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陶瓷复制课程教学体系探究

2011-02-21刘晓玉

职教论坛 2011年18期
关键词:陶瓷课程研究

□刘晓玉

古陶瓷复制课程教学体系探究

□刘晓玉

古陶瓷的研究是“陶瓷学”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贯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开发学生潜能的实践教学理念,构建新的主客观统一的知识观,着眼于学生潜能开发的课程和教材观,主动探究、动手实践的学习观,关注和尊重学生主体性的教学观、多元的和发展性的评价观。并对该实践教学体系的管理与运行作了科学的论证和探究,意在培养学生的陶瓷文化素质和实践能力,从而激发学生更加珍爱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就古陶瓷复制专业课程如何构建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研究,提出相应建议。

古陶瓷;复制;教学体系;探究

一、古陶瓷复制课程教学体系的建立

(一)教学理念与建设思路

1.教学理念: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视野与本土背景的关系,使先进的国际化课程理念和优秀的本土实践相融合,无疑是有助于开拓我们的视野、改造我们的思维方式的。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开发学生潜能的理念,构建新的主客观统一的知识观,着眼于学生潜能开发的课程和教材观,主动探究、动手实践的学习观,关注和尊重学生主体性的教学观、多元的和发展性的评价观。

为了全面实现上述教学理念,笔者提出了“建设一个平台,实现两个覆盖,突出三大特色,构建四个模块,强化五大功能”的建设思路。

“一个平台”:以古陶瓷研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流程为主线,构建古陶瓷复制实验平台。立足于实践操作,运用行动研究法,边行动边研究,积累有形的教育经验,如教学实录、经验总结、论文等音像资料或文字。

“两个覆盖”:教学体系覆盖陶瓷制作流程全过程,实验教学课程体系覆盖工、文、艺多学科。

“三大特色”:“陶瓷古窑址和历史博物馆有机贯通”的研究特色;“工、文、艺交叉融汇”的学科特色;“古代工艺的传承与设计理念”的创新特色。

“四个模块”:构建“研究策划”、“信息数字化”、“工艺复制/作品展示”和“文化传播”四个模块。

“五大功能”:支撑理论教学、完善教学体系的功能;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功能;以项目链接企业,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功能;凝聚学校与社会资源,陶瓷产业、促进教育发展,增强辐射和示范作用的功能;加强国内外交流,扩大国际影响的功能。

2.实验教学的定位。现代古陶瓷学科已发展成为一门集人文学科、艺术创意和工学的综合性交叉学科。陶瓷是技术-艺术的统一体。因此,陶瓷技术的数字化、陶瓷人才的复合化已成为古陶瓷学科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陶瓷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决定了陶瓷文献学、博物馆学、陶瓷考古、陶瓷制作等陶瓷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必须加强以工艺技术应用为主的实验实践教学。

3.规划与目标:“一个体系,两个作用”。 (1)建立“一个体系”,即实验内容综合化、实验结构层次化、模块化的实验教学体系;(2)发挥“两个作用”,即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的作用,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作用;学生只有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其学习主体性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只有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得到体现,课堂中的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二)教学内容与方式

1.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教学目标和内容。中国瓷器的发展,大江南北窑口众多涵盖面广。有:“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吉州窑”“磁州窑”等。古陶瓷复制的课程专业不同于专业院校的专业理论课,不可能面面俱到,并在广度和深度上展开,应该考虑复制性特点,结合总课时的安排,从美术教育的要求和实际出发,在遵循美术教育基本规律的基础上,以大教育目标要求为标准,更加合理明确地开设古陶瓷课程,并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如何体现课程的内在联系?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对陶瓷烧造工艺的研究,可以了解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通过对陶瓷的造型、釉彩、纹饰的研究又可以了解当时的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各方面的状况。系统地学习和研究我国的古陶瓷,就是学习和研究埋藏在地下的中国经济史、文化史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史。这样使学生了解古代陶瓷及主要陶瓷制品的种类、基本性能要求;掌握陶瓷生产主要原料的性质、特点和作用;掌握陶瓷坯料、釉料基本工艺要求和配方设计计算。同时,结合本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具有结合生产实际,运用理论知识制订常规生产工艺制度和生产操作规程的初步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一般生产工艺常见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实际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此外,古陶瓷复制教育还要认真选择配套教材和适宜的教学内容。由于美术学专业学生的美术理论基础参差不齐、起点较低,因此,教材的选择很关键。目前,国内还没有一本关于古陶瓷复制的教材。什么样的相关教材才适合呢?笔者认为,教材选择应关注教材的起点、广度,深度要求,除应具备一定权威性外,要能体现陶瓷的史学知识和工艺制作的原则。教材内容的纲目、章节条理清晰、内容简洁,而且还需配有大量附图、参考资料和思考练习题。有了合适的教材,还要考虑合理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由于课时量有限,不宜全面铺开,应注意突出重、难点,讲授的重点要与学生未来的实际工作相关,从而做到精炼、精简,对于部分内容有交插重复的,只要简要概述即可,非重点内容还可以安排学生自学,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深入学习和掌握最有价值的理论知识。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深入浅出,有紧有弛,留有一定的空间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其实,陶瓷史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随着考古的不断发现,艺术研究水平的提高,新的科研成果不断出现,所以,教学必须还要关注国内外美术考古研究的新动向,不断吸收新成果,搜集整理和补充新内容,使教学内容体现时代性、前沿性。

①教学(课程)内容:对不同时期、不同产地、不同类型古陶瓷制作原料、工艺、结构及相关性质的科学研究;对古陶瓷年代、窑口、真伪的研究;对古陶瓷的科学保管、修复和复制等技术的科学研究。以及更多深层次、多视角的学术探讨。具体:编制教学大纲,明确教授内容、重点、难点,科学开设实验课程,科学安排习题课等。

②教学方法:不断丰富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兼顾重点、难点,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贯穿到教学内容中,提高教学效果。实践教学方面,通过强化实践,鼓励学生技术创新,完善创新型课程培养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具体:制作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开设实验,参观实习,举办讲座,教学方法的研究等。研究流程是:研究内容——制定培育方案——捕捉学生需求——动态生成教学内容——评价学生。

③教学条件:科学选定教材、参考资料,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强化材料实验室建设,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

④教学评价:学生网上评教、学生问卷调查、专家同行评教等。

2.将地方陶瓷资源纳入课程教学体系。中国历史悠久,陶瓷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各地的陶瓷文化除具有传统的传承而存在着共同的特性外,还由于受地域、文化的影响而又呈现出不同的区域和地方特色。因此,作为地方普通高师院校在相关课程教学中,如不关注重视地方的美术资源、不挖掘地方美术遗产,可以说是对地方文化资源的浪费和亵渎。而景德镇是中华民族的陶瓷之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摇篮。把景德镇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来研究,对文明的多元性、多样性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也可以为人类的和平、稳定和文明的持续发展作出贡献。景德镇问题绝不是单纯的工艺、地理等地域问题,而是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关系到社会政治、经济、国力等。研究景德镇,单靠人文学科远远不够,需要经济学、哲学、社会学、史学、考古学、地学、材料学等多学科的参与和渗透,通过研究景德镇传统手工艺技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陶瓷文化贡献力量。景德镇陶瓷学院如何依靠独特的地理优势,创办独特的学科,作为研究和阐述陶瓷美术发展、陶瓷美术特征、陶瓷美术现象、陶瓷艺术本质的美术理论课程都应该纳入地方美术教育资源,去发挥地方艺术资源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满足本地区学生学习美术的需求,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多样性的陶瓷知识。这些陶瓷资源,从陶瓷特征看,除了自身独具的艺术特点外,同时又具有文化传承的延续性。它们既是宝贵的陶瓷文化遗产,又是十分难得而又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因此,将地方陶瓷资源纳入教学内容体系有其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一,这让学生了解到当地陶瓷文化资源,为今后基础教育中普及和弘扬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艺术奠定了基础。其二,这为陶瓷理论课教学提供了实践场所和现实资料。

(三)研究拟达到的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本科生形成现代科学教育的理念,初步掌握从事基础古陶瓷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本科生从事研究工作以及从事科学教育工作的专业情感、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科学教育的价值观,培养从事陶瓷生产管理,陶瓷产品生产检验、检测及坯、釉料研制的专业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将来独立承担古陶瓷研究工作,进行科学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1]。

1.熟悉和掌握古陶瓷的制作工艺(原料的采集和精选、坯体的成型、表面施釉、干燥、烧成等)

2.培养学生的思维技能:创造性地思考,做出决策,解决问题,想象。知道如何学习和进行推理;

3.培养学生与他人共同工作,有责任感、自尊和社交能力。

4.培养学生规划组织与实践、运用科技与资讯、主动探索与研究、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5.达到把课程改革放到学校文化重建的背景,甚至于放到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的背景中来考察。

6.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建立、健全《古陶瓷复制》课程新的教学体系,力求课程质量和教学质量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重视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

(一)古陶瓷复制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一直到现在,国内外也没有专门的大专院校开设正式的古陶瓷复制专业课程,由此造成了古陶瓷制作人材的短缺。如何围绕特色名城办特色名校、进一步推行陶瓷艺术教育,同时抓住陶瓷教育内涵丰富、涉猎面广的特性,提出将陶瓷艺术教学与创新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国际竞争和本国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新教育体系。对古陶瓷复制的研究在整个陶瓷科学领域中还是比较年轻的,很多科学问题还未研究透彻,甚至有些问题还未涉及,这些也是在教与学中要正视的问题。

古陶瓷复制专业至今也未能完成其学科体系的建构,这当然对古陶瓷的研究发展不利。首先,对于从事古陶瓷学研究的人来说,我们面临着回答诸如此类的问题: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是什么?其研究领域界限在哪里?本学科有哪些独特的理论和方法?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本学科的学科认同问题。其次,古陶瓷复制学的学科架构是什么?其各分支领域的关系如何?其核心研究领域又是什么?不弄清这些,我们就无法把精力放在本学科的核心领域去深入探索,以使本学科能够良性的快速的发展。再者,古陶瓷复制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如何?古陶瓷复制学在古陶瓷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又如何?古陶瓷复制学是否仅是为古陶瓷研究服务的应用性学科?这又关系到整个古陶瓷研究领域的完善和发展。古陶瓷复制课程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不仅有助于促进古陶瓷研究的全面发展,对于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起到指导作用,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古陶瓷学学科的“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程度。因为其是一门新兴课程,通过网络检索调查和与同行交流发现,有关《古陶瓷复制》课程教学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得很少,与教学相关的资料也十分缺乏(如教学大纲、配套习题、开设的实验和多媒体课件等),与教学相关的心得体会、文章就更少,故对《古陶瓷复制》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是项急需进行的工作,建立一套完整的《古陶瓷复制》课程教学体系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该课程与古陶瓷实际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操作性,对教学中实践环节的设置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加强实践环节教学

从古至今的陶瓷发展,都有传承和发展传统技艺的过程。仿古之风,古今皆有。仿古瓷的生产,是传承传统的重要手段,在仿制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许多新的釉色品种,有的产品往往会超过古代产品,这是发展陶瓷的重要途径。仿古瓷的制作,较其他铜器、玉器、书画等文物复杂。因陶瓷烧制涉及范围广,如:坯胎原料、釉的配方、造型成型、纹样描绘、烧窑技术等,都有一种连带关系。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中,科学的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的掌握古陶瓷的复制工艺流程。首先通过一些生动的、具体的、直接可感的视觉形象来帮助学生感悟和理解。比如适当融入一些实践环节,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往往能够起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作用。实践环节可以是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博物馆、各类美术文化遗迹,这样在实践中进行理论教学就能使学生更充分感受和理解古今美术造型形态特点,了解美术与生活、生产关系,了解美术审美的本质等诸多内容。更好的理解中国古代陶瓷的工艺技术及其魅力。这种“知识——实践——学术”的教学模式延伸了课堂理论教学,打通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社会活动、科学实验的通道,把学生带回知识的源头,使知识复归实践,从而促进学科的学术思考。

在进行复制前,首先必须对该遗址现场进行调查研究,对该窑的陶瓷制作工艺,纹样装饰,造型配釉等方面,进行了仿制研究工作。在制作前必须先了解,是采用何种地方原料,它的特性以及粘土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选用和古代陶瓷相近似的原料,这样做出的胎就会接近原来陶瓷的胎。在制作前,要仔细观察此窑的陶瓷造型特点,图案纹样特征,掌握它们的精神后,在仿制中就会胸有成竹。

朱熹认为,好的教师就是学生的引路人:“指引者,师之功也。”“某此间讲说时少,践履时多,事事都用你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只有通过启发诱导,才能让学生深明义理,心悦诚服,充长善端[2]。

教学是由“教”和“学”的师生共同完成的。理论课中穿插适当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可以搭建起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平台,有利于构建平等、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在参观、考察和观摩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以自己的视角、眼光去观察、判断、思考、体会和总结。这样就促进了学生间的互相交流,既培养了学生们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又使学生避免了学习上的盲从性。也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去发现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才能产生对知识价值的认知,从而对学科知识产生浓厚而持久的兴趣。这样就会改变学生学习的状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每位学生都成为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教育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造,担负重任的优秀人材必不可缺少。同时,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使之发展的事,是文化政策的极为重要的课题。

为了保存、活用文化资源,科学地分析是不可缺少的。不过,文化资源的科学分析,与通常的理工学研究有差异。特别是开创尖端性的自然科学和文化艺术相融合的新的研究,文化资源的保存、有效的利用应用材料科学等最尖端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同时,期待开发釉料等尖端科学技术的研究。

各时代的古陶瓷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古代陶瓷器的科学总结是中国古陶瓷研究历史上重要的课题。古陶瓷技术及烧成技术的阐明,期待着更准确新见解。在现代,中国陶瓷器的生产工具,生产方式及原料,配釉,成型技术,装饰技术,烧成技术等研究的成果建立了数据库。这样,验证陶瓷科学理论和实际相异点为将来陶瓷工艺界制作技术的提高及陶瓷工艺文化的保存、传承作出贡献[3]。

一个民族如果不实践本真的教育,那么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的心智的堕落就开始了。因此,使教育回归常识,回归古老的传统,成了有识之士的当务之急。或许我们可以说,这种回归应该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无论任何时代,当教育的所谓创新和发展走出了以人为本、以养成人性的美好品德为本质的轨道,有识之士都要倡导和实践这种忠于古老传统和常识的回归[4]。

[1]彭蜀晋,林长春.科学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4-37.

[2]周銮书,孙家骅,等.千年学府-白鹿洞书院[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109-110.

[3]刘晓玉.吉州窑彩绘瓷品鉴[M].江西美术出版社,2010:112.

[4]李森.教育的危机[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31.

刘晓玉(1974-),女,江西南昌人,景德镇陶瓷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保存学、古陶瓷。

G712

A

1001-7518(2011)18-0063-03

责任编辑 葛力力

猜你喜欢

陶瓷课程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陶瓷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