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治疗下肢动脉栓塞症进展

2011-02-21赵楠吴南

中外医疗 2011年2期
关键词:祖细胞供者异体

赵楠 吴南

(内蒙古血液中心 呼和浩特 010070)

随着医学的发展,以及对造血干细胞的研究和临床移植应用的进展,造血干细胞采集与移植应用不断增加,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拓宽,取得的临床治疗效果得以肯定,并且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技术的日趋成熟与简捷,给很多病人带来了重生的希望。

1 造血干细胞采集与移植分类

造血干细胞是各种血细胞与免疫细胞的起源细胞,可以增殖分化成为各种淋巴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及白细胞等,并且造血干细胞具有不断自我更新与多向分化增殖能力,造血干细胞在体内形成干细胞池,其自我更新与多向分化之间保持动态平衡,致使造血干细胞数量相对稳定。

目前造血干细胞采集与移植分为骨髓移植(BMT)、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和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根据供者不同又分为自体和异体造血干细胞采集与移植,其中异体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最容易被捐献者接受,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多的一种采集与移植方式。我国1995年底首例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与移植,并获得成功。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与骨髓移植相比,具有采集方便、捐献者容易接受、造血恢复快、可短期进行多次采集等优点,因此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我国规定,凡年龄在18~45周岁,身体健康,经血液检查ALT≤25单位,H B s A g阴性,抗-H C V阴性,抗-H I V阴性,梅毒试验阴性者都可成为异体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造血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造血干细胞采集后1~2周供者体内的血细胞可恢复到原来水平。与异体B M T、异体P B S C T相比,自体MBT和自体P B S C T不需要额外供者,无移植物排斥反应,移植相关死亡率低,对患者年龄也较异体移植宽;此外,我国白血病发病率为2.76/10万,其中以儿童和35岁以下人居多,但由于我国捐献造血干细胞人数不多,独生子女没有亲兄弟姐妹(一般来讲,亲兄弟姐妹中有25%HLA基因完全相同,可选择供者),所以给异体造血干细胞采集与移植带来了不便。因此自体造血干细胞采集与移植成为国内外广泛研究的课题。

目前,对于血站来讲,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所用的设备主要是百特CS-3000血细胞分离机。

2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特性

大量的临床实验研究证明,与骨髓造血干细胞相比,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重建免疫功能早,淋巴细胞计数、T、B细胞计数、血清中IgM、IgA水平,淋巴细胞对ConA刺激后的反应等指标比骨髓移植恢复的快,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对辐射敏感性低,在受体内植入率高。学者Scott等研究发现,PBSCT和BMT即使输入相同数量的CFU-GM,PBSCT的造血恢复速度明显优于BMT。此外有的学者提出PBSCT早期恢复造血的原因还有:在PBSC中含有大量的造血辅助细胞,对移植后造血重建有一定支持作用;PBSC中干细胞对BM基质细胞的负调控效应不敏感;PBSC干细胞在增值中的系列偏倚特性,使其产生更多的CFU-GM,从而加快了造血的恢复。

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数量比骨髓少的多,难以满足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需要,但它容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起伏很大,表现较强的机动性,从而为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提供了有利条件。迄今发现影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数量的因素有。

2.1 造血干细胞动员剂

包括聚阴离子化合物、抗癌细胞毒剂、肾上腺皮质激素、生物制剂,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可使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增加20~30倍,以满足采集和移植需要。

作为动员剂应具备以下条件:动员效果好,提高外周血中干细胞倍数高,动员出的造血干细胞有重建造血的功能,毒、副作用小,动员作用应持续数小时以上,便于采集分离。

2.2 失血

血液采集后的失血状态,可反馈性引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增加,从而可刺激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大量向外周血移动。

2.3 昼夜变化

一般1d内外周血中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数量呈时相性变化,上午9点最高峰,下午3点至夜间3点最低,其数量分别为1d平均值的150%和65%。此外,采集前体育运动也可增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的数量。

3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栓塞症应用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不但能够治疗白血病、淋巴瘤,各种癌症、免疫性疾病和遗传性疾病。而且在治疗下肢动脉栓塞症有一定疗效。

笔者于2007年至2008年与内蒙古医院心血管科合作开展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与移植19例(其中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18例,异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1例)用于治疗下肢动脉栓塞导致的下肢坏死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使濒于截肢的患者找到了非手术治疗的明显效果。接受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和移植的患者年龄60~80岁,均有糖尿病史;移植前症状19例患者单下肢或双下肢均明显因缺血出现坏死,疼痛剧烈,经采集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沿下肢动脉走向多点皮下注射,3d后多数患者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2周后下肢坏死变黑的皮肤出现血液供应迹象,1个月后皮肤变红,免除了截肢。干细胞主要存在于骨髓造血中枢,在外周血中含量很少。造血干细胞含有能分化成内皮祖细胞的(EPC)幼稚细胞,已证实:在体外,骨髓细胞CD34+细胞的某一亚群能分化成血管内皮细胞;在体内,能被诱导形成小血管的内表面;而且造血干细胞能分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动物实验证实,将骨髓单个核细胞植入梗死肢体后可促进局部的血管形成,并肯定了植入的内皮祖细胞参与了新的毛细血管的生成。因此,造血干细胞可能是促进局部缺血部位血管生成的高效物质。应用人类自体骨髓、PBSC和EPC治疗缺血性下肢血管病成为一种崭新的疗法治疗机理可能是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可诱发或具有血管再造功能。骨髓干细胞移植也有细胞来源不受限制,新生组织细胞和毛细血管可以实现功能上的融合等特点,为临床治疗栓塞性疾病提供了一条除介入、血管旁路移植以外的另一条新的非创伤性治疗途径。

总之,随着临床治疗方法不断延伸与发展,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治疗效果也更加明显。

[1]吴祖泽.造血干细胞移植基础[J].1988.

[2]金哈斯.浅谈造血干细胞移植[J].2006.

[3]骨髓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比较研究[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1998,(22)5:280~284.

[4]epiorkaD….//Bone Marrow Transplant—1997,19(5):455~460.

[5]张学军.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1998,6(21):357~360.

[6]张力.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系统性系统性红斑狼疮[J].中华内科杂志,2003,42(3):200.

[7]王平平,李尚珠,韩忠朝,等.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3,24(6):308~311.

猜你喜欢

祖细胞供者异体
心理护理干预对首次干细胞捐献者不良反应预防作用的效果分析
释甲骨文“朕”字的一种异体写法
异体备查
异体备查
异体备查
亲属肾移植供者的远期预后与年龄选择
活体肾移植供者的长期医学风险
Wnt3a基因沉默对内皮祖细胞增殖的影响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造血干细胞移植亲缘供者及家属心理干预对捐献成功实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