性;澳网8强运动员的非受迫性失误明显低于竞争对手,显示出在澳网赛场其运动员发挥的稳定性起重要的影响作用;温网8强运动员的平均一发最快速度和破发率明显高于竞争对手,显示出温网赛场运动员把握发球与接发球这对矛盾体的能力,抓住主动进攻的机会,尽可能地发挥力量、速度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才是取得制胜的重要方面。
表3 3大网球公开赛男子单打8强运动员与对手存在突出差异的主要技、战术指标统计一览表
3 结果与分析
3.1 发球技术特征分析
发球既是网球比赛一分的开始,也是比赛中双方运动员进行攻防对抗的开始,它是取得优胜的关键技术,是网球运动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因此,备受教练员、运动员以及专家学者的重视。以3大网球公开赛男子单打8强运动员在比赛发球阶段的各项指标为依据,对运动员发球技术运用的结果做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表1和表2。表1显示:ACES球、一发得分率、平均一发最快速度以及平均二发最快速度各指标方面,三者之间(P<0.05)至少有二者存在显著性差异。再如,从表2和图1可知: ACES球方面,温网大于法网和澳网,即温网>澳网>法网,且温网与法网的差异表现显著(P<0.05);一发得分率、二发得分率是3大网球赛男子单打8强运动员取胜的关键因素,且男子单打8强运动员之间的一发得分率呈现温网均高于澳网和法网且差异显著(P<0.05)的特征,即温网>法网>澳网,证明了较好的一发能够在温网赛场产生较大的效益;平均一发最快速度、平均二发最快速度方面,温网均高于澳网和法网且差异显著(P< 0.05),法网大于澳网但差异不显著(P<0.05),即温网>法网>澳网。由前述可知,温网的草场属快速球场且场地对球的反弹速度快、弧线低、不规则等,世界优秀运动员在发球方面能够抓住一发的进攻性而争取获得更多的主动,如ACES球数量均高于澳网和法网,球速数据显示,温网均高于澳网和法网,尤其在平均一发最快速度方面表现突出,表3显示,其也是温网男子单打8强运动员取胜的一个重要指标,一发得分率也正如统计所得均明显高于澳网和法网(P<0.05)。因此,温网赛场中运动员的发球得分效率较高,尤其是一发的得分效率更加突出;法网与澳网在发球方面(P<0.05)不存在显著差异,表3也进一步验证了二者的差异不明显。以往的许多文献特别强调发球技术是惟一一种不受对手影响的技术,但随着运动员素质的提高,接发能力的增长,科学化训练思想的发展,其说法似乎应受到质疑。众多优秀的发球运动员都能够通过对场地特点、接发对手特点(如接发能力、站位等)、自己的战术安排等因素的分析后,对发球环节进行控制与发挥,以争取最大的发球效果。因此,注重发球体系的完整,结合赛场的需要使发球更加注重技、战术的变化,而使其力量、速度、旋转和发球落点达到完美的组合才能够取得效益的最大化。
图1 3大网球公开赛男子单打8强运动员发球技术指标对比图
3.2 接发球技术特征分析
接发球环节是网球竞技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与发球环节相对应,在竞技水平不断提高的时代,它们共同得到发展。网球竞赛规则显示,网球比赛若想取得胜利必须取得“破发”,也即对网球运动员的接发球能力提出了要求,尤其在许多优秀运动员以发球为主要进攻武器的赛场,若想突出重围获取竞赛的胜利,必然要求超强的接发能力,争取化被动为主动,缓解发球方施加的压力以及给对方致命一击[4]。接发球得分率和破发成功率是反映接发能力的重要指标,通过对不同赛场运动员的数据统计分析,能较好地找出各自的特征表现。由表1得知,3大赛场(P< 0.05)至少有2场之间男子单打8强运动员的接发球得分率存在显著性差异,而破发率则不存在明显的差异。表3也说明,接发球得分率是3大赛场网球运动员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且由多重比较分析显示表2和图2:接发球得分率方面,温网均小于澳网和法网且差异显著(P< 0.05),澳网小于法网但差异不显著(P<0.05),即法网>澳网>温网;破发率方面,法网>澳网>温网,与接发球得分率相对应的,进一步说明了场地特性对接发球具有一定关联性,如球的反弹速度快、弧线低且不规则等因素,致使运动员没有充分的时间去划被动为主动,显示出接发球受到力量、球速、旋转等因素的影响较明显,呈现出快速场地的接发质量低于慢速场地。另外,从表3得出,温网相比澳网和法网,其8强运动员的破发率与对手的差异性表现较显著(P<0.05),体现了在温网赛场破发成功率的有效性更高,是决定赛事走向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由此得知,接发球方面由于场地性质的不同,其技、战术的发挥效果是各不相同的,尤其是快速场地表现突出,得分率较低,但其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
3.3 技、战术的运用特征分析
图2 3大网球公开赛男子单打8强运动员接发球指标对比图
纵观网坛,网球运动经历了一个以强有利发球为依托的上网型打法到以主动进攻式接发球压制的底线型打法,至今,发展成为攻守兼备的全面型打法等类型,其发展方向一直在挑战运动员的竞技极限。有学者指出,4大网球公开赛所使用的不同比赛场地,说明网球比赛3要素(速度、角度、深度)对其胜负都有重要的影响,并且体现现代进攻型打法的发展趋势[2]。如何在赛场有效的运用技、战术成为许多运动员能否最终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也就形成了优秀运动员具有以下突出性的特征表现:一方面,从运动员在网前技、战术的运用情况分析,由于运动员从底线来到网前,缩短了与对手及球之间的距离,同时,大大增加了回球的角度,而更具有了压迫式的进攻意识,是运动员主动进攻的体现。从网前的得分效果角度看(表3),澳网和温网男子单打8强运动员的上网成攻率均高于竞争对手且差异显著(P<0.05),法网8强运动员与竞争对手则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再如表2,3大网球公开赛男子单打8强运动员的上网成功率呈现:法网>温网>澳网,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不难得出,法网公开赛中运动员的上网成功率较高,而在澳网和温网中其有效性更高,即在制胜方面,温网与澳网的使用效率表现较突出;另一方面,从制胜球个数和非受迫性失误来看,制胜球是指打到对方接不着的球或无法回击的球,又称为“主动得分”,它是反映一名网球运动员攻击性强弱的重要指标[3]。如表2和图3所示,制胜球方面,温网>澳网>法网(P< 0.05);再如表3所示,3大网球公开赛男子单打8强运动员的制胜球数量明显高于竞争对手,体现了优秀运动员能够抓住机会主动进攻的战术意识;非受迫性失误通常是作为衡量网球运动员竞技稳定性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得知3大网球分开赛男子单打8强运动员之间的非受迫性失误(P<0.05)至少有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表1和表2),温网均小于澳网和法网且差异显著(P<0.05),法网小于澳网(P>0.05),差异表现不显著,表3又显示,澳网8强运动员的非受迫性失误明显低于竞争对手,可见,运动员在澳网赛场技、战术发挥的稳定性相对较关键,而温网赛场中(图3)男子单打8强运动员能够以最小的失误而获取更多的制胜分。
图3 3大网球公开赛男子单打8强运动员制胜球数、非受迫性失误数以及制胜球/非受迫性失误对比图
4 结论与启示
1.发球技术方面,一发得分率、二发得分率均是3大网球公开赛男子单打8强运动员取胜的关键因素。且相比之下,温网赛场的发球得分效率较突出,如ACSE球数、一发得分率、平均一发最快速度、平均二发最快速度明显高于澳网和法网(P<0.05);而澳网与法网的发球有效性无显著性的差异。由此得知,在网球训练中,对于类如温网的草地类型,应有针对性的提高一发的进攻性达到压制及得分的战术安排,且能够从场地特性出发,使其力量、速度、旋转以及落点达到完美的组合而获取效益的最大化。
2.接发球方面,由于场地性质的不同其技、战术的发挥效果是各不相同的,尤其在快速场地表现突出,得分率较低,但其更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且接发球得分率是3大网球赛事男子单打8强运动员取胜的关键因素之一,温网8强运动员的接发球得分率与破发成功率均低于澳网和法网,且接发球得分率方面差异表现显著(P<0.05),即法网>澳网>温网,与场地特性相关联,同时,在温网赛场8强运动员的破发成功率与对手的差异性表现显著(P<0.05),说明在温网赛场破发成功率的有效性更高,是决定赛事走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训练与比赛中应抓住场地特性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接发球以及把握机会实现破发的竞赛能力,尤其在如温网类型的场地比赛中应加强有针对性的接发球训练。
3.技、战术的运用方面,3大网球赛8强运动员的主动进攻意识较强,且相比之下,温网运动员的主动得分效率最高,从制胜球/非受迫性失误的比值可知其能够以最小的失误而获取更多的制胜分;澳网运动员的稳定性较低,在澳网赛场技、战术发挥的稳定性相对更关键。鉴于此,训练和比赛中能够从分析赛场特点入手,在竞赛中寻找机会并主动发动压制性的进攻,以最少的失误而争取更多的分数。
[1]郭立亚.对网球项目男女单打比赛制胜规律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9,45(6):52-55.
[2]何跃.世界男子优秀网球运动员比赛利用三要素——深度、角度、速度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1995.
[3]胡亚斌.8位世界优秀男子职业网球运动员的技、战术特征[D].北京体育大学,2007.
[4]李庆有.网球接发球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5):62-65.
[5]陶志翔,祁兵,胡亚斌,等.对网球发球体系的探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2):1695-1697.
[6]吴琳干.不同场地表面对网球技、战术的影响[J].网球天地, 1997,(1):22-23.
[7]The 2010 French Open-Official Site[EB/OL].http://www.rolandgarros.com/en_FR/.
[8]Australian Open Tennis Championships 2010-Official Site[EB/ OL].http://www.australianopen.com/en_AU/index.htm l.
[9]2010Wimbledon ChampionshipsWebsite-Official Site[EB/OL]. http://2010.wimbledon.org/en_GB/index.htm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