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011-02-21朱建华
朱建华
在当今高速发展并处于转型期的社会中,人们的社会交往愈发频密,社会形态也更加复杂,人们生存压力加大。只有培养和保持个人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才能使自己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使自己的思想、信念、目标、行动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协调一致。在现今的体育课程模式下,对学生的关注基本上都集中在学生的运动技能上,很少有人注意到学生通过体育学习之后在心理健康方面有没有发生变化,也就是说,体育课程对心理健康的培养还得不到太大的重视。因此,在学校阶段,在体育教学中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做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也就是说只有同时满足这4个方面的条件,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健康。其中心理健康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下,即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能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的需要。
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一种身体运动,而且也是心理活动,需要身心的相互作用。因此,在体育活动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而且可以促进心理健康。在体育教学中应有意识地使学生身心放松,性格随和开朗,情绪愉快稳定,思维敏捷正常,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进而达到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1 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新健康课程标准强调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性。要通过教学,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即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真正意义上的健康。通过体育教学,让学生在运动中体验成功和快乐,陶冶情操,培养勇敢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发展,始终把健康作为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
2 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教学水平
2.1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思想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体育知识、技能学习,更要关注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抱负的发展,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发展的巨大可能性,提倡多样化、创造性,反对划一性和一味地模仿重复,一切要从学生发展出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体育教学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
2.2 明确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用“学生的思维”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 去观察,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尊重、理解、信任、关怀每一个学生,为他们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从而促进每个学生主动积极的发展。
2.3 建立平等合作的观念
新的教学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是师生人格与精神相遇、相互补充的过程,是师生人格与精神相遇、相容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共同分离彼此的思考与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理念,求得新的发现,形成一个学生共同体。对教学而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相互合作,不仅是教学活动的一种方式,而且是充盈于师生之间一种教育情景和氛围。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突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
3 结合体育教材内容,加强学生承受各种压力的锻炼
体育教学应充分利用本学科自身练习的特殊优势,加强学生意志力、克服困难能力的锻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如在寒冷的气候里进行冬季长跑,对学生既是耐用力的较量同时也是毅力的考验;一场精彩的篮球赛或一场激烈的足球赛,学生既锻炼了身体也体验了团队的精神。每次活动之后教师针对比赛的胜负及时总结,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心理压力,指出挫折和压力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事情,应想方设法战胜挫折和解决心理压力。教学内容和项目尽可能是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只有他们喜爱的运动项目,他们才会投入到活动中来,才能体验到运动的快乐,达到减轻心理压力的效果。
4 课堂教法灵活,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4.1 开发学习动力系统,产生良好心理定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是学生主动参加学习活动的最大动力。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和最新的教育观念接轨,可通过目标设置法、创设情境法、价值寻求法、沟通法、冷却温暖法、规则法、诱导感染法、自我暗示法等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从而改变或改善学生的体育态度,从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产生良性心理定势。
4.2 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主体意识有内在需要的趋向,当满足这种内在需要时,人会产生愉快的体验。在教学中应贯彻“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学习欲望,启发诱导学生多动脑,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为什么而学?学了有什么用?怎样学才能学得快、学得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如课堂上不妨让学生轮流带准备活动、放松活动;提前给学生一个内容,让学生自己设计这个内容的活动方法与组织;上完一节课后,下一节课应该上什么内容,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方法,从而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抛弃盲从心理、依赖心理和屈从心理。同时,通过自身尝试,克服恐惧心理和紧张情绪,锻炼自我能力,增强心理适应能力,使其学习心理处于活跃的状态。
5 培养吃苦耐劳、坚强的意志品质
选择适当的体育项目可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其他学科主要在理论上、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教育,而体育教学则是通过学生自身的本体感觉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调节因受场地器材的约束和周围环境的干扰所表现出来的各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体育运动有轻松快乐的一面,也有吃苦劳累的一面。教学中不能以一面去取代另一面,不可忽视一些学生不愿参与的运动项目所起到的塑人作用。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成长的环境太过呵护而使得他们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耐久跑教学是这一类学生所惧怕的。曾有人提出取消高中女生800米、男生1000米的达标考试,认为这一教材与快乐体育相背驰。笔者却不这样认为。快乐不等于健康,不能为追求快乐而抛弃健康。耐久跑教学的进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身体机能,还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锻造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安排一些类似的教学内容,以弥补部分学生成长环境的不足,当然教学方法不能死板,以免枯燥的教材更加枯燥。要善于运用教具,并给予学生参与的动力,合理地安排运动场景,适时地锻炼学生的忍耐力,让学生体会经过艰苦的努力取得成功后的喜悦,从而提高其心理环境,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体育运动项目繁多,不同的运动项目所培养的意志品质不同。只要合理地选择各种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就能使他们的意志品质得到全面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