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演奏中的“文曲武弹”和“武曲文弹”
2011-03-02周婷婷
周婷婷
(南京艺术学院 音乐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琵琶是表现力非常丰富的弹拨乐器,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传统琵琶曲中,根据乐曲格调和情绪及表现手法的不同特点,将琵琶乐曲分为文曲和武曲两大类。
一、琵琶演奏中的文曲武弹
琵琶文曲的整体格调特点是抒情性和写意性,因此从整体上来讲,琵琶文曲速度较慢,力度不会太强,音色要求柔美、干净。但要注意的是演奏文曲不能一味追求“文”,认为“文”就是缓、柔、轻、静、虚的代名词,将乐曲演奏得过散,缺乏节奏的律动,须知文曲也应“文”之有度。
1.何为文曲武弹
所谓“文曲武弹”,我认为首先就是要准确把握文曲的骨架,深刻理解文曲的内涵,不能笼统地认为只要是文曲就是轻柔婉转,娓娓道来,无层次变化。这种错误理解会导致整首乐曲演奏得过于平淡拖沓,造成“有筋无骨”的现象。要将一首文曲的意境展现得淋漓尽致必须注意速度的急缓、音色的刚柔、力度的轻重,要做到抑扬顿挫、动静相宜、收放自如,把作品演奏得有起有伏、有刚有柔、有露有含。
2.从演奏技法上体现文曲武弹
琵琶文曲善于表现含蓄蕴藉、抒情写意的情感,所以较少运用快速弹挑、扫拂等技巧,加之演奏者经常对文曲的“文”有曲解,导致乐曲演奏很容易出现平淡拖沓、索然无味的现象。其实文曲也有精气神,其对演奏技术的要求十分严苛。琵琶文曲在演奏技巧上较多地运用吟、揉、带、打、擞、推、挽等技法,并将虚音与实音进行配合,而这些技法在运用时又有诸多变化,如何在演奏中把握其变化,体现文曲武弹,我将挑选一些典型例子进行分析。
(1)绰注的配合
绰注技法在琵琶文曲中屡见不鲜,表面看它是简单的上下滑音动作,但其在滑动动作的速度和按压琴弦的指力控制方面都很有讲究。如刘德海版的《陈隋》,第二段在二弦演奏的绰注,要求左手按弦力度均匀、结实,滑到音位后,手指的力量也不能卸下来,但切忌手指用力过度,造成下滑时速度过快,上滑时卡音的现象。
此外,绰注还有刚柔之分。例如《虚籁》就多次出现刚性滑音与柔性滑音的对比。
谱例:
《虚籁》大量运用滑音模仿古琴的奏法,要求绰过程要快,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刚滑,注意过程要慢,称为柔滑,两种演奏技法交替运用,静中带动,体现出在“此曲只应天上有”的飘逸情感下,还隐含着作者内心坚定的信念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2)推挽的变化
演奏文曲时并非所有推挽音的演奏方式都是完全固定的,它也分刚性急速的快推快挽和柔和的慢推慢挽,这取决于音乐要表达何种情绪和意境,而推挽至什么音程的高度,应根据情绪起伏的程度仔细推敲。
例如《塞上曲》第一段开头,将si急速挽至re,紧接连续擞音,速度由急渐缓,突出委婉凄楚的情绪,犹如滴滴泪珠潸然而下。
谱例:
此句忌用慢挽,慢挽没有节奏的突变,会造成情绪的塌陷,无法表现王昭君内心积蓄已久的悲愤之情。
(3)吟、揉弦的变化
吟弦与揉弦是两种不同的技法,其幅度的变化在体现文曲武弹时也很有讲究。刘石教授在《琵琶演奏吟揉弦的训练及运用》中对吟弦与揉弦下了定义:吟弦是以手指的屈伸动作为主,而揉弦则以腕和小臂动作为主。
在文曲中吟揉弦主要用于美化音色,让乐曲更加柔美动听。吟揉弦应相对含蓄,有规律,突出曲调的特点。通常揉弦与吟弦在文曲中需要交替使用。如《塞上曲》第一段[宫苑思春]第二小节re是由si挽至re的音高,再回到si音位的过程是快速的吟弦逐渐转换成慢速揉弦的过程。
谱例:
相对而言,揉弦比吟弦更能体现文曲舒缓细腻的情调,因此在演奏长音时多用揉弦。此处不一一举例。
此外,在文曲演奏中还会运用吟弦技法体现节奏的律动、情绪的变化。如《月儿高》谱例:
从乐谱中可看出,la和sol两个音运用的是有节奏律动的吟弦,它的节奏是小附点加八分音符平均节奏,运用此种吟弦使音乐更加灵动,更生动地描绘出月光洒在江面上时,微风拂过,江面泛起粼粼波纹的画面。
(4)触弦角度的调整
文曲的速度通常较慢,在演奏时基本选择音色偏柔和的慢弹挑,但有时也会为了特殊的音效调整触弦的角度。
如《陈隋》整体情绪较低落,因此应选择柔和的触弦作为整首乐曲的音色基点,这就需要运用腕力带动的慢弹挑,触弦角度大概为75度,但在乐曲的前三小节,开始四个音的连续单弹,触弦角度有所调整,应选择下偏锋,四个音演奏应自然、流畅却不能太过随意,避免散。
谱例:
又如《塞上曲》,整体要求音色圆润,因此右手手指动作不能过小,动作过小容易导致音色发尖、偏紧,以运用腕力的慢弹挑为主。但第一段音头的si应选择刚性的臂弹,音色偏硬,体现昭君积压已久的忧伤情绪的瞬间迸发。
(5)乐句的划分
文曲要非常注意乐句的划分,我国传统文曲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并非严格按照节拍划分来断句。因此演奏者演奏时也就容易出现切断乐思流动或不断句、无流动的现象。如《塞上曲》第一段[宫苑思春],前两小节演奏要求连贯,在连续擞音后有个小气口马上接下一句,再由si挽至re音,第一句的结束划分在第二小节最后的la音上,此处划分十分符合人在哭泣时气息起伏的状态。
谱例:
又如《塞上曲》第六至第十二小节,根据音乐的乐思,第六小节至第九小节的始音mi为一句,下一句则从若拍起至第十二小节的始音la。
谱例:
此处的气口是我加在乐谱上的,从谱中可以见到,一句的结束并不是一小节最后一拍的尾音,而是落在了下一小节的始音上。因此,在演奏文曲时,要十分注意乐句的划分,音乐语汇不能断。
二、琵琶演奏中的武曲文弹
琵琶武曲的整体格调特点是叙事性和写实性,是用形象鲜明的音乐语言来表现有一定故事情节、气势较宏伟、结构较庞大的乐曲。因此在演奏中经常会运用密集快速的夹弹,激烈的扫弦等体现力量和速度的技法,但不能因此而认为武曲就是要追求音量大。
1.何为“武曲文弹”
近代琵琶演奏家如卫仲乐先生等人有“武曲文弹”之说,认为武曲虽需相当高的技巧来铺叙情节内容,但切不可忽略乐曲内容刻画所必须之表“情”。“文弹”就是为了纠正武曲演奏中重技巧轻表现、重状物轻神情的偏向而提出来的。其宗旨是武曲的演奏必须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2.奏技法上体现武曲文弹
我认为“武曲文弹”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突出其中的“武”。但这个“武”,决不是表面的,而是要靠更深刻的内在功力和在演奏技术上的用之得法。弹奏武曲,不是比力气大、声音响,使人听后烦躁厌恶,而要讲究含蓄、动听。“武曲文弹”这一手法,如能理解和运用,不但丝毫不会削弱武曲的表现力,反而可以突出怒目金刚、威武雄壮、气魄宏大、刚劲有力的雄浑气势。同时出音也能刚柔相济,虚实结合,粗中有细,细中有劲,加深对乐曲的内在表现,使整个乐曲雄健动听,有血有肉,有声有色。
(1)以演奏刘德海版本的《霸王卸甲》为例
如《霸王卸甲》,此曲大量运用了扫拂,几乎每一段都运用了此技法,这就要求在演奏时不能一沉不变,应根据乐曲情绪的需要在音色、力度、速度上有所变化,体现故事情节的层层推进之感。
《霸王卸甲》第二段至第五段几乎每小节的强拍都有一个单扫,尤其注意其扫弦应强而不燥,不可发散,音量音色应统一,不宜过强。在刘石教授的《琵琶武曲<霸王卸甲>及其扫弦的应用》中提到为了达到强而不燥的效果这四段的扫弦应使用大臂推拉动作与小臂屈伸动作相结合,不加腕和指的动作的扫弦。此种扫弦的演奏适于较慢的乐段,刚中带柔,富于弹性。
《霸王卸甲》全曲的情绪一直在不断向前推进,速度不断加快,力度也在不断加强,至第七段[垓下酣战]速度越来越快应由单扫逐渐转换成以指腕动作为主的密集连续的扫拂,将激烈的厮杀场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楚歌]段是全曲经典,要注意轮速的不断变化,由中速、慢速、极慢速再到快速,左手运用吟、揉、推、挽技巧,奏出悠远静谧的曲调,展现内心复杂悲凉的感情。谱例:
慢轮的演奏有似弹不动的感觉,非常沉重,每一根指头弹出来都似一声沉重的叹息。
[楚歌]段中的吟弦和推挽音非常重要,它是此曲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情绪的一种重要手段。
谱例:
此句mi急挽至sol,慢慢回到本音,在回到本音的过程中加入左手幅度较大、音波稍密的吟弦表现霸王内心的极度纠结,有震颤感。而在谱例中的第二行的si音则应采用慢挽至re,在快要回本音的时候加入音波较密的吟弦,此段这种快挽与慢挽的对比的例子很多,快挽体现悲愤的情绪,慢挽营造悠远静谧的氛围。
文曲与武曲是琵琶演奏的两种不同风格的类型,二者在风格和演奏技法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无论是演奏文曲还是武曲,都必须注意其分寸的拿捏,不可将文曲演奏得过于绵延,武曲演奏得过于暴躁。因此在演奏前应仔细琢磨乐曲所要表达的意境,推敲技法运用的尺度,做到形神兼备,努力使情感与技术达到高度的融合。我希望通过对乐句中武弹与文弹的具体分析,能为演奏者带来一些启发。
[1]王范地.王范地琵琶演奏谱.伟确华粹出版社有限公司.
[2]孙立伟.传统琵琶乐曲中的文曲、武曲、文武曲[J].音乐研究,2001,01.
[3]刘石.琵琶文曲之魂——“韵”.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9,3.
[4]刘石.琵琶演奏吟揉弦的运用及训练.南京艺术学院学报,J632.33.
[5]刘石.琵琶武曲《霸王卸甲》及其扫弦的运用.南京艺术学院学报,J6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