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专升本教育的定位分析与改革研究
2011-02-21朱科蓉
□王 彤 朱科蓉
高职专升本教育的定位分析与改革研究
□王 彤 朱科蓉
高职专升本教育自1999年实施以来,为高职学院部分优秀毕业生提供了晋升本科院校的机会,建立了专本沟通的立交桥。但在实践中,高职专升本教育如何定位,专升本人才如何培养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遵循社会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高职专升本教育应定位于职业性,成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重要部分。从教育行政部门来说,要遴选合适的高职专升本教育的承担院校、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和职业型学位、改革高职专升本招生入学方式;从高校来说,要根据职业教育定位,改革高职专升本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专升本教育;定位;改革
高职专升本教育模式,是指在校的全日制应届高职专科毕业生参加省教育厅(或市教委)组织的专升本招生考试,录取本科后再脱产学习两年获得全日制本科学历的学历教育。这种模式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教育需求不断提升的产物。教育部1998年12月制定的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逐步建立立交桥,允许职业技术院校的毕业生经过考试接受高一级学历教育。”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明确指出:“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毕业生经过一定的选拔程序可以进入本科高等学校继续学习。”2002年9月国务院颁发 《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适当增加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毕业生接受本科教育的比例。”高职专升本教育政策实施10余年来,虽然为高职学院部分优秀毕业生提供了晋升本科院校、提高学历层次的机会,建立了专本沟通的立交桥,但对于高职专升本教育如何定位,以及专升本人才如何培养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办学者与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
一、高职专升本教育的定位分析
高职专升本教育自1999年发展至今,无论是教育理论界,还是教育行政部门,对高职专升本教育的定位和专升本人才的培养目标仍然存在分歧;而在教育实践领域,基本上都是按照普通本科人才培养的模式来培养。因此,科学合理的定位是高职专升本教育健康发展的前提。
从教育理论分析来看,关于大学的人才培养定位,高等教育哲学家约翰·S·布鲁贝克认为存在两种价值取向,即认识论哲学取向和政治论哲学取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术性取向与职业性取向。认识论哲学认为大学应该满足人们 “闲逸的好奇”精神追求,对知识本身的追求是最有价值的;政治论哲学则认为大学应该培养能够解决社会问题的有用的人。[1]进入21世纪,中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大学已经从社会的边缘演变成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按照约翰·S·布鲁贝克的观点,这一时期,中国应该呈现出政治论哲学压倒认识论哲学之势,即职业性价值取向成为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价值取向。潘懋元先生也认为:“在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更强调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和职业性。 ”[2]
从国际教育分类角度来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了统一世界各国教育的统计口径,制定了《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ISCED)。如果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标准与中国的高等学校体系进行对应比较,5A1大致相当于中国学术性研究型大学的本科与硕士生,侧重于基本理论学科;5A2则相当于中国的工、农、医、师等类本科与硕士生,培养各类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5B相当于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目前的主要构成是高职高专。表明我国与国际的差距将高职专升本教育定位于职业技术教育,而不是升向普通理论型本科,是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并延长职业技术教育学习年限的重要途径。
从国内教育实践来看,高职专升本的学生来源于高职院校,他们所受的教育属于职业教育体系,但升入本科以后学校主要是将他们按照学术型人才来进行培养,这部分学生不仅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很大差异,而且将对原来接受的职业教育造成浪费,使许多优秀的高职学生脱离了职业教育轨道,这对我国本来就严重结构性缺员的就业现实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使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得不到落实。华东师大的石伟平、徐国庆指出“(学术教育层面的)专升本实际上使得许多学生脱离了职业教育系统,导致我国职业教育规模的隐性萎缩,不利于技术型人力资源的开发,从而会进一步加剧我国高级技术型人才的供需失调”,并提出了高职专升本教育合理的选择应当是建立与他们原来受的教育在性质上完全相同的更高级的教育,即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3]
从国际教育实践来看,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体系并不是一开始就完备的,而是在发展中逐步完善的。如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有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20世纪70年代又发展了硕士和博士层次的职业教育;德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设置兼具普通大学和高等专科学校特色的综合性大学,与高等专科学校一起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我国台湾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也开始逐步提升职业教育的层次,将许多专科学校改制成技术学院,至1998年已改制的技术学院有18所,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台湾又把技术学院升格为科技大学,从而形成了从中专、大专、本科直至研究生层次的完整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它们的发展进程有一定的规律,即本科及以上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都是在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技术应用大大推动经济发展的时期,而我国大陆目前正处于同样时期,其发展思路值得借鉴。
因此,无论是从教育理论层面和国际教育分类标准来看,还是从国内、国际教育实践来看,都应该将高职专升本教育定位为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而不是普通的学术型本科教育。
二、高职专升本教育的改革策略
当我们把高职专升本教育定位为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时,必然与当前我国的教育实践发生矛盾与冲突,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两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从教育行政部门来说,要遴选合适的高职专升本教育的承担院校、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和建立职业型学位体系、改革高职专升本的招生入学方式;从高校来说,要根据职业教育定位,改革专升本人才培养模式。
(一)遴选合适的高职专升本教育承担院校
从国际情况来看,专升本教育的承担院校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普通高等院校承担,如美国和澳大利亚。它们有共同的背景基础,那就是他们的普通高等院校教育本来就容纳了学术类、工程类、工程技术类,且还授予专业学位,这是区别于学术学位的。二是由专门的高职机构承担,如德国、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德国有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学院;日本有高等专门学校;韩国有工学院等;中国的台湾有科技大学,这些都是专门办高职的机构。德国和韩国还有些综合大学也招收本科层次的高职学生。三是以课程为主线,任何机构只要获得资格都可以承担。典型的代表是英国,它把高职纳入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板块中,凡申请到教学资格的任何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院校,如第三级学院、科技大学等都可以培养高等技术人才。只要它们通过认证,获得办学资格,它们就可以开设相关专业的高职课程,成为举办高职的机构。但英国整个职业教育体系有一个重要的依托,那就是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从国内情况来看,2006年1月,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出台了 《关于编报2006年普通高等教育分学校分专业招生计划的通知》,通知规定各地普通专升本教育的招生规模要严格控制在当年省属高校高职(专科)应届毕业生的5%之内,并纳入国家下达的普通本科总规模中,同时规定“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独立学院和民办院校原则上不举办普通专升本教育,使专升本的规模有所缩减。“211”等重点大学以培养研究型、创新型人才为主,与高职专升本教育的职业型人才定位不相符合,确实不适合承担该类型教育。
关于应该由什么院校来承担高职专升本教育这个问题,目前国内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对已有的普通本科院校进行改造,因为本科院校办高职有它的名牌优势、学历优势和资源优势,有利于构建新的职业教育类型。从我国办学实践来看,办学历史较长的普通本科院校,其办学思想和理念、办学定位与目标都是追求学术一流和培养精英人才,对职业教育理念和职业型人才培养并不认同,甚至有所抵触。因此,单纯地对普通本科院校进行改造并不是特别合理的选择。当然,在普通本科院校中,也有一部分院校在办学定位上已经转型为应用型或职业型院校,如北京联合大学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提出了“办学为民,应用为本”的办学定位。这些已经转型的本科院校,应该成为高职专升本教育的主要承担院校。
第二种观点是将办学条件优越、办学质量好的高职院校升格为职业技术本科院校。“从1999年至2007年,教育部先后批准建立了208所普通本科院校,占全国740所本科院校的28%。”[4]这208所院校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原来办学条件优越、办学质量好的高职院校升格或合并而成的,他们已有一定的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经验,积累了一定的适合职业技术教育的师资和设备,这些院校若能办成职业技术教育本科,将更容易发挥其优势,办出技术教育的特色,使培养的人才更符合社会实际的需要。因此,我们提倡将新建本科院校(已经升格的高职院校)作为高职专升本教育的承担院校,而不是将目前的办学条件优越的高职院校升格为职业技术本科院校,因为这样将导致兴起新一轮的升格高潮,使众多的高职院校盲目追求升格。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高职专升本教育的承担院校主要应由已经转型的本科院校和由高职院校升格而成的新建本科院校来承担。这样不仅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提出的“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的精神,而且有利于职业教育体系的向上延伸。
(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和职业型学位
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来看,我国在硕士层面上已有一些相当于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教育,但不全面;在专科层次上也有了较为完整的高职;但在中间的本科层次出现断层,这似乎是不尽合理的。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是面向职业领域,培养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它和普通高等教育并存于各层次教育中,必然也应该包括有本科、研究生层次,而不应该只是作为一个单一的专科教育层次来办学。如果把高职教育仅仅定位于专科层次的教育,必定会严重影响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使高职教育走不出“终结性教育”的阴影,改变不了目前居于次等教育的地位。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劳动者对自身素质要求的日益提高,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允许高职专科毕业生升入本科院校深造,既是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提升的客观要求,也是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心声反映。因此,应该建立并完善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硕士层次职业教育、甚至博士层次职业教育的完整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必然要求有配套的学位制度改革。学位制度的改革对人才培养起着强有力的政策引导与制度保障作用。国务院学位办于2008年下发了《关于征求<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讨论稿)>意见的函》(学位办[2008]12)。该《管理办法》将学科目录明确分为学术型学位学科目录和职业型学位学科目录,适用于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授予与人才培养。职业型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也可称之为专业型学位,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学位类型,获得职业型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的职业背景的工作,如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会计师等。职业型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在培养目标上各自有明确的定位,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尽管该《管理办法》未得以真正实施,但将单一学术型的一元学位制度改革成学术型与职业型并存的多元学位制度,既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科不断交叉融合的必然要求,也是国际高等教育学位制度改革的趋势。从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学位制度来看,已经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学位层次并举的专业学位体系。“据统计,美国有47种专业博士学位,英国有33个领域可授予专业博士学位,而到目前为止,我国只有38个领域设置了专业学位。而在由学士、硕士和博士组成的专业学位体系中,专业硕士学位处于绝对压倒趋势,专业学位教育的类型、层次结构和规格单一”。[5]因此,建立完善的由学士、硕士和博士组成的专业学位体系,可以从政策上引导和保障高职专升本教育向职业性教育发展。
(三)改革高职专升本招生方式
现在的高职专升本选拔方式仍旧是沿袭传统的学术型选拔方法,以理论知识考核为主,对职业技能的要求基本没有,致使学生可以完全放弃高职教育的职业技能掌握而单纯通过理论课程的学习达到目的。另外,有些高职院校甚至把提高“升本率”看作是重要的形象工程,削弱了对职业技术课程的考核,放松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施。这种纯粹的选拔方式存在诸多弊端,势必影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改革现行的重理论、轻专业技能的专升本招生选拔方式,把专科阶段的职业教育与高职专升本后的教育有机衔接起来。
首先要改革考试内容,考试内容不能偏重基础理论,应加大实技践能的考核,还可增加某些制作、操作项目的考核。二要改革考试方式,将考试选拔改为推选式,即实行学校推荐加考试选拔相结合的办法,凡申请升本的高职生须经所在学校对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德与才、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等进行综合考核后,择优推荐;确保高职学生在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基础上参加升学考试。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扭转当前高职专升本考试纯理论的偏向。
(四)改革高职专升本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专升本教育的目标定位是使学生获得相应职业领域的能力,因此,高职专升本教育的培养方案、课程内容及质量评价标准都应以使学生获得能力为导向而进行,一切教育教学工作都以使学生获得相应职业领域的能力为出发点和终结点。第一,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要围绕专业领域,以职业岗位或工作过程为导向,增加实践教学比例,突出实践性。第二,在教学方法上,要加强案例教学、模拟训练或现场教学,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学习期间从事创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第三,在培养途径上,加强产学研合作,密切学生与相关行业之间的联系。最后,在质量评价标准上,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如可用实务专题代替毕业论文。所谓实务专题,就是学生在毕业前,运用在校所学的各种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发挥团队合作精神,以2-5人为一组,共同完成一项具有创新或产品改进的专题成品。其目的是促进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和提高学生实务知识的能力,通过开展实务专题,学生不仅能将所学专业知识加以应用,而且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1][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6.
[2]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J].江苏高教,2000,(1):6-10.
[3]石伟平,徐国庆.试论当前中国发展技术本科的意义与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03,(12):57-60.
[4]新建本科院校如何与老牌本科展开竞争 [N].解放日报,2008-10-06.
[5]李志文.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现状研究[J].科技风,2010(9):10-11.
王彤(1965-),女,吉林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副院长,教授,管理学硕士,主要从事图书馆管理、教育管理与研究工作;朱科蓉(1977-),女,江西大余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助理研究员,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教育管理与研究工作。
项目来源:北京联合大学高职处2010年度委托课题“专升本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课题主持人:王彤。
G718.5
A
1001-7518(2011)13-0021-04
责任编辑 肖称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