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一体化教材编写方案研究
2011-02-21陈耿彪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上海200437
陈耿彪 陆 勤(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 200437)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一体化教材编写方案研究
陈耿彪 陆 勤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 200437)
高职院校应分析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体化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教材编写的组织原则与实施方法,包括市场调研、方案论证、教学实践及动态完善等四个步骤。《气、液、电控制技术》校本教材编写的成功实践证明,实施一体化教材编写方案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一体化教材;编写方案
教材是学校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是教学体系的基础。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计划确定以后,教材的配备和建设必须立即跟上,否则专业现代化的建设将成为空中楼阁。由于目前国内适用于职业教育层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系列教材尚处于探索和初步建设阶段,因此,专业系列教材的确定、选用及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机械、电气、计算机控制等学科高度融合的专业,其核心技术是利用各种现代控制手段实现对机电产品的柔性化、智能化控制。为了突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特色,培养合格的机电一体化方面的人才,应针对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的环节,编写适合专业需求的一体化教材。
鉴于上述情况,笔者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材建设进行了探索,分析了当前一体化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包括一体化教材编写组织原则与实施方法的新方案,并以此为依据,编写了一体化校本教材《气、液、电控制技术》,其成功使用证明编写方案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
一体化教材存在的问题
目前已有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教材及相关相近教材,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重复现象严重,对相关课程缺乏有效整合 比如传感器部分、PLC部分、单片机部分存在一般机械电气内容的重复。德国的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对相关课程进行了有效整合,种类繁多的专业用书经整合以后,精简为《机电一体化(基础阶段用书)》、《机电一体化(专业阶段用书)》、《机电一体化基础部分》、《机电一体化专业理论 (基础和专业阶段用书)》、《电子学、电子和机电一体化专业用书》等数量有限内容集中的几本教材。
难度大、跨度大 很多高职教材借用本科同类教材,由任课教师删减、增补或由部分院校教师联合编写而成,这些教材仅仅注重内容上的增减变化,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基础理论分量过重,应用技能分量偏轻,出现大量比较复杂的数学推论与计算过程,没有从根本上反映出高职教材的特征与要求。
针对性不强,没有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鉴定的内容衔接 现有教材按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进行编排,篇章结构均使用固定框架,过分强调学科基本知识、知识结构与学科认知结构的协调,缺少对生产实际的调查研究和深入了解,缺乏对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的科学分析,没有针对职业岗位(群)及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鉴定的需要,缺乏知识的应用价值和可操作性。
没有把人际知识写入教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知识分成事实知识 (知道是什么)、原理知识(知道为什么)、技能知识(知道怎么做)和人际知识(知道谁有知识)四类。现有教材过于侧重前三类知识,而对社会交往能力、职业道德、心理素质、职业习惯以及操作经验、操作诀窍的获得等人际知识表述不够,甚至根本没有表述。
缺乏地方特色 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己任的,一体化教材的编写必须充分考虑地方经济特点,体现高职教育的地方性。在面向市场办学的环境下,各校所开专业不尽相同,试图编写或使用全国通用的一体化教材,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不科学的。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可以预测以一体化教材为主的校本教材将成为教材的主要形式,这也将成为各校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一体化教材编写的组织原则与实施方法
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教学方法的一体化教材编写应该按照下面四个步骤进行组织和实施。
市场调研 一体化教材编写的质量如何,取决于素材资料来源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所以,在编写教材之前应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想尽办法把新思路、新技术、新信息、新知识与高职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着重进行市场工作过程和使用设备分析、工作岗位分析、文献分析等工作,对象可包括先进的生产企业、讲授该课程的一线教师、高职院校毕业的一线工人、工厂中的技术人员、行业专家及最新论著等。这一步收集的资料应包括最新的生产线流程及设备、工作岗位应具备的技能、可用于编写教材的项目等等。确定教材项目的主要方式有:根据企业的工作过程进行设计;根据企业设定的职业岗位内容进行设计;根据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鉴定标准进行设计;根据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合作的工作任务进行设计。在市场调研后,应建立的文档包括职业岗位(群)定位分析报告,知识、技能和素质需求分析报告,课程指导方案开发报告,教学解决方案报告等,在此基础上确定清晰的课程目标和合适的编写大纲,以最大限度满足社会生产的需要。
方案论证 编写大纲是否可行,需要进一步根据当地的实际条件进行论证,主要包括编写方案论证、项目安排论证和实训设备论证。编写方案论证有利于核实教材能否满足教学需要、完成教学任务;项目安排论证有利于检验实训项目的合适性与时效性;实训设备论证有利于保证教学设备的完备性与先进性。这三者相互关联,缺一不可。方案论证通过后,需明确该课程的定位、设计理念与思路、课程内容及其组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一系列问题。课程应定位于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 (群)的任职要求,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起主要支撑或明显促进作用。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要求。课程内容应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内容的组织应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设计合理。教学模式应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应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 根据前两步的成果,先编写出校本教材,经校专业指导委员会审定后,在本校进行试点使用。应在教学实践中收集来自学生和专业课教师的反馈意见以及由企业专家对教材的分析和评价进行修正。教材分析与评价的出发点是教材是否有利于学生阅读、理解和记忆概念。这种分析方法有助于教材编写者从众多的分析项目和标准中确定一个合理的次序,有利于澄清项目之间的关联和含混不清之处。
动态完善 校本教材修改成熟后,可考虑联系正式的出版社出版,但必须保持教材的开放性,及时根据技术与设备的更新以及使用反馈意见进行教材修订。
上海建设科创中心,必须汇聚各方面智慧,充分体现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上化院就具备了上海长期形成的综合优势和开放优势。
一体化教材编写实例
笔者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职学院机电一体化重点专业建设项目中承担了《气动和液压传动》课程建设的任务,项目要求贯彻任务驱动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念,将该课程建成校级精品课程,公开出版课程教材一本。
项目组成员按照上述组织原则和实施方法开展工作,广泛调研了上海卷烟厂和宝钢集团有限公司等先进生产企业,获得大量一手的生产过程项目资料;与FESTO公司合作,得到了设备和技术上的支持;从上海市职业培训研究发展中心获得了《气、液、电控制技术》专项职业能力(技术)鉴定资料;考察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了解了兄弟院校的发展现状。综合分析以上的资料,项目组确定了课程的编写方案。
课程目标:使学生对气压传动、液压传动及电气控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有较系统的了解和掌握,对相关的系统控制回路能正确联接,对系统的故障能进行准确诊断及排除。
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以面向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法为设计主线,将每个项目分解成几个大小合适、相对独立的模块(即任务),每个模块既符合职业标准要求,又突出实用性。理论部分简明,技能部分具体。语言生动有趣,信息量大,尽量多用图示和案例。在体例上抛开章节式结构,改用模块式结构,一个模块就是一个教学单元,逐块教学,逐块训练,逐块测评与过关,充分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课程内容及其组织:以工作逻辑取代知识逻辑,课程内容的顺序排列线索按项目的关系安排。具体采用的工作项目逻辑关系有:递进式,即项目是按照难易程度由低到高排列的;并列式,即项目之间既不存在复杂程度差别,也不存在明显的相互关系;流线式,即项目是按照前后逻辑关系依次进行的。
教学模式: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
经过半年的教学实践,校本教材编写基本完备,教材中每个模块采用的知识、能力、素质表现层次如下。
第一层:人际知识。突出趣味性,以上海企业一线工人的工作案例为背景,讲述工作中的操作经验和人际知识,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无形中学习别人的工作经验或吸取教训。
第二层:理论课堂。突出知识性,多采用以图表和结论为主的二次加工知识,侧重基础和应用,淡化中间推理过程。
第三层:典型工作。突出职业真实性。
第四层:问题探索。突出悬念性,激发学生乐于了解原理知识的好奇心。
第五层:思维碰撞。突出创新性,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第六层:知识抽屉。突出综合性,包括初、中、高级不同层次的说明内容,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水平选取相关的支撑内容进行学习。
笔者按照上述原则和方法主编的《气、液、电控制技术》一体化教材,解决了课程内容与职业工作的匹配程度、课程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的梯度、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整合程度等三大问题。教材内容简洁、实用,结构安排科学新颖、课程项目设置合理,层次性强,从教学与实践应用的角度出发,基本理论讲清,大量引入企业的实际设备与控制机构,使学生通过学习就可以模拟进行生产实践,可实现产、学、研的充分结合。教材试用过程中反映良好,现已考虑正式出版发行。
[1]邱建忠.职业教育机电专业教材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1):71.
[2]刘晓林.论建立和完善我国高职教材编写的体制与机制[J].中国成人教育,2009,(11):69-70.
[3]郭佳萍,张继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材建设的探索[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2):521-522.
[4]孟梅,王佳,殷志栋.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高专教材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8,(14):93-95.
(本文责任编辑:王恒)
G712
A
1672-5727(2011)10-0067-03
陈耿彪(1979—),男,湖南邵阳人,博士,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气、液、电控制技术。
陆勤(1958—),女,硕士,江苏海门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机电一体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