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生态环境中的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2011-02-21李梦卿
□李梦卿 李 珊
信息化生态环境中的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李梦卿 李 珊
编者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作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保障措施提出,要求加快教育信息基础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本期“专题研究”栏目组织了两篇稿件,对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进行了研究。《信息化生态环境中的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阐述了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与特点,剖析了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并提出了在信息化的生态环境中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对策。《对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探讨》从加快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的角度,探讨了职业教育结合自身规律开发数字化资源,加强以优质视频、教学素材、特色专题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职业教育的发展置身于信息化生态环境的发展。文章阐述了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与特点,剖析了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现状,论述了在信息化的生态环境中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策。
信息化;生态环境;职业教育;对策
信息化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日本学者梅棹忠夫于1963年在《论信息产业》一文中提出信息化是通讯现代化、计算机化和行为合理化的总称。西方社会从20世纪70年代后才普遍使用“信息社会”和“信息化”的概念。我国在1997年召开的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将信息化定义为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同时提出了国家信息化的概念,即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信息化包括产品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产业信息化、国民经济信息化和社会生活信息化。其中社会生活信息化包括经济、科技、教育、军事、政务、日常生活等在内的整个社会体系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各种信息网络,大力开发与人们日常生活有关的信息内容,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拓展人们的活动时空。职业教育信息化属于社会生活信息化的内容。
一、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内涵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指在职业教育领域中,运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促进职业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教学是职业院校的中心工作,教学信息化就是要使教学手段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它具有信息传递快、信息质量好、信息成本低、信息交流易等优势,教学信息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职业教育信息化,要求在职业教育教学与管理过程中全面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职业教育改革。信息化对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实施职业教育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职业教育信息化涉及职业教育信息资源、职业教育信息网络、职业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职业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法规和标准等内容。职业教育信息化既与家庭教育信息化和社会教育信息化密不可分,又与职业教育媒体信息化、职业教育产业信息化和职业教育行业信息化紧密相关。因此,未来的职业教育发展,是在信息化生态环境中的发展。
二、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特点
职业教育信息化既有技术属性,也有教育属性。从技术属性看,职业教育信息化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的特点。从教育属性看,职业教育信息化又有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的特征。
1.教学内容综合化、模块化。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信息资源共享加速,信息资源的快速更新使得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职业教育信息化要求职业教育教学紧跟专业和相关行业的发展动态,构建不同的知识模块,实现职业教育教学内容时代化、综合化和模块化。
2.教学形式多样化。将传统书本教材的严肃性与多媒体的鲜活多样性融于一体,通过教学形式的改变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职业教育信息化有利于丰富传统的知识传授形式,使教学形式多样生动。
3.师生角色的新型化。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下,传统的师生关系得到创新和发展。教师从课堂的主导者变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辅助者和促进者。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探索式和研究式的学习氛围,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
4.自主学习无限性。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变得更为方便和容易,淡化了对纸质书本及学习资料的依赖,消除了传统学习模式中的知识介质的限制,使学习时间具有任意可分配性,学习内容具有随意可撷取性。
5.行业技术指导性。信息的快速更新使得职业院校可以更贴近市场的需求,随时调整学校的培养方案,架起专业、职业和企业的桥梁。
三、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不足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通过职业院校师生基于网络环境,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来推动教育教学发展和改革,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满足时代和社会需求的过程。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更新和普及,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与信息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和问题。
(一)信息化观念淡薄,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1.战略意义认识不足。信息时代,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力度不断增强,成效显著。但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相比,国家对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战略地位认识还不够,对其重要性和特殊性认识比较模糊。职教信息化整体规划体现不足,职业教育信息化与现代化联系松弛,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没有凸显出其重要地位。
2.组织管理力度不够。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都相继成立了建设教育信息化的机构,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也在加强,但是各级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部门统筹协调能力不足、职能交叉,目标任务不清、战略重点含糊,实施步骤和推进措施缺乏规划,制约了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力度及效能的发挥。
3.推进措施成效不大。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建设规划、师资队伍、资金投入等方面缺乏必要的国家和地方性的推进工程,各职业院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重数量轻质量。即使在信息化硬件条件较好的院校,运用多媒体网络、设施、仿真软件的质量也还有待提高,这种情况严重地制约了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优势的发挥。同时,目前我国还缺乏有效的信息化保障体制和机制,难以满足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城乡两地信息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加大了信息公平化的实施难度。
(二)经费投入不足,保障机制有待健全
1.建设标准不明。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在现阶段缺乏明确和导向性的建设标准,各地区和职业院校在信息化项目建设上出现随意、盲目、低层次问题,造成人力、物力、财力浪费,投入成本相对经费利用率和回报效益偏高。针对职业教育多层次、跨行业特点,制定健全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准已成为当务之急。
2.财政投入不足。各级政府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财政经费倾斜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较少顾及职业教育信息化。国家先后实施的“校校通”工程、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等,几乎不包含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资源配置结构性短缺、专业化人才匮乏。当前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职业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最大瓶颈。
3.投入机制不活。职业教育信息化单纯靠政府财政投入难以满足其在基础设施、资源建设等方面的大量的资金需要。资金来源范围狭小,尚未形成政府主导、校企联合和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相应政策措施滞后。因此应拓宽投资渠道,将企业捐助、基金支持和国际合作等纳入投资主体范围,开拓职教信息化建设的新局面。
(三)基础设施不完善,软硬件条件有待加强
1.信息终端设施配备不足。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每百名学生配备计算机数平均为13台,东部地区为16台,中部地区为12台,西部地区为11台,与2007年普通高校每百名学生平均配备计算机63台的水平相比相差甚远。此外,中西部地区职业院校多媒体教室、卫星接收设备等校均数量仍然普遍不高。[1]经过逐步发展,信息终端设施配备虽然总体数量逐年增加,但分配不均现象仍然突出。
2.网络基础设施不健全。各职业院校陆续完成了校园局域网络建设,但是信息化设施配置陈旧,出口带宽不足,覆盖范围狭小。而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农村职业院校校园局域网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推进速度缓慢。同时,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也日益凸显,广播电视中专、工科类职业院校、普通高校附设的职业技术院校等采取信息化手段实施教学和管理的比例较高。[2]城乡网络设施建设差距明显,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公平性;各省市职业院校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专业设置差别等因素,信息化程度不一。由于各省市职业院校办学理念、自身条件和学校主体不同,在教学和管理上呈现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两极分化态势。
3.信息资源结构性匮乏。职业教育信息资源数量匮乏,信息表现形式单一,多以文档和图片形式转载,网络课件、远程互动性资源较少。现有信息资源仅仅改变了知识呈现方式,缺乏深层次的课程探讨。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开发模仿普通教育信息化开发痕迹明显,忽略了职业教育以市场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的重视职业岗位(岗位群)的特点。资源总量的缺乏和内容的封闭,也限制了信息资源的公开性和共享性,企业实岗培训等职业教育课程尚属空白。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结构性匮乏是制约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4.师资力量薄弱,难以适应信息化发展新要求。职教教师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力严重影响着职业教育信息化在职业院校的推进。在职业院校中,真正具备信息素养和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为数不多。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职业院校的教师依赖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对现代教育技术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必要的技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强,水平偏低,多半停留在文字处理和网络使用上,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凸显不够,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创新能力缺乏,没有充分发挥智能化教学工具的作用。
四、信息化生态环境中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策
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现实需要,是促进职业教育丰富内涵、提高质量的要求。在当下职业教育和信息化两者都具有良好的发展环境下,各级教育部门、职业院校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网络建设为基础,以资源建设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为关键,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一)推进职业教育课程信息化
1.课程内容的信息化。传统学科课程缺乏对前沿知识的涵盖,表现形式单一。职业教育要以市场为风向标,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紧追行业企业技术发展。一方面,产业更新带动专业课程开设的增减,课程内容的信息化要求不断增添前沿知识,与时俱进,保证知识的前沿性。课程内容涉及“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显性知识是一种能够明确反思、陈述的知识,可以用各种媒体清晰地表现。缄默知识是一种不能清晰地反思和陈述的知识,它不容易用语言、文字和符号加以说明,往往被忽略。而缄默知识对人们认知、评判、理解、获得显性知识,起着一种基础的、辅助的甚至导向的重要作用。学习者从课程的学习中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可以利用显现化的缄默知识获得相应的经验,而这些经验又是学习者在实际参加工作时所必须的,必将使学习者获益匪浅。因此,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对缄默知识的研究,使其显现化,为教学服务。[3]职教课程内容信息化是推动职教教学信息化的载体。
2.课程内容表现形式的信息化。课程内容表现形式的信息化,即是把课程教材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构建新型的教材体系,实现课程教材媒体化。可以将VCD、录像带、多媒体课件等软件融入教材设计和展示过程中,共同服务教学。课程内容表现形式的信息化有助于将课程教材形象化和生动化,提供近似真实的学习情景。利用网络技术,整合声音、视频、数据、图像,实现多媒体教学软件传输的立体生动性。课程内容表现形式的信息化有助于将课程教材应用智能化,学习者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材,实行自我检测、在线专家交流答疑、信息反馈,实现协作式学习。通过课程教材的多媒体化和智能化,逐步完善课程表现形式的信息化。
3.教学过程的信息化。教学过程的信息化克服传统教学封闭性、灌输性的缺陷,建立高效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信息化的专业课程建设在依赖信息教育技术的前提下,仍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不能顾此失彼,夸大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演示教学任务工具的作用,从而忽视师生之间的课堂互动。各种新型的课堂教学信息模式都尚处于试验阶段,专业课程信息化建设应在不断的实践中扬弃。
4.教学环境的信息化。完备的教学信息化环境是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条件和基础。许多职业院校都基本建立了校园网络、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电子图书馆、多媒体资源库、视频点播系统等,嫁接于因特网、教育科研网的信息技术硬件建设初显成效。各类教育评估平台及管理平台功能齐全,信息技术软件环境建设较快。但不少职业院校停留于只追求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和拥有量,相对忽视了信息技术的应用性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因此,对信息技术环境的建设应提升到基于信息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的层面上。
(二)提高职教师资信息化素养
1.职业教育信息化意识。在信息化的生态环境中,需要教师充分认识信息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加快职业教育教学内容更新换代的速度。职业教育教师在原有专业知识基础上,要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丰富自身专业技能,拓宽知识领域,并在实践中提高对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善于发现有价值的信息,掌握识别信息真伪的技巧,加快信息在现实教学中的转化速度。
2.职业教育信息伦理道德。信息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信息化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冲击着传统的伦理道德,出现信息滥用、病毒肆虐、黑客入侵、网络安全、版权抄袭等与社会道德相悖的现象。这些都对职教教师的伦理道德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职教教师要有强烈的信息责任感,抵制信息污染,遵循信息道德规则,自觉规范信息行为,为学生和社会做出表率。
3.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开发能力。职业院校教师要面对信息化发展的现实,加快知识更新,提高信息技术应用与开发的能力。传统的计算机操作系统、专业课程软件和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应成为教师的基础知识而熟练掌握,以校园网为平台的教务管理系统应成为教师的常规工作环境而经常使用。教师要能以各种信息技术为载体,将信息技术渗透到职教教学过程中,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更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在发扬理论课堂教学过程信息化的传统优势的同时,教师要注重实践实训教学的信息化。因此,职业院校的教师同时还要通过利用仿真实训模拟系统,带领学生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强化实训技能,提前使学生适应未来真实工作环境,掌握操作技术。
(三)发展多种职业教育信息化模式
1.区域模式。狭义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区域模式是指职业教育局域网(如校园网)的建设。依托校园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不断完善校务管理信息化。利用校园网络,以多媒体教学设施为载体,逐步提高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质量。同时加强职业教育资源的跨区域共享,实现各职业院校教育资源信息互通和对接。
2.跨区域模式。职业教育信息的资源共享性是信息化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特点,跨区域模式的信息化建设是信息资源得以流通和共享的重要途径。跨区域的信息化建设旨在加强不同地区间的职业教育信息交流,构建跨区域的信息化合作平台。以局部地区资源建设为基础,通过强强联合推动以强扶弱,实现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公平化。
3.城乡共建模式。当前,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网络建设呈现不均衡性和不公平性的弊端,突出体现在城乡信息化建设的差距上。信息化建设的城乡共建模式,是通过城市带动农村,逐步缩小城乡信息网络建设水平和建设质量的差距,达到信息资源合理分配的目的。城市扶持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同时,不断增强城市内部以及城市之间的信息化网络资源建设互动,提高城市自身信息化实力以及补给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能力。
[1]孙震.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0(3):4.
[2]寇元哲.甘肃职业教育信息化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
[3]张恒山,王会民.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3):67.
李梦卿(1969-),男,安徽滁州人,湖北工业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比较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管理;李珊(1989-),女,河南济源人,湖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比较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管理。
G710
A
1001-7518(2011)13-0048-04
责任编辑 韩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