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实施策略

2011-02-21张仕丽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年1期
关键词:师生探究数学

张仕丽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有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基于这样的理念,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问题解决,也要关注数学思考过程,将结果和过程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笔者结合数学教学实践,就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策略谈几点拙见。

1 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经验(自我概念)来了解对方的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目标重心在于改变学生、促进学习、形成态度、培养性格和促进技能发展,完成社会化的任务。学生的目标在于通过规定的学习与发展过程尽可能地改变自己,接受社会化。只有缩小这种目标上的差异,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实现。

这首先要求教师转变3种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其次,要求教师以新角色实践教学。这要求教师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高高讲台,走近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甚至行动,努力当学生的顾问,当他们交换意见时的积极参与者;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朋友。一旦课堂上师生角色得以转换和新型师生关系得以建立,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正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和完成。

师生间要建立良好的互动型关系,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从学生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出发,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学会有关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经验与认知水平,让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探究,发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对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之中;应灵活变换角色,用“童眼”来看问题,怀“童心”来想问题,以“童趣”来解问题,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习伙伴。

2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3 引入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一百万有多大”时,首先问学生:“我们巨鹿县金银花种植每年为农民增收1千万元,你知道1千万元有多大吗?”这种谈话方式学生很轻易接受,提到本地的特产,学生自然感到既亲切又自豪,再从特产联系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类似的大数,引入自然、亲切而又贴近生活,为学习新知陈设了一种民主、科学、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这种生活化、趣味化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4 采用多样性教学方法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把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也即要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样性教学方法,归纳为四类:教师引导,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尽管中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与知识基础,但他们学习的更多的是人类文明的间接经验;尽管他们在学习上处于主体的地位,但这并不能削弱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反而对教师的组织、引导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善于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学习过程是一个对外界知识的内化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非常重要,自主探究作为新课标理念下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充分给予学生这种权力。

5 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课堂是实施教学过程的主阵地,学生接受知识主要取决于课堂上。教师在课堂上采取合适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要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组织教学,要面带微笑,以亲切的目光注视学生,用亲切的语言感化学生,做到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心理学研究表明,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能使学生以愉快的心境去学习、思考,从而获取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数学课的教学,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学习变成一种学习的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使他们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

总之,数学新课改要求增加对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图形与空间、统计与概率等现实问题的探究,降低对运算速度、证明技巧的训练,使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标准、新课改,对于数学教师是一个新的挑战,同时也是获得成功的契机,教师要与时俱进,抢抓时机与新课改一起成长。

猜你喜欢

师生探究数学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