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初中生良好语文习惯的教学尝试
2011-02-21胡清国
胡清国
新一轮课程改革顺应时代潮流,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叶圣陶先生早就有过精辟的论述:“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是叶老经过几十年深入探索而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托尔斯泰有关习惯的名言说的更妙:“好的习惯使人成为天才,坏的习惯能使人成为囚徒。”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语文教师要指导初中学生把读、写、听、说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所学知识的内部规律加深理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逐步形成自我真实的语文能力。
那么,在优化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呢?要引导学生“做主人,乐于学,得方法,入轨道”。为此,笔者认为要切实抓好四个方面。
1 培养初中生养成勤阅读、常积累的习惯
语文教学效果不佳的症结之一,是教师对课文分析过多,滔滔不绝的讲授“冲”掉学生的各项语文训练,剥夺了学生自己阅读、感知、理解、消化课文的主动权,长此以往,就减少了学生在堂上的自我阅读实践。至于课外阅读,要么是被繁重的作业负担挤掉,要么放任自流。初中生怎样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呢?要解决这个长期困扰语文教学的“顽症”,只有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更新观念,优化语文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实践的主体,让学生扎扎实实开展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养成勤于阅读,不断积累知识、经验的习惯,这样才能逐渐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授学生每一种新体裁的课文后,宜总结此体裁课文应掌握的各种知识点,以后在教授这种体裁的课文时,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大胆领着学生开展阅读训练,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结出每篇文章要求掌握的内容。如初中语文教师在教授第一篇说明文后,归纳出阅读说明文应主要弄明:1)说明的对象是什么?2)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3)采用哪种说明顺序?4)说明的对象有哪些特征?5)说明的语言有哪些特色?在教授第二篇说明文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分初读、精读、研读三步,让学生通过阅读,自行归结说明文要弄懂的5个知识点。通过这种堂上的阅读习惯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不同文章的阅读方法,改变漫无目的的不良阅读习惯,达到锻炼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语文教师更应自觉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培养初中生自觉养成开展课外阅读的习惯。1)养成每天阅读佳作的习惯。佳作除教学大纲推荐的名著外,中学语文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篇幅短小、内容精悍的千字文。向学生提出目标:初中3年,阅读中外名著20本,阅读千字文200篇。2)养成每天做阅读记录的习惯。要求学生在阅读名著名篇后,把佳作的作者、梗概等记录下来。这既是一种对知识的融解,也是一种知识积累。
2 培养初中生常练笔、多写作的习惯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有些学生“谈文色变”,无话可说。为使学生摆脱这种“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写作困境,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笔者认为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指导作文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是最终使学生形成能力的重要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其产生“我要写”的欲望。
2)写作方法上给予指导。①积累材料,专项训练。鼓励学生多作摘抄(名言佳句、歌词妙语等),记笔记,作周记,养成良好的练笔习惯。②培养观察习惯。鼓励学生要善于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走进大自然去体验观察的乐趣,并把所见所感记录下来。
3)帮助学生归纳一定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提高写作能力:①拟一个靓丽的标题;②写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③文章要富有真情实感;④使文章富有文采;⑤善用创新出美文。通过诸多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培养初中生边聆听边思考的习惯
目前的语文教学,不能只重读写而轻听、说。课堂上,带着疑问聆听教师的讲解、范读等,边听边思索,这是每位初中生都应该能做到的,但课外的聆听、思考则为平素所忽视。胎教的流行,证明人类对世界的最初认识始于听觉。婴儿呱呱坠地到成长为一名初中生,随着他们自身知识的增长、生理上的日趋成熟,他们进入成长的“烦躁期”,对周围的大部分“声音”开始有点不耐烦,或只停留在听的阶段,常常不去作深入思索。身边一切皆学问。平时收听广播、听别人争辩等,如果能边聆听边思考,同样能获得和提高语文能力。如当一名初中生在家观看电视节目,发现电视节目主持人把姓氏中的“任”读成“rèn”,如果他能深入思考,联系到课堂上老师读“rén”,从而有所疑问,于是翻开字典查证,结果发现主持人念错了,那么他的语文认识能力就得到巩固、提高。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重视教导学生,养成边聆听边思考身边一切“声音”的习惯,从而获得、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4 培养初中生多练口、多辩论的习惯
这里所说的练口,主要指练口才、练说话。由于“考不着”“课时紧”等原因,这个练口历来不大受重视。然而因面对的是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人们在科学探讨、经济活动、人际交往等过程中,需要谈论、争辩,需要彼此间理解、认可、支持,需要用最简练、最精确的语言来表情达意,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口才,所以语文教学应重视练口,培养学生能说会道、能言善辩的本领。
5 培养初中生练口的习惯,具体应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5.1 在静态语境中练基本功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安排适宜的练口活动的时间,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并使之养成良好习惯。练口前要向学生提出要求:声音洪亮、吐字清楚、正确流利。练口开始时要求学生注意讲话时的声调、仪态。这样反复练习,逐步提高,就会养成好习惯,就会练就“说话”的本领。
5.2 把课上活,促进交谈
学生在静态语境中的说话能力培养固然重要,但当他们以后步入社会,更多的将是动态的交际语境,因此还应注重培养初中生对动态语境的适应能力。
培养初中生这种适应能力,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把课上活,要为各种形式的交谈创造有利条件:1)创建“对话、答问、讨论”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教师的精心设计、机智诱导下,抓住机会,利用更多的动态交流语境,积极练口;2)围绕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引导学生钻进去,跳出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让学生说起来,争起来,辩起来。做到这些,语文课才能活起来。
5.3 样板效应,熏陶感染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一方面要严于律己,力求做学生在朗读、演讲、辩论等方面的榜样,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寻找常见的高水平的样板,进行学习、欣赏、评论、效仿。如收看电视辩论节目、体育比赛实况的解说等,让学生欣赏高水平的“说话”。认定样板,找到差距,学生自然在效仿的过程中学到真本领。
学习语文的好习惯不仅仅是这些,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做有心人,多发现、多思考、多积累,再教给学生用。教师要利用近一年的时间指导学生读、写、听、说方面的习惯,包括读书看报的习惯、写作文章的习惯、细心聆听的习惯、有礼貌说话的习惯等。总之,要想真正有效地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