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校本科“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改革的路径——基于体育院、系学生毕业论文的现状思考

2011-03-06黄汉升吴燕丹

中国体育科技 2011年5期
关键词:毕业论文本科生论文

黄汉升,吴燕丹

1 问题的提出

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级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强化素质教育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而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则是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立足点和突破口。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百年校庆讲话中特别强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指出“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6]。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本科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重要内容,是对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方法的全面检验,是学生毕业前进行全面综合训练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10]。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培养宽口径、高素质、广适应和重创新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时代的呼唤,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提出了“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以及“了解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动态和体育科研的发展趋势;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并具有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能力”[12]。强化体育专业本科学生的科研能力成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掌握好体育科学研究方法是进行体育科学研究的前提。著名科学家巴甫洛夫说:“初期研究的障碍,乃在于缺乏研究方法。”对处于科研起步阶段的体育专业本科生而言,熟练掌握与正确运用研究方法,才能对研究起到引导与规范的作用,提高体育科学研究的效率,增强毕业论文的科学性。然而,各个高校在不断完善制度,加强管理,毕业论文重视程度大幅提高的同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纵观目前高校的体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仍然存在质量下滑现象。面对种种令人忧虑的现象,我们不禁要问,作为发展学生科研能力的“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是否应重新定位?面对《意见》提出的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应承担多大的责任?应如何改革?带着这些问题,试图通过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现状进行调查,考察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轨迹,以毕业论文和课程本身存在双重问题寻求“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改革路径。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调研

通过文献检索、网络检索等方式查阅了大量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近10年期刊论文100余篇、相关政策文件、部分高校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大纲、高校目前使用的体育科研方法教材、部分学术规范方面专著、2004—2009年共6届全国体育院校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汇编等,在分析文献的基础上,对当前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进行归纳、梳理,结合体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现状分析讨论,从高校体育科研方法教材和大纲上寻求问题的根源。

2.2 调查访谈法

访谈了10余位“体育科研方法”教材编写专家及从事课程教学的教师,了解该课程特点和开设情况,交流对科研方法课程改革的看法;调查部分院校体育专业本科毕业生论文情况,并与部分学生及指导教师进行交流。通过调查访谈,印证文献分析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研究内容,对研究框架有更清晰的脉络。

2.3 比较分析

以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部颁布的3套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计划》和2套《课程方案》为例进行比较;对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全国45所体育院校2004年以来所制定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及目前正在使用的14本“体育科研方法”教材进行比较,在归纳分析的基础上,发现课程实施与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改革措施。

2.4 数理统计法

对全国14所体育学院6年学士学位论文选出的《全国体育院校2004届优秀学士论文汇编》[24]、《2005年全国体育院校优秀学士论文汇编》[26]、《全国体育院校2006届优秀学士论文集》[27]、《全国体育院校2007届优秀学士论文集》[28]、《全国体育院校2008届优秀学士论文集》[29]和《全国体育院校2009届优秀学士论文集》[11]848篇论文选题、研究方法运用、参考文献信息及论文学术规范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目前,还没有专门出版关于全国体育专业学士学位论文汇编,以上6本汇编中收集了大量体育院校体育专业学士学位论文,其统计结果不仅反映出体育院校体育专业的整体状况,同时也体现了全国体育本科专业毕业论文的基本现状。

3 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现状剖析

毕业论文的规范和质量是教育部开展本科教学评估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为了解当前体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整体质量情况,统计分析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6本全国体育院校优秀学士论文汇编,这些论文汇编每年从全国14所体育学院的学士学位论文选出,为全国体育院校本科专业学生中精选精编的优秀论文,每篇论文都经过学校教务部门挑选推荐,指导教师精心点评,再由各个学科专家主编审定,论文的选题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近年来高校体育学科研究的方向,展示了新世纪高校优秀本科毕业生的学术水准,从一个层面反映了中国高等体育院校达到的整体水平。但毕竟能入围优秀学士学位论文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文章,面对近年来本科生扩招的现实,我国体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也存在不尽人意的现象,甚至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也同样暴露出一些问题,如选题范围过大、摘要表述不规范、方法运用缺陷、内容讨论简单化以及参考文献缺乏规范性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和关注。通过对6届体育专业优秀本科毕业论文的评述和对部分高校体育院系师生的访谈,审视学生在毕业论文环节存在的共性问题,分析其深层原因,并探讨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与科研方法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3.1.1 6届体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优点

1.思维敏锐,善于观察

从选题立意看,在各类选题中都出现了一些选题有新意的论文,反映了部分本科生在选题上具有一定的敏锐性和前瞻性,能够选择一些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的论题。6届优秀论文中均出现了一些可喜的选题,如“论体育运动与现代女性时装的演变”、“CBA北京赛区现场观众调查”、“婴儿游泳的发展和市场前景”等,所选题目都比较新颖,观察细致,对问题的分析比较透彻。部分学生对时弊的评论比较大胆尖锐,如“体育评论娱乐化现象探析”,不仅探讨了体育评论娱乐化现象的表现形式,同时,还剖析了娱乐化原因及产生的效果,架构比较饱满,观点亦很鲜明。部分学生对于社会现象的观察相当细致,6届论文均关注到了残疾人体育问题,各个领域均有较独特的视角,如“人民日报系残疾人报道现状”、“对上海市杨浦区部分街道智障人士参加社区特奥运动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减重步行训练对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研究”等等。

2.传统研究方法被赋予新的内涵,新的研究方法崭露头角

几届优秀论文中均有一些作者,能够对传统研究方法进行大胆革新,赋予研究方法新的内涵,如录像分析法,有的作者在原有基础上精细到截图测量身体部位,有的作者能够运用到美国APAS运动学影像解析系统进行处理;实验法所采用的实验仪器和指标选取均比以往有较大突破,不仅仅局限在运动生理和生化实验,已经拓展到如VCP3基因多态分析、比率变异测试等较新颖的测试方法。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如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开始在运动训练类文章中得到运用,软件编程法也开始在健身处方领域、教学评价领域崭露头角,SWOT分析法在体育产业类文章中得到运用,体育信息管理领域类文章开始使用结构化设计方法和系统分析法,说明大学生对于新方法的了解与掌握较快,视野比较开阔。

3.运动人体科学分支学科的研究逐渐拓展

运动人体科学论文是历届优秀学士论文中总体质量较高的文章,选题能够反映该学科较前沿的热点问题,实验程序设计较严谨,仪器比较先进,学生独立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较强。但以往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比较集中在运动生理、生化文章优秀论文多,运动生物力学文章较少,从6届优秀学士论文反映出的情况看,这个格局正在逐渐被打破,运动生物力学论文质量有较大提升,2008届优秀论文仅一等奖就有3篇运动生物力学论文。纵观6届运动生物力学论文,选题视角独特,研究方法较新颖,且均能抓住一个可以把握的切入点进行探讨,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如“不良坐姿对可能引起颈椎病的生物力学分析”、“两种仰泳出发的起跳和入水角度与距离的关系”,都是把研究视角定位在比较实用的微观问题上,反映了大学生的科研态度不再追求空洞、不实际的选题,这是一个可喜的转变。

4.跨学科研究能力逐渐增强

在6届优秀论文中有一个共性的特点,就是大学生跨学科知识运用的意识在逐渐增强,驾驭跨学科理论的研究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能较娴熟运用跨学科理论来指导实践并支撑论点。跨学科理论运用较多的,一般是运动人体科学文章,运用医学、生理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的学科知识进行实验设计,取得较大的进展。近两年管理类、传媒类的优秀论文亦有长足进步,比较新颖的有经济学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管理学的SWOT分析理论等,从2009届优秀论文集中,我们欣喜地注意到,伦理学相关理论也已经渗透到体育学科,如“善待自己:自我同情对消极生活事件应对的影响”、“让灾难报道充满人文关怀”等。一方面,反映现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捕捉并很快接受各种新的资料信息;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现代体育科研与各个学科的互相交叉渗透已成趋势。

5.研究态度较严谨,动手能力提高

从6届优秀学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表述上,可以看出,在重视本科教学质量、强调学术规范的氛围下,大学生的研究态度正趋于严谨。有不少论文在使用问卷调查法时,都将问卷附在论文后面备查,还有的作者使用访谈法时能够附上访谈提纲,这都是较规范的做法。还有一些文章在使用问卷调查时做了信度、效度检验,这在本科生论文中是比较难能可贵的。值得一提的是实验法,在实验设计的操作程序上步骤交代比较清楚,对实验环境、对象、仪器均做详细说明,说明学生对该方法的研究路线比较清晰。另外,运动人体科学获奖论文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学生独立操作能力有较大提高,从实验设计到仪器操作,过程跟踪,学生均是亲自动手,已经初步具备独立从事课题研究的能力。

3.1.2 体育专业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存在问题

1.部分选题过于宽泛,简单重复

通过对6届体育专业优秀学士学位论文选题分析,从选题类型看,优秀学士论文中调查研究类论文6年均为最多(占53%),其次是综述类和评论类,实验类论文相对较少,6年均未超过17%。在调查中发现,体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存在一些问题,之前国内学者张力为[32]、王晓春[22]、骆秉全等人[18]对不同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的论文调查也有类似发现,主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的问题: 1)选题缺乏必要的前期调查与投入,随意性大,导致题目过大或不知所云。有不少题目不像是一篇学术论文,而更类似总结报告;2)盲目跟风,重复研究较多,例如,在某届本科毕业论文答辩会中,曾出现一组17人中就有9个选题类似的现象。所选题目均为中学体育教学现状与对策,不同仅仅体现在校名和学段。如果能围绕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来深入研究,这种选题的相似值得提倡,但如果是简单重复,就没有很大意义了。教育部《通知》中明确要求“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切实做到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要把一人一题作为选题工作的重要原则”。但由于在选题过程受地域、学校、专业方向等诸多因素影响,本科生一般不能全面系统了解本专业往届论文选题,这给学生选题的创新性增加了难度。且体育领域热门问题相对集中,极易造成学生选题“撞车”现象[31];3)研究综述选题偏多,对现状研究未能做到较好的归类和深入的分析。写好一篇综述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不仅需要阅读大量国内外本领域的前沿研究资料,还要具备较强的分析综合和归纳的能力,并且能够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创新性观点。而以本科生具备的知识层次和理论水平,难以从理论高度上来进行深层次挖掘与归因,势必对论文的研究深度造成一定影响。

从总体看,体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学术价值不高,问题意识薄弱,缺乏对相关领域横向的把握和纵向的挖掘。何况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还是从全国14所体育院校评选出来的,其他院校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2.方法运用存在缺陷,逻辑能力有待提高

熟悉和掌握科研中的常用方法,是从事体育科研的“基本功”。频数统计显示,优秀学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使用前3位排序为文献资料调研、调查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图1),反映了部分院校重视本科生研究方法训练,学生基本能够按照选题需要选择研究方法。实验法和逻辑分析法开始得到重视,使用频率有所提高。另外,新方法运用也开始崭露头角,田野调查、非介入性研究等质性研究方法开始进入本科毕业论文的方法运用中。从科研方法使用的数量情况看(图2),多数论文运用了2~4种研究方法(84%),但也有46篇论文使用5种及以上研究方法(7%),体现了部分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能够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描述或解释复杂现象,揭示变量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对于处在科研基础阶段的本科生而言,毕业论文的方法运用多样性是值得肯定的。同时,我们也发现,9%的论文仅仅只使用一种研究方法。当然,并不是提倡研究方法越多越好,需要根据研究的目的、性质、内容、对象及完成的任务来确定,但是,如果一篇论文仅仅使用一种文献调研,显然成为一篇综述,由于本科生具备的归纳能力和评述水平比较薄弱,就难于达到学士学位论文的要求。

图1 6届全国体育院校优秀学士学位论文科研方法使用类型统计示意图

图2 6届全国体育院校优秀学士学位论文科研方法使用数量统计圆屏图

在调查中也发现,研究方法运用上的缺陷是本科生毕业论文的一个较严重问题,这在现有的文献研究中已有学者对此提出批评[31],如方法使用的认识不足导致部分论文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无法对应、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的实验法使用分不清实验与准实验的区别、较为简单的传统方法选择较多,而相对费时费力的方法较少使用,以及新方法少见、研究方法的层次错位和表述模糊等。以下对具体研究方法的运用中存在主要问题进行剖析。1)从文献资料调研来看,有相当部分学生信息获取能力较差,由于传统应试教育使学生养成对教师的依赖,自觉利用网络检索文献的学生仍是少数,同时也发现,部分论文没有交代所阅读文献的年代、查阅途径以及篇数等信息,检索学科比较单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检索、资料信息搜集的手段、方法日益现代化,获取信息途径趋于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手工检索手段外,各大学图书馆都有许多大型文献数据库,大学生还可以运用计算机,通过各种光盘、互联网、电子图书馆等进行文献检索;2)从调查访谈法看,有学生经常把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与其他研究方法并列为同一层次,在几届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以及近年的硕士论文中都有发现此类现象,说明学生对研究方法的层次了解不够清晰,导致了错用、误用情况发生。部分学生分不清楚研究对象与调查对象之间的区别,在论文中出现混用的现象。在访谈法中,有的学生对普通教师或是工作人员的访谈也作为专家访谈来界定,导致专家的权威性受到质疑。问卷调查中,未说明抽样的方法、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误差的控制等信息,存在样本量相对偏小、研究对象选择标准模糊等问题。还有的学生调查的是3个不同层次的人群,但在交代问卷回收率时却把3种问卷合并在一起统计,使人无从知道每种问卷具体回收情况。不少论文在调查法中都使用“随机抽样”来表述抽样方法,但却没有描述遵循何种方法使之达到随机化。在问卷设计上,也存在概念混乱、无效选项、变换选项等较低层面的基础性问题[32]。同时还发现,调查中的“以偏概全”的现象,例如,有的学生仅通过在公园健身活动的人群,调查某市的200个市民,就简单得出一个市人口结构女比男多的结论;3)从数理统计法看,由于研究问题的简单以及统计知识的薄弱,大部分论文只做到简单的数据描述,以数量总和与百分比为主要指标,进行简单的现状描述和关系分析,几乎很少运用到假设检验、相关分析、方差分析等推断性统计。对于其他研究方法,也存在认识模糊,表述不当的问题,部分学生不会区分测量法和实验法,在实验设计或统计方法上存在明显漏洞,在逻辑分析方法应用上也存在缺陷,反映了本科生科研训练的不足。

3.引文数量较少,引文类型单一

继承性和发展性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性质,任何一项科研成果都是建立在前人研究成果之上的,需要列出完成该文过程中所参考过的主要文献目录[1]。从前5届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引文使用数量统计情况看,有超过1/3的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引文在9篇以上(占49.0%),最多的达35条,并且引文标识规范,文献类型丰富,反映了体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在不断提高。但是,还有一半的文章(占50%)的参考文献在3条至8条,最少的仅仅参考了一两条文献。值得一提的是,2009届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这个格局有了新的变化(图4),引文数在9篇以上的达到69%,说明学生吸收文献信息的能力有所加强。从文献的引用类型看,最多的是中文期刊论文和图书,特别是中文科技期刊因其所具有的出版周期短、报道速度快、信息量大等功能,高校图书馆和资料室都有订阅,已成为本科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文献来源。调查中,还发现本科生引用文献年代相对陈旧,文献类型单一(对网络文献、报纸、法规以及会议资料等文献引用少),缺少外文文献(仅有少数几篇运动人体科学类有引用外文文献)等问题。总之,引用文献的类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对该研究领域的阅读取向,单一的文献引用限制了本科生的研究视野,今后高校需要加强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以获得更加丰富的文献资源。

4.科研规范缺乏,科学素养不足

对于本科生而言,加强科学规范训练,提高科学道德水平,是其重要的培养环节。科研道德规范是基本的入门之道,必须逐步懂得甄别材料、阅读、综述、提问、写作、注释、引文等等,就像一位木匠必须首先掌握砍、刨、凿的基本功夫一样[33]。国外著名大学十分重视学术诚信教育,许多大学都制定了学术诚信条例,对论文的抄袭等违反学术道德行为,从定义、表现形式到处罚规则和申辩程序,都做了详尽具体的规定。我国的许多高校也制定了相关条例,例如,北京大学第一次把学术规范明确写进本科生校规,在该校新的《本科考试工作与学术规范条例》中明确规定,本科生抄袭论文、雇枪手写论文或替别人当枪手都将被开除。特别强调“倡导科学、求实、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优良学风,切实纠正毕业设计(论文)脱离实际的倾向,严肃处理弄虚作假、抄袭等不良行为”。2009年6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组织编写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已正式出版,主要从选题与资料规范、引用与注释规范、成果呈现规范、学术批评规范、学术评价规范等方面做了简要说明,从学术伦理层面、技术规范层面和纪律法律层面都有明确的介绍和阐述[7]。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大学生都要做出很高水平的科研论文,但至少必须恪守最基本的学术伦理和道德诚信。

图3 前5届全国体育院校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引文数量统计圆屏图

图4 2 0 0 9年全国体育院校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引文数量统计圆屏图

规范性问题反映了科研方法训练的薄弱。调查发现,目前体育专业本科生规范问题表现为:摘要的撰写不能简约地概括主要内容,关键词的选择没有抓住文章的核心线索,所使用的词汇不够规范,不符合汉语主题词和学科专业主题词的要求,没有体现词与词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可供检索的信息量太少。主体部分层次不清晰,表述口语化,引用他人内容经常不加引注,难以区分别人成果和自己观点。同时,从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看,大部分院校要求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著录顺序、著录用的符号、各个著录项目的著录方法、参考文献在正文中的标注法,以及著录项目的设置、著录格式的确定、参考文献表的组织等,按照2005年10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的国家标准 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规定执行,标注法采用顺序编码制。但是,也有部分院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导师不能严格把关而出现参考文献缺乏规范现象,如信息不全、标点误用,标识缺失等。这些问题反映了大学生的科研规范方面还相对薄弱,科研基础训练不足。因此,应该重新审视大学阶段的“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包括开课时间,时数、教材、重点与难点、实践环节以及考评办法,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学生科研素质。

5.写作知识贫乏,撰写能力薄弱

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论文写作基础知识。在调查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写作知识贫乏,撰写能力相对薄弱。在选定论文研究领域后,不能用最简洁、明晰的词语确定论文题目,导致论文题目用词不规范、词不达意、结构残缺、层次混乱;论文提纲缺乏逻辑性,甚至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也不理想。这导致在论文写作时对于自己所提的问题、论点、例证和论证步骤不清晰;有的学生在论文写作时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事无巨细的一堆材料不加取舍,毫无层次,没有逻辑联系地堆砌在一起。还有的文章结构失衡,文章各部分所占篇幅与其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不相称,或头重脚轻,或缺少必要的部分,结构不完整。另外,有些学生本身知识结构不合理,或者说相关基础知识比较贫乏,语言运用能力、表达能力不强[26],造成要么文字晦涩,段落凌乱;要么文笔浮夸,不知所云的两种极端。

综上所述,我国体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暴露出诸多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科研能力培养的层面分析,深化“体育科研方法”课程体系改革是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作为一门工具课程,“体育科研方法”应该有非常明确的目标,对于本科学生,应该如何定位教学内容?如何分配教学时间?目前的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是否合理?能否承担起让学生基本掌握研究方法的任务?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应侧重培养学生哪方面能力?带着这些问题,试图对“体育科研方法”课程进行剖析,寻求新时期的课程改革路径,加强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发展的整体设计,以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3.2 “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轨迹

3.2.1 “体育科研方法”课程设置的历史回顾

“体育科研方法”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出现,还不到20年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普通高校共出台3套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计划》和2套《课程方案》。从1980年、1986年和1991年国家教委的三套《教学计划》中,尚未设置独立的“体育科研方法”课程,1980年的教学计划中与科研方法相关课程只有“选读与写作”,学习有关写作的基础知识。“科学研究”在教学计划中是属于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介绍性内容。1986年的教学计划与1980年大同小异,仅在“科学研究”环节提到“应与学科选修相结合,培养学生进行体育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但仍然没有设置专门的科研方法课程,可见,在20世纪80年代的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科研能力发展主要由具体学科教师承担,在各个学科的理论教学中介绍该学科的研究方法,显然,这种分散的具体学科研究方法学习不利于学生科研能力的整体培养,特别是有些实践课程基本把研究方法忽略或简单介绍,很难达到学生的科研培养目标。1991年的教学计划中,才在限制选修类的学科类课程中,设置了“体育方法学”课程,并明确规定“科学研究与毕业论文”这一环节,在第8学期安排6周时间,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2]。1997年的课程方案发生了较大变化,不仅体现在名称从教学计划改为课程方案,而且,首次明确将“体育科研方法”作为专业必修课纳入体育方法工具类课程[3],体现了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同时,对中学体育教师调查中也表明,科研能力是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8]。从对部分体育院校的调查访问中也了解到,大部分院校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把“体育科研方法”设置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可见,体育科研方法课程越来越凸现出其重要的地位。

3.2.2 从新旧《课程方案》看“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部颁布的三套课程方案对“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重视程度和具体要求明显不同(表1)。首先,在培养规格方面,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从具有“初步能力”、“基本能力”过渡到“从事研究能力”,反映了教育思想的深刻转变和观念的更新;其次,在课程设置和学分规定上,从选修上升为必修,并有一定的学时、学分要求,从1997年课程方案开始将“体育科研方法”作为必修课列入课程方案,可见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日益得到重视;最后,课程名称的界定逐渐走向成熟和严谨。早期的名称“体育方法课”内涵与外延界定不清,体育科研指向不明确,易与一些技能类方法学习混淆起来,也从侧面反映了对课程所要达到目标不够清晰。1997年《课程方案》提出了“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名称和课程宗旨,并确定为体育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其内容主要是探讨体育科研的基本理论、一般步骤及主要方法,提高应用体育科学理论研究和解决体育实践问题的能力,明确体育科研的基本程序与规范,了解各种具体的研究方法。但是,这一名称过于宽泛,不能明确不同层次学生的课程需求,而2003年课程方案中把“体育科研方法导论”规定为一般必修课程且不硬性规定学分、学时,明确为本科生的研究方法的入门、引导课程,其宗旨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并具有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能力,符合本科阶段的科研发展实际[13]。

表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套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对体育科研的相关表述一览表

可见,在高等体育人才培养的探索过程中,“体育科研方法”课程从20世纪80年代的分散于具体学科未设置独立课程、到90年代设置专门课程再到如今逐步趋于系统化,经历了由无到有、由选修到必修的过程,体育专业本科的科研方法课程定位和课程名称不断调整与完善,向着重培养本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方向发展。

3.3 “体育科研方法”课程设置的重新审视

作为体育专业中最早设置的体育教育专业,其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体育专业的基本定位。《课程方案》明确提出,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必须具备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能力,作为一般必修课程的“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承载着加强体育教育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使命。通过对全国45所高校[覆盖了全国22个省(市),包含了体育院校和普通高校体育院系]2004年9月以后制订的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进行分析,以全面了解目前“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课程目标、教学大纲、使用教材等的现状及问题。

3.3.1 课程开设情况与课程目标定位

对照所调查的45所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其培养规格中对科研能力的要求基本按照教育部《课程方案》中表述,但是,也有个别高校表述为“具有初步体育科研能力”或“具有较强的体育科研能力”。45所高校均开设了“体育科研方法”课程,但各个院校课程不一,如“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体育科研概论与文献检索”、“体育科研方法导论”、“体育科研方法概论”等。87.8%的院校设置为专业必修课程,有12.2%的院校设置为专业限选课。在学时与学分安排上,有46.3%的院校设置为2个学分36学时,也有部分院校设置为3学分54学时或1学分16(或18)学时。总之,各个院校都重视“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设置,认同该课程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价值。但是,由于各个院校对学生科研能力发展目标认识存在差异,也出现了各高校对“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重视程度有所不同,主要反映在该课程的学时和学分的差异上。显而易见,“体育科研方法”作为工具类课程,其学时少于32学时相对偏少的,难以使学生系统掌握研究方法的实际运用。

3.3.2 教学大纲中存在的问题

从搜集到的教学大纲中,大致反映出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课程目标不够清晰,如有的大纲目标表述为“培养学生独立从事体育科研的基本能力”,有的大纲的开课目的为“使学生具备广博的知识和一定的哲学修养,能够掌握一定的体育社会学科、自然学科和方法工具学科的知识”。对于“体育科研方法”课程而言,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要使学生“具备广博的知识和一定的哲学修养”,这样的课程目标是较难达到的;第二,教学内容面面俱到,没有抓住本科生的特点选择重点。教学内容纲要基本都是按照教材的排列顺序逐章节介绍,虽选用教材的不同而使各章节的名称略有差异,但基本上重点均落在选题、研究方法和撰写科研论文上,在课时分配比重略有不同。由于受总课时限制,教师无法做到全面、深入的教授,势必造成学生学习效果不佳;第三,教学方法较单一,主要以连续性面授为主,实践操作较少。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大部分高校基本上都是采取某一个学期连续开课的方式讲授这门课程,而且,以教师的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从“体育科研方法”教材的结构分析,各章之间并不存在很强的逻辑联系,教师可以以多样形式独立单元授课,增加实践操作内容,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第四,考核内容中书面考试权重过大,平时作业和学习态度等权重偏小。“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强调动手实践能力,而以书本理论知识考核为主,依靠学生机械的死记硬背得到高分,达不到客观的课程评价目的。教学大纲反映了教师对这门课程的理解,我们鼓励创新和突破,但是,如果不能够在规定的时数和教学内容内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基本研究方法,那么,学生毕业论文的存在问题就是逻辑的必然。

3.3.3 课程选用教材的比较

从收集到的教学大纲指定教材及参考教材中,检索到14种正在使用的“体育科研方法”教材。虽然每本教材各有特色,但对其基本信息比较,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有的教材出版年代陈旧,不能反映出当今体育科技日新月异变化的实际,难以适应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第二,大部分教材是由一个或两个作者编著,对于科研方法这样一本内容涉及面广、各章节独立性较强的教材而言,没有组成团队编写,难以保证内容的丰富性和结构的合理性;第三,教材的学科特点不够鲜明,很多章节普适于任何一门学科的科研方法,与体育科研结合的案例较少,定位上没有突出本科生的接受能力和需要层次,有的偏深,较适合研究生层次学习;第四,从教材章节设计和篇幅看,章节设计和篇幅的不一致,反映了作者对本科生应具备的科研能力认识的差异,由于对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课程的进度安排考虑不足,经常会使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所适从;第五,理论性偏强,可供学生动手实践的内容偏少,拓展性内容不足,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未作更多考虑。例如,在多种版本的教材中未见各章思考题,也没有推荐阅读书目,这对于学生加深对本章内容的理解是不利的;第六,有多种版本存在参考文献著录格式不规范、引文未加标注等规范问题。有的教材基本未涉及学术规范和科学素养的内容,14本教材中仅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的“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专门单列一章“体育科学研究者的基本素养”,在大力提倡大学生学术道德的今天尤为重要。从教材所反映的信息上可知,由于编写者对教材重点的理解不同和对所要达到的目标层次的差异,在内容选择、体例结构和呈现方式上就会有不同的风格。由于“体育科研方法”教材版本多样,如何选择比较符合本科生层次的教材,需要课程研究者在对多种教材进行比较后加以选择。

3.3.4 课程设置的学期分布

根据45所体育院校、系课程方案统计,大部分院校“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开设学期安排在第5和第6学期,分别为33.3%和44%,还有17.8%的院校安排到第7学期,此外,在第2学期和第3学期开设的各只有一所学校。“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理论学习需要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理论学习之后,学生缺少必要的科研实践训练,就开始进入选题和撰写毕业论文阶段,没有充分的积累和熟练的实际运用能力,容易出现选题的贪大求全、内容的模仿拼凑、方法运用的缺陷等问题。而且,在所有教学大纲中,除了最后一学期的毕业论文可以称为科研实践环节以外,找不到其他有关科研实践的表述或要求。毕业论文环节的时限安排上,各个院校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最少的院校仅安排4周,最多的达到12周。实际上,按照论文撰写的基本程序,本科生要完成选题、开题、文献检索和撰写论文的完整过程,即便是12周时间都很紧凑,何况4周时间。同时,国内学者研究普遍反映,毕业论文撰写和答辩的时间与就业有冲突。高校毕业论文的时间基本都安排在第4学年,与学生求职相矛盾,学生的精力时间都花在找工作上,对毕业论文的投入程度就可想而知了。毕业论文是检验科研方法课程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当前毕业论文中所反映的种种问题,我们是否可以认为,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开设时间的滞后与科研实践贫乏而造成的呢?没有系统的科研训练与实践,又谈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3.3.5 教师执教能力的反思

科研方法课程有别于其他学科类课程,一般学科有相对完善的学科理论体系,有各层次的专业培训途径,教师经过系统的专业培养,可以适应不同层次教学,而且还能够通过不同途径深造提高。“体育科研方法”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工具类课程,它需要综合运用各门跨学科知识,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执教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在授课中应多联系实际讲授该课程,只有让学生了解具体方法是如何在实践中应用,才能实现学生科研能力提高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读书与思考,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归纳分析资料应贯穿于论文写作指导和训练的全过程。目前,“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任务主要由科研水平较高的教师担任,没有经过专门的科研方法课程教学培训,由于没有相对稳定的培训机制,教师业务提高途径主要是不定期的科研方法相关讲座。教师只能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对科学研究的认识授课,导致认识上的局限与信息的滞后在所难免。对于“科研方法课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如何去教才能实现课程的目标?”……这些困惑,仍不能有效的解答。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对承担科研方法课程教师的职后培训机制和体系尚未建立。《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着重强调培养创新人才,面对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的理论与方法层出不穷,教师如果没有重构教育理念,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执教能力,就无法适应新《课程方案》提出的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3.4 从中外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看“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改革的路径

毕业论文之所以受到重视,是由大学的性质所决定的。在美国的哈佛大学,撰写学位论文是每一个学生必须应对的挑战,在哈佛的图书馆可以查阅到该校本科生的论文。耶鲁大学的本科生也必须写毕业论文,而且,在一年级就给学生设立“指导研究”项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设有“本科生研究办公室”,要求学生修习16个科研学分。麻省理工学院创设“本科研究机会计划”,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设立“本科生研究中心”[23]。美国南伊利诺大学的本科生除了在课程学习中要写课程论文之外,还必须上研讨课,接受严格的研究训练[20]。国内有的高校实行“导、研、本”路线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16],有的高校采用社会实践与科研训练综合管理的模式[4],有的高校实施三级论文科研训练计划(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34],都是一些有效的尝试和探索。本科生群体是“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对象,其课程目标定位需要贯穿“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切实考虑本科生的能力、水平,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本科生可达成的目标,围绕目标选择适当的教材,设计教学环节,制定合理评价,等等。具体可以从3个方面表述其课程目标:1)使学生掌握体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2)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学会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其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3)通过该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研究素质和科学精神。我们认为这一点是最重要的[17]。总之,“体育科研方法”课程需要明确课程目标,应以学生能力和需要为逻辑出发点,主要解决学生方法运用和学术基本规范问题,结合各个培养环节内容,明确课程定位,时间迁移,分段指导,全程监控,这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

3.4.1 探索采用以单元进阶式教学模块替代完整学期教学的模式

《课程方案》强调的“力求课程形式多样化,课程设置合理化,课程结构弹性化,课程形态多元化”。对于“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早在2002年初,就有学者提出在“体育科研方法”课上采用单元式教学的改革措施[18],以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三阶段模式”[15]。国内其他专业学者的研究也有相似观点,如有的学者提出本科毕业论文的系统模式构建,在科研能力系统训练中,就包含提高认识、基本功训练、选题训练、学风培养和实践锻炼几个环节[36]。由于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进行系统的整体设计,应不同于其他理论课程的完整学期的教学。因此,我们认为,“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可根据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路径,可以探索采用以单元进阶式弹性化模块教学代替传统的学期一贯制教学的模式(表3),对大学4年进行整体设计,每年设置一个单元模块,并提出相应目标和具体内容。模块教学的最大优点就是化整为零,可以解决完整学期教学实践环节缺乏全面性与多样性科研训练的不足,学生有较充足的时间分阶段打好基础,经过3年的较为全面而系统地科研训练,基本可掌握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功。第一、二模块为讲座、报告等形式,作为学生实践培养环节,不计入科研方法课程学时,每一学年由科研方法课程教师为学生开设2~4次讲座,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如何检索文献、如何写综述等科研基本技能,让学生在课后自觉投入到这些科研活动中去,同时每一学年还可以组织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第三、四模块为课堂教学、实践调研等形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授如何选题及常见研究方法介绍等内容,可以结合本科教育实习,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研究探索,实习结束后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有条件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课题中,进行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实践内容训练。学生经历一个由理论到实践再反思理论的科研训练过程,逐渐掌握基本的研究程序和方法运用。进而,教师再进行学生写作技能和科研规范的训练,以全面加强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

总体而言,“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可以探索采用以单元进阶式教学模块替代完整学期教学的模式,具有较明显的优点,学生从科研入门的读书笔记的写作与科研意识的培养,到自学能力的提高和基础理论知识运用的发展,再到运用科研方法能力和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加强,最后进行论文撰写和学术规范的训练,使科研方法学习贯穿大学4年,从而进行较为系统的本科阶段整体科研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保证高质量完成毕业论文。但是,单元教学在课程方案的具体实施过程,不可避免会与教学管理出现冲突,在课程设置中需要学校的整体设计和合理安排。

3.4.2 加实践环节比重,教学形式、方法多样化

“体育科研方法”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工具类课,实践环节尤为重要,课程设置和时间分配上,给学生科研训练的空间,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科研实践活动,开阔学生科研视野,通过规范的科研训练,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高动手能力,掌握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锻炼文字表达能力,使得学生具有阅读文献、实践实验操作、数据统计分析及论文撰写等基本技能。而大部分院校的课程方案对于实践环节的安排除了毕业论文撰写以外,很少提及其他的内容,个别学校安排了“学术活动”也仅有一周。当然,这和课时的分配有很大关系,不可能为“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无限制增加课时,但是,加大实践环节比重有利于单元进阶式教学开展,应引起高校的重视。国内外学者提出应加强研究性学习来培养大学生研究能力,让讨论、交流、合作学习、调查研究成为校园的主流学习方式,变闭卷考试为学习报告、论文,组织多层次第二课堂学习,在校园内营造探索、研究的氛围[21]。这也应该成为“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改革的方向。

“体育科研方法”课程需要在教学方法、形式、内容、评价等方面全方位的改革。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将讲授与讨论、辩论、实验、社会调查、实习等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强调教学形式的实践性,如讲授文献检索与利用内容时,就可以在机房,通过讲授,指导学生查阅电子文献的技巧,也可以在资料室,指导学生查阅期刊和著作;课程内容除了阐述知识的原理之外,还要突出知识应用,尤其要讲清目前存在的不足和应该努力的方向,但是,在把研究方法课程重点放在实证研究方法介绍和训练的同时,还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学术规范和研究技术方面的训练;在学习评价上,要重能力,重学习过程,建议在总成绩中加大平时表现成绩(包括作业、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和实践操作成绩(包括选题,课题设计、实施,研究报告等);上课时数要大幅度缩短,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以便学生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19]。只有这样,“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才能体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形式的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应用性、教学评价的综合性,才能实现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初步掌握科研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

表3 “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单元模块设计一览表

3.4.3 教材编写应突出创新性和实用性

为达成《课程方案》的培养目标,“体育科研方法”教材编写应突出创新性和实用性,突出以学生为本,从各个环节着重考虑本科生的接受能力。要改变教材版本多,但内容相同甚至雷同以及课程的教材内容陈旧,内容重复和前后脱节现象。在教材内容选择上,要精心挑选,应筛选最有价值的材料和最新的体育科研成果,努力突出体育科研的特点。在教材的整体设计中,也要根据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和要求,注重教学媒体开发,树立新的大教材观。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的本科生用“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编写宗旨和特色为例[9],考察新时期“体育科研方法”教材的理念与结构的创新。第一,教材定位的普适性。该教材定位在学生学习用书,大至框架,小到细节,都注意到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除了教学目标应切实可行,并注意区分初步掌握、基本掌握和熟练掌握3个层次目标以外,对于内容的选择也充分考虑理论与操作层面的把握。第二,呈现方式的新颖性。较之以往的教材不同,该教材在各章均以励志的“名人名言”开篇,并有简洁的“内容提要”开场以及结尾部分的“本章概要”呼应;推荐与各章内容相关的网站供学生课外自学;对于本章节中出现的关键术语,在最后再以中英文对照;各章后面均有思考与实践环节;针对不同层次学生需求,增设文献导读和进一步阅读书籍。第三,内容架构的拓展性。为了方便教师教学时数的分配和本科生对科研方法掌握的必要性,将几种主要的研究方法各自独立成章,并对常用的研究方法做简要介绍;虽然目前各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在教学组织安排、指导撰写、考核答辩等环节上都有明确的管理规定,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对学生学术诚信教育方法和措施不多,仅仅停留在论文诚信的声明书上,缺少具体的监督措施。针对当前大学生的学术诚信问题,增加了体育科学工作者的基本素养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学术能力。第四,案例选择的典型性。各章均选择相关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所有案例引用注意权威性、代表性和时代性,并充分考虑了本科生接受能力。第五,文字图表的规范性。对于名词、术语、概念的界定精确,并注意中英文对照准确;注意参考文献的规范化和图表设置的直观性,注重网站选择的权威性和学术性。

3.4.4 重视体育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质量工程》明确提出:“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的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有创新型的教师,对于“体育科研方法”这样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工具课程,应多种渠道创造机会为教师提供进修提高和交流的途径,拓宽职后培训视野,如学校应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为教师作学术报告,让教师了解学术前沿;也可以采用脱产进修的方式系统培训;还可以组织一定规模的教学研讨,组织承担课程教师的观摩与交流等。这样,不仅给教师提供了拓展知识面的机会,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针对目前职后培训较为欠缺的现状,需要建立和健全培训机制和体系,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职后培训,明确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切实提高培训质量。使成为学生科研训练引导者的教师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动态,不断更新知识,站在体育科学研究的前沿。

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教学阵地,传播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帮助学生确定选题,掌握文献检索、查阅、整理、分析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和知识去解决问题。实践证明,体育科研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参与到授课教师的课题中去,不仅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科研的全过程,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注重自我发展,掌握学科的新进展及相关学科的知识,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值得指出的是,我们还不能忽略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作用,因为指导教师来源于各个学科领域,能够在具体方法以及专业知识运用上做到有效指导,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国内外不少高校已开始实施“导师制”[36,5,14],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切实可行的培养制度。“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承担教师注重学生整体科研能力的提高,相对关注科研的基础性和理论性,而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注重学生具体知识领域的实践应用,相对关注科研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也需要不断加强科研指导能力。目前,各高校均明文规定了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条件和职责,并对每位指导教师所指导的学生数及指导时间作了说明,而且,还采取了激励措施,如有的高校实行了师生的双向选择,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有的高校开展毕业论文工作优秀单位和优秀指导教师的评选活动。但是,有的高校指导教师力量明显薄弱,虽然学校明文规定助教不能独立指导毕业论文,但实际上助教作为指导教师的比例还较高;有的高校教师用于指导毕业论文的时间偏少,精力投入不足;部分教师在选题、指导、评审过程中不严格要求,指导水平不高,指导人数过多。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毕业论文的质量。

4 结论与建议

1.调查表明,目前体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不容乐观,存在选题缺乏新意、方法运用缺陷、引文数量较少、学术规范缺失、写作知识贫乏等问题。因此,加强学生的科研训练,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成为现阶段本科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2.“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承载着加强体育专业本科生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培养的使命,与学士学位论文质量的优劣息息相关。在人才培养的探索过程中,“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经历了由无到有、由选修到必修的过程,课程内容不断向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

3.调查表明,由于对课程观念和认识上的差异,目前高校体育院系的“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教学时数、开课时间、教学内容以及教师执教能力上也存在较多的问题,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4.课程定位是“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改革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本科阶段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应以学生实际为逻辑出发点,需要各个环节,每门课程共同配合,明确课程定位,时间迁移,分段指导,全程监控,这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

5.根据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路径,“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可以探索采用以单元进阶式弹性化模块教学代替传统的学期一贯制教学的模式,对大学4年进行整体设计,进行较为系统的本科阶段整体科研训练,有利于学生科研能力提高,保证较高质量完成毕业论文。

6.“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应加大实践环节比重,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科研实践活动,课程改革应体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形式的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应用性、教学评价的综合性,实现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初步掌握科研基本理论和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

7.教材的选择应注意体现实用性、创新性和时代性,在指导思想、体例、结构、内容和呈现方式等方面充分考虑本科生的学习特点,应筛选最有价值的材料和最新的体育科研成果,注重教学媒体开发,树立新的大教材观,使“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成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环节之一。

8.加强“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师的职后培训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培训的方式和内容应突出针对性、实效性和先进性,切实加强教师的业务能力。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是做好毕业论文工作的关键,要加强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指导教师水平。

[1]高建群,张荣安,陈吉平.期刊引文分析及其情报价值[J].图书情报工作,2004,48(1):58-61.

[2]国家教育委员会办公厅.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Z].北京:国家教委,1991.

[3]国家教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试行)的通知》[Z].教体厅司[1997]1号.

[4]高彦征,全思懋,朱雪竹,等.适应本科生差异性发展的社会实践与科研训练综合管理体系[J].高等农业教育,2010,8(8):37-39.

[5]顾卫俊,胡旭阳.新加坡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对我国大学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8,(10):142-143.

[6]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http://www.moe.edu.cn/ 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104/118579. htm l.

[7]黄汉升.体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学探索[J].体育科学,2009,29 (9):3-17.

[8]黄汉升,季克异,林顺英.中国体育教师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2.

[9]黄汉升.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

[10]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7)2号.

[11]姜龙江.全国体育院校2009届优秀学士论文集[C].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

[12]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通知[Z].教体艺(2003)7号.

[13]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通知[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

[14]李莉.社会学视域下的牛津大学导师制[J].高教探索,2008, (5):34-37.

[15]李再兴.体育专业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模式与综合评定[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3):376-377.

[16]刘文辉,易秋平.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新途径[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4):39-40.

[17]刘金平.加强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改革,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2,(6):86-89.

[18]骆秉全,王子朴.我国体育院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初步研究[J].体育科学,2002,22(1):8-9.

[19]马力鹏.建议高校普遍开设“科学研究方法”课程[J].教育与现代化,2001,(2):57-60.

[20]潘艺林.慎重对待本科毕业论文问题[J].软件工程师,2007, (7):46-47.

[21]童绍玉,李秀寨,刘荣.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途径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0,13(3):45-53.

[22]王晓春.对体育教育学生毕业论文的调查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3(12):812-813.

[23]汪凌燕.论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运作方式[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19(12):158-159.

[24]许宗祥.全国体育院校2004届优秀学士论文集[C].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5]徐群.法学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2):23-26.

[26]杨桦.全国体育院校2005届优秀学士论文集[C].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27]姚颂平.全国体育院校2006届优秀学士论文集[C].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28]叶国雄.全国体育院校2007届优秀学士论文集[C].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29]姚家新.全国体育院校2008届优秀学士论文集[C].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30]张力为.研究方法总是使我们处于科学研究的十字路口[J].体育科学,2004,24(6):1-6.

[31]张瑞华,张勇,朱晗.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述评[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23(1):108-111.

[32]张力为.体育科学问卷调查的误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29(12):1586-1589.

[33]张柠.学术规范是学术研究的底线[EB/OL].www.acriticism. com.2006-4-26,转引自《南方都市报》.2006-3-13.

[34]占梅英.探寻本科生科研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46-150.

[35]郑新奇,付宗堂,周伟,等.本科毕业论文系统模式构建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9,(4):132-135.

[36]周权锁,陈巍,李辉信,等.注重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导师制新模式构建与实践[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0,(2): 91-93.

猜你喜欢

毕业论文本科生论文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本科毕业论文要不要取消”为何长期无解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本科生论文要从严检查也要适度松绑
本科生论文流于形式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我的月子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