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欧男子篮球队交锋过程进攻阶段性分析

2011-03-06

中国体育科技 2011年1期
关键词:低潮期篮球队中国队

陈 亮

1 引言

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中国男子篮球队闯入8强,追平历史最佳战绩;第16届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土耳其),中国队以1胜5负的战绩止步1/4决赛。在上述2届世界大赛中国队12场比赛的交锋对手中,欧洲球队共有8支,中国队对欧洲球队的战绩仅为1胜7负,且皆因负于立陶宛而被淘汰。同时,在2届大赛的8强名单中,欧洲球队分别占据4席和6席,显示出明显的集群优势,在挑战美国篮球霸主地位的同时,使世界篮球呈现出多极化的发展态势。因此,中国男子篮球若要在成绩上实现质的飞跃,就必须一方面,诊断并改进中国队与欧洲球队交手时自身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探究欧洲球队所具有的技、战术特点和缺陷,并以此为依据使训练和备战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纵观已有的篮球运动研究成果,对竞赛双方技、战术发挥、团队竞技实力等问题的探讨,大都集中在利用技术统计指标、战术配合次数、个体运动员表现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然而,由于进攻与防守共存于比赛的全过程,参赛双方为获取比赛胜利,都会陷入一场既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又最大限度抑制对手的博弈之中。篮球运动是根据得分多少决定胜负的集体运动项目,一切技术和战术都是围绕投篮得分和制约对手投篮得分而展开的,因此,得分能力和限制对手得分的能力是衡量一支球队竞技实力强弱的标志。然而,由于己方与对方运动员个体竞技表现的阶段性变化,教练员临场指挥、比赛片段的不确定性、裁判员评定行为等因素的影响,任何球队都难以在40 min或者更长的比赛时间内保持攻守两端的绝对稳定,波动和阶段性变化都符合篮球运动竞技表现的正常规律。这种竞技表现的“涨落”在比赛过程中便表现为进攻得分和防守失分的阶段性变化,进攻中球队会在某一阶段出现得分高潮,某一阶段陷入“得分荒”;防守中某一阶段可以迫使对方出现“得分荒”,某一阶段对对方的进攻束手无策。基于这一思路,笔者认为,进攻高潮期是指某一阶段的得分效率较之前后阶段明显偏高的一段比赛时期,进攻低潮期则恰好相反。因此,本研究从解析第29届奥运会和第16届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中、欧男子篮球队交锋过程中进攻的阶段性变化入手,分析中、欧球队在得分高潮期和低潮期的进攻特点。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第29届奥运会中国男子篮球队与西班牙、德国、立陶宛队的比赛;第16届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中国队与希腊、俄罗斯、立陶宛队的比赛(奥运会中国队与希腊队的比赛、第16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中与土耳其队的比赛由于中国队已获得小组出线权未全力争胜,故未对其进行研究)。

研究方法:结合研究需要,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通过录像观看上述6场比赛,记录了中国队与交锋球队每分钟的进攻技术指标(得分、投篮次数及命中率、2分球投篮次数及命中率、3分球投篮次数及命中率、前场篮板球、助攻、失误)、进攻形式(阵地进攻、快攻、衔接段进攻)、阵地进攻前场攻击阶段用时、进攻战术基础配合(传切配合、突分配合、掩护配合、策应配合);利用灰色差异信息法,按得分变化将双方进攻划分为若干得分高潮期与低潮期,使用SPSS 14.0 for window s统计软件包对两时相内的进攻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篮球运动竞技表现的阶段性判别方法

如前所述,篮球运动竞赛双方的进攻表现会呈现阶段性变化的特点,而这种阶段性变化可以通过阶段性得分加以区分和判定。以第29届奥运会中国队与德国队比赛为例(图1),以每分钟得分为计量单位,全场比赛双方的得分表现出明显的波动性。由于数据本身信息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仅以图像波动的频率和幅度为依据进行阶段性划分无疑是困难且不准确的,为此,本研究通过灰色差异信息测度对原始数据进行信息熵处理,采用逐时段滑动分割比较序列法,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信息,对比赛双方进攻表现的发展态势进行灰色信息诊断。

图1 第29届奥运会中国男子篮球队与德国队比赛双方每分钟得分变化曲线图

具体算法如下[5]:

第1步:以球队每分钟的得分X(0)=[x(1),x(2),…,x(n)]为原始数列,建立逐时段比较序列Xj=[x(1),x (2),…,x(j),(j),…,(j)],(j=1,2,…,n),其中,,并利用下列影射关系对原始数据列进行规一化处理:

计算后,将中国队与德国队比赛中两队每分钟得分的灰色差异信息测度值Ia(X)在坐标系中描绘成曲线(图2)。

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变异的起始点和变异数值,可计算相邻序列间Ia(X)的增量ΔIa(X),以描述信息量的具体变异情况,ΔIa(X)算法如下:

ΔIa(X)=Ia(Xj)-Ia(Xj-1)

利用差异信息量变化图(图2)对数据列进行阶段性划分的依据是分析斜率的变化,斜率相近的序列点可视为同一类区段组序列,对应于差异信息增量变化图(图3),则表现为增量较类似的一段。需要指出的是,图2中斜率大的一段曲线,以及图3中高度相近的柱状图所对应的时间并不代表比赛时的得分高潮,只说明可将这一时段的数据列划分成一组。由此结合图1可以判断出,中国队1~2 min、7~10 min、15~16 min、23~33 min为得分高潮期,高潮期共19 min;3~6 min、11~14 min、17~22 min、34~40 min为得分低潮期,共21 min。同样可以判断,德国队在1~3 min、10~14 min、18~22 min、33~38 min为得分高潮期,总计为19 min;4~9 min、15~17 min、23~32 min、39~40 min为得分低潮期,共21 min。

图2 第29届奥运会中国男子篮球队与德国男子篮球队比赛双方得分差异信息量变化曲线图

图3 第29届奥运会中国男子篮球队与德国男子篮球队比赛双方得分差异信息增量变化柱状图

3.2 近2届世界大赛中、欧男子篮球队得分阶段性特征分析

依照灰色差异信息法,分别计算第29届奥运会和第16届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中国队与6支欧洲球队得分的差异信息测度,判断得分的高潮期与低潮期,并绘制成图4。

图4 近2届世界大赛中国男子篮球队与6支欧洲球队交锋过程得分阶段变化柱状图(阴影部分为得分高潮)

3.2.1 中、欧男子篮球队得分阶段性变化的时段特征

赛前战术准备是教练员经过深思熟虑,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并在球队中实施的某些战术方案。从被研究的6场比赛来看,除第16届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对俄罗斯队的比赛中出现3 min短暂的得分低潮期外,中国队在比赛初始阶段大都能够较快地进入比赛状态,进入得分高潮期,并可以在某些比赛的开局取得暂时性领先,例如世界锦标赛对立陶宛队的比赛前4 min便取得了11∶3的开局。统计发现,5场比赛中国队开局阶段得分高潮的持续时间平均为6.6 min,但此时段中、欧洲队的平均得分比为14.4∶12.4,中国队仅取得微弱领先,这表明中国队赛前对对手的防守特点进行了认真研究,设计了富有针对性的进攻战术,但同时却对对手的进攻研究略显不足,致使开局阶段双方基本战成平手。

随着比赛的进行,双方进入了相持阶段。在第2节比赛中,欧洲队在适应了中国队开场的“三板斧”后,大都能采取有效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中国队强势的进攻势头,并且进攻的实力也开始逐步显现。统计结果显示,第2节比赛中国队得分高潮期和低潮期的平均用时分别为6 min和4 min,而与赛欧洲球队的平均用时则为7.2 min和2.8 min,该节比赛中、欧洲球队的得分比为17.8∶22.3,中国队净负4.5分。欧洲球队能在间隔仅2 min的节间休息时间里迅速做出调整,充分体现出球队的战术应变能力和调整能力以及运动员极高的战术素养。第3节比赛中国队表现稳定,得分高潮期与低潮期的平均用时仍分别为6 min和4 min,欧洲球队的进攻得分则出现障碍,得分高潮期的平均用时降低为为5 min,中、欧洲球队在本节的得分比变为19.0∶18.2,中国队得分效率略有上升,但却未能在得分上取得优势,这表明中场休息时,中国队针对对手卓有成效的进攻重构了防守系统,但在进攻端却无实质突破,未能利用这一时段对手的得分低潮取得明显阶段性优势。

在比赛第4节,欧洲球队普遍会掀起一轮较明显的攻势,同时,利用高强度防守造成中国队的得分荒,这一时段大多持续3~5 min,中国队在上述6场比赛中有5场是因这一变化失去或险些失去对比赛结果的掌控权。例如,奥运会中国队与德国队比赛临近结束的4 min内遭遇了对手一波11∶0的猛烈进攻,13分的领先优势险些化为泡影;对西班牙队比赛最后一节,双方的比分为25∶11;世界锦标赛对阵俄罗斯队,中国队在距比赛结束4.5 min的时间内进攻受阻,对手则以16∶5的阶段性比分反败为胜;与希腊队比赛还剩3 min时,中国队将比分迫近至2分之差,却被对手以7∶2的小高潮奠定胜局;而与立陶宛队的比赛也发生了与希腊队比赛类似的一幕。统计结果显示,这一时段的平均时长约为5 min,期间欧洲球队的平均得分为12.1分,而中国队平均仅得3.8分,直接落后分差为8.3分。这一差异性表现不但直接导致了第4节中、欧球队的平均得分比为悬殊的14.2∶21.5,而且相对于6场比赛最终平均负于对手9.7分的中国队而言,该阶段与欧洲球队在竞技表现上的巨大差异对比赛结果的走向无疑是致命的。

统计显示,场均中国队处于得分高潮而对方处于低潮的时长为9.8 s,对方处于高潮而中方处于低潮的时长为13.8 s,显示二者具有显著性差异。这表明,中国队在得分高潮期限制对手的能力较弱,有更长的时间是在与对手展开对攻;欧洲队擅长利用高潮期取得持续性的比分优势,并使中国队经历更长时间的低潮。

3.2.2 中、欧男子篮球队得分阶段性的数量特征

从中、欧男子篮球队比赛全场得分的阶段性变化频次来看,中国队无论是高潮次数还是低潮次数皆高于与赛欧洲球队,且低潮次数与欧洲球队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得分高潮频次与欧洲球队间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中国队对比赛局势的掌控能力、战术调整能力、进攻战术贮备数量和质量较欧洲球队相差不大。得分低潮期偏多,说明中国队运动员场上的战术执行能力,对对手防守战术变化的适应能力较欧洲球队仍有一定差距。比赛中我们经常看到,当对手加快比赛节奏、改变防守形式或提高防守强度时,中国队常常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适应,进攻得分陷入低潮。

表1 近2届世界大赛中国男子篮球队与6支欧洲球队进攻阶段性变化数量统计一览表

表2 近2届世界大赛中国男篮与6支欧洲球队交锋过程进攻阶段性变化投篮情况统计一览表

从单次持续时间来看,中国队单次得分低潮持续时间与欧洲队无显著性差异,在6场比赛所有得分低潮中,低于5 min的共有15次,略多于欧洲球队的13次。而在单次得分高潮持续时间方面,中国队平均6.41 min的高潮持续时间与欧洲队的8.09 min的持续时间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在6场比赛中国队多达22次的得分高潮中,时长在5 min之内的共有11次,高于10 min的共有4次,而欧洲球队在20次得分高潮中的上述两项数据分别为9次和6次。进攻持续能力的薄弱,同样反映出中国队应对不同防守时的调整能力较差,容易被对手有针对性的防守制约,难以获得较长时间的阶段性优势。

从单次得分强度来看,在得分高潮期,中、欧球队每分钟得分十分接近,但得分低潮期中国队每分钟得分低于欧洲队,且具有显著性差异。这表明得分高潮期中国队的得分能力较强,而一旦进攻受阻便几乎束手无策,陷入严重的“得分荒”。统计显示,在6场比赛中国队的得分低潮中,得分在2分以下的共有12次,欧洲队为8次;得分超过5分的中国队共3次,欧洲队共6次。

3.3 中、欧男子篮球队交锋过程进攻阶段性的技术对比分析

篮球比赛中,得分是判断球队输赢的最终标准,投篮是得分的惟一手段,投篮次数及投篮命中率则是影响得分的直接因素。相比之下,中国队与欧洲球队在场均投篮次数上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得分高潮期34.3次的总投篮次数与对手的43.0次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两者之间呈非常显著性差异,这也就意味着在命中率相等的情况下要比对手少得10分左右,从而降低了中国队在高潮期的得分强度。高潮期出手次数的相对偏少,主要是由于2分球投篮次数不足造成的,高潮期中国队场均2分球投篮次数仅为21.0次,较之欧洲球队的26.8次而言具有显著性差异。值得一提的是,在与欧洲球队的交锋过程中,中国队无论是得分高潮期还是低潮期,无论是总体投篮命中率、2分球命中率还是3分球命中率,与对手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中国队的得分效率与对手相比不存在劣势。所以,在得分方面,投篮次数,特别是得分高潮期的2分球投篮次数是影响中国队得分高低的最关键因素。

另外,中国队在得分高潮期的罚球次数,以及得分低潮期的罚球命中率均高于与赛欧洲队,且具有显著性差异。通过观看比赛发现,高潮期中国队内外线运转流畅,除姚明等内线运动员的强攻外,外线运动员也常突破至内线造成对手犯规,获得罚球机会。虽然得分低潮期中国队运动员仍能保持良好的手感,保证较高的罚球命中率,但通过中国队在低潮期平均得分很低(表3)的事实来看,却说明在此阶段,中国队很难在运动战中投篮得分,进攻受到极大抑制。

前场篮板球是二次进攻的前提和基础,抢前场篮板球占优势,可以增加进攻次数和得分机会,还可以增强本队投篮的信心,从而提高投篮命中率,同时,还可以控制对方发动快攻的机会,消除进攻时本队防守的后顾之忧。从表3可知,中国男子篮球队在得分高潮期的前场篮板球数与欧洲球队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得分低潮期与欧洲队间差异不显著,高潮期前场篮板球数的不足,失去了更多二次进攻机会,这也是中国队高潮期投篮次数明显低于对手的原因之一。高潮期中国队前场篮板球薄弱原因主要在于:1)高潮期中国队进攻多以内线为主,外线运动员冲抢篮板球的意识和能力欠缺,大多数外线运动员在本方投篮后,很少能在准确判断球落点的基础上,摆脱防守冲抢篮板球;2)高潮期中国队3分球投篮次数相对对手较少,球不中后弹至外线的几率减少,不利于通过挡抢和检漏的形式获得前场篮板球。

表3 近2届世界大赛中国男子篮球队与6支欧洲球队进攻阶段性变化前场篮板球、助攻、失误统计一览表(次)

助攻传球是指同伴运动员接球后能够直接完成投篮得分的传球。它是最有效、最具威胁的传球,可以反映球队进攻战术的执行情况和运动员之间默契配合的程度。总体而言,6场比赛中国队场均9.7次助攻少于欧洲队的13.2次,差值为3.5次,但统计后发现,二者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与过去大赛时常与对手助攻数相差5次以上相比,中国队在团队配合能力及传接球质量上有了一定提高,特别是在得分高潮期,中国队场均8.2次助攻仅比对手少1.4次。从现实比赛过程来看,助攻水平提高的原因主要在于:虽然中国队在传球的隐蔽性、创造性和突然性方面与欧洲球队相比仍有差距,但一方面,得分高潮期中国队更加注重进攻空间的拉开,锋线运动员之间的无球跑动增多,配合后出现的空当有利于接球运动员获得更好的出手投篮机会;另一方面,孙悦等年轻运动员的成长增强了中国队的突破分球能力,通过突破吸引了补防,因而获得了绝好的助攻机会。在得分低潮期,中国队的助攻数明显低于与赛对手,经检验呈显著性差异,这是因为,当对方增加防守强度时,中国运动员的技术运用受限,对抗中的跑位和传接球停滞,难以形成有威胁性的传球。

失误是篮球进攻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但若失误次数过多,不仅会减少本队进攻次数和士气受挫,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意味着直接失分。统计结果显示,6场比赛中国队失误次数无论在得分高潮期还是低潮期均略高于与赛欧洲球队,但并无显著性差异。从失误次数上看,与之前的3届世界大赛(第14、15届男子篮球世界锦标赛和第28届奥运会)相比,近2届大赛中国队的场均失误次数由18.1次下降为13.4次,与赛球队的场均失误次数由10.6次上升至13.0次。这说明,多年来困扰中国队进攻的失误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运动员对抗意识有所提高,对抗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加强,在对手极具威胁性、攻击性的迎面贴身防守前,尽管应对并不十分自如,但已不像以往那样表现得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在面对全场扩大防守和区域紧逼时,中国运动员的技术运用愈加从容,接应位置和时机的选择也更为合理。另外,面对中国队多样的防守形式,更具变化的防守节奏,以及运动员更加讲求技巧性、攻击性和破坏性的个人防守,欧洲队同样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导致失误增多,进攻受阻。例如,奥运会中国队对阵西班牙队比赛时的“一联四防”,让对手高抛进内线的传球屡屡被断;李楠、孙悦突然扩大的防守造成对方的走步和回线违例;孙悦、朱芳雨识破对方突破路线,机警地制造带球撞人等。

3.4 中、欧男子篮球队交锋过程进攻阶段性的战术对比分析

3.4.1 中、欧男子篮球队交锋过程阶段性进攻战术形式对比分析

战术形式是按一定原则构成的具有不同组织方法和表现手段的战术的名称,进攻战术形式包括快攻、阵地进攻和衔接段进攻三种类型。比赛过程中,己方依据攻守双方能力、状态、位置等因素的不同,需要适时地改变进攻战术形式,以实现投篮命中的目的。

表4 近2届世界大赛中国男子篮球队与6支欧洲球队进攻阶段性变化进攻战术形式统计一览表(次/场)

阵地进攻是进攻方快攻未成防守队已布阵,进攻队针对对方的防守战术形式,按照自己既定的进攻战术,有步骤地组织进攻的一种战术形式。在阵地进攻方面,无论是得分高潮期还是低潮期,中国队选用阵地进攻的次数与欧洲球队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从战术形式的节奏特征来看,阵地进攻主要表现为慢节奏。中国队运用阵地进攻次数较多以及所占比例较大,主要是由于中国队由守转攻的整体推进速度较慢,当后场篮板球一传难以获得直接快攻机会时,习惯于稳妥地将球运至前场,等所有运动员,特别是姚明、易建联等内线运动员落位之后再开始组织进攻。欧洲球队同样多采用阵地进攻的形式,其原因主要在于长期以来,欧洲球队不强调过多的个人进攻,当没有出现明显的进攻机会时,通常讲求5人在移动中灵活运用掩护、策应等战术基础配合,机动多变地完成进攻任务。

快攻是指防守队获球后由守转攻时力争在对手布阵未稳之际,抓住战机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果断而合理地发动攻击的一种速决性战术形式。在快攻方面,得分高潮期中、欧球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而在得分低潮期,中国队场均运用快攻仅为0.3次,与欧洲球队的1.8次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比赛录像可以看出,除了一传和接应间配合、个人速度、快攻意识较差之外,中国队得分低潮期快攻能力弱的原因还包括:该时段多为对方得分高潮期,对方投篮命中后能够退回半场组织防守,减少了中国队的快攻机会;中国队得分低潮期多出现在比赛后半段,运动员体能不足导致快速启动和奔跑的能力下降,抢断球次数减少,抢到后场篮板球后也不能做到一传快、接应快、分散快、推进快,即便有机会,也会因对手的延滞,被迫放弃快攻而转为阵地进攻。

以往研究结果显示,中国队运用快攻次数、快攻得分与对手相比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笔者认为,这或许是由于将快攻和衔接段进攻混合记为快攻所致。衔接段进攻是指当快攻进入结束阶段而未获得良好的投篮机会时,不待全队落位组织半场阵地进攻,便由快下至前场的运动员迅速展开两、三人的配合攻击,是一种介于快攻与阵地进攻之间的前场进攻形式[1]。快攻与衔接段进攻虽同样表现为进攻的快节奏,但衔接段进攻是在结束快攻的短暂时间内进行的,其目的是抢在对方运动员尚未全部退守前速战速决,要求战术简炼,并具有突然性。在衔接段进攻方面,得分高潮期中国队场均仅为0.7次,对手则为7.7次,双方差值高达7次,统计显示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高潮期中国队衔接段进攻能力差的原因主要在于:首先,当对方命中后,中国队习惯于固定发球人和接应人,掷端线球时间过长;当对方投篮不中或进攻失误时,负责接应球的运动员位置普遍靠后,将球推进至前场的用时较多,有利于对方组织布防;其次,衔接段进攻需要运动员觅得转瞬即逝的缝隙,利用意识和能力完成进攻,而中国运动员相对薄弱的力量和速度一般难以很好地实施。最后,中国队整体攻守转换的速度意识薄弱,仍停留在传统的进攻节奏上,快慢分明,快攻不成即停下来缓慢地组织阵地进攻,不习惯利用对方防守落位时的漏洞迅速展开攻击。如果说前两点是由于受运动员技、战术能力制约造成的话,那么,第三点则是由于战术指导思想落后所致了。相反,欧洲球队在比赛中注重了快攻与阵地战的衔接,打破了运动员固定的位置分工,在快攻中即便没有得分的机会,也要利用快攻的余势连续展开攻击,不让防守方调整和组织全队防守,把快攻、衔接段进攻和阵地进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新的进攻体系。要知道,阵地进攻和快攻发展的历史较长,各队已有一套成熟的对付办法,而衔接段进攻出现较晚,尚少被人掌握其规律与方法,往往可获得出其不意的功效。

3.4.2 中、欧男子篮球队交锋过程阶段性阵地进攻前场攻击阶段速度对比分析

阵地进攻前场攻击阶段是指球从后场推进过中线开始组织阵地进攻后,至出手投篮完成进攻所跨度的时段,它代表着阵地进攻时为寻求理想的投篮机会而组织进攻战术基础配合所花费的时间。统计结果显示,得分高潮期,中国队阵地进攻的前场攻击阶段平均用时为9.60 s,少于与赛欧洲球队的11.48 s,且二者存在显著性差异。针对中国队用时相对偏少,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三:1)得分高潮期对方防守强度和范围相对较小,运动员能将接球、运球、传球、投篮的技术动作结为一体,前场阵地进攻相对流畅,缩短了配合过程中的停滞时间;2)在中国队进攻高潮较多的比赛上半场和第3节前段,运动员体能充沛,快速启动能力、连续跑动能力和集中注意能力较强,摆脱防守、持球突破等进攻技术的动作速率快,在增加进攻机会的同时也减少了配合数量;3)中国队的得分高潮期一般与核心运动员的竞技发挥有直接关联。由表6可以看出,无论是第29届奥运会时的姚明,还是第16届世界锦标赛上的易建联,在球队得分高潮期的个人得分、命中率及所占个人得分比例均明显高于球队得分低潮期。与赛欧洲球队阵地进攻前场攻击阶段用时较多,是由于一方面欧洲运动员不但战术知识储备丰富,且拥有极高的战术素养,比赛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一次进攻临近24 s时限时,欧洲球队仍饶有耐心地组织战术基础配合,寻找着最为合理的投篮方式。与此同时,中国队在防守端的持续性和韧性不足,常在对方阵地攻坚的最后时刻出现防守漏洞,或许这也正是欧洲队确立耐心组织半场阵地进攻这一战术指导思想的初衷;另一方面,虽然欧洲运动员的力量素质出众,但速度却不占优势,一对一的个人进攻并无优势,再加上欧洲篮球一向注重团队配合,不强调个人进攻的进攻风格,使得欧洲队轻易不会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采用快速半场进攻。

表5 近2届世界大赛中国男子篮球队与6支欧洲球队阶段性变化阵地进攻前场攻击阶段用时统计一览表(s/次)

表6 姚明、易建联在近2届世界大赛阶段性得分统计一览表

在得分低潮期,中国队每次阵地进攻的前场攻击阶段平均用时为12.62 s,而与赛欧洲球队仅为9.47 s,经统计,二者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相比较得分高潮期,中国队低潮期的单次阵地进攻前场攻击阶段多用时3 s,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1)在得分低潮期,对手予以中国队极具攻击性的领防、凶悍的夹击与快速的补防,有效遏制和延缓中国队完成技术动作的速度和幅度,进而影响到技、战术完成的质量。通过比赛录像观察,这一时段中国队的进攻空间缩小,传球威胁性降低,停球和个人持球时间过长;2)得分低潮期也与运动员心理变化有关,当本方连续进攻未果时,运动员的投篮信心愈加不足,即便出现合适投篮时机也会犹豫不决,不但失去了投篮节奏,也为对方防守到位提供了时间。欧洲球队得分低潮期阵地进攻前场攻击阶段用时较短则是因为,欧洲运动员擅长接球投篮而不是持球进攻,擅长利用掩护进攻而不是直面进攻,当中国队加强对无球跑动运动员的防守时,持球人迫于无奈,个人进攻增加,减少了战术配合的次数和形式,降低了投篮命中率。

3.4.3 中、欧男子篮球队交锋过程阶段性前场阵地进攻战术基础配合运用分析

进攻战术基础配合是指在篮球比赛中,进攻运动员2~3人之间有目的、有组织、相互协同行动的配合方法,包括传切配合、突分配合、掩护配合与策应配合4种。进攻战术基础配合是全队战术进攻的基础,其运用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好坏,直接反映一支球队战术素养的高低、整体协同作战能力的强弱以及球队的风格特点。从表7中可以看出,在得分高潮期,中国队运用突分和掩护2种战术形式与6支与赛欧洲球队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加上个人进攻次数高于对手,这些共同导致了中国队进攻配合总次数与对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7 近2届世界大赛中国男子篮球队与6支欧洲球队阶段性变化进攻战术基础配合运用统计一览表 (次)

比赛录像显示,高潮期中国队突破分球数量少,一是,由于陈江华、于澍龙等外线运动员虽然速度较快,但体重小,力量相对薄弱,在有身体接触的情况下难以自如地施展体前变向、背后、胯下等技术超越对手,反而会在在对方贴身防守和补位面前造成失误;二是,中国运动员的突破较少利用其他运动员的掩护,没有根据防守的站位选择最合适的突破时机和路线,结果是有突无破。中国队的掩护配合少,是由于高潮期中国队内线运动员体能充沛,故全队进攻多是从内线打起,加上内线运动员身材高大,移动速度较慢,很难将掩护与自身的进攻统一起来,因此,有意将自身精力放在内线要位和持球进攻上,这同时也是中国队得分高潮期策应配合次数相对较多的原因所在;另外,虽然中国队在高潮期和低潮期的个人进攻数与欧洲队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但在个人进攻方式的选择上,中、欧球队之间却存在明显的不同。特别是在得分低潮期,中国队内线运动员的个人进攻多是原地要位后接外线传球,然后,利用身高优势应对对方的个人防守或多人夹击强行进攻;外线运动员多采用急停跳投或接球后直接投篮,而此时面对的防守多为到位或半到位。相反,全场比赛欧洲队内线运动员多是在移动中获得传球,顺势完成投篮动作;由于人移动和球运转的速度快,外线运动员无论是持球进攻还是接球直接进攻,一般会选择在防守出现空当或未完全到位的情况下进行。

进攻战术基础配合同时也反映了球队的风格特点。“快速、灵活、全面、准确”曾经是亚洲乃至中国的制胜法宝,但随着世界篮球运动的发展,这些特点却很少在中国篮球队中出现,反倒是欧洲球队更为多见[8]。近些年,由于三大中锋处于个人竞技巅峰期,中国队开始走大型化、强攻类的道路,注重依靠高个子运动员在篮下死打硬扛,偶尔结合内外结合的打法,虽然,近2届世界大赛中逐步将对内线的“依赖”转为“依靠”,但旧有风格丢失后,新的进攻没有引领性和创新性却也是不争的事实。相比之下,欧洲球队普遍具有鲜明的战术风格和完整的战术体系,并将其贯彻整场比赛的始终。例如,立陶宛队的进攻大都通过从对持球运动员的掩护打起,投篮或其他战术配合均依赖于掩护后出现的机会;希腊队常利用快速的无球跑动和流畅的转移球扯开投篮空当,很好地结合了外线投篮准确优势;俄罗斯队多采取外线运动员的突破后分球,将内线运动员身材高、体重大、力量足的特长发挥出来。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在利用灰色差异信息法对近2届世界大赛中国男子篮球队与6支欧洲球队交锋过程进行测算后发现,中、欧球队进攻均表现出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比赛初始阶段,中国队大都能较快进入比赛状态;第2、3节比赛中国队进攻态势相对平稳,欧洲球队第2节得分高潮用时明显多于第3节;在第4节3~5 min的时间里,中、欧球队之间会产生一段时间的得分差,这一落差是决定比赛走势的关键。从数量特征来看,中国队得分低潮期的频次高于对手;平均单次得分高潮持续时间低于对手;得分低潮期的单次得分强度低于对手,说明中国队场上的战术执行能力,对对手防守战术变化的适应能力和调整能力较差。

2.中国男子篮球队与欧洲球队在得分高潮期的投篮次数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而这种情况主要又是由于高潮期中国队2分球投篮次数少所致。中国队在得分高潮期的罚球次数高于对手,是由于高潮期中国队内线运动员的强攻和外线运动员的突破较多的缘故。另外,中国队得分低潮期的罚球命中率高于欧洲队。

3.中国队在高潮期的前场篮板球数低于对手,一是,因为外线运动员冲抢篮板球的意识和能力薄弱,二是,由中国队3分球出手次数少导致。高潮期中国队与欧洲队的助攻数相差不大,是由于高潮期中国队进攻空间大,无球跑动增多,以及突破分球能力的增强;低潮期助攻数低是由于中国队面对高强防守时的技术运用受限。己方失误的减少和对方失误的增多同样体现了中国队在攻守两端的进步。

4.在进攻形式选择上,中、欧球队阵地进攻次数的无差异性是由双方长期以来形成的战术风格决定的。中国队低潮期快攻的数量低于欧洲队,除对方命中后难以组织快攻外,下半场运动员的体能下降同样也是重要原因。得分高潮期,中国队使用衔接段进攻的数量显著低于欧洲队,这一现象是由于中国队将球推进至前场的用时长,运动员能力欠缺,攻守转换的速度意识较弱造成的。

5.在阵地进攻的前场攻击阶段,得分高潮期中国队平均用时较少,主要与对手防守强度不大,体能充沛,核心运动员发挥出色有关;欧洲球队用时较多,一是,因为运动员战术素养高,中国队防守持续性和韧性不足;二是,欧洲篮球风格所致。低潮期中国队前场进攻平均用时较多,一是,由对手的防守遏制和延缓中国队技、战术的发挥和完成所致;二是,进攻不利引发了运动员心理变化造成;欧洲球队前场进攻用时较多,是因为中国队防守策略的改变影响了运动员的进攻习惯。

6.进攻战术基础配合方面,高潮期中国队突分配合少,原因是:1)外线运动员体重小、力量弱;2)突破时机和路线不佳。高潮期掩护配合少是因为战术需要所致。中、欧球队个人进攻方式的选择也存在差异,中国队个人进攻无法摆脱防守,欧洲队则能合理利用防守空当。

4.2 建议

1.旧有风格丢失后,中国男子篮球队亟待形成新的战术风格,但这并不意味着旧有风格的回归。中国队应顺应世界篮球运动“智、高、壮、快、准、悍、巧、变”的发展方向[3]以及自身的人员配备,构建适合自身的进攻战术体系,并依照战术体系设计一系列的进攻战术基础配合。

2.在与欧洲球队的比赛中,中国队运动员力量素质的欠缺制约着技、战术的发挥,耐力的不足更是末节崩盘的直接原因。建议加强专项体能训练的科学化程度,着重加强后卫运动员的力量素质和内线运动员的耐力素质。

3.明确进攻程序化不代表进攻模式化,在比赛中应强化攻守转换意识,充分利用场上的有利因素,抓住时机掌握比赛的主动权,将快攻、阵地进攻和衔接段进攻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全新的立体进攻体系。

4.客观来讲,中国队进攻低潮的出现与上场运动员的构成有很大关系,与欧洲球队每名运动员都能发挥作用相比,中国队有效比赛运动员偏少。建议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增强球队运动员配备,战术设计时充分考虑每名运动员的技术特点,在面对不同形式的进攻和防守时均有应对之策。

[1]编委会.篮球大辞典[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1993:84.

[2]刘小明.近4届世界大赛中国男子篮球队进攻能力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10,45(5):12-16.

[3]孙民治,陈均,方明.21世纪世界篮球竞技运动的发展趋势——简论中国篮球运动现状及对策[J].体育科学,2001,21(1):44-46.

[4]孙民治.现代篮球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2004.

[5]夏军.灰色系统水文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6]张斌.亚、欧男子篮球技术战术特点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7):137-141.

[7]张聚民.第28届奥运会中外男篮进攻速度对比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20(5):49-51.

[8]郑晓鸿.论“竞技节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 142-143.

[9]朱建国.29届奥运会中国男篮与欧洲强队篮板球的调研[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8(2):13-17.

猜你喜欢

低潮期篮球队中国队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中国队获第62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第20届CUBA男篮四强攻防能力分析*
中国队开门红
如何度过人生的低潮期
中国队获第59届IMO团体总分第三名
中国篮球队访平壤
真正拉开差距的是低潮期
健康饮食
怎样度过情绪低潮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