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职语文教学目标的构建
2011-02-21□李莉
□李 莉
关于中职语文教学目标的构建
□李 莉
针对中职语文教学中,忽视课程目标建设、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随意性等问题,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构建的方向:课程目标应该“本土化”,课堂教学目标应体现“训练化”。在有限的学时内,是语文教学为学生就业和长远发展服务应有的方向选择。
课程目标;课时目标;有效教学
对教学目标的认识和把握一直是语文教学中比较薄弱的环节。教学作为一个过程,是在以教学目标为灵魂和主旨的教学计划指导下,不断克服障碍,矫正错误以达教学目标的过程。教学过程的每一步,都有一个“走”得对不对、合适不合适的问题,都需要将即时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目标和要求相衡量。教学预期目标是实施教学的依据,教学控制的“灵魂”,是教学的起点和指向。教学目标一般覆盖两层含义,即课程教学目标和下一层级的课堂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由教育部统一制定,新大纲中阐述中职语文课程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是一种方向性的指引,它说明中职语文教学既应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更应具备应用性、灵活性,时代特征鲜明的特点。
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确立受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目标的确立是国家培养预期、社会现实和未来需求、学校现有和未来可能的教育资源、学生实际状况之间的一种平衡,是相对稳定又不断调整的教育价值取向的体现。职业教育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为最基本的课程目标来源,以持久广泛的调研为科学依据,汲取行业专家、课程执行者等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人员的建议,确立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课程目标。目标制定脱离实际或指向不明,不但浪费教育资源,造成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更会给社会带来损失。
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课程目标是需要课程的进一步设计,需要一个过程转化细化,需要进一步构建才能更好起到引领作用的。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要求职业学校的课程设计都应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以适应区域性、时代性、功能性的职业教育需求。课程目标的确定是课程设计的第一步。学校着手课程设计着眼点大致有三方面:一是教育部制定的教学大纲的要求;二是市场需求;三是学情的要求。语文在中职教学环境下其基础功能和为专业服务的功能更加突出,更多的市场调研和对学生的了解信息是“本土化”的关键一环,市场需求和学情要求是变量,唯有这些变量对教学大纲的补充和完善,确定的课程目标才能做到更恰当,最大价值发挥学科功能。
职业教育主要培养技能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其职业规定性使其岗位或岗位群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是具体的、明确的。泰勒在他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书中陈述目标最有效的方式是“既指出要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指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或内容”。职业教育的每一个课程目标应既能够指出针对职业领域要引起学生发生的行为变化,还能够清晰的指出这些行为所涉及的职业活动或工序,这样的语言表述才能有效指导具体的教、学过程与职业学校教材的开发。而且由于目标的明确性以及与现实职业活动的对应性,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当教学内容以这种形式陈述的时候,教师能更加清楚地了解教学任务,有利于教师控制教学过程,有助于选择学习经验和指导教学。
语文具有模糊性,语文教学目标设定也难于向其他学科那样精准,这既给语文教学以空间,也造成了教学差异。在职业教育现行的“2+1”的学制下,有限的课时教学有效性就会打了折扣。教学目标设定的宽泛、模糊,教师上课信马由缰,是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语文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现象的重要因素。学生应该学到什么,我们应该引领学生掌握什么,达到怎样的标准,外部需求(市场)与内在要求(学生)的结合点是什么,学习的数量、课时的数量与质量标准的匹配等等,是课程设计后目标必须该明示的,必须是明确的。可以按时段,也可以按学习项目内容不同等等设置清晰明确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经过对语文课程的“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进一步设计,条分缕析后,目标才会列示清晰,指引明确,才能改变粗放的语文教学现状,使其更趋于精准,更有的放矢,才能保持教学的连贯性、完整性,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不是单纯的教教材,要不断的补充、完善、调整教材内容。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是相对稳定又不断调整的动态的一个过程。
职业学校注重的是“知识的应用”,是应用能力,[1]对中职语文而言即为听说读写能力,而能力是靠训练出来的。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课程观曾提出课程即训练、教材即例子的观点。[2]制定中职语文课程教学执行目标中更应关注执行主体和行为方式,不断追问对学生课程教学到底应该学些什么,学到了什么,岗位中能用到什么。教学目标通常由几个固定要件构成,行为主体、行为动词和行为程度。那么行为动词就尽可能地运用可检测、易操作的动词,如“学会、掌握、描述、识记、诵读”等等。当目标要求行为主体是学生,行为动词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鲜明的,课堂教、学针对性、有效性就会大大提升,还有利于教育者就教学内容准确地与教育督导、学生家长、学生展开交流,更重要的是它便于作出准确的评价,促进教学各环节的良性循环。从能力训练角度切入,以学生为主体列示课程教学目标,基于此,语文教材的内容和序列根据需要是应该需要重构和调整的。例如,在语言交际训练课程执行目标制定中,寻找适应本区域特点和专业岗位要求的文章、词汇和话语主题,具体可为: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朗读几十(数量内容依情况必须具体,以下同此)个语段和识记几千个词汇,自由恰当的进行十几个或几十个话题等等,通过明确的量的学习训练,就能够较好的完成课程目标。而且任务清晰,师生努力有章可循完成效果必会较之大幅提高。
有效教学历来是教学实践的追求。通过教学之后学生获得的进步和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之后在知识、能力、道德品质及身心健康等方面后的有效增值。[3]是中职语文教学的追求,而目标有效是有效教学的前提课程目标的完成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课堂时空有限,根据课程所要达成的目标和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教师自己本身的实际情况,根据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必须制订明确、集中、适合课堂的课时教学目标。如果教学内容取舍不当,必然无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写作训练、语言交际训练这一类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比较容易,阅读教学目标提炼相对复杂。文本阅读教学中,可挖掘点、可触点是多元的,针对现有的学生基础,面面俱到即是面面不到,删繁就简,教学板块清晰明了,教学板块之间有机联系,力求整体体现学习任务。“集中火力”,一节课或一篇文章完成一两项或稍微多一些的内容,侧重语文能力训练,教学有效性会大大增强。教师要从班级容量、教学时间、学生基础的实际出发,深入思考各种学习方式的可行性和产生的效应,以此来准确掌握和适度调控课堂教学的目标,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也能会的、不讲教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学生已经理解的不教,学生不理解的才教;可教可不教的不教,必须要教的才教。
准确地解读文本,是提炼课堂教学目标的前提。教师要先作为一般读者潜心去赏读,后以学生的视角、社会需求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兴趣点、增长点,然后教师从课程教学目标的角度,确定课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这样最大程度发掘了文本的价值,体现了“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按需定教”的课程设计理念。例如,老舍和罗曼·加里的《我的母亲》两篇同体散文放在一组,篇幅长,但是易懂、易悟。把教学目标设定为:学生通过段落朗读掌握人物细节描写特点,表达内心体悟的情感,完成以“我的母亲”为主题的生活片段描写,多元目标归于具体的能力训练,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在实际课堂授课中,教师、学生、媒介(文本等)三者对话中,生成的学习内容总是与目标预设有差异,生成是师生的共同发展,是对预设目标的完善,因此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中要有一定的弹性空间。。
课程执行目标的确定是一个集体的有组织的行为结果,而课堂教学目标的提炼制定编写则主要靠教师,因此,要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甚而高效,语文教师必须提该专业素养,[4]多听多看多悟,才能创设出有意义有生气的语文课堂。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讲稿)[R].不详.
[2]许书明,黄莉.新课程背景下课时目标的设定[J].语文教学通讯,2010(2A).
[3]蔡庆君.中等职业学校有效教学影响因素的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8(2).
[4]吴亮奎.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之反思[J].语文教学通讯,2010(2A).
责任编辑 夏焕堂
G712
A
1001-7518(2011)05-0023-02
李莉(1969-),锦州人,锦州市财经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有效教学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