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理论探索与研究

2011-02-21查玉凤杨大伟

职教论坛 2011年13期
关键词:黄炎培职教陶行知

□查玉凤 杨大伟

民国时期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理论探索与研究

□查玉凤 杨大伟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是培养职教师资的摇篮。因而,它的发展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密切相关。民国时期,得益于当时特殊的国内外环境,职业教育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发展使得师资培养日渐成为教育者、研究者们等关注的焦点。因而,这一时期对职教师资的研究与探索活动逐渐增多,且呈现出诸如研究队伍形成一定规模、研究内容多样、研究成果丰富的特点。

民国时期;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师资培养

民国时期,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际,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无暇东顾,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春天。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它动摇了我国传统教育的根基,促进了教育的个性化、平民化、实用化与科学化。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都对我国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正是得益于这种特殊的国内外环境,职业教育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使得师资培养日渐成为教育者、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因而,要想办好职业教育,首要的问题便是职教师资的培养。职业教育的集大成者黄炎培很早便指出:“现在要办职业教育,第一困难问题,就是师资。”[1]因而,这一时期对职业教育师资及其有关问题的理论探索与研究越来越多,主要涉及了师资的种类、标准、培养途径等方面。

一、理论探索与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职教师资的标准

俗语有云: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这里的规矩可以理解为一定的标准、规范。职教师资的标准是职业师范院校培养师资的目标,是职业学校选聘、评价教师的依据。因而,对此问题进行研究意义深远。民国时期,对职教师资标准问题进行研究的人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陶行知的生利主义的师资标准论、陈选善的职教师资的两层资格论等。

1.生利主义的师资标准论。陶行知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生利主义是其职业教育理论的基础、精髓。1918年11月,陶行知在《教育与职业》杂志上发表了《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文,文中陶行知指出,生利主义之职教师资必须具备三条标准,即生利之经验、生利之学识、生利之教授法。

(1)生利之经验。“盖己立而后能立人,己达而后能达人,天下未有无生利经验之人而能教育人生利者。故职业教师之第一要事,即在生利之经验。无生利之经验,则以书生教书生,虽冒职业教师之名,非吾之所谓职业教师也。”[2]陶行知认为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具备生利的经验,否则,就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师。他以樊迟请学稼为例,说明了欲教人种植庄稼就必须有种植庄稼的经验,欲教人种植花草就必须有种植花草的经验,而孔子恰恰是因为没有这些方面的经验,所以他拒绝了樊迟的请求。

(2)生利之学识。职业教师应具备的第二条标准为生利的学识。职业教师只具备了生利的经验而不具备生利的学识,往往会误入故步自封、不求进取的境地。中国的传统农业正是存在这样的问题,因而数千年来很少改良。

(3)生利之教授法。除了具备生利的经验、学识以外,职业教师还应具备生利的教授法。职业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教授法,这样便于他们因材施教。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个体差异性及不平衡性,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注意遵循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做到循序渐进、及时有效及综合育人等。

这三条标准之中,生利之经验是根本。如果没有经验,教授法是不能变得精密的,即使具备高尚的学识,也是不能教学生生利的,这就违背了职业教育的宗旨。而如果没有生利的学识、教授法,只有生利的经验,学生可以模仿教师的经验进行生产,这是符合职业教育的宗旨的。因而,如果出现三者不可兼的状况,则宁舍教法学术而取经验。

2.职教师资的两层资格论。近代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先驱者之一陈选善,在其文章《职业学校师资应怎样养成》中写到,职业学校的教师与职业学校的成功、教育教学质量效率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具备以下两层资格:“(一)对于他所担任的专门功课,须有职业的经验与实际的技能;(二)对于教育的原理及方法,须有明确的了解及实施的技能。”[3]教育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因而,它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本专业的知识、技能,同时,还要懂得教育教学的原理方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在于职业教育具有较强的技艺性、实践性等。这就要求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具备相关职业的实际经验,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实习。

3.职业科教员标准论。著名教育研究者潘文安认为,职业学校的职业科教员除了具备职业科的理论、技能与方法外还应具备职业界的实际经验。即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应是既具备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又能指导学生实训的“双师型”教师。他还指出职业学校在招聘教师时,如果招不到兼具专业理论知识与职业经验的人,则宁愿选择那些有职业经验的人。潘文安的这种思想与陶行知不谋而合。由此可见,研究者们都十分强调实际经验的作用,而我们现在还常犯重理论而轻实践的错误。

4.职业补习学校教师的管理与要求。语言学专家周椒青专门研究了职业补习学校教师的管理与要求。他认为职业补习学校的教师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补校的学生多为业余的,要注意重复教授;二是正确引导学生,使其养成复习的习惯;三是面对学生,要时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四是凡事要以身作则。[4]这里强调的是教师的职业素质。首先,职业素质是职业学校选聘教师的标准。其次,教师职业素质的高低影响着学校的发展、教师自身的发展及学生的发展。鉴于此,我们必须重视教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虽然,研究者们对职教师资标准的表述不完全相同,但是,他们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一样的。综合研究者们的观点,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学校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四点要求:第一,专业理论;第二,专业的技能;第三,实际经验;第四,良好的道德素质。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教书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要求教师运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的学习,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专业的知识、技能,掌握学习的方法。育人则要求教师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而只有具备了以上四点要求,教师才有可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职教师资的种类

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黄炎培与潘文安。他们在相关的著作中,设章节专门论述了职教师资的种类问题。

黄炎培指出职教师资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行政官员,一种是专科教员。”[5]职业学校的师资不仅包括专业教师、普通教员,还应包括学校领导、行政人员。例如,办一所机械工科学校,我们不仅需要工程师、专业教员、普通教员,同样也需要校长、教导主任等。黄炎培不仅重视专业教师的培养,还重视普通教员与学校行政人员的培养。而现在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忽略对后者的选拔与培养。

潘文安在其著作《职业教育ABC》一书中,开辟了专门的章节论述职业学校师资培养的问题。他认为职业学校教师有两种:“一类为职业学校的管理人员或普通教员。另一类为职业学校职业科教员。”[6]此外,潘文安还指出职业科教员培养需要职业学校与职业界的共同努力,即学生一方面在职业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一方面在职业界学习实际经验。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的青年,在职业界才容易立足。就好比教人游泳,如果教师仅仅是教授学生一些关于游泳的理论知识,而不让学生去实践,这样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不合格的。

通过黄炎培与潘文安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职教师资不仅包括专业教师,还包括行政人员与普通教师。办好职业教育,既需要专业教师的努力,也需要行政人员与普通教师的努力。我们要了解职教师资的种类及各类人员的职责,并据此对他们展开有针对性的培养。

(三)职教师资培养途径

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得到迅速的发展,职业学校的数量不断增加,而相反的,职业师资养成机构却很少。因而,这一时期,职教师资培养存在着如下问题:一是师资匮乏,尤其是专业教师;二是独立的师资养成机构甚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者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研究者们多从师资的来源及培养方法等方面来论述以上问题,其中以黄炎培、陶行知、钟道赞等人的观点较具代表性。

黄炎培指出,培养专科教员有三种方法:一是教授学生专业的理论与方法;二是对师范学校的毕业生,教之以专业的理论与方法;三是对职业科的毕业生,教授教育原理与方法。但是,黄炎培认为这三种方法都存在弊端:第一种方法费时;第二种方法费力,因为学生很多方面已成型,再对其进行技能训练实属不易;第三种方法实施比较困难。[7]因而,黄炎培认为这三种方法对于职教师资的培养作用甚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提出聘请专业技能人员与专门学者合作办职业教育的思想。

陶行知则认为可通过以下三种方法养成职教师资:一是收录普通学子授以经验学术与教授法。此种方法适用于那些需要较少经验的职业,普通师范学校的教师与商业学校的教师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二是收录职业界的杰出人才教授学术与教授法。此种方法适用于那些需要相当经验的职业,农、工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三是聘请一些专家、学者与职业界中有经验的人共同培养,使他们相互补充。此种方法对解决当今职业师资缺乏问题有一定作用,可作为过渡时期的权宜之计。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两者可以共同试教,互补有无,缺点是经济上不合理等。[8]

近代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先驱者之一钟道赞在其《职业师资训练问题之研究》一文中也指出,对职业师资的训练有三种方法:

1.一般教师的养成。一般招收普通中学生,授之以长期的训练。训练的科目包括人文及科学学科、职业学科、教育学科等。这类师资的养成的弊端在于费时且效果比较小。对此类学生的训练,其各科时间分配如下:教育学科占30%,职业学科占35%,职业实习占35%。学习年限为三年或四年。[9]此类学生既无必要的师范教育理论与技能也无必要的实际经验,因而,对于这三门课程其都需要较长时间的学习研究。

2.对于那些曾经受专门训练的人(例如,专门或专科学校毕业),对他们加以实际作业陶冶、学理知识补充与师范训练。它的优点是训练时间较短。对此类学生进行培训,其课程主要包括教育学科、职业学科、职业实习及一些职业问题的讨论研究。课时分配如下:教育学科占40%,职业学科占20%,职业实习占40%。学习年限为一年或二年。[10]此类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及技能,但缺乏教育学科的知识,且无必要的实际经验,因而,其要加强学习教育学科与职业实习的知识。

3.富有职业界经验与技能且有意从事教育事业的人才。诸如工头、工匠及技工一类。它的优点是训练时间较短,所需经费也较少。运用此类方法进行培训,其课程主要包括教育学科、职业学科、职业实习及一些基本学科。课时分配如下:教育学科占40%,职业学科占40%,职业实习占20%。学习年限为一年或二年。[11]

纵观以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研究者们大都认为职教师资的培养途径有三种,即招收普通学校毕业生或是专业科、师范科毕业生或是招收有实际经验的职业界人才,分别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培训。这一时期,由于缺乏独立的职教师资培养机构,因而,这三种培养途径对于解决当时职教师资匮乏问题起到过一定作用。此外,也有学者认为以上三种方式对于当时师资的培养作用甚小,而主张采取聘请专业技能人员与专门学者合作培养职教师资的方法。他们认为这种合作培养的方法更利于职教师资的培养,黄炎培与陶行知便是这一观点的典型代表。

二、理论探索与研究的特点

纵观民国时期有关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理论探索与研究活动,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呈现诸如研究队伍形成一定规模、研究内容多样、研究成果丰富的特点。

(一)研究队伍形成一定规模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关注师资培养的教育研究者,诸如职业教育的集大成者黄炎培,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近代第三次职业教育思潮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钟道赞,近代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先驱者之一陈选善,语言学专家周椒青与著名教育研究者潘文安等。为了推广职业教育计,黄炎培与蔡元培、张謇等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专门从事宣传、实施、研究职业教育等事宜。他指出,要想办好职业教育,就必须注重职教师资的培养。中华职教社的宣言中对职教师资也有专门的描述,即职教师资应该从速培养。具体的培养方法为:在一些卓有成效的职业学校附设职业师范科,或是在师范院校设职业科这些方法。陶行知也十分注重职教师资的培养,他提出了生利主义的职业师资理论,对职业师资的标准与培养途径进行了专门的论述。此外,民国时期,在全国职业教育讨论会上,有一大批教育者、研究者提出了许多关于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提案。

(二)研究内容多样

研究内容涉及了师资的标准、种类、培养途径及师资培养存在的问题等多个方面,且不仅涉及国内职教师资的培养还涉及国外职教师资的培养。在职教师资的标准方面,陶行知、潘文安、陈选善等从不同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论述;在职教师资的种类方面,黄炎培、潘文安等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职教师资的培养方法上,黄炎培、陶行知、钟道赞等进行了专门的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黄炎培除了关注我国职业教育与师资培养外,他还十分重视南洋职教师资的培养。他希望在中国组织一个教育机关专门管理华侨的一切事物,或是利用暨南学校。一方面培养农、工、商等各种教员,为南洋发展提供帮助,另一方面为南洋的毕业生提供国民教育。[12]此外,研究内容除了以上各方面之外还涉及了师资培养要素、家事教育师资培养等。

(三)研究成果丰富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关于职教师资研究的文章与著作。论文方面主要有钟道赞的《职业师资训练问题之研究》、陈选善的《职业学校师资应怎样养成》、周椒青的《职业补习学校教师的管测》等。相关著作方面主要有陶行知的著作《中国教育改造》,潘文安的著作《职业教育ABC》,庄泽宣的著作《职业教育通论》等,在这些著作里都设有专门的章节论述职教师资。

三、理论探索与研究的评价

民国时期,研究者们对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展开的理论探索与研究活动对当时我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职业教育、师范教育的发展乃至现代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发展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丰富了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理论内容。这一时期,研究者们对职业教育师资及其相关问题的理论探索与研究,是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陶行知的生利主义的师资标准论,陈选善的职教师资的两层资格论,潘文安的职业科教员标准论与周椒青职业补习学校教师的管理与要求等极大地丰富了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理论。同样,黄炎培与潘文安关于师资种类的论述及陶行知与钟道赞等对于师资培养途径、方法的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理论。

第二,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师资匮乏问题。这一时期,职教师资严重匮乏,培养充足的师资成为当务之急。黄炎培、陶行知、陈选善及钟道赞等对职教师资来源途径及培养方法的论述对于解决师资匮乏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时职业学校教师的培养基本上都是依照他们所提出的师资培养的三种途径实施。

第三,丰富了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培养模式。以往职业学校的教师多来源于普通学校。而黄炎培、陶行知等提出了三种师资培养的方法,拓宽了师资的来源渠道,也丰富了师资的培养模式。他们指出除了通过招收普通学子授以经验学术与教授法以养成师资外,还可以通过招收职业界的杰出人才教授学术与教授法或是聘请一些专家、学者与职业界中有经验的人共同培养,以养成师资。

第四,为现代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黄炎培关于职教师资种类与培养方法的理论,陶行知、潘文安等关于职业师资标准与培养途径的理论对于我国目前职业师资培养及研究仍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关于职教师资培养的标准、种类、培养途径等的论述很早便有。但是目前我国职教师资培养在师资标准、培养方法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师资培养标准方面,研究者们指出,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与实际的经验,而实际上,我们许多学校往往会忽视实际环节。

由于所处的历史时期不同,所以这一时期研究者们所提出的相关理论不可能完全适用于现代社会。事物是不断运动、发展、变化的,因而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职教师资的理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需要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等不断丰富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理论。

[1][5][7][12]中华职业教育社编.黄炎培教育文集(第三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6):275-277.

[2][8]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3):8-10.

[3]陈选善.职业学校师资应怎样养成[J].教育与职业,(127):573.

[4]周椒青.职业补习学校教师的管测[J].教育与职业,1936(174):270.

[6]潘文安.职业教育 ABC[M].上海:世界书局,1929(1):108-109.

[9][10][11]钟道赞.职业师资训练问题之研究[J].教育与职业,1932(137):317-324.

查玉凤(1987-),女,江苏淮安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基本理论;杨大伟(1964-),男,吉林农安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教育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基本理论。

G719.29

文章编号:1001-7518(2011)13-0093-04

责任编辑 王春桂

猜你喜欢

黄炎培职教陶行知
陶行知研究四十年,桂子山成果丰硕
关于构建铁路职教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陶行知教育名录
黄炎培的“三多”:行路多、读书多、著述多
黄炎培教子从小事做起
打 得 好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黄炎培感动了日本特工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陶行知的另类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