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应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积极作用

2011-02-21郝芳玲

职教论坛 2011年5期
关键词:隐性职业院校学校

□郝芳玲

职业院校应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积极作用

□郝芳玲

隐性课程在职业院校学生教育中有重要的作用,通过物质情境、文化情境和人际情境三方面开发隐性课程,提高学生素质。

职业院校;隐性课程;积极性的发挥

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领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是一个国家或社会为实现其一定的教育目的,并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接受能力,在各级各类学校所规定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及其进程的安排。课程包括的内容丰富多彩,然而在学校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人们往往只将规定到课程表上的各项教学活动及教学科目称为课程,而将课表中的自习或空白误认为不是课程,由学生自行安排,甚至作为睡大觉或洗衣服的借口。对于课表以外的有形或无形的教育影响更是不屑一顾。个别领导也不太重视。其实课程表中出现的只是课程的一部分,此部分被称为显性课程或正式课程。由此而来就有相对的隐性课程的出现。

一、隐性课程的含义及特点

隐性课程又被称为潜在课程、隐蔽课程、非正式课程或非显性课程等。早在1968年由美国学者杰克逊在其《教室生活》一书中首次提出来。在此之前,美国的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以及《经验与教育》中谈到课程概念时提出的“同时学习”(或附带学习),其学生克伯屈提出的“伴随学习”都可以看做是隐性课程的前身。杜威认为“同时学习”在某种程度上比语文、历史、地理等正式学科的学习更加重要,对未来生活具有根本性的价值。克伯屈认为“附带学习”获得的思想、态度及道德习惯可将持久保持下去,影响人的一生。他们对隐性课程有着很高的评价。布鲁姆在《教育学的无知》(1972年)一书中使用了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这对概念,并说历来的课程研究忽视了隐性课程。在长期从事如何提高学习者学习效果的研究时发现学习者的动机、态度、价值理念比正式课程更重要。将隐性课程看做是学校整体课程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与正式课程互补。

隐性课程相对于显型课程而言,虽概念各异,但有共同的含义:不在课程规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教学进行,不直接而公开地向学生施教,而是以隐蔽的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或干扰教育目的的实现。通常体现在学校和班级的情景之中,包括物质情景、文化情景和人际情景三大块。追溯更早,“孟母三迁”即是典型的隐性课程。

(一)隐性课程具有以下特性

1.暗示性。隐性课程的资源深藏于学校文化之中,它不是直接公开地向学生施教,而是以隐蔽的方式,在暗示中把有关道德、审美、知识等经验渗透到具体的人、事、物及各种各样的活动之中,影响学生。

2.形象性。是受教育者无意识地接受的学习行为。要求课程的显示物必须生动、形象、可感、有趣,在愉悦中,在不经意之中给受教育者的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以比较深刻的印象,达到教育的目的。

3.灵活多样性。学生从事的活动不同,受到潜在的影响不同。因参与隐性课程的因数是多方面的,显示物的设置是非形式化,非结构化的,可因地制宜、因校而异,可随时随机地设置。

4.无意识性。在隐性课程中,学生进入角色的过程是自然而然地实现的,没有人发出指令。

5.长期性、间接性。隐性课程主要以间接、潜在等不明显的方式,通过无意识心理反映机制来对学生产生影响,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感,其影响效果是长久的,稳定的,乃至终生[1]。

二、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

职业院校的学生包括高职和中职两种:高职大专生、初中后的五年制高职教育和初中后的三年中职教育的所有学生。这些学生尤其是后两种,在接受高一级教育过程中多数存在着以下特点:

(一)学习方面。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动力不足;文化基础较差,学习困难大;学习习惯与方法欠佳,有厌学心理;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感到迷茫等。

(二)行为方面。自卑心理较重,但自尊心又极强;具有不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问题;自我控制力较差,意志薄弱;生活自理能力弱,集体观念、组织纪律性差(请假、旷课现象极为严重);青春期的迷茫导致异性交往偏差(出现早恋,且经常因争风吃醋打群架);具有特殊的社会化倾向,衣着怪异,打扮另类,吸烟、喝酒、赌博、上网坏习惯成瘾难以改变;轻德育、轻奉献、轻集体、轻奋斗,重索取、重个人、重享乐等;逆反心理(不受教、不听话常与教育者顶牛,对着干)等。但他们较重视参与校园科技和学术性的文化活动,对各类科技竞赛、专题讲座、社会热点、网络文化等有一定的兴趣,加上职业学生文化课按排量较轻,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年轻有朝气,思维敏捷,也极易受各种因数的影响。故应充分挖掘院校的隐性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职业院校隐性课程的开发

(一)物质情景中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利用

院校的物质环境是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涉及建筑布局、教学设施、生活设施、校园环境、校园美化、校舍条件等,都会对学生思想品行的养成产生影响。

1.学校建筑应体现教育学、卫生学、工艺学、经济学要求,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应是社会文化的象征,应是时代精神的表达,应以学生为对象考虑教育的实际需要,使融洽的人际关系、严肃的学习氛围融为一体,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提供最好的空间。陶行知说过:“学校生活的外部环境和学校生活的内部环境都是影响人的巨大力量”。好的环境能陶冶人的情操,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能调动人的情绪更好得学习。学校应精心购置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图书资料。图书馆和阅览室要向学生开放,设立读书廊、读书角。刘向曾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歌德赞叹“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2.让校园充满自然地生机美。绿化是校园环境的一个重要因数。绿色是一种安静的颜色,能使人安详,减轻学习紧张、大脑疲劳和心情烦躁。种植树木花卉,配以水池,喷泉等,增加空间的动态美。既打破环境的宁静又增加幽静美,利于学生身心发展。

3.营造一个优雅洁净的校园环境,力争把校园的一草一木都视为知识的载体,把人文资源,文化知识融进每一个角落,让学生亲自参加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加深学生对学校的情感,增强爱校意识。将校园的每日清扫工作分班包干,职责分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整洁的环境能倍加珍惜,养成卫生习惯,增强集体意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环境,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更能理解“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含义,真正体会马克思“体力劳动是制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消毒剂。”

4.让校园展示现代的文化美。环境美不仅体现建筑美、绿化美也体现在个性美上。注重用墙壁文化约束人,用礼仪文化美化人,用橱窗文化熏陶人,用视听文化感染人,用行为文化规范人。重视校园环境,有目的地“优化”、“美化”、“人化”物质环境,开发人文资源,挖掘其内在的教育因数,“让每一面墙壁说话”。

通过建筑、色彩、人文等因数,校园环境达到布局的自然美,建筑的古典美,植被的绿化美,校园氛围的宁静美,精心打造文化底蕴厚,艺术氛围浓,环境美如画的校园,给学生的感官乃至心灵以强烈的熏陶同化力和行为约束力。院校应本着“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开展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育人氛围,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让每一株草、每一棵树都说话,每块地、每寸土都育人。让校园本身成为一个“德育大课堂”。

(二)文化情景中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利用

1.充分加强学校的传统、规章、仪式等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文化作为职业院校的一种“法文化”,通过相当的制度规定来诠释文化的内涵。包括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行为规范、工作守则等,对师生行为起到必要的导向和约束作用,成为维持学校正常教学、生活、工作健康稳定发展的保证。(1)建立一套既符合院校、社会需要,又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规章制度。职业院校要不断完善各种管理制度,还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给学生自主设计的机会,促进学生对院校制度的认同,增进主客体间的相互理解,使“权力化”的制度变得“人性化”,创造稳中求变的制度氛围,促进学生身心愉悦发展[2];(2)充分利用院校的传统和仪式。传统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另一学校的文化特质,是该学校在办学方针、办学理念、领导作风、学校风气方面的综合反映。通过积极向上的班风、校风,引起学生巨大的心理感染氛围,使学生产生积极地情感体验,激发强烈的学习氛围。仪式是学校制度文化的重要标志,主要有学业仪式,如开学、毕业典礼等,运动仪式和常规仪式。应抓住时机,精心组织各项活动,充分发挥各种仪式潜在积极性。

2.开展行为文化建设。(1)学校应积极组织开展“两节”活动,即大学生科技节和文化节。举行讲座、演讲、讨论、心理咨询、学术报告、文化调查等活动。办校报,组织相应的专业学会,邀请院士、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交流,利用内部资源或外聘教师为学生举办各种培训班等。同时利用校庆纪念日、团支部活动节、校园歌手评选、班际辩论比赛、优秀校友事迹报告会等形式,深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2)分类组建学生社团,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要,发挥社团作用。组建合唱队、舞蹈队、礼仪队等特色团队,成立青年志愿者协会、文学社、家教协会等多种社团。活动中做到有专业教师定期定时辅导,有阶段性、长期性结合的目标要求,有校内外实践成绩和学分制考核的评价标准。把社团的活动延伸到社会,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尽可能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积累社会阅历,锻炼各种技能,缩小校园和社会的距离,使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社会,用行为诠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文化内涵;(3)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的作用。建立“大学生党员积极分子示范制”,逐渐形成“一个党员,一面旗帜”的局面,促进党员思想更先进、学习上更努力、工作上树榜样、生活上做表率、身心更健康的校园文化;(4)利用学校广播、电影、电视、学报、院报、网络文化等载体,不断充实校园文化内容,影响学生的行为。尤其是认识信息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以包容的心态赋予信息化技术更为积极的文化涵义。有选择的吸收网络文化,充实校园文化的内容。使它和校园文化和谐共生发展,从而正确把握和引导校园文化方向;(5)搞好教室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教室文化。通过对教室进行科学设计和合理布置,使教室的每一面墙壁,每个角落都蕴含着教育意义,使教室本身成为名副其实的育人之室。其具体做法:充分发挥“黑板报”、“班级生活”、“学习园地”三大板块班级宣传阵地作用。“黑板报”主要进行重大时事报道、热点追踪,体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传统教育宗旨。“班级生活”主要涉及“班风、班训”、“学期奋斗目标”、“学习园地”、“卫生保健”、“青春风采”等。“学习园地”是学生们的大作—文艺习作、书法、绘画、手工、趣味游戏及学习方法介绍等。通过以上渠道达到开阔眼界、丰富知识、锻炼能力、调节生活节奏、自我教育、规范行为、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目的。利用名人名言的教育作用。在教室的墙壁上挂上名人的肖像或张贴名人言语,以期“近朱者赤”“赤化”学生。创建适合自己班级的“班歌”、“班训”,激发学生的热情。

(三)人际情境中隐形课程的开发和利用

人际交往有着巨大的教育潜力,建立学校师生间、同学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隐性课程的重要内容。建设和谐校园,关键在于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全面提高师生整体素质,应注意正确处理学校各种人际关系:

1.处理好师生间的关系。建立起“以师生相互在人格上的尊重与关爱,在认识上的理解与沟通,在行为上的自主与协同以及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学生的主动发展相结合等为特征的富有教育性的民主、平等、合作、发展的师生关系”。要在实践中构建起教师关心、尊重、爱护学生,学生尊重教师,师生协调互动,教学相长的和谐关系。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认为“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故他有“亲其师,信其道”的名言。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2.引导形成融洽的同学关系。相信有缘千里来相会,珍惜学友的情缘。尤其要重视引导和处理好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学生间的关系。(1)要搞好思想政治工作,鼓励处于强势群体的学生宽容、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弱势群体的学生,使他们感受到同学间的平等和友互帮互助,团结奋进,共同进步。要积极引导处于弱势群体学生转变因家庭经济困难、心理障碍、生理缺陷及自身能力等因素造成的自卑心理,减轻心理负担。重点关注经济和心理贫困的学生,切实做好在经济和心理上“双解困”的工作。重点关注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帮助他们提高心理素质;(2)组建良好的班集体,创建良好的班风、学风,形成正确的舆论氛围。利用班会学习学校的规章制度,讨论辩解有关道德问题,开展公益活动,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班主任要适时对学生进行表扬或批评。让学生辨别是非,扬善避恶,形成人人要求进步,争作好人好事的风气,把班级引向正确方向。班内要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如学习、值日生、考勤、奖惩等,使班级在学习、工作、娱乐、生活等方面有章可循,久而久之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总之,针对职业院校教育的特殊性,注重隐性课程特点的运用,根据现代人才素质培养的综合性要求,使这三个方面有机统一、有机结合,真正实现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1]龙宇.重视隐性课程彰显职教本色——浅谈职业学院隐性课程的开发[J].大众科学,2007(2).

[2]阳海燕.通识教育视野中的高校隐性文化建设[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26(03).

责任编辑 夏焕堂

G712

A

1001-7518(2011)05-0010-03

郝芳玲(1964-),女,陕西商洛人,商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

猜你喜欢

隐性职业院校学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学校推介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关于职业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难点与着力点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